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文学电子报.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传统中国文学电子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中国文学电子报.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 第七期 1999/2/5主題:由論語看孔子的為人與孔門師生的情誼一、前言孔子向被譽為至聖先師,在後代許多腐儒的介紹中,變得十分的呆板與無趣,以至現今,學生只要一聽到孔子,就覺得很無聊,不過是考試要考的一個古人而已。然而,翻開論語這一本實際保留孔子言行的弟子記錄冊,孔子的音聲笑貌,卻是呼之欲出,而他與學生間也不僅止於傳道、授業、解惑,不時有幽默或溫韾或輕斥的場景洋溢其間,學生對老師的尊敬都是發自內心,若學生不滿老師的作法,也可以提出抗議,這林林總總,都令學生感到新鮮有趣。而想一探孔子究竟何許人也,可以令當世人尊敬,可以令後世人景仰,相信並不僅只是歷代讀書人考科舉要考四書五經才
2、重視孔子的。而孔子一生以教育為己任,弟子至少三千,可能更多,有名望與成就的,也有七十二人。而在孔子死後,弟子都服喪三年,子貢甚至結廬在孔墓旁,陪了老師六年才離去。相信孔子一定有一種自然的魅力再加上孔子令人心折的氣度,學生才會這麼的敬愛他。因而在欲窺孔子的面貌之時,同時也想一探孔門師生的關係。為了儘量還給人物原貌,故所採資料多盡量以論語為根據。然限於論語只是零星記言與記行,未涉及事件的原尾,故酌以史記孔子列傳與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以及一些與孔子年代相近的書以作補充,期待了解一代聖人的言行事蹟以資取法效尤。二、孔子的為人孔子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這恐怕要從多方面來說明。但要了解一個人,他的日常生活如何,
3、是一個關鍵,在論語中談孔子平常生活的地方很多,其中,鄉黨篇記載尤詳。玆略述如下: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便便言,唯謹爾。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襜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復命,曰:賓不顧矣。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沒階趨進,翼如也。復其位,踧踖如也。執圭,鞠躬如也,如不勝,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禮,有容色。私覿,愉愉如也。君
4、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袂。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喪,無所不偑。非帷裳,必殺之。羔裘玄冠,不以弔。吉月,必朝服而朝。齊必有明衣,布。齊必有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言,寢不語。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席不正不坐。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鄉人儺,朝服而言於阼階。問人於他邦,再拜而送
5、之。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飯。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君命召,不俟駕行矣。入太廟,每事問。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寢不尸,居不容。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負版者。有盛饌,必變色而作。迅雷,風烈必變。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孔子日常生活的穿著、吃東西的講究衛生,這些講究,有些至今仍合於中
6、醫的要求。 在朝廷上當招持賓客的人員的態度是如此的謹慎小心、在朝上與同僚的進退應對會因身份的不同而以不同的方式交談、遇到認識的人有喪事時的態度就顯得莊重、入太廟時的重視禮節、平日坐車時神態也是莊重的等,可謂細膩傳神,活脫是一部孔子傳的劇本。這也許是孔子的弟子觀察老師很長一段時間,所發現孔子日常生活的特徵而加以記錄的。除了鄉黨篇所記,在論語其他篇章中也可以看到孔子的生活態度。如述而篇所記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可知道孔子在家中從不皺眉,隨時保持活潑愉快的心情。而且孔子十分喜歡音樂,聽到別人歌唱得好,都會請別人再唱一次,然後自己跟著唱和。但是孔子這種喜歡唱歌的習慣與隨時心情愉悅的生活態度,卻
7、會在遇到別人有喪事的時候予以改變,變得整日哭泣,晚上也不唱歌,這可以看出孔子十分重視喪事。而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與溫、良、恭、儉、讓(學而)也都是弟子對孔子的看法。另外,述而篇也記載了一個有關孔子行為的一件事:釣而不綱,弋而不射。這是說孔子釣魚不用大的魚網,以免把魚補盡。而且對於正在巢中休息的鳥,不會去射它們,因為它們沒有防備。這可以看出孔子的個性是不會暗箭傷人,也不會趕盡殺絕。然而這些都只是孔子平日生活的瑣事,尚未完全展現孔子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葉公也曾問過子路,孔子是怎麼樣的人,但是子路卻沒有回答。孔子知道這件事後,就告訴子路,你怎麼不說: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
8、之將至,云爾。而孔子也曾說過自己不是一生出來就什麼事情都知道的天才,只是愛好傳統,靠著勤敏而求得學問。這種好古,敏以求的態度,與上面所說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精神是一致的。這可以說是孔子對自己的自我介紹。孔子的好學與謙虛也是有名的。他曾經自己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學也(公冶長)。也常與學生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而)對於學習,他也曾試過整天不吃不睡,只是苦苦思量,後來發現這樣子沒有用,還是要努力讀書才行。(衛靈公)而他對學問的態度是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述而)史記孔子世家曾記載他與師襄學琴,不但要彈得很順,節拍沒有錯,還要從
9、音樂中去掌握作曲者創作的目的與作者是何樣的人。可見其學習的認真程度。在面對別人說他是聖人,多才多藝之時,他就馬上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其弟子公西華便說:正唯弟子不能學也。(述而)孔子謙虛歸謙虛,對自己的能力仍是很肯定,他曾說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子罕)這我們在前面的鄉黨篇都有大略提到他飲酒雖無度,卻不及於亂他在朝上的進退應對及接待賓客的態度。而他對喪事的重視,從他日哭不夜歌都可看得出來。另外,孔子曾對他的學生子貢說:唉!都沒有人了解我!子貢連忙安慰老師不要這麼悲觀,並問
10、老師為什麼如此說呢?孔子就說我這一生不怨天,不尤人,從基層的學識與艱苦的人生經驗起步,但不為現實所困,而可以昇華的形而上的境界,可是真正了解我的,恐怕只有上天了!言下不勝感慨之意,卻也側面勾勒了孔子的一些特質。由以上這些資料,我們可知孔子的確是一個好學不倦的人。只是不免感嘆自己的理想不能在現實中獲得發揮。雖然他多次說不怨天,不尤人,不患人之不己知之類的話,也確實可以做到,但道之不行,仍是令他耿耿於懷,於是周遊列國,希望可以獲得重用。就是因為他周遊列國以干國君的最終目的不是富貴榮華,而是推行自己的現想,故始終堅守自己的原則-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也就是說孔子十分重視出處的問題。因此他說富而可求也,
11、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述而)不能富貴又如何?重要的是不要違背自已的良心。因此,孔子又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忱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唯其不屑不義而富且貴,故言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泰伯)孔子在魯為司寇時,齊國懼魯國在孔子的帶領下變得強盛,於是送美女到魯給魯君及季氏。為此魯國三日不朝,君臣都去看美女了。孔子很生氣,但仍期待國君與當權者可以收歛一帶。直到祭祀時,國君沒有按禮節把祭肉送給大夫階級的孔子,孔子就離開了魯國。(微子)在齊國時,齊景公本想重用孔子,卻因晏嬰的反對作罷。於是就與孔
12、子說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吾老矣,不能用也。(微子)這是明白告訴孔子我不能重用你,孔子知道齊君的態度後,就馬上離開齊國。到了楚的邊境,孔子得知楚王殺了二位賢人,馬上就帶弟子往回走,不入楚境。在衛,因衛靈公的太子蒯聵不滿南子,想要刺殺,事蹟敗露 ,只好逃到晉國,衛靈公因此想攻打晉國,而問孔子如何作戰,孔子不滿衛靈公的作法,於是回答如何祭祀,我有聽說過,如何打戰,對不起,我沒有學過。(衛靈公) 隔天,孔子再與衛靈公說話時,衛靈公的眼睛只看著天上的大雁,不再向孔子看上一眼,孔子就離開了衛國。 除了處世態度,孔子的氣度也十分的恢宏,在陳絕糧時,而對子路質疑君子亦有窮乎時,仍堅持著君子窮也要
13、窮得有骨氣,而不同於小人,遇到了困難,就退步而改變自己的原則。畏於匡時,也堅信著自己所作的文化傳承工作是會受到上天的保佑,而肯定的說文王既沒,文不在玆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匡人其如予何?(子罕)在面對桓魋要殺孔子時,學生都請老師逃避,他卻十分有自信的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而公伯寮曾在魯國當權的季孫氏而前說子路的壞話,並間接的攻訐孔子,孔子的學生子服景伯很生氣的來報告孔子,並且表示我現在朝中的力量很大,可以除掉這種人。換言之,他是要討孔子的一句話,要公伯寮永遠消失也不是難事,但孔子卻說算了,我所要推行的道可以成功的話,是上天註定的,不能成功的話,也是
14、上天註定,公伯寮能起什麼作用呢?(憲問)在當時,孔子的許多學生都在各國有很大的影響力,但孔子都不願借他們的力量去消除一些反對派勢力,這同時也印証了孔子自己所說不怨天,不尤人的處世態度。如果他要把自己在魯國無法得志的原因全歸罪為公伯寮的構陷,大可動用如子服景伯這種在國內有勢力的學生,好歹給在背後說自己壞話的人一些教訓,可是他沒有。也並不認為自己道之不行,是這些人在作怪。由此可看出孔子人格的高潔與心胸的開闊。除了孔子對自己的介紹與孔門弟子的說法外,當時許多屬於道家者流的隱士,也曾對孔子提出不同的看法:有一次,子路在石門這個地方過夜,早上起來,要出門的時候,守門的人問他你是從那裏來的?子路回答從孔先
15、生那兒來的。守門的人就問說是那個明知道作不到,卻硬要去做的孔丘嗎?有一次,孔子停留在衛國時,在自己的家中擊磬。有一個挑著草器的人經過孔子的門口,聽到了磬聲,就說道裏面這個擊磬的人是一個有心人呀!於是就停下來聽磬。聽了一會,就說這個擊磬的人太固執了,磬聲島充滿堅定的信念,似乎怕別人不了解他。事實上,時代可以挽救的話,當然要盡力去救。然而時代已不可作為了,又何必非出來改變呢?詩經衛風就說了:要涉水時,如果水淺,就把衣服拉起來過,以免弄溼。如果水太深,再怎麼拉衣服,也免不了弄溼衣服的話,就乾脆直接走過去,又何必作困獸之鬥呢?(憲問)有一天,孔子坐車行於路上,楚狂人接輿經過孔子的車,便唱著鳳兮!鳳兮!
16、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歌詞的意思是說:鳳啊!鳳啊!你倒眉了,你這個時代出來做什麼?過去的歷史不可以改變與挽回,未來是你可以開創的。算了吧!算了吧!今天要出來從政,是十分危險的,你可以免了。孔子聽了接輿的歌,心中頗有感觸,想停車與他交談,但接輿卻很快的走掉,讓孔子找不到他。(微子)有一個道家的人物微生畝就直接問孔子孔丘呀!你為什麼總是這樣的忙碌奔波呢?孔子回答唉!實在是我自己的毛病太深了。 (憲問)在孔子迷路時,打發子路去問路,子路又遇到二位對孔子的行徑不贊成的長沮和桀溺。長沮知道問路的是孔子,就直接說他已經知道路了,此處的知道路,是知道人生的路該如何走,
17、即認為孔子已經選擇了他的人生方向,又何必來請教我這個不贊成他的選擇的人? 桀溺則乾脆勸子路投到自己這一邊,何必跟著一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人呢?畢境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子路問不到路,只好回來據實告訴孔子。孔子感嘆的說道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且語重心長的說出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微子)綜合上面的事情,我們可以知道當時的人都知道魯國有一個孔丘,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而對於孔子的這種處世態度,許多人是不認同的。而以上這些人的言論、看法對孔子來說,在一定程度上也肯定會造成孔子內心的波瀾起伏。這麼多的隱士者流,想獨善其身,覺得要出來改變根本是沒有效果的。孔子又何嘗不知呢?在聽了子路的報告
18、,孔子是憮然良久,可見這些言論是真的觸到他的心弦。只是孔子的看法與他們不一樣,而是覺得人始終是群居的動物,你躲進山林與鳥獸同群,是你放棄了作人之道。時代再艱難,我仍是選擇與人群同在,不願作避世之人,所以仍是忙碌的奔波著。這也就是孔子在直接面對道家人物微生畝的問話,他會回答因為我的毛病已經太深了。這個不能改的毛病就就改善社會與時代。我相信孔子在回答微生畝的話的時候,一定是苦笑著。而這種強烈入世的思想,也深深感染著子路,有一次子路與孔子失散了,就問路旁的一個老丈人老先生,你有沒有看到我的老師?那個老丈人很不客氣的說什麼老師?這種人四肢都不勞動一下,五榖都分不清楚,算什麼老師?說完繼續種他的田。子路
19、攝於其氣魄,乃拱手立於一邊。後來老丈人留宿子路一夜。隔天,子路找到老師,把事情說了一次,孔子說那是個隱者呀!要子路再回去找他,他已經搬走了。子路面對此一情景,也發了一通議論: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此翻言論,更是深刻的說出孔子憮然的內心複雜情緒。三、孔門師生的情誼關於孔子與他的學生,最有名的故事就是公西華等四名弟子侍坐言志的事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
20、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爾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在這裏,孔子有四個得意門生在跟前站著,孔子卻說你們不要因為我比你們大幾歲,就認為我了不起,我與你們其實是一樣的。接著,他把希望學生可以談談自己抱負的要求提出,但卻不給人強迫之感,完全是閒談的氣芬。因此子路便搶著發言。孔子沒有
21、當面批評他說的好不好,只是微微一笑。然後一一詢問其他弟子。最後到了曾點,他竟然在鼓瑟,聽到老師的問題才把瑟音停住,回答的卻完全不是自己的才能抱負,而是一種閒適的生活態度。孔子也沒有不高興。反而欣賞這種閒適的生活態度。這或許是因為其他三人的抱負都離不開自我英雄主義,我可以如何,我要如何,且都偏於從政治入手。但曾點就不同,同樣是希求大同之世,但成功不必在我,而著重文教方面,真正說中了孔子的心事。 從以上這個記載,我們可以知道孔子與學生的相處是十分隨意的,還可以容許學生在一旁演奏音樂。關於孔子讓弟子言志向的,公冶長中也有記載一篇: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
22、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由此可知平常生活中,孔子就常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借以了解學生的個性,但卻不對學生的志向作批評,加以認定什麼志願叫好志願,什麼是不好的志願,只是純粹閒談。且也不諱言自己的志願,而使學生更加了解自己。孔子是以詩、書、禮、樂來教弟子,同時重視仁德與個人的出處進退,故常以此來要求弟子與贊美弟子。被稱許最多次的,首推顏回。不僅多次說顏回賢哉!回也。一單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雍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且曾對顏回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吾與爾有是夫。孔子的另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统 中国文学 电子报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