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大牛对交通的理解.doc
《一些大牛对交通的理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些大牛对交通的理解.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作者:Ulysses- 发布时间:2006-3-24 19:43:36- 引用:-看了论坛上的帖子,感觉大家对自己编制实用的微观交通仿真软件的难度估计过高了一些. MIT的Qi Yang博士花了不到4年的时间,即完成了MITSIM软件的开发和现场测试,软件一共仅有十几万行代码.我本人在硕士期间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即用VC开发了一个包含9个路口的城市交通网络微观可视化交通仿真软件(为减少工作量,对模型作了不少简化),用于评价各种交通控制策略,关于该工作的介绍发表在IEE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
2、ms(Singapore)上.本人专业是自动控制,其实补充交通工程学的知识是非常快的.Paramics, VISSIM的界面和功能让人眼花缭乱,但是真正核心的东西我相信也就那么多.软件的商业化可以交给公司完成,他们很快就会做出来.为了提供微观交通仿真器的基础输入数据-动态OD矩阵,我的博士论文集中做动态OD矩阵估计与预测方面的工作,同时也为动态交通分配提供所需的基础数据.我已顺利拿到了学位.目前,打算回到学校潜心开发微观交通仿真器和类似DynaMIT & DynaSmart的实时交通信息估计与预测系统.国外的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把他们历经10几年的高强度研发的工作报告放到网上供免费下载,服务于整
3、个人类,很让人感动.沿着高手的足迹,踩着他们的肩膀,我们应该做得比他们更好.希望各位从事ITS研究的同学和专家抛弃掉浮躁,建立信心,潜心研发,做出真正一流的成果,不要把ITS潜在的巨大市场拱手让给国外.-非常同意,我本人也是搞研发的,但是苦于实测数据的缺乏,尚且没能验证自己的系统。但是我还是认为交通仿真的问题比较复杂。这位仁兄从控制转到交通,我是从土木建筑转向交通的。计算机编程,包括貌似恐怖的VC+,其实只要潜心学习,很快就能够掌握的。个人感觉还是建模方面的问题更为复杂。我曾经参与实验室的山区双车道仿真的设计工作,系统验证的结果还是有不少问题。当然主要集中在利用对向车道超车的超车模型上,后来问
4、题也逐渐解决了。现在的仿真精度(速度、密度和换车道频率)基本达到了90%以内。从我们学校的经验上看,编程知识是不少交通或土建出身的学生比较望而却步的东西,以至于不少人认为仿真非常难做。在这里我想说说我的看法。我个人认为这个东西只是需要扭转一下思维而已。计算机编程涉及的面非常广泛,不同的人做不同层次的东西。这一点,交通工程学,特别是交通流理论也是如此。我们只需要学习一些我们所关心的东西就可以了。事实上,Qi Yang博士也是交通工程出身的。我个人的编程学习也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大约半年多,就已经基本掌握了。感觉看看C+ primer、Thinking in C+、深入浅出MFC和Inside VC
5、+ 6.0,就足够用了。这里也勉励那些有我类似背景的学生,大家勤劳一点,多动动手,少写一些无聊文章,一样可以做出像样的工作。交通仿真需要交通流理论、数学和编程三种基本知识,无论你是哪一个专业毕业的,都可以涉足。我发现我身边的同学常说,我们这个专业的人不善于学后面两种知识。其实这是误解的,其他专业的人要深入交通流理论也不见得就非常轻松,特别是交通工程的研究非常强调实践经验与实地观测。所以,奉劝一声,我们国家需要建立适用于中国交通特性的仿真平台,希望大家多多努力,不要总是持观望态度和推卸责任。- 作者:Ulysses- 发布时间:2006-3-24 20:12:49- 至于做自己的仿真软件又没有意
6、义。我想意义还是有的。我就读的大学是北京工业大学,也可以说是国内最早开始交通仿真研究的大学。我们学校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交通流理论和交通安全。其实仿真究其本质不过就是交通流理论和交通行为学。我们学校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交通,无论人、车、路都和西方国家有比较明显的不同。特别是在驾驶行为上。对微观仿真,最为关键的两个行为就是:跟驰和换车道。当然在引入可变情报板后,会变得更为复杂,需要考虑到选线的问题。这种特性,跟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文化理念和价值观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据TTI中的一位资深的华人(维护TSIS)的人说,他个人认为,我们国家的驾驶行为特性同国外差别很大,你不能指望国外的软件能完全在中国
7、适用。这就是我们国家研究交通的必要性所在,当然这块东西不一样,我们需要的仿真系统也就会不一样。那么,我们究竟等着谁来开发呢?等着PTV,等着TSS,还是等着QuadStone?我想,更多的是靠我们自己。我知道目前有很多人热衷于那些有着良好3D画面的软件。我承认在糊弄人方面,它们的优势突出。但是我想说的是,工程上最需要的是那些能够较为真实描述交通特性的东西,画面好,不见得就真实。如果比画面,我们有很多游戏公司都能弄出华丽的动画。比如极品飞车,就很不错。但是交通工程师能够抱着极品飞车来搞安全研究吗?仿真不是游戏,尽管目前有不少人以为他是游戏,甚至认为它是“扯淡”。但是我个人还是认为,交通仿真是一个
8、比较严肃的科学,应该看到它是系统仿真学在交通工程中的应用。如果我们认为自己研究仿真没价值,那说明研究自己的交通就没价值。那我们研究什么有价值呢?当然,目前国内的仿真研究状况令人担忧。大家知道TSIS研发了多少年?40年。VISSIM、AIMSUN和PARAMICS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呢?我们总是希望出100万两年之内解决问题。大家是不是对自己的能力过于高估了?100万连前期的模型调查都很难完成。比如如果做山区道路的交通流模型,100万的投入和3年的时间,能把数据搞回来,就谢天谢地了!没有数据,没法建模。建完数学模型,还要设计数据结构,设计系统框架,编程。程序校验后还要标定与验证系统。不断的除
9、错。两年,100万,太困难了!我很负责任的说,我们学校就能做,但是做完了可能没有用,从而把国家的钱变成浪费。所以这样的项目,我们学校很少接。真的是希望同行们能够静下心来做事情。50年前的土高炉炼不出钢铁,现在的急功近利同样出不了成绩的。- 作者:杨齐- 发布时间:2006-3-25 15:22:12- 既然被同志们在前面的帖子里点了名,我也就说几句。我同意Ulysses和 xjtuITS在上面的发言中的一些意见,写一个一般的交通仿真软件不难,难的是搞出一个真正能满足大多数用户需要的交通仿真软件,因为开发一个有应用价值的交通仿真系统的确需要多年的艰苦工作和一定的资源条件。这里不仅是因为其中涉及的
10、大量的模型要一个一个地从前人的研究文献和模型中筛选,辨别真伪,选择符合系统总体设计思想的模型;需要开发自己的模型,以实现新的功能或纠正已有模型的缺陷;数百万行的程序得一行一行地写,BUG得一个一个地杀;更麻烦的是校验众多的模型参数,这不仅要有合适的模型,还得有合适数据条件。此外,写好软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你还需要根据用户的反馈,逐步改进模型和界面。交通仿真模型和软件不仅有微观、中观和宏观之分,也有研究型和商业型的区别。模型和其中的参数,可能有各国各城市通用的部分,也有要根据当地的情况进行调整的部分(甚至可能需要开发加入新的模块)。理想的软件平台应当尽量采用通用的模型,使模型参数化,
11、并有可能容许用户加进自己的模型。这样用户可以通过使用适合当地司机行为,交通规则,和环境条件的参数和模型,以提高模拟的精度。对研究型和商业型软件,我们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开发者也要对自己的目标定位清楚,不要把这两者之间的区别给忘了,免得最后自欺欺人。属于研究型的模型数不胜数,每个学过两星期计算计编程,看过一两本交通流教科书的人都可以花一年半载的时间写出一个像模像样的交通仿真软件来。但看交通仿真模型的研究是否成功,应该是看它是否解决了前人模型中的没有解决的问题。若主要是重复别人的工作,则没有也罢。对研究性的模型,我们不应该对其用户界面和软件的应用范围有过高的要求。众多硕士博士研究生论文就是
12、结合交通仿真模型来进行,因为仿真模型提供了对一个新想法或观点进行验证的工具,而已有的交通仿真软件可能还没有模拟你的想法或观点的能力,所以这里强调地是模型的创新,而不是其直接的使用价值。一个研究型交通仿真模型当然可以进一步发展为商业型的交通仿真软件,但商业软件的要求和研究性质的模型有很大的不同。我认为对商业软件的基本要求是:包罗最新交通仿真模型研究证明了的先进功能;能够切实为交通规划和交通工程人员提供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仿真工具;尽可能地提供方便适用的用户界面;竞争产品所具有的主要功能。对从研究走向实际,或者说如何把一个东西从“白色变成黄色”的过程,我可以提供一点自己的体会。本人在83年本科实习参
13、加嘉兴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时,对城市交通规划开始产生了浓厚兴趣,但有机会将兴趣付诸实践则是在十年以后。我91年到MIT念书给Haris Koutsoupolis教授当助教和RA的时候,我们受Volpe研究中心(美国交通部的研究机构)委托,搞了一个评价已有交通仿真模型中,哪一个可以用来满足ITS对交通仿真的要求的研究,主要是分析检索资料,研究的结果是没有一个模型能胜任。这个很小的课题使我发现交通仿真是我真正的兴趣所在,并有可能以这个题材作硕士论文。论文的结果就是后来的MITSIM,其目的是展示ITS应用对新一代交通仿真模型的功能要求和可能性。由于MITSIM在当时(93年)还是比较先进的,其独特
14、的ITS功能被波士顿中央干道和海底隧道工程(130亿美元的总投资)人员看中,随后几年资助MIT交通研究中心几百万美元将其进一步扩展开发为MITSIMLAB,用于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方案评估的一个工具。虽然本人写了MITSIMLAB的很大部分,但其研究工作是Moshe Ben-Akiva教授领导下的一个团队完成的,其中还有MIT林肯实验室(军工研究机构)的一班人马(有机场仿真的经历)。我写程序时不仅得到很多行家里手的大力协助,有些模块本身就是实验室的其他研究人员和MIT的同学写的。我把MITSIMLAB作为一个工具,作了向用户提供不同类型的路网状况信息(不提供实时信息、提供观测信息、以及提供预测信
15、息)的影响的研究,其目的是想证明ITS要想有用,得向用户提供准确的预测交通信息。我的博士论文(http:/web.mit.edu/qiyang/www/thesis/)就是以这项研究的结果作案例。开发MITSIMLAB的其他同学,前后作了更多的研究,包括Ashok的 动态起迄矩阵的评估技术、Ahmed的微观仿真系统中车辆变道模型的研究,以及后来很多硕士博士论文对跟车模型、路线选择模型、模型校准、信号配时等等的深入研究。MITSIMLAB后来虽然被用于很多项目,包括现在仍然在进行的联邦高速公路管理局资助的NGSIM的研究,但其定位从来都是以研究性质,而非商业软件。这也是为什么MITSIMLAB已
16、经成为Open Source 软件(http:/web.mit.edu/its/MITSIMLabOS.html)的一个原因。我98年离开MIT加入Caliper公司( 或我认为开发一个中国自己的交通仿真软件不是一个可能或不可能的问题,难度是有的,但既然咱能把宇航员送到太空逛一圈,开发一个交通仿真软件相对来说算不了什么难题。但这里我们有必要汲取美国的经验和教训,免得犯人家已经犯过的错误。我在本网站和Transbbs网站上看到不少对外国软件占领中国市场愤愤不平的观点,但还没有看到很好的具体的建设性意见。比如,是否也像美国早期一样,用纳税人的钱来走开发CORSIM和TSIS的路线?还是像近年一样,
17、由私人公司自己投资开发商业软件(如SYNCHRO、WATSIM、TransModeler等等),让市场经济择优淘劣,而政府的钱主要花在研究性质的项目上(如DynaMIT、DynaSmart、NGSIM等等)?个人觉得中国目前应当先加大对交通行为基础研究的力度,有了对模型进行分析校准的数据,有了对现有模型的优缺点的客观的评估,有了对已有软件得深入研究和了解,有了更好的的交通模型和理论,才有条件搞出更高水平的交通仿真产品来。最后要说的一点是几个向大家请教的问题。假设由国家投资来搞这个“理想的适合中国国情的” 交通仿真软件,谁来搞?怎么来把关?最后是不是免费提供给用户?如果是由私人公司或研究机构自己
18、投资开发,我估计肯定会向用户收费,那对用户来讲,除了民族主义感情以外,这和使用非国产的产品有何区别?作者:xjtuITS- 发布时间:2006-3-25 18:39:10- 在本论坛上潜水很长时间了,最近看到杨齐博士和Ulysses的精彩帖子,忍不住也想冒出来说几句!8年前我读硕士时就拜读了杨齐博士的论文,感觉MITSIMLab确实做得非常好。做硕士论文时,通过动手写了一个简单的微观交通仿真软件,发现其实并不象想象中的那样难做。当然了,做一个实用的商业软件那就远非那样简单了。到现在为止,我仍相信MITSIMLab中的交通模型和算法是非常先进的,超过了Paramics和Vissim等商业软件。我
19、看到了Transmodeler的几幅图片,尽管了解非常少,但感觉有点MITSIMLab的影子,相信这会是一套非常优秀的商业软件。MITSIMLab已经是开源软件,我们实验室也安装了。很感谢MIT对待研究的这种开放精神!国内目前用得较多的微观仿真软件大概是Paramics和Vissim,但客观地说,有多少人完全相信这些仿真器真能模拟中国的交通实际情况?对高速公路,国内和国外的交通流特性差别可能不大;但对城市路网,可能差别多多。我知道有同行正在努力开发适合国内交通实际的微观仿真软件,包括为自行车和行人建立合理的模型,夸张一点说,有的研究团队可能都快考虑各个地方风土人情的不同对交通带来的影响了。不管
20、他们的研究定位是否正确,但确实有些同志还是在踏踏实实做研究的。如杨博士所言,交通仿真软件应该能够容许用户建立自己的模型,软件如果能够做得很灵活通用,当然非常好了。我想,如果国外的交通仿真模型能够让在工程一线的技术人员真正信服,肯定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大家也不会盲目排斥。现在我负责研发一套类似DynaMIT和DynaSmart的软件DynaCASTIM,用于进行实时交通状况估计和预报,大体思路和DynaMIT相似,但我们会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年底前原型会出来。中国人口众多,交通拥堵问题已越来越突出,ITS无疑是极具潜力的发展领域。DynaMIT等系统有希望能够准确预报交通状况,其提供的信息有助于缓
21、解拥堵。大城市的交通信息管理部门其实非常需要这样的系统,只是目前还没有成熟的软件可以拿来用。推荐一个论坛中的“交通流论坛”,是一个很好的学术交流的地方,不少德高望重的交通界学者也常访问,欢迎杨博士光临! 作者:杨齐- 发布时间:2006-3-26 13:51:28- 讨论交通状况预报和交通仿真DynaCASTIM实时交通状况估计和预报,名字和想法都不错。本人近十年前的博士论文的一个主要论点,写MITSIMLAB的目的之一,就是想以定量和形象的形式,表明一个ATIS系统要想真正有用,系统地提供实时“预报的”而非“观测的”信息,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看到国内外不少地方在上马ATIS,但有几个确实做到
22、了实时预报的功能?我看大多只是在提供离散的、独立的、过时的观测信息。这除了真正能起作用的系统需要巨大的设备投资以外,还没有一个理想的实时预报软件支持系统也是一个主要原因。如何有效地提供实时预报的系统信息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扎扎实实地把基础研究搞好了,自然会有企业机制来开发相应的技术和系统。美国的DynaMIT和DynaSmart在这方面作了长足的研发,其经验确实值得借鉴。很多情况下国家和城市肯于花钱进看得见的设备,而不容易出钱搞必要的软件系统。看到有DynaCASTIM上马,看来我们的有些决策者还是很有远见的,这样研究项目,国家、企业和个人都应当力顶。在中国搞ATIS系统有两个比美国更有利的
23、条件。一是我们基本上没有所谓“个人隐私”的Institutional限制,各种数据,包括户籍资料、车辆注册资料、手机信息、车牌实时识别等等十八般武艺我们都可以拿来使用。二是有可以通过政府和单位来进行交通出行调查和统计的条件,这是研发出符合实际的模型的必要条件。我祝愿TU先生的团队发挥中国优势,搞出让外国人向咱学习的成果来。多谢TU先生在上面的帖子里对本人十多年前的工作的赞赏。前些日子带孩子回到母校参观,在“无穷”走廊的广告栏中见到一个帖子,大意是说“麻省理工学院提醒同学们每周至少有五天能每天睡够五个小时”,这有一点儿夸张,但也确实道出了自己当初在MIT奋斗时感觉。现在有人说咱搞的玩意有用,心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些 交通 理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