第二届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优秀入选论文简介.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二届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优秀入选论文简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届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优秀入选论文简介.doc(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附件2 第二届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优秀入选论文简介烟草粉螟生物学特性及生物防治的研究本研究于2004-2008年在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实验室及玉溪、楚雄烟厂烟叶仓库,对云南烟叶仓库害虫烟草粉螟的生物学特性,人工饲养条件下的繁殖性能及其生物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其主要结论如下:1、基本摸清了烟草粉螟的生物学特性及在云南的发生规律,烟草粉螟在云南每年发生3代,群体饲养繁殖的适宜温度为2326,适宜相对湿度为75%85%,筛选出人工饲料3种2、从801个复烤烟叶、39个初烤烟叶及91个土壤样品中分离出苏云金杆菌752株。经PCR检出含cry基因菌株7株;含cry基因菌株21株。用烟草粉螟的二龄幼虫进行了生
2、物测定,结果发现9d后菌株5、菌株10和菌株18等菌株的校正死亡率都超过了94.0%。从752株苏云金杆菌中筛选出3株优良菌株。3、对3株优良菌株进行了伴孢晶体研究。经液体双相分离法提纯的晶体,电镜观察发现,菌株5、菌株10、菌株18在晶体形状和数量组成上存在差异;它们的电泳图谱也不同,菌株5的分子量分别为43KD和15KD,菌株10的分子量分别为43KD、15KD和19KD,菌株18的分子量分别为43KD、23KD和15KD。4、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烟草粉螟的防治效果表明,菌株5、菌株10、菌株18对一至五龄幼虫的平均防治效果都在95%以上。在玉溪和楚雄两个试验点的烟叶仓库用优良菌株均匀喷雾处
3、理获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5、优良菌株菌剂防治烟草粉螟后,对试验烟叶品质无明显影响。喷菌剂后各处理烟叶化学常规成分与同期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异。12个月后,烟叶的主要香气成分(苯甲醇、苯乙醇、戊酸、茄酮、新植二烯)的含量均比对照有所提高,烟叶香气部分得以改善;单体烟支的评吸结果表明,喷菌剂的烟支在香气质、香气量、杂气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烟支,在刺激性、劲头、余味方面与对照较为接近,这表明用菌株5、菌株10和菌株18的三种菌剂来防治烟草粉螟后,可使烟叶品质得到部分改善。关键词:烟草粉螟;生物防治;烟叶品质江西稻瘟病菌生理小种与资源品种抗病性研究由真菌 Magnaporthe grisea (Hebert
4、)Barr. 无性世代为Pyricularia grisea (Cooke) Sacc. 引起的稻瘟病是一种具毁灭性的、严重影响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病害。治理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技术措施在于选育并种植抗性品种。由于稻瘟病菌分化存在致病力不同的生理小种,其消长动态直接影响到水稻品种抗瘟稳定性。弄清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地域分布和时空变化特征,掌握种群消长动态,有利于建立稻瘟病的流行预测与防控预警;有利于筛选抗病育种材料,加速抗病育种进程,为品种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基于此,本文开展了江西稻瘟病菌生理小种与种质资源品种抗病性研究,并取得了如下研究进展。1、基本明确了江西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分布及种群
5、消长动态。2006-2007年,采集、分离了来自江西省吉安、赣州、上饶、宜春、九江和南昌6个市所辖26个县(区)的穗颈瘟标样,分离到115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利用全国统一的特特普、珍龙13、四丰43、东农363、关东51、合江18和丽江新团黑谷7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鉴定出5群31个生理小种,以ZA、ZB为优势种群,出现频率分别为43.49%、40.87%;以ZB13、ZB15、ZA1为优势小种,出现频率分别为14.78%、12.17%和11.30%;以ZA13,ZB5为重要小种,出现频率均为5.22%,其他小种出现频率均在4.0%以下。与20年前相比,江西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分布发生了
6、较大变化,过去的优势种群ZG、ZB已被ZA、ZB所取代,优势小种ZG1本次未鉴定出来,几乎消失; ZB13、ZB15相对稳定,但ZA1已上升为优势小种,ZA13、ZB5上升为主要小种。稻瘟病菌小种易变。稻瘟病菌小种与品种之间的关系复杂,表现出多样性。江西属籼稻种植区,粳型小种消减,籼型小种剧增,是小种突变与随品种布局变化发生适应性变异的结果。2、菌株致病力差异及其互作效应。研究稻瘟病菌株致病力与品种抗性之间的关系发现,不同单孢菌株的同一生理小种在鉴别寄主之外的品种上致病力不尽一致,有的存在差异。这一现象的存在,使得以测定品种抗小种谱来评定品种抗性在生产上的指导意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若对水稻品种
7、进行抗瘟性鉴定,难以在属于同一生理小种的多个单孢菌株中选择代表性菌株。稻瘟病菌株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多菌株混合接种在稻株上的致病力与单菌株比较,多数表现为促进作用,少数表现为抑制作用。根据以上规律,由此建议:水稻抗瘟材料筛选,可采用稻瘟病菌混合菌株接种鉴定;评定品种的抗性,则以测定品种的抗病频率取代测定抗小种谱,可有效克服选择小种代表性菌株难的问题。 3、明确了东乡野生稻的抗病性。野生稻是水稻育种的重要遗传资源。东乡野生稻(Oryzae sativa f. spontanea Roschev.,OSFSR)是迄今我国乃至全球分布最北的普通野生稻(北纬2814),为国家二类保护植物。东乡野生稻具有
8、其他野生稻所没有的强耐冷性(能在-12.80的低温下安全越冬),潜在利用价值极高。东乡野生稻的抗病性研究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研究者甚少。为了明确东乡野生稻的抗病性,从中挖掘抗源,作者于2004-2005年采用人工接种方法,测定了222个东乡野生稻单株对稻瘟病菌混合菌株及AG 7个不同生理小种(菌株)、水稻纹枯病菌、白叶枯病菌和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抗性。结果表明,东乡野生稻抗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并对两病的抗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东乡野生稻感稻瘟病和纹枯病,但存在中抗个体单株。开展抗稻瘟病育种,在栽培稻抗源缺乏的情况下,挖掘并合理利用这些中抗个体材料,对拓宽栽培稻抗病种质来源、缓解抗源供需矛盾和克服当
9、前生产上的近缘抗病基因的脆弱性,具有重要价值。比较1989年与2004年对东乡野生稻的抗病性研究结果,发现东乡野生稻抗病性稳定,这可能是东乡野生稻长期处于野生状态,经受自然选择的结果。东乡野生稻既有耐冷基因,又存在对多种病害的抗性,是潜在的优质野生抗源。4、2006-2007年,鉴定并明确了131份水稻育种中间材料和136份生产及区试品种的抗瘟性。育种中间材料抗病的29份,占22.14%;生产及区试品种抗病的7份,占5.15 %。这7份抗病品种分别是先农6号、先农12号、K优451、丰优9号、T优6135、金优207、跃新2号,这些品种抗小种谱广,对稻瘟病混合菌株接种的抵抗力也较强,适种区域较
10、为广泛,推广应用相对安全。本次鉴定的材料以感病的居多,应引起育种和生产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强抗病育种工作,提高抗病育种成效,做到育种中间材料的早期抗性筛选至关重要。关键词: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品种;东乡野生稻;抗性鉴定水稻-水生作物间种防治病虫害与效益评价本文系统地研究了水稻-水生作物间种及稻区景观多样性复合模式生态系统的防治水稻病虫害的效果与机理,对模式的综合效益作了定量评价。试验是在不施用任何农药条件下,在稻瘟病、纹枯病重灾区内选择感病的齐粒丝苗水稻品种为材料,分别在早、晚两茬进行水稻-水芋间作(RC)、水稻-水蕹菜间作(RI)、水稻-慈菇(晚茬)间作(RS)、水稻-荸荠(晚茬)间作(RH),
11、以及利用“十字畦”种植旱地作物以增加稻区作物景观多样性(早茬)(FLD)与单作水稻对照(CK)试验,晚茬设单作水稻对照(CK)、单作水芋(C-CK)、单作水蕹菜(I-CK)、单作慈菇(S-CK)、单作荸荠(H-CK)的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农田的生态系统中, 水稻-水生作物间种及稻区景观多样性复合模式下的作物田间主要动物群落的丰富度等生物多样性等指数均表现出较大差异,生物群落中天敌、害虫和中性昆虫亚群落各类指数与作物构成的种类数呈显著正相关,即使在病害重灾区和种植感病品种的不利条件下,水稻与水生作物间作能充分利用其自身独特的生境系统功能,包括农田小生境的微气候变化和光照度差异,对水稻病
12、虫害发生都有显著的控防作用,提高了水稻的抗病能力,使水稻稳产和高产,提高稻田生态综合效益,同时,经土地当量比等量化指标的定量分析后表明,水生经济作物与水稻间种模式与单作比较,具有极佳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稻-水生作物间种能增加稻田动物多样性和动物群落稳定性,有助于天敌对虫害的生态控制。早茬RC、RI、FLD、CK和晚茬RC、RI、RS、RH、CK在丰富度以及其指数 dma的平均值差异极显著,两茬的水稻单作与间种在Sorenson相似性指数S1以及Whittaker相似性指数S2都有较大的差异,CK均与间作有较大的差异,而间作之间相似系数指数较为接近。水稻-水生作物间种对
13、稻田主要动物群落动态有显著影响,早茬各种植模式的动物群落周转量最低值及其出现时间依次为: FLD(30.01、63d)、RC (37.42、62d)、RI(38.94、50d) 、CK(40.28、41d );晚茬动物群落周转量最低值和出现时间依次为:CK(25.00、30d)、RI(27.27、40d)、 RS(16.67、60d)、RH(20.00、50d) 、RC(28.57、60d )。间种模式对迁飞性稻纵卷叶螟成虫的防效,早茬分别为RC(94.66%)RI(87.07%)FLD(72.13%),晚茬分别为RH(90.66%) RS(87.50%)RC(73.51%)RI(57.83%
14、),表现强烈的抗虫性。对三(二)化螟本地虫源防效分别达至RH(94.27%) RS(91.07%)RI(88.02%) RC(80.21%),对白背飞虱的迁入有极显著的避峰作用。试验结果还表明,在水稻间种系列种植模式下,稻区中的主要天敌青蛙、蜘蛛、隐翅虫种群发生有显著增长优势。2、水稻-水生作物间种能改善稻田小气候条件,有助于控制病害的发生。间种模式的叶面积指数(LAI)均高于单作,差异达极其显著水平;间作作物间交错区的辐射强度(Lux) 显著高于单作对照区,而且温度、相对湿度等小气候因子明显区别于对照区,差异达极其显著水平。早茬RC、RI、FLD在稻瘟病、纹枯病的防效上分别为99.57%、4
15、2.85%,52.45%、34.58%,99.54%、35.34%,RC、RI、FLD和CK的稻瘟病丛率为2.400、10.40、2.673、46.33,在水稻抗稻瘟病级别上分别为MR、MS、MR、S。而纹枯病的病指分别为CK(62.22)RI(40.23) FLD(37.7) RC(35.56) ,在水稻抗纹枯病级别上与抗稻瘟病级别相同,均为MR、MS、MR和S;晚茬纹枯病的病指分别为CK(54.0185)RI(18.4624) RH (12.2228) RC(8.6426)RS (8.1286) ,抗纹枯病级别上为MS、R、R、R、R,纹枯病的防效上分别为RS (84.95%) RC(84
16、.00%) RH (77.37%) RI(65.82%)。3、水稻-水生作物间种复合模式综合效益显著高于对照区。水稻实际产量(kg/666.7m2)早茬分别为RC(424.7)RI(329.15)FLD(302.45)CK(210.7),晚茬分别为RS(342) RH(303.5) RC(301.65) RI(277.5)CK(158.57),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且土地当量均大于1。总之,水稻间种复合种植模式能够改善稻田小生境,减少甚至控制主要病虫害, 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有助于稻田可持续利用。优质油菜“油蔬两用”栽培关键技术研究本研究选用优质油菜品种为材料,通过优质油菜
17、“油蔬两用”品种筛选,研究了不同摘薹高度对优质油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及“油蔬两用”油菜高产栽培的模式,以5个不同品种的油菜薹为材料,研究了鼓风干燥脱水、远红外干燥脱水、腌制三种不同加工方式对菜薹营养品质、外观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不同油菜品种的Vc含量、菜薹产量、菜籽产量及总产值均存在极显著差异。综合评价以“绵油12号”、“润油188”、 “天禾油6号”等8个品种产值较高,适宜作为“油蔬两用”品种推广。2. 菜薹产量随着摘薹高度的增加而提高,菜籽产量随着摘薹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摘薹对油菜的菜薹、菜籽产量与经济效益具有较大影响,与不摘薹相比,摘薹6菜籽增产15%,增收菜薹899.2k
18、g/ha,增加经济效益1957.6元/ha。3. (1)播期对菜薹产量影响不显著,品种密度、播期密度、品种播期密度互作效应不显著,品种、密度对菜薹产量有极显著影响。(2)密度对菜籽产量影响不显著,品种播期、品种密度、品种播期密度互作效应不显著,品种、播期对菜籽产量有极显著影响。(3)综合评价以中油杂10号、在8月28日播种、密度为1.2105株/ha时产值最高,经济效益最好。4.远红外干燥脱水加工方式效果最好,能较好地保持菜薹的营养成分和外观品质;腌制处理会降低油菜菜薹的营养品质,且不宜长期保存。罗汉果离体快繁及其细胞组织学观察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Swingle)C
19、.Jeffery是我国南方特有的药用果树植物。本试验以罗汉果为材料进行离体培养快繁研究, 并对茎尖、茎段、叶片和胚轴等外植体的启动生长、试管苗增殖和芽苗生根阶段的器官发生进行细胞组织学观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罗汉果茎尖培养。以青皮果、冬瓜汉、珍果一号等品种的茎尖为外植体,探索罗汉果不同品种离体培养育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茎尖培养基以MS+0.5 mgL-16-BA+0.5 mgL-1IAA的固体培养基为佳;青皮果, 冬瓜汉品种的诱导比珍果一号效果要好;无菌株系的建立随着接种时段的延后,成活率呈线性递减的变化,越早接种成活率越高。2. 罗汉果茎尖脱毒培养及其细胞组织学观察。以罗汉果茎尖为材
20、料,探讨了Ad 对罗汉果芽诱导的影响,BA对茎尖培养芽诱导的影响,不同糖浓度对芽诱导的影响,并采用茎尖培养结合热处理的方法进行脱毒处理;同时,对罗汉果茎尖离体培养过程进行了细胞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罗汉果茎尖脱毒培养以MS+1 mgL-16-BA+1 mgL-1IAA,添加3%蔗糖固体培养基为佳;茎尖脱毒培养主要有顶芽生长、腋芽萌发和不定芽发生3种途径。顶芽生长是植株再生的主要方式。3. 罗汉果茎段培养。以罗汉果青皮果嫩梢的节为外植体,比较节发育程度对芽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嫩梢第314节以内,组织分化程度越高,出芽率越高,污染率也越高;710节愈伤化程度最高。4罗汉果胚轴培养及其细胞组织学观
21、察。以罗汉果胚轴为外植体, 探讨了不同培养基对胚轴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进行了再生不定芽和体胚发生的解剖学观察。结果表明,胚轴在改良MS附加4 mgL-16-BA、1 mgL-1IAA 的固体培养基中,不定芽分化平均高达7.6个/外植体。解剖结构表明,不定芽和体细胞胚起源于胚轴形成的愈伤组织表层。5. 罗汉果叶片培养及其细胞组织学观察。以罗汉果叶片为外植体,探讨了不同基本培养基,不同接种方式、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定芽分化的影响,以及不定芽形成的细胞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基本培养基以改良MS较为适合,在附加1 mgL-16-BA +0.5 mgL-1NAA+0.5 mgL-12,4-D 的固体培
22、养基中,平均每愈块再生芽高达5.6个。叶片正面接触培养基培养方式芽分化率达到90.3%。硝酸银对不定芽分化具明显效果,分化率达到86.7%。不定芽起源于叶片紧密愈伤组织表层。6. 试管苗增殖及其细胞组织学观察。以罗汉果试管苗为材料,比较了不同放置方式对芽诱导的影响、6-BA对增殖培养的影响,同时对罗汉果茎节增殖培养进行了细胞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节培养方式芽分化率高于节间培养方式;茎段培养基以 MS+0.6 mgL-1 6-BA +0.2 mgL-1 IBA+0.2 mgL-1IAA,附加3%蔗糖固体培养基为佳,腋芽萌发是试管苗增殖的主要方式。愈伤组织不能正常产生不定芽。7. 试管苗生根及其细
23、胞组织学观察。以罗汉果试管苗为试材,进行了不同生根方式的比较试验,并对其生根过程进行了形态解剖学观察。结果表明:罗汉果试管苗茎段基部不定根起源于韧皮部与束中形成层交叉的部位。节部不定根主要起源于髓射线与束间形成层交叉的部位,属于内起源。节部不定根靠近叶隙,也与叶迹有关, 根原基形成早。节部比节间生根早、根多,根分布结构好。关键词:罗汉果;离体培养;解剖学;不定芽;不定根不同棚龄蔬菜大棚番茄硝酸盐的累积和ALA/DCD的调控效应本试验以番茄为研究材料,通过分析四种棚龄土壤和番茄果实内硝酸盐含量的变化,探讨了随着棚龄变长,土壤和番茄果实内硝酸盐累积的规律。又在相对应不同棚龄(10年,7年,5年,3
24、年)大棚内分别对番茄施用了不同浓度(高,中,低)的ALA、DCD,以引起番茄果实NO3-、NO2-含量和有关营养品质(糖度,番茄红素,总酸,VC和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通过频数分布法、回归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和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揭示了施用ALA、DCD后所产生的番茄安全品质(NO3-、NO2-含量)和营养品质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1) 随着棚龄的变长,番茄果实内的硝酸盐含量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这和土壤内硝酸盐含量有较明显上升密切相关。土壤和番茄果实内的硝酸盐含量上升速度相比较,番茄果实的升速明显较快,似乎存在着由土壤污染引起的激发、放大效应。(2) 长龄棚和短龄棚比较,硝酸盐在土壤各个层次的含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全国 农业 推广 硕士 优秀 入选 论文 简介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