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1).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2023年建筑工程管理行业文档 齐鲁斌创作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教材1. 李凯岭 宋强主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092. 李久立主编: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济南出版社,1998.10 参考书1.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上海工业大学主编:机械制造工艺理论基础,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8 2. 装配工艺尺寸链 3. 陈日曜编:金属切削原理(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4. 山东工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主编:金属切削刀具,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9 5. 巩秀长主编:机床夹具设计原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5 6. 吴圣庄主编:金属切削机床概
2、论,机械工业出版社,1980.9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意义,是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通过学习该课程,使学生了解机械加工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切削原理的基本理论,掌握分析机械加工的精度以及表面质量的方法,了解机械加工和装配工艺规程的制订方法与步骤,了解先进制造技术与制造系统的基本概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要求1. 了解生产过程、制造技术以及产品开发与制造的基本概念。 2. 了解机械加工的方法,熟悉机床、刀具、夹具的选用及设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3. 了解机械加工中切削
3、原理的基本理论及切削过程控制的主要方法。 4. 掌握分析影响机械加工中零件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因素的方法,掌握提高零件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原理及方法。 5. 了解机械加工和装配工艺规程制订的步骤和方法。 6. 了解各种先进制造技术的概念。 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主要内容目录绪论0.1 机械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发展 0.2 制造与制造技术 0.3 制造系统 0.4 本课程的内容、特点和学习方法 第1章 金属切削基础1.1 切削运动与切削用量 1.2 金属切削刀具的几何参数 1.3 切削层参数与切削方式 1.4 常用刀具材料及其选用 第2章 金属切削的基本规律及应用2.1 金属切削层的变形 2
4、.2 切削力 2.3 切削热和切削温度 2.4 刀具磨损与耐用度 2.5 刀具几何参数的选择 2.6 工件材料的切削加工性 2.7 切削液的选择 2.8 切削用量的选择 第3章 金属切削机床基本知识3.1 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与型号编制 3.2 机床的运动分析 第4章 车床与车刀4.1 车床的用途、运动和布局 4.2 CA6140型卧式车床的传动系统 4.3 CA6140 型卧式车床的主要结构 4.4 车刀 第5章 钻床、铣床、镗床及其刀具5.1 钻床与孔加工刀具 5.2 铣床与铣刀 5.3 镗床 第6章 磨削加工6.1 砂轮 6.2 磨削原理 6.3 常用磨床的类型及功用 6.4 表面光整加工
5、方法 第7章 其它机床与刀具7.1 齿轮加工机床与齿轮加工刀具7.2 拉床和拉刀 7.3 刨床与插床 7.4 组合机床及刀具简介 7.5 数控机床简介 第8章 机械制造工艺规程的制订8.1 制造过程的基本概念 8.2 加工工艺规程的作用及设计步骤 8.3 零件加工工艺性分析与毛坯选择 8.4 定位基准的选择 8.5 加工工艺路线的拟订 8.6 加工余量的确定 8.7 加工工艺尺寸链 8.8 加工工序设计 8.9 机械加工技术经济性分析 第9章 金属切削机床夹具9.1 机床夹具的基本概念 9.2 工件定位的基本原理 9.3 定位方式与定位元件 9.4 定位误差的分析计算 9.5 工件的夹紧 9.
6、6 典型机床夹具 第10章 机械加工精度10.1 加工精度的概念 10.2 工艺系统的几何变形 10.3 工艺系统的受力变形 10.4 工艺系统的热变形 10.5 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 10.6 提高和保证加工精度的途径 第11章 机械加工表面的质量11.1 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含义 11.2 影响加工表面质量的因素 11.3 机械加工过程中的振动 11.4 控制加工表面质量的工艺途径 第12章 非常规加工12.1 电火花加工 12.2 电解加工 12.3 激光加工 12.4 电子束与离子束加工 12.5 快速成型制造技术 12.6 纳米加工技术 第13章 机械装配工艺13.1 机械装配概述 13
7、.2 装配工艺规程的制订 13.3 装配尺寸链及其解法 13.4 保证装配精度的方法 第14章 制造模式和制造系统14.1 先进制造工艺技术 14.2 微机械和微机电系统制造技术 14.3 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 14.4 先进制造生产模式 14.5 可持续发展制造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主要内容:机械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制造技术、制造系统、课程的内容特点。 要求:了解本专业的重要地位和发展情况、制造系统的特征,掌握生产和生产类型的概念,理解本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第1章 金属切削基础主要内容:切削运动与切削用量、金属切削刀具的几何参数、切削层参数与切削方式、常用刀具材料及其选用
8、要求:掌握金属切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名词术语,了解常用刀具材料的性能、特点和应用。 第2章 金属切削的基本规律及应用主要内容:金属切削加工的基本规律形、工件材料的切削加工性、切削液的选择、刀具几何参数、切削用量的选择。 要求:掌握金属切削变形、切削力、切削热和切削温度、刀具磨损与耐用度规律,熟悉刀具几何参数、切削用量的选择。 第3章 金属切削机床基本知识主要内容: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与型号编制、机床的运动分析 要求:掌握机床的分类和编号,机床的运动分析方法。 第4章 车床与车刀 主要内容:车床的用途、运动和布局、CA6140型卧式车床的传动系统、CA6140 型卧式车床的主要结构、车刀 要求:掌握
9、CA6140车床运动分析的基本方法,了解车床的基本结构。 第5章 钻床、铣床、镗床及其刀具主要内容:钻床与孔加工刀具、铣床与铣刀、镗床 要求:掌握孔加工刀具、铣刀的结构特点,了解钻床、铣床、镗床的功能。 第6章 磨削加工主要内容:砂轮、磨削原理、常用磨床的类型及功用、表面光整加工方法 要求:掌握砂轮的性能指标、磨削原理,了解常用磨床的功能和表面光整加工方法的工艺特点。 第7章 其它机床与刀具主要内容:齿轮加工机床与齿轮加工刀具、拉床和拉刀、刨床与插床、组合机床及刀具简介、数控机床简介 要求:了解各类机床及其刀具的工艺特点。 第8章 机械制造工艺规程的制订主要内容:机加工工艺规程制定步骤;工艺分
10、析和毛坯的选择;定位基准及选择;工艺路线的制定;加工余量与工序尺寸的确定;尺寸链理论;生产率与技术经济分析。 要求:了解规程形式与步骤、生产率与技术经济分析;熟悉工艺分析与毛坯选择; 掌握定位基准及选择、加工余量确定、尺寸链理论的应用、工艺路线的拟定。 第9章 金属切削机床夹具主要内容:机床夹具的概念、工件定位的基本原理、定位方式与定位元件、定位误差的分析计算、工件的夹紧、典型机床夹具 要求:掌握工件的定位原理和夹紧原理,定位误差的分析计算方法,熟悉各类机床夹具的结构设计特点,了解常用的定位方式和定位元件的选择。 第10章 机械加工精度主要内容: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受力变形;热变形;残余应力引
11、起的变形;加工误差统计分析;提高加工精度的途径。 要求:了解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受力变形、热变形。掌握残余应力产生的原因、误差统计方法。熟悉提高保证加工精度的途径。 第11章 机械加工表面的质量主要内容: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概念;影响机加工表面质量的工艺因素;提高机加工表面质量的工艺方法;机加工中的震动与防治。要求:了解机加工表面质量的影响因素;掌握提高机加工质量的工艺方法;熟悉机加工过程中的震动与防治措施。 第12章 非常规加工主要内容:电火花加工、电解加工、激光加工、电子束与离子束加工、快速成型制造技术、纳米加工技术。 要求:了解非常规加工技术的特点和发展。 第13章 机械装配工艺主要内容:
12、装配尺寸链;装配方法及选择;装配工艺规程的制定;典型部件装配工艺。要求:熟悉装配尺寸链的分析计算;掌握保证装配精度的装配方法及选择要点;熟悉装配工艺的制定。序号 章次 课 程 内 容 学 时 数 合计讲授实验机动一0绪论22二1金属切削基础66三2金属切削的基本规律及应用662四3金属切削机床基本知识44五4车床与车刀66六5钻床、铣床、镗床及其刀具55七6磨削加工44八7其它机床与刀具222九8机械制造工艺规程的制订1010十9金属切削机床夹具66十一10机械加工精度662十二11机械加工表面的质量44十三12非常规加工自学 十四13机械装配工艺66十五14制造模式和制造系统22十六机动(复
13、习及考试)等22十七专业课程设计3周 合 计71(不含课程设)7162第14章 制造模式和制造系统 主要内容: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微机械和微机电系统制造技术、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先进制造生产模式、可持续发展制造。 要求:了解机械制造领域中的先进的制造模式和制造技术的发展水平。 五、学时分配建议总学时:77学时(讲课学时:71,试验学时:6) 六、说明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适用于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技术专业。 本课程包括教学、课程试验。可根据具体情况,从实验性教学模块中,选择4项实验。 本课程是一门知识和技术密度很高的专业学科,实践性强、内容分散、相对独立、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改革教学方法,精讲与自学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问题,培育学生自学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实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给学生较多的感性认识,以扩展学生的视野。 通过考试或考察等考核方法,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考核内容应以本教学基本要求、教学目标为依据,题目难度要适宜。 82022年10月15日Charles K. L. Li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