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业总体风险状况分析和对策.doc
《我国金融业总体风险状况分析和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金融业总体风险状况分析和对策.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我国金融业总体风险状况分析和对策我国金融业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快速发展,较好地维护了金融稳定。在新的形势下,我国金融系统面临着更艰巨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建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 一、金融业改革与防范风险的成效 1997年9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对我国经济金融运行构成巨大威胁。我国金融业针对金融秩序混乱、金融风险加大等突出问题,召开了第一次金融工作会议,对深化金融改革,整顿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做出了部署,调整了部分金融管理体制,加大了对金融系统整顿的力度,依法查处和打击了各种社会乱办金融的行为和金融犯罪,促使金融秩序明显好转,为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
2、02年我国为适应加入WTO后的需要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金融系统竞争力的新形势,召开了第二次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实现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基本框架,对于完善金融法制、加强金融监管、深化金融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国金融业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已形成功能齐全、形式多样,分工协作,互为补充的多层次金融机构体系。截至2004年末,银行类金融机构总资产(本外币)达31.49万亿元,证券公司总资产达4045亿元,基金净值资产为3238亿元,保险公司总资产达1.18万亿元。 我国金融业的金融资产质量和业务结构进一步改善。截至200
3、4年末,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累计阶段性处置不良资产6750.6亿元,累计回收现金1370.10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20.29%。摸清证券公司底数的工作逐步展开,及时有效地处置了一批高风险公司。保险业务结构进一步优化,增长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效益型、集约型转变。 表1 2004年末金融机构数量情况 名称家数 国有商业银行4 政策性银行3 股份制商业银行12 资产管理公司4城市商业银行112银行类金融机构城市信用社681 农村信用社30614 农村商业银行25 信托投资公司59 财务公司74金融租赁公司12 证券类金融机构证券公司133基金管理公司45 保险公司69保险集团和控股公司5保险类金融机
4、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4 专业保险中介机构1317兼业保险中介机构11万多 资料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二、金融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分析 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绩,但在新的市场环境中,金融系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一些方面金融风险隐患比较严重,成为影响金融稳定和安全的重要因素。 (一)金融发展格局不协调和风险向银行集中 我国金融资产结构不合理,间接融资比重偏高,储蓄率和广义货币 M2持续攀升,银行业集中了大量风险。我国广义储蓄率偏高且持续攀升,1985年我国储蓄率为34.3%,1990年上升到38%,2001年进一步上升到40.2%,2003年达到44.6%,在全世界属于最高的。M2GDP比例
5、居高不下,1985年为60.8%,1993年上升到100%,2003年和2004年为别为187%,186%,远高于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和一些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银行业吸收了大量储,蓄存款,且主要依靠发放中长期贷款来释放储蓄增长的压力。2003年银行贷款占企业融资的比例为85%,2004年1季度进一步上升到94%,而股票和债券融资不足5%。企业融资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导致全社会的融资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从长期看,过多的货币供给可能冲击物价和资产价格的稳定,不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同时也挤压了货币政策的调控空间。我国仍然是“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银行业占90%以上的金融资源,证券业发展滞后,保险
6、业规模过小。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在配置金融资源和分散金融风险中的作用发挥不充分。这种金融发展格局,已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和效率。 (二)隐形赤字的货币化压力增大和通货膨胀风险增加 我国中央银行资金运用的准财政性支出增多,贷款回收率低,不良比例高,形成了国有企业、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大量占用中央银行资金的局面,造成中央银行财务状况恶化,削弱了中央银行调控能力。我国有相当大的隐形财政赤字,这包括国有商业银行部分政策性不良贷款、社会保障“欠账”以及地方政府债务等。这种财政综合负债占GDP比例约90%。如此高的财政负债率,容易导致财政风险,最终影响币值稳定。 (三)汇率与利率
7、形成机制尚未市场化和货币政策面临巨大挑战 我国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程度较低,不利于有效地调节国际收支。现行人民币汇率机制微观基础薄弱,汇率不能充分反映外汇市场供求,不利于发挥价格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出现较大顺差,资本净流入占国际收支顺差的比重加大。外汇储备迅速增加,2003年和2004年外汇储备分别增加1340亿美元和2067亿美元。在资本大量流入的情况下,中央银行被动入市干预,外汇占款已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虽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进行对冲,以及大量发行中央银行票据,2004年末的央行票据余额已达到9742亿元,但对冲操作的压力不断增加,从而使货币
8、政策的独立性、灵活性和有效性面临巨大挑战。 近些年,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利率浮动的范围在逐步扩大,但是总体而言,利率浮动的范围还未充分达到市场规律的要求。利率传导机制不畅,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控能力有待加强。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比较薄弱,定价与风险管理所必需的基础性数据系统仍未完全建立,缺乏规避利率风险的金融产品,相关制度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金融机构治理结构、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和抗风险能力较弱 我国金融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公司治理的基本架构,但自我约束、自担风险和自我发展的机制尚未根本确立,在公司治理的有效性上还普遍存在缺陷。产权主体虚置,所有者监督缺位。公司治理结构不
9、健全,运作不规范,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营者之间职责不清晰,缺乏明确有效的利益制衡机制,内部人控制问题突出。股权董事、独立董事、机构投资者、中小股东代表、中介机构以及党团组织等利益相关者的监督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内部管理比较薄弱,风险防范机制不够落实,信息披露不及时,透明度较低,部分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存在重大隐患和漏洞,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体制问题、内部控制薄弱等问题,我国金融机构创新能力和防范风险的水平较低,缺乏鼓励金融创新的制度环境和技术水平。 (五)金融企业的外部环境较差和存在道德风险 我国金融运行的法制环境较差,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健全,存在法律空白和法规过时等问
10、题。企业和个人的金融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约束力不强,执法不严,银行的债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一些客户利用虚假信息骗取银行贷款,一些企业利用改制重组等方式逃废银行债务。社会信用意识薄弱,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缺乏对企业和个人信用的评价和记录系统,缺乏提高社会信用意识的制度保证。金融道德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滋生。在金融改革、不良资产剥离以及金融机构关闭过程中,由于政府支付了改革成本和中央银行出资全额补偿了自然人债务本息,这就可能在不同程度上诱发了金融机构的恶意高风险经营行为,助长了投资者漠视金融机构经营状况和风险程度的错误意识,不合理地减轻了金融监管者的尽责压力和对相关责任人的依法惩处。 (六)银行业
11、面临的各种风险 1、银行经营管理体制存在的风险 银行机构的体制性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银行业结构不合理,集中度偏高,影响银行业的竞争。二是公司治理普遍薄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治理结构问题比较突出。三是银行业务创新能力不够,中间业务有待发展。四是银行信贷管理薄弱,贷款决策机制有待完善。银行贷款集中度过大,对集团企业客户多头授信和对重点行业集中授信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利于分散经营风险和防止关联交易风险,容易形成“担保链”和“债务链”,往往会导致风险扩散和放大的负面效应,从而产生系统性风险。 2、银行不良资产比例偏高和风险隐患较大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剥离一部分不良资产、债权转
12、股权、核销呆坏账等方式,处置了相当数量的不良资产,但目前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数额还比较多,有的商业银行的比例还是相当高。2004年末,按照五级分类口径,主要商业银行(指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7176亿元。从银行业自身看,尚未从制度、机制上根本解决新的不良资产产生问题,同时社会信用环境还有待于改善。我国经济在2002年以来开始出现新的一轮快速增长,一些行业的投资出现了过热现象。我国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的基建投资2003年比2001年增长34.9%。2004年全国共完成房地产投资 13158.25亿元,比上年增加28.1%。这些投资主要靠银行贷款的支撑。我国
13、中长期贷款占比较高,2004年短期贷款平均同比增长7.8%,中长期贷款平均同比增长28.8%。这些贷款的风险将在今后几年内逐步显现。 3、银行资本充足率偏低和呆账准备金不足 银行机构的呆账准备金缺口依然较大、资本充足率仍然偏低。截至2004年9月末,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只有中国建设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高于8%的国际标准;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平均值为6.15%。绝大多数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没有随着贷款的快速增加而按规定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缺口依然较大,承担贷款损失的能力仍然较低。银行资产扩张和资本金补充不匹配,导致其经营具有一定程度的脆弱性。 表2 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长情况(200
14、4年112月) 年月各项贷款同比增长短期贷款同比增长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2004.0120.1211.8933.372004.0220.7012.6933.742004.0320.0812.2533.162004.0419.8511.8633.442004.0518.5210.8232.692004.0613.915.9829.422004.0713.095.9727.752004.0811.774.9325.882004.0911.165.1724.082004.1010.884.3623.722004.1111.113.8524.022004.1211.553.8023.83 资料来源:国家
15、信息中心。 4、政策性银行的风险 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定位尚需进一步明确。一是部分政策性银行的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尚未做到严格区分,机构较为臃肿,行政色彩比较浓厚,尚未按照现代银行要求加强内部管理。二是资本金尚显不足,经营规模缺乏有效控制,经营规模的无限制扩张将导致经营风险难以控制。三是经营与监管尚缺乏严格的法律依据,给政策性银行的健康发展和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管带来很多困难。 (七)证券业面临的各种风险 我国资本市场是在经济转轨时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新兴市场,转轨时期的体制问题与新兴市场的基础缺失相互关联,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结构性缺陷和风险隐患,影响了市场稳定运行,使得资本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
16、的需求不协调。 1、证券市场的基本制度不完善,一些深层次的体制问题严重制约了证券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 (1)证券发行的市场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市场交易和结算制度不能满足市场迅速发展和控制风险的需要,缺乏对投资者直接保护的制度。(2)股权分置问题悬而未决,已成为影响证券市场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上有关上市公司的股权还被人为分割为A股、B股、国家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以及公司职工股等一系列权益并不相同的部分,而且,占上市公司股份70%以上的国家股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股权分置扭曲了股票供求关系,导致流通股价格虚高,制约了非流通股价格形成。由于70%左右的股权不能流通,投资者无法判断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 金融业 总体 风险 状况 分析 对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