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作业(专)答案.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作业(专)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作业(专)答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作业参考答案第一次作业一、填空:1.情感 2.细读 语言 写法 3.多读 多写 4.知识分子5.故事新编 6.冯文炳 7.时代性 8. 满族北京市民衰败二、人物所属作品:1.正红旗下2.倾城之恋3.在酒楼上 4.李有才板话5.边城 6.铸剑 7.倾城之恋 8.子夜9.子夜 10.骆驼祥子三、写梗概: (一)写出老舍正红旗下梗概:1899 年,光绪二十四年腊月,一个婴孩呱呱坠地,他就是这大清王朝残灯末庙屈辱历史的见证人老舍先生。清朝末年,社会动荡,民风腐化,旗人们的生活也日见窘迫。庚子年间,随着义和团的到来,老北京顺民们看似平静的生活陡起波澜,而此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更
2、让他们百思不解、颜面扫地:八国联军炮轰京城,太后西逃,北京陷落,高官百姓们的尊严轰然倒地,官军和团民围攻东交民巷,旗兵们尽了职责,报国寺的老方丈也带着满腔的怨恨走进了熊熊烈火面对这破碎的河山,残存的家园,经受了劫掠的老北京只能将这段历史永远地铭记在心。 (二)呼兰河传故事梗概:1.呼兰河传是一篇回忆体的小说,是成年的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是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回忆。作者的叙述出入于成年与童年的不同视角,都市与乡村的不同情境之间。 2.作品中儿童视角下的世界:有儿童眼睛里的后花园, “我跟祖父学诗”的镀铬反应与理解等等;充满童趣的欢乐和纯真之美。同时又有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作者在叙述中
3、时隐时现的寂寞感和孤独感,构成了小说的潜流,与充满童趣的欢乐和纯真之美形成鲜明对照。 四、阅读铸剑中关于“铸剑开炉”“以头相博”的场面描写,细心体味鲁迅丰富的想象力,诡奇而绚丽的文字。对比你原来读过的鲁迅作品,你对鲁迅的语言风格有什么新的体认? 提示:作品写了“铸剑开炉”“以头相博” ,而“三头相搏”的场面无疑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顶点,在大多数作家的笔下,小说都到此嘎然而止;但鲁迅却偏要精心安排“复仇完成以后”情节的新的发展,于是出现了“辨头”的闹剧, “三头并葬”的滑稽戏,到最后的“大出丧”变成全民“瞻仰”的“狂欢节” ,小说又出现了一个高潮。在阅读可见鲁迅丰富的想象力。 鲁迅的这篇小说原来存在
4、着两个调子,这“两种调子”在小说中的相互纠缠,渗透,对峙,消解,起伏,激荡,并由此表现作者深广的忧愤和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小说语言诡奇而绚丽。 五、分析论述题: 1.正红旗下提示: 在作者心目中,二哥福海虽有进步、可爱之处,但他仍然脱不了满足的一些习俗,福海与大姐、公、婆、大姐夫那种懒散、苟安的生活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写出了后者那种 、讲究体面、排场,追求精巧、讲究礼仪的态度。通过福海“请安”“洗三”两个场面的安排,用幽默的语言展开北京市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及文化心理习惯以及相应的审美追求。 2.赵树理在李有才板话里,怎样表现了作者对中国农民的关怀? 提示: 1、作者表现了对中国农民的关怀,他自
5、觉地用农闲时农民最爱听的“评书”的方式来写他的小说。 2、从“评书”体的小说这一角度,我们可以分析赵树理这篇小说在结构、描写、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并进而体会中国农民的智慧,中国民间艺术形式对现代小说写作的影响与渗透。第二次作业一、填空: 1.爱 自由 美 2.腊叶 3.野草 4.朝花夕拾 5.灯下漫笔 6.书信 7.冯文炳 8.想象 二、指出下列作品所属的作家: 1.何其芳 2.鲁迅 3.沈从文 4.张爱玲 5.巴金 6.郁达夫 7.废名 8.周作人 9.鲁迅 10.周作人 三、简析:1.以苦雨为例,简析周作人散文的风格特点。 提示 苦雨是一篇“借物咏怀”的文章,“苦雨”很能代表当时作者的心境,
6、借着回忆、想象以及叙述,各种各样的“雨”被搬到笔下,写得相当自如,而整篇文章始终笼罩在淡淡的哀愁里。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使用的是“书信体”,借着这一“私人化”文体,叙述更显得娓娓而谈。 本文也很能体现周作人文章的特点,所用材料都是一般情况下不入诗文的,而他都能写出味道来,自有其过人之长。 文章写得似有意似无意,似有意思似无意思,所谈的确都是“私事”,又在结尾若有所指若无所指,凡此种种,皆为典型周氏风格。2.举例说明张爱玲的更衣记的特色。提示: 更衣记是一篇相当独特的散文,以 6000 字左右的篇幅写出了服装的“近代史” 。它把满清以来服饰的变迁娓娓道来,但并不拘泥于对于服饰本身的琐屑描述,而是
7、从不同时期的服饰特点写出当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心理。由这篇文章我们可见张爱玲特有的洞察世事的机智。张爱玲在文章中极有见地地评述满清、民国各个时期的女装,并比较了评述女装和男装上的差别。 文章的另一特色是在取喻和用词上的灵动和准确。如“极其宽大的衣裤,有一种四平八稳的沉着气象”“更为苛刻的是新娘的红裙行动时只许有一点隐约的叮当,像远山宝 、塔上的风铃”“一双袖子翩翩归来,预兆形式主义的复兴”等。 文章通篇都在服饰的流行与共同的社会文化之间的关联, 但又把衣服说成是每个人“贴身的环境” 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 在结尾中 “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罢?”,表现了张爱玲对于服饰、对于人生的态度。
8、 四、阅读与分析:灯下漫笔 (一)依据:1.钞票换现银,联想到“中国人极易变奴隶,且变了以后还万分欣喜, ”从现象见本质,发现重大问题;2.把人当作牛马,当作奴隶,这些都是因为国民麻木的劣根性所致。 (二)提示:作家吃中国宴席-吃中国人-吃官到民,层层吃下去-吃百姓,进而揭示先生内心悲愤深广,通过严密的逻辑层层推理,最好得出结论,呼吁中国青年起来“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宴席,毁坏这厨房, ”亦即推翻这吃人的旧制度。五、分析论述:1.阅读鲁迅的腊叶 ,简述鲁迅的腊叶特殊的写作背景,分析其构思上的特点。 提示 本文写作的特殊背景:本文写于 1925 年 12 月 26 日;发表于 1926 年 1
9、 月 4 日;而据鲁迅日记记载,从 1925 年 9 月 l 日起,到 1926 年 1 月 5 日正是鲁迅肺病复发,面临死亡威胁的时刻。本文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 ,也可以看做是鲁迅留给后人的“遗言”,文中的主旨: “旧时的颜色”必在后人“记忆中消失” ,与十年后“遗嘱”中一再叮咛“忘掉我”是一个意思。 由此产生了本文构思的特点: “那假设被摘下来夹在雁门集里的斑驳的枫叶,就是(作者的)自况” 。阅读本文应抓住这一重点: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生命的同构与融合,鲁迅如何把他的生命的颜色化作了枫树的生命之色。特别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这使我记起去年的深秋。明眸似的向人凝视”这一节,象征病痛与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当代文学 名著 导读 作业 答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