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第五章 早期情绪与社会性的发展.doc
《56第五章 早期情绪与社会性的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6第五章 早期情绪与社会性的发展.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五章 早期情绪与社会性的发展v 本章要了解社会性参照在婴儿情绪、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掌握婴儿与母亲的依恋关系及其对他们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婴儿情绪的发展一般而言,对婴幼儿情绪发展的讨论,主要从婴幼儿情绪的表达、情绪的体验、情绪的理解、以及情绪的自我调控几个方面来阐述。 v 一、情绪的功能与发生v 婴儿的情绪功能可归纳为以下四点:情绪有适应功能、驱动功能、行为组织功能和交流功能。 婴幼儿一些基本情绪的发生、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v 第一阶段(出生到一个月内):新生儿具有的一系列基本情绪是感兴趣、痛苦、厌恶和快乐的面部表情和体验。生理的满足和温柔的抚摸让他们感到快乐,光和声音的刺激,会让他
2、们感兴趣。 第二阶段(出生1-7个月):其他的基本情绪如愤怒、悲伤、欢乐、惊讶和害怕等在2-7个月期间陆续显现。 v 第三阶段(出生6个月以后):出现的情绪是惊奇、害羞和嫉妒。 二、婴儿的情绪表达v “哭”和“笑”是婴儿表达情绪最直接的手段,是实现情绪交流功能最重要的手段。对婴儿情绪表达的研究,主要通过“哭”和“笑”来进行。 (一)婴儿的笑 婴儿的微笑是第一个社会性行为。婴儿的“笑”可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自发微笑(0-5周),又称内源性微笑。这种微笑可能由某种舒适的内部状态导致,还称不上是真正的“社会性”微笑。 v 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又称外源性微笑。这种
3、微笑是由外源性刺激引起的,如运动的物体或人的脸。人的声音和人的面孔特别容易引出他们的微笑。 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对熟悉的照顾者,他们展开最开心的微笑,而对陌生人则表情严肃、警惕而不是快乐。 (二)婴儿的哭v 哭泣是婴儿表达情绪的另一种常见的方式。和笑一样,哭也可以加强婴儿于照顾者之间的联系。婴儿的哭泣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生理-心理激活(出生-1个月)。新生儿的哭泣通常由于饥饿、腹痛或一般身体不适所致。 第二阶段:心理激活(1个月)。这阶段儿童表现为一种低频、无节奏的没有眼泪的“假哭”。这种哭泣通常意味着婴儿需要得到注意或照看。v v 第三阶段:有区别的哭
4、泣(2个月-22个月)。在这一阶段,不同的人可以激活或终止婴儿的哭泣。依恋对象如母亲往往是最能激活或中止婴儿哭泣的人。 三、婴儿的情绪体验(一)积极情绪的发展:快乐 快乐是人类最早体验到的基本情绪之一。 v (二)消极情绪的发展 婴儿的消极情绪主要有愤怒、伤心、害怕等。7-8个月的婴儿,会表现出两种特殊的害怕情绪:怯生和分离焦虑。 怯生是婴儿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出的害怕反应,也被称为陌生人焦虑。8-10个月婴儿对陌生人的害怕达到高峰,而在两岁左右逐渐减弱。教师和家长及其他儿童工作者应试图帮助婴儿克服怯生情绪。另一种害怕,是害怕与母亲分离,被称为“分离焦虑”。与母亲建立起依恋关系的婴儿,在与母亲分
5、离时,会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反应。当孩子看到母亲穿上外套,带上手表,准备出门购物时就会哭闹。分离焦虑通常出现在6-8个月,在14-18个月时达到高峰,然后频率和强度在整个婴儿期和学龄前期会逐渐减退。 (三)自我意识的情绪(self-conscious emotions) v 从2岁末期到整个3岁期间,幼儿开始表现出一系列中等水平的、复杂的情绪,如窘迫感、羞耻感、内疚感、嫉妒和自豪等情绪,这些情绪被称为自我意识情绪,因为这些情绪会对幼儿的自我感觉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四、婴儿情绪识别能力的发展 v (一)婴儿的情绪识别能力婴儿很早就注意到情绪的某些声音信号当新生儿听到其它婴儿啼哭时,自己也会开始
6、哭闹;婴儿还能注意到别人说话时语音语调中的情绪信息并予以反应。 (二)最初的情感交流 v 婴儿逐渐产生了一些基本的情绪,并开始与他人进行情感互动。2岁的婴儿已经能理解一些与情绪有关的问题,此时关于情绪体验的家庭交流将有助于婴儿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这种交流能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他人情绪,更好地解决与朋友的争执。 (三)婴儿的社会性参照(重点) v 7-10个月的婴儿识别和解释他人情绪表情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在情境不确定情境的情况下,婴儿会观察父母对这种情境的情绪反应,以此获得有关情境的信息、调节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社会性参照。 v 社会性参照的能力随婴儿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强,参照的对象也从父
7、母发展到其他人身上。如在一岁左右,当婴儿面对一件陌生的玩具时,如果在一旁的陌生人微笑着,婴儿更可能去靠近玩具并拿玩具来玩;但是,如果陌生人面带惊恐的表情,那么,婴儿很可能不会靠近陌生玩具。社会性参照使婴儿将自己与他人对事件的评估进行比较,帮助婴儿更好的理解他人的感受、想法。 五、婴儿情绪的社会化与自我调节v 情绪表达规则的学习是婴儿在与父母的互动过程中学到的第一课堂。父母或照顾者会通过强化、选择性反应等方式,让婴儿学会更多情感表达规则。 要遵循这些情绪规则,婴儿就必须要对他们的情绪加以调节和控制,其中包括对情绪唤起的抑制、掩饰、维持或者增强。到18-24个月,婴儿才开始有意控制那些让他们感到不
8、舒服的人和物,开始能处理一些挫折事件,如在等待食物、索要礼物、等待游戏的时候,他们能让自己把视线转移开。3岁左右,婴幼儿就开始表现出一些有限的隐藏自己真实情绪的能力。 v 总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心智的不断成熟,婴幼儿对情绪的有效调节能力逐渐增强,冲动性逐渐减少,稳定性逐渐提高,使他们能够更积极地应对面对挑战,和谐地与他人交往。 第二节气质及其发展 v 气质是指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由生物因素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气质使人的活动带有色彩,形成个人的风格。 一、气质结构 托马斯、切斯等人用九个维度描述儿童的气质,并据此将儿童分为三种主要的气质类型: “容易型”的儿童,40%的孩子属于
9、此类;“困难型”的儿童,10%的孩子属于此类;和“缓慢适应型”的儿童,在所有的孩子中约占15%。另有35%的孩子不属于其中的任何一类。他们表现出独特的混合型气质特征。 气质是个性发展的基础,它会影响儿童的社会适应,有70%“困难型”幼儿在学龄期出现了适应问题。 二、气质的测量 v 对婴儿气质的测量方法有许多,其中最常用的是让孩子的照顾者,如母亲填写气质量表,来评定孩子的气质。如问母亲孩子微笑和大笑的频率(情绪特征),蠕动或踢等动作的频率(活动水平)等。 另一种评估儿童气质的方法,是在实验室环境下观察并测试儿童的气质类型(或其中的某一维度)。如将儿童放在有陌生人或新奇玩具的环境中,玩具可能是会移
10、动,会发出声响或包含其它一些不确定因素,然后注意观察儿童在这些情境中的反应。这种方法获取的数据更真实,但不如问卷法便捷。 三、气质的稳定性v 气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尤其是某些气质特征,如行为抑制和退缩,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但气质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一定的可变性。 任何一种气质类型的儿童,只要在适合他的教育教养环境下成长,都能成长为正常、健康、幸福、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这就是“最佳拟合性原则”孩子带着独特的气质来到这个世界,成人必须接受它、适应它,为他创设一个与其气质拟合的环境,就可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第三节婴儿期社会交往的发展 v 儿童出生后,第一个交往最频繁的对象就是
11、母亲或其他照顾者。不少心理学家都认为,儿童早期与照顾者之间形成的情感关系的质量,会影响儿童日后的发展。在这种关系基础上,婴儿逐渐开始了与同伴的互动。以下我们就从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开始展开讨论。 一、依恋的概述 v (一)什么是依恋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接触的倾向。依恋表现为啼哭、笑、吸吮、喊叫、咿呀学语、抓握、身体接近偎依和跟随等行为。(重点) 依恋是婴儿与照料者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感情联结。它对于激发父母和其他照顾者对孩子更精心地照料,对形成婴儿最初对他人的信任、克服不信任的个性品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婴儿会对父母产生依恋,父母同样也会对婴儿产生依恋。这种情
12、感依恋就是在父母和婴儿最初几个月的交往互动中逐渐形成的。 (三)亲子互动的同步化与依恋的建立v 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中,婴儿和照顾者建立起的同步化互动模式对依恋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例如,如果照料者对婴儿细心照顾,在婴儿觉醒和注意力集中时提供有趣的刺激物;而在婴儿过度兴奋或感到困倦、烦躁不安时,母亲能立即撤走刺激、给婴儿自由独处的时间和空间,那么,亲子间的健康、积极的依恋关系就可能得到健康发展。 二、依恋的发展v 根据鲍尔贝(Bowlby,1969)的理论,依恋行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难点) 第一阶段(03个月):前依恋期(对人无差别反应的阶段)。这个期间婴儿对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哪怕是对一个
13、精致的面具也会表示微笑。他们喜欢所有的人,最喜欢注视人的脸,见到人的面孔或听到人的声音就会微笑,以后还会咿呀“说话”。第二阶段(36个月):对人有选择反应的阶段。这时,婴儿对母亲和其他熟人的反应与对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婴儿在熟悉的人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啼哭和咿咿呀呀。对陌生人的反应则明显减少,但依然有这些反应。 v 第三阶段(6个月3岁):积极寻求与专门的照顾者接近的阶段。婴儿从6、7个月起,对依恋对象的存在表示深切的关切。当依恋对象离开时,就会啼哭,不让其离开;当依恋对象回来时,会显得十分高兴。只要依恋对象在婴儿身边,他们就能安心地玩、探索周围的环境,仿佛依恋对象是婴儿的安全基地。同时,
14、对陌生人的态度变化也很大,大多数婴儿会产生怯生。 第四个阶段(个月岁后):交互关系形成阶段。到两岁左右,随着语言与表征能力的发展,婴儿能更好的理解父母的行为,理解他们离开或出现的原因,他们已经能洞悉父母的情感与动机,预测父母的行为。在这个阶段,婴儿已拥有对依恋对象持续反应的系统。 最后需要指出的一点是依恋发生的时间有很大的个体差异,还有文化差异,但依恋发展的模式基本是一致的。 三、对依恋的解释v 依恋是如何产生的?是天生固有的还是后天获得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至今还存在争议。下面介绍四种重要的依恋理论,即习性学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理论,不同理论分别从各自角度对依恋进行了解释。
15、(一)习性学理论我可爱,故爱我 习性学理论认为,依恋是一套本能反应的结果。这些本能反应对种系的保护和个体的生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v (二)精神分析理论你喂我所以我爱你 精神分析理论强调需要的满足,他们认为,因为母亲能满足孩子的需要,所以婴儿会依恋母亲。他们十分强调喂食方式、大小便训练方式和时间对依恋发展的影响。但是至今尚未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养育方式的不同会造成不同的依恋类型和依恋强度。 v (三)社会学习理论有利益才有爱 社会学习理论者不仅强调喂食的重要性,还重视照料者与婴儿接触时为婴儿提供的触觉的、视觉的、听觉的刺激,这些刺激逐渐成为婴儿最重要的、最可信赖的刺激。于是,照料者便成了依恋的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56第五章 早期情绪与社会性的发展 56 第五 早期 情绪 社会性 发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