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要求.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1五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要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五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要求.doc(4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DD2012XX 1:50 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技术要求Technical Standards of RegionalGeological(mineral) Survey(Scale: 1:50 000)中国地质调查局2013年2月36前 言本标准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充分总结近年来大量1:50 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研究确定新形势下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目的任务、调查内容、采用的技术方法、精度要求、工作流程、图件编制和报告编写等要求,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而成。本标准在DZ/T0001-19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
2、0000)等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重要成矿区带中有关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相关内容。本技术要求与DZ/T0001-1991等标准共同使用,是1:50 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设计编审、野外调查、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编制、质量监控、报告编写、野外成果和最终成果数据库建设、成果评审验收、成果提交和资料归档的依据。本标准附录A-E是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科学院、武汉地质调查中心、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本标
3、准主要起草人:于庆文、张克信、伍光英、张智勇、陈克强、潘仲芳、李荣社、苗培森、朱洪森、谷永昌、司马献章、程光华、尹福光、张立东、辛后田、赵小明、齐先茂、校培喜、毛晓长、邱士东、李仰春。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目 次前 言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总则13.1 目的13.2 任务23.3 工作程序23.4 基本准则24 资料收集利用34.1 地形资料准备34.2 地质矿产等资料收集利用34.3 遥感数据收集与利用44.4 地球物理资料收集与利用44.5 地球化学等资料收集与利用54.6 钻孔资料收集和利用55 野外踏勘56 设计编审66.1 设计编写66.2 设计审查67 调查内
4、容67.1 填图单位划分和调查77.1.1 沉积岩77.1.2 火山岩77.1.3 侵入岩87.1.4 变质岩97.1.5 蛇绿岩和混杂岩107.1.6 第四纪地质107.2 地质构造调查117.3 区域矿产调查117.4 专项调查137.4.1 环境地质背景调查137.4.2 农业地质地质背景调查147.4.3 城市和工程地质地质背景调查147.4.4 旅游地质专项调查148 地质剖面测制方法与精度要求148.1 测制目的158.2 布设原则158.3 类型及测制内容158.3.1 沉积岩剖面158.3.2 火山岩剖面158.3.3 侵入岩剖面158.3.4 变质岩剖面168.3.5 第四纪
5、地质体剖面168.3.6 构造混杂岩剖面168.3.7 构造地质剖面168.3.8 矿化(体)带剖面168.4 测制精度要求179 地质路线调查方法与精度要求189.1 部署原则189.2 控制程度和调查精度189.2.1 地质点和地质观测路线189.2.2 地质观测内容标绘1910 测试鉴定要求1911 资料整理1911.1 野外调查过程中资料的整理1911.2 阶段性和年度性资料整理2011.3 野外资料的最终综合整理2012 综合研究2013 野外验收2113.1 野外验收应提交的成果资料2113.2 野外验收要求2114 图件编制与报告编写2214.1 报告编写前的综合整理与分析221
6、4.2 成果图件编制2314.2.1 地质图编制2314.2.2 矿产图(成矿预测图)的编制2314.2.3 其他专项调查图件的编制2414.3 报告编写2415 数据库建设要求2415.1 原始资料数据库2415.2 最终成果数据库2416 成果评审与资料归档2416.1 提交资料要求2416.2 成果评审要求2516.3 资料归档要求25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设计书编写提纲26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编写提纲28附录C (规范性附录) 区域矿产调查报告编写提纲31附录D (规范性附录)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封面格式33附录E (规范性附录) 区域矿产调查报告封面格式351:5
7、0 000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技术要求DD2012-1 范围 1.1 本标准规定了1:50 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的性质、目的任务、工作内容、技术方法、精度要求、综合整理、图件编制、数据库建设、报告编写、成果提交等。1.2 本标准是1:50 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设计编审、质量监控和成果验收的依据。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DZ/T0001
8、-19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 000)DZ/T0158-1995 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1:50 000)ZBT D10004-1989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 000)DZ/T 0051-1995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DZ/T 0246-2006 1:2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GB 958-1999 区域地质图图式图例DZ/T 0179-1997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DD2006-06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DZ/T 0167-1995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定DZT0071-1993 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要求DD2010-05 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
9、求(试行)3 总则3.1 目的3.1.1 1:50 000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的目的是服务于国家资源保障、环境保护需求、地球科学发展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国土资源调查中的一项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3.1.2 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先导,针对调查区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等重大问题,在综合考虑推动国家重大地学理论创新和改进地质调查技术方法需要的基础上,按照构造单元完整性、国土资源分布条件的相似性和自然经济地理区划的统一性,进行总体部署。3.1.3 根据急需程度,优先部署在重点地区,在以往综合性调查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着重解决区内主要的基础地质问题,查明矿产、能源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
10、和地质条件,为地质找矿、能源勘查和水工环等应用地质调查和地质科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3.2 任务区域地质调查是以当代地球科学系统观为指导,在全面翔实的基础地质调查研究基础上,通过填制1:50 000地质图、矿产图和相关专题图件,着重查清区域成矿(能源)地质背景,为国家科学合理规划和部署矿产(能源)勘查工作提供依据;同时为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农业地质、城市地质和旅游地质等专项调查,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为地球科学研究和教学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并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的地质信息。3.3 工作程序1:50 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一般包括组队、收集资料
11、、野外踏勘、设计编审、野外调查、资料整理、原始资料数据库建设、野外验收、图件编制、最终成果数据库(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报告编写、成果验收、成果出版、资料归档与汇交等程序。上述程序之间是互为关联、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3.4 基本准则3.4.1 区域地质调查必须以野外观察为主要手段, 客观准确地观察记录野外地质现象,取全、取准野外的各项原始地质资料。3.4.2 通过野外室内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地质观察研究,查明区内地层、岩石、古生物、构造、矿产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时代、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地质问题。3.4.3 在找矿远景区为区域矿产调查布设的图幅,要在野外翔实
12、的基础地质和区域矿产调查研究基础上,充分综合运用物、化、遥和轻型山地工程等多种技术方法,多途径、多角度提取调查区内与成矿相关的地质信息(成矿要素),加强与成矿相关的深部地质结构构造等隐伏地质信息的提取。分析成矿地质背景和控矿地质条件,圈定成矿远景区和找矿靶区,为国家科学合理地规划和部署矿产勘查工作提供依据。3.4.4 加强重要成矿带1:50 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中的综合研究工作,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综合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自然重砂等资料,分析地质作用与成矿关系,编制专题图件(如建造构造图、岩相古地理图、侵入岩浆构造图、火山岩相构造图、变质建造构造图等),反映成矿地质背景
13、和成矿地质条件。3.4.5 对部署在成矿区带的1:50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图幅, 没有进行过正规1: 50 000面积性物化探测量,视情况开展1:50000水系沉积物或土壤地球化学面积性测量,以及必要的高精度磁测、重力激电法等面积性测量工作。主要任务是加快推进重点成矿区带基础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工作,深化对重点成矿背景和成矿规律认识,发现新的物化探异常、矿(化)点和矿化线索,圈定新的找矿远景区。具体工作方法和精度、以及应提交的成果图件(数据)等参照相关技术标准执行,并在设计书中加以明确。3.4.6 对于植被、黄土、风沙堆积或残坡积连续覆盖的丘陵山区和冲积、洪积平原区,覆盖层面积占图幅面积30%
14、以上的地区,应参照1:50000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来开展工作,并在图幅设计书中将填图方法和研究内容、工作量安排、应提交的成果图件(数据)等加以明确。3.4.7 除进行翔实的基础地质和矿产地质调查外,对调查区存在的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工程地质、农业地质和城市地质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要开展相应的地质背景专项调查,具体调查内容应在任务书和设计书中明确。3.4.8 区域地质调查要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和测试方法,多途径、多角度解决调查区内存在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提高整体调查和研究水平。3.4.9 1:50 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采用1:50 000国际分幅的单幅或多幅 (一
15、般24幅),应用数字填图技术测制,项目实际工作周期一般为34年。3.4.10 地质复杂程度、工作条件和研究程度不同的地区,其工作重点和工作内容要有所侧重和区别,不平均使用工作量。结合区内地质、自然地理和气候特点,科学合理地部署区域地质调查工作。3.4.11 根据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所涉及的专业内容、技术要求和工作量等,合理组队。一般一个2幅联测项目组应由56名地质技术骨干组成。4幅联测的项目组应由810名地质技术骨干组成。项目组要保持项目负责和技术骨干人员的相对稳定。4 资料收集利用4.1 地形资料准备4.1.1 1:50 000地质图的地理底图采用国家测绘局出版的1:50 000地形图或国家地理
16、信息中心提供的1:50 000矢量化地形图(数据)。野外工作底图(野外数据采集手图)采用符合精度要求的1:25 000(矢量化)地形图。4.1.2 如调查区没有1:25 000比例尺地形图,可采用1:50 000地形图按有关规定放大编制成1:25 000 (矢量化)地形图(数据),并补充有关新增的地形地物资料(如新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作为野外工作底图,并报请上级主管单位审批后使用。4.1.3 如调查区无1:50 000比例尺地形图( 如青藏高原的某些地区),可选用年代最新的、拍摄时冰雪覆盖程度最低、无云层遮盖、精度1m左右的遥感数据,制成正射图像(数据),补充经纬网和有关地名,作为地形图
17、(数据)和野外工作底图,并报请上级主管单位审批后使用。4.2 地质矿产等资料收集利用4.2.1 收集资料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和掌握前人对调查区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现状,总结前人的工作成果,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进一步工作的主攻方向。4.2.2 系统收集调查区已有各种文献资料,包括区域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物化遥等调查成果和所有的综合或专项调查报告、专著(如地质志、矿产志、各省成矿预测和规划图、地层典等)、科研论文等。4.2.3 尽可能收集调查区已有各种实物资料,如岩石标本,矿物标本,化石标本,钻孔岩心,各类岩石薄片等。对不同时期形成的资
18、料,要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和综合研究。4.2.4 尽可能收集调查区已有样品测试成果,在对其采样位置、测试方法、测试精度、测试单位全面了解和对其质量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合理利用。4.2.5 尽可能收集与本次调查相关的各种地学数据库资料,如1:20万、1:25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中国地层数据库,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完成的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预测数据库,1:20万、1:5万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基础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全国矿产地数据库,全国重砂数据库,全国同位素地质测年数据库等。4.2.6 查阅调查区有关人文、地理、气候、交通等方面资料,详细了解调查区野外工作条件,为野外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地形、道路、物资
19、供应、居住等背景资料。4.3 遥感数据收集与利用4.3.1 遥感影像图是区域地质调查的重要野外工作图件,应在野外工作开展之前完成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制图,为解决调查区地质填图中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等问题提供空间信息。4.3.2 尽可能收集多时相、多波段分辨率高的遥感数据。选择其中现势性强、各种干扰小、特征信息量(色调、形态等)丰富的数据作为基础遥感图像数据。4.3.3 应分别采用预处理、基础图像处理和专题图像处理等多种类型的遥感数据处理方法,以获取满足区域地质、区域矿产、区域环境等调查各个阶段所需要的遥感数据图像。4.3.4 在找矿远景区必须系统提取矿化蚀变信息和与成矿关系密切的遥感异常
20、,为编制成矿规律图和进行矿产预测提供资料。4.3.5 遥感地质解译工作重点是:区域构造格架解译;各类地质填图单元解译;矿产地质解译(如已知成矿、控矿地质体、地质构造追索圈定,矿化蚀变信息,与成矿、控矿相关的遥感线、环、纹、斑、色调等特征影像提取,与成矿、控矿相关的隐伏岩体圈定等);灾害、环境地质解译(如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圈定等)。4.3.6 经处理的遥感影像应整合在数字填图系统中,作为野外数据采集的基础背景图层。遥感地质解译应贯穿区域地质调查的全过程。4.4 地球物理资料收集与利用4.4.1 详细收集调查区内有关地球物理资料,如区域重力、航磁、航放以及电磁测深、地震剖面、物探测井和
21、放射性等资料。应收集使用最新资料和高精度资料。配合区域地质调查挖掘有关浅覆盖或深部地质体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等特征,提取隐伏地质体(如隐伏岩体、隐伏矿床等)的物理信息。4.4.2 对收集到的资料应使其统一,应按现行有关“规范”要求进行整理和综合评述。4.4.3 在对不同比例尺、不同精度的地球物理资料分析整理的基础上,根据需要编制各种相应比例尺的地球物理基础图件,如布格重力异常图、航磁异常图、航空放射性异常图等。在综合研究和解释推断的基础上,结合钻孔等地质资料编制推断解释成果图,如推断地质构造格架图、控制剖面地质断面图以及局部典型地段的三维地质构造格架图。4.4.4 对找矿远景区取得的1:50 0
22、00高精度磁测和重力资料及激发极化法测量资料应进行系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解释。对高精度重力和高精度磁测数据一般要进行滤波、位场转换、解析延拓、局部异常的求取等数据处理。通过大比例尺物探数据的各类常规处理和对场源空间特征的分析,结合区域地质矿产特征,系统地推断控矿构造、岩体、地层或标志层。综合研究成矿环境和地球物理找矿标志。4.4.5 应充分利用收集到的钻孔岩芯物性参数,也可利用物性测井资料反演物性参数,了解岩石的垂向变化规律,为综合利用地球物理场资料进行地质矿产解释奠定基础。4.4.6 根据各种地质体(包括矿体)之间的物性差异、规模和分布情况,确定地球物理场进行地质和矿产解释的解译标志;利用解译
23、标志,并和野外实际调查紧密配合,达到合理解译区域地质矿产分析的目的。4.5 地球化学等资料收集与利用4.5.1 全面收集和应用调查区区域地球化学、矿区地球化学(化探)及异常查证等资料,分析调查区主要地质体的地球化学组份特征。4.5.2 对于化探原始资料利用,特别是西部景观复杂地区化探资料,应进行方法技术质量评估,以便正确利用。4.5.3 在找矿远景区,应系统整理化探资料,按相关技术标准编制采样点位图、原始数据图、地球化学图、地球化学异常图、异常剖析图及其他专题解释图件。研究分析化探异常分布规律、元素组合规律及物探异常关联对比等,结合异常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以及地表矿(化)点、蚀变带分布,对化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五万 区域 地质 矿产 调查 要求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