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生猪养殖专题报告.docx
《2019-2020年生猪养殖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生猪养殖专题报告.docx(5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9-2020年生猪养殖专题报告目 录一、非洲猪瘟的影响:产业重建,转型升级,金猪十年1、显性影响:产能去化远超以往,行业低效本质暴露无遗2、隐性影响:效率降低、成本抬升,高效复产道阻且长1、生产环节的部分技术指标出现下滑(占比 40%), 19 年 Q4 已经大幅改善2、人工方面的成本增加(占比约 30%),出栏量提升后增加的人力成本将得到摊薄3、饲料因为高温制粒导致的成本增加(占比 20%)4、公司固定资产投入费用化(占比 10%)3、未来趋势:模式升级、产业重建、金猪十年4、政策建议(1)坚决采取领先于疫情发展的隔离措施(2)隔离不是一刀切封锁,而是得体系性配套(3)检测能力必须快速
2、跟上,紧急建立更强有力的流行病监控体系(4)烈性病其实好防,切断传播途径必须众志成城(5)聚集规模与卫生体系的匹配(6)为生猪产业特别强调:切勿盲目鼓励二、如何才能防控住?迈入亿元起步的行业门槛1、如何才能防住非洲猪瘟:生物安全是最有效,也是长期成本最 低、隐患最小的方法(1)国外经验:疫苗研发难度大,必须靠生物安全(2)国内情况:疫苗短期难突破,农业部已经开始倡导生物安全路线2、如何做好生物安全:由硬件到软件,由猪场到人员的全面升级 过程(1)硬件投入:外入防堵,内查净化1.1 场外保障系统外入防堵1.2 场内保障系统内查净化(2)饲料保障系统:无毒生产,安全配送2.1 饲料生产过程:无毒生
3、产2.2 饲料配送过程:安全配送(3)检测系统:实时监控,及时检测(4)资源调动能力:率先掌握先进成熟的防疫方法,防控措施有效落实4.1 以史为镜:率先掌握先进成熟的防疫方法4.2 政府支持:防控措施有效落实(5)人员管理:合理的分工与培训,精细化的激励与监控5.1 合理的分工与培训:专人专用,系统培训5.2 精细化的激励与监控:以人为本,合理监管(6)亿元起步的养猪业门槛三、什么样的公司能在本轮危机中脱颖而出?1、什么样的公司能在疫情中率先走出来?2、什么样的公司有望实现快速扩张?(1)学习能力和管理能力突出(2)资本的支持能够到位(3)资源的储备足够提前3、什么样的公司有望长期 ROE 领
4、先于行业?4、关于估值的思考:独立产业趋势叠加估值折价,低估机会弥足 珍贵(1)整体流动性(2)企业盈利(3)估值:超级成长股的内涵,周期股的估值2019-2020年生猪养殖专题报告导语未来随着养殖企业往下游不断延伸,其有望获得更多环节的利润。并且 由于掌握了生产端资源,养殖企业在未来下游肉产业链重建的过程中将处于强势地位, 可以获得更大的利润份额一、非洲猪瘟的影响:产业重建,转型升级,金猪十年非洲猪瘟作为全世界最严重的猪病之一,最早于 1921 年在肯尼亚被首次报道发生,在 其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已经被证明不可治疗、致死率高达 100%,且暂时无安全有效的疫 苗。截至目前,全球共有 60 多个国
5、家发生过 ASF 或者检测到病毒,已经笼罩着全球 70%左右的生猪产能,如何防控非洲猪瘟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而是整个亚洲乃至全世 界的大课题。因为临床表现与普通猪瘟类似,故名非洲猪瘟,但两种病毒却完全不同。非洲猪瘟病毒 属于 DNA 病毒(普通猪瘟为 RNA 病毒),且由于病毒转录的蛋白质过多,病理复杂, 当前无有效疫苗,扑杀和生物安全是唯一防控手段。联合国粮农组织描述其具有迅速在 全球蔓延的可能性,它也是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规定的 一类动物疫病。我国猪肉年产 5400 余万吨,产量占全球一半,是当之无愧的猪肉消费第一大国。目前 全国共有着近 4000 万户的养猪农
6、户,叠加上游疫苗、饲料业,下游的屠宰、运销产业, 就业人口众多,年总产值接近 3 万亿,是农业中单品最大的子行业。作为世界第一养猪 大国,我国生猪养殖环节传统养猪户占比高,生猪调运频次高、养殖密度高(全球的 7 倍),但规模化现代化封闭化程度低、生物安全防范意识低,导致非洲猪瘟在我国爆发 后快速蔓延且控制难度较大。1、显性影响:产能去化远超以往,行业低效本质暴露无遗非洲猪瘟病毒一方面导致大量生猪死亡,另一方面引起了大面积的恐慌抛售,使得产能 大幅下降。根据农业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 2019 年 11 月,生猪存栏相较于非瘟前下 降近 40%,截至 2020 年 1 月底,我国能繁母猪存栏相较于
7、非瘟发生前下降 35%,均 远高于过去每一轮周期底部区划幅度。产能去化幅度如此之大,充分暴露了行业低效的本质。据统计,2017 年,我国 1-49 头 存栏规模的散户占比高达 95%,但其年出栏量占比约 35%。多数散养户的猪舍较为简 陋,往往在后院或者家庭房屋的一角,堆砌几面矮墙便形成了一个猪舍,并且猪舍设施 落后,由此导致生产水平也比较低下。同时,散户的生物安全理念匮乏,大部分主体实 行“有免疫、无防疫”的养殖方式,有些养殖户甚至出现猪鸡混养、人猪混住的情况。非洲猪瘟发生后,真正贯彻生物安全防控的养殖主体少之又少,行业里尝试各种偏方、 疫苗,卖假药发国难财的现象更是层出不穷,再次充分暴露了
8、行业低效的本质,整个生 猪产业已经到了需要重建的时刻。2、隐性影响:效率降低、成本抬升,高效复产道阻且长非洲猪瘟疫情除了造成生猪死亡,产能持续去化等显性结果外,还造成了一系列令人无 法忽视的隐性影响,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生猪生产效率或面临较大幅度的下滑, 进而导致行业成本居高不下:比如核心群的损失到三元回交带来的 PSY、MSY 等核心 生产指标显著下滑;养殖过于分散带来的饲料等环节的成本上升;猪场员工长期封闭式 管理的不可持续性带来的人力成本上升。这些痛点均反映了我国生猪养殖行业低效、分 散的本质,更为本质的是:整条养殖产业链上的工作人员,其科学素养有较大提升空间。核心种猪群受损严重,
9、影响行业长远的成本降低。非洲猪瘟爆发后,不仅仅是商品猪和 父母代受到疫情的冲击,我国核心种猪群(原种猪和纯种猪)的损失同样惨重,许多核 心场猪群损失一半以上,未来即使有安全有效的疫苗上市,核心群的重建工作也会是一 个非常缓慢的过程,至少需要 5-10 年时间。同时,我国育种体系也将不得不适应非瘟 短期难以消除的局面,在达到生物安全防控要求的基础上,猪群的性能测定等工作将减 少,导致育种工作面临倒退的风险。凡此种种,最终都会导致我国核心群的效率下降明 显,其影响是行业长远的成本抬升。非瘟打乱了行业正常生产节奏和管理流程,使得养殖场 PSY、MSY、配种成功率等核 心指标大幅降低。以涌益咨询数据为
10、例,其通过跟全国各地区猪场及相关生产部门交流, 发现非洲猪瘟后,全行业母猪产仔率及产仔成活率均有所下降,MSY 多数在 17-18 水 平,比非瘟前下滑了 30%。同时,相比于正常母猪,三元回交的母猪效率大幅下滑, 配种成功率甚至腰斩到 30%-50%,MSY 降至 12 头/年,远低于正常二元母猪。我们认 为养殖核心指标的降低相当于给行业去产能加了杠杆并且延缓了产能恢复的速度,使得 终端肉猪供应更加短缺,也拉开了行业不同主体之间的成本差距。简单来算,当前我们 认为行业产能去化超过 30%,如果再考虑到 MSY 等核心指标下降 30%,其实我们产能 去化达到惊人的 51%。因此行业养殖效率降低
11、是导致未来生猪供给短缺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养殖效率降低,导致的另一个结果是成本抬升。为防控非洲猪瘟,养殖企业增添了很多 生物安全防疫措施,之前流畅的运转流程被打破,行业养殖成本普遍大幅提升,根据各 个公司披露的交流纪要可以得知行业内上市公司完全成本普遍增加在 2-3 元/kg 以上, 有的甚至上升 10-20 元/kg。但对于优势产能来说,其养殖成本的增加是短期的结果, 部分优秀企业目前成本已经开始下降,预计年底成本将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以牧原股份为例,其 2019 年一季度商品猪生产成本同比增加了 1.13 元/公斤,成本的 增加主要源自于生产环节的部分技术指标出现下滑(占比 40%),人工方
12、面的成本增加 (占比约 30%),饲料因为高温制粒导致的成本增加(占比 20%),公司固定资产投入 费用化(占比 10%)。对于这些成本增加项我们进行单独分析:1、生产环节的部分技术指标出现下滑(占比 40%), 19 年 Q4 已经大幅改善:通过和 行业内人士交流我们了解到技术指标出现下滑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个是猪场硬件设备 的改造,施工对猪群生长、繁育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另一个非洲猪瘟到来后,生产环境 &流程的大幅变化,猪场需要时间适应,导致整个生产流程变慢。比如消毒液对猪群会 产生应激,更加严格的消毒流程(进出猪场都需要严格的消毒,时间短则 2 天,长则 4 天),更加繁琐的销售流程(需要
13、将猪先运到外部中转,然后车辆消毒再返回猪场进行 二次调运)等,这些都使得猪场整体的运转效率、母猪的生产性能和肉猪的生长性能受 到影响。但是这些短期增加的成本已经在 19 年四季度随着猪场环境趋稳以及新的生产 流程更加流畅之后大幅降低。2、人工方面的成本增加(占比约 30%),出栏量提升后增加的人力成本将得到摊薄。为了生物安全的考虑,增加人员的隔离措施,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动,提高生产人员津 贴补助等措施均增加了养殖环节的人工成本,经测算占生猪养殖成本增加额的 30%左 右。预计 2020 年 Q2 牧原出栏放量后,增加的人力成本有望得到摊薄。3、饲料因为高温制粒导致的成本增加(占比 20%)。增
14、加了饲料厂加工环节的高温处 理措施,增加了养殖场饲料中转及高温处理设施,进而增加了饲料成本,经测算占生猪 养殖成本增加额的 20%左右。这部分成本属于永久性抬升,短期来看下降幅度不大。4、公司固定资产投入费用化(占比 10%)。公司主动提升生物安全硬件基础设施,总 投入的一部分计入当期制造费用,大部分形成固定资产以折旧的形式计入生产成本,经 测算约占生猪养殖成本增加额的 10%。自非瘟发生以来,经过一年的摸索,牧原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防控体系,且成效显著, 完全成本已经由 2019 年 7-8 月峰值的 15.21 元/kg 下降至 Q4 的 13.23 元/kg,是全行 业第一个稳定成本并趋
15、势性下行的企业,保守预计 2020 年底成本将回到非瘟前 11.5-11.7 元/kg 的水平。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行业里不少养殖主体在非瘟爆发后并未走生物安全路线,而 是寄希望于疫苗和使用各种药物,最终导致猪群更高的死亡率以及生产效率的持续下降。据了解,目前行业里不少主体因为使用了所谓的白瓶苗后成本已上升至 20 元/kg 以上, 甚至是 30 元/kg 以上,并且这些猪场在使用疫苗后由于无法区分疫苗毒和野毒,已经 无法回头重新走生物安全路线,而被动转型将面临更大程度的挑战,养殖是一个长流程 复杂业务,又是活人管活物,若从头建立一整套工业化封闭式的生产体系,必然需要 5-10 年时间,高
16、效复产之路道阻且长。3、未来趋势:模式升级、产业重建、金猪十年长期来看,成本最低、有助于全产业效率提升并且能够保证消费者吃上放心肉的产业形 态非常明确,就是“工业化封闭式、自繁自养自宰、集中饲养、就地屠宰、冷链运输”。工业化封闭式保障了防控的稳定性,自繁自养自宰保障了体系配套的稳定性,集中饲养 解决了效率与管理的痛点,就地屠宰使得疫情风险得到就地控制,冷链运输更加保障食 品安全。未来,养殖企业可能会大量自建或收购屠宰场,屠宰环节便如自己的饲料厂, 属于大宗商品生产环节之一,其产能利用率会达到较高水平,具有效率优势。模式升级:目前来看,工业化封闭式的自繁自养模式在养殖环节中的优势已经逐渐展现 出
17、来,并形成产业方向,现在仅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很多企业正开始朝这个方向努力。我们认为,自繁自养模式具有长期的比较优势,其集约化效率高,并且在食品安全控制、 产品品质稳定、人力成本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由于一些设备和技术都有一定的使用 门槛,例如检测实验室的配备,需达到一定养殖规模后配备才具备经济效益,自繁自养 集约式饲养更容易取得更高的效率。虽然行业的重建已经开启,但是由于缺乏大量的资 本、母猪、土地,缺乏短期集合这么多资源的有能力的企业和主体,行业升级的速度相 对有限,未来需要更多的政策和资本支持,模式升级或将是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不变的 主旋律。产业链重构:在非洲猪瘟和 2019 新型冠状病
18、毒的影响下,我们需要以更加科学的方式 处理好人与动物的关系,整个中国的肉类产业链正在面临一个大规模重构的机会。过去 的模式是小生产、大流通以及先产后销的传统农业,这里面充满了博弈和低效,不仅不 利于整个行业的升级,同时也不利于消费者获得最大的效用。因此,站在产业重建期的 起点,优秀企业正引领整个产业链的转型,未来下游的屠宰、加工、流通、品牌多个环 节都有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其中诞生的新盈利点也定将层出不穷。金猪十年:金猪十年,是工业化转型期的黄金十年,未来十年行业技术指标虽然在稳步 向前,但成本的显性化是传统模式必须面对的挑战,这个转型期间,行业平均成本是抬 高的,若社会平均回报率相对
19、稳定,猪价的中枢也有望抬高,具有工业化优势的企业可 实现成本的下降,其回报率是不降反升的。养猪业门槛其实很高,行业工业化转型需要时间。十年前,巨头普遍认为养猪黄金期只 有十年,但十年过去了,回报率不降反升。如今,龙头展望未来,与我们的看法一致:“金猪十年”。我们思考原因是为什么?因为只有长时间专注于养猪的优秀企业才更知 道:做到低成本养好猪并达到可复制的境界,需要涉及的问题太多、太复杂,且多数意 想不到,越摸索越发觉门槛高、细节复杂、人才稀缺。优秀企业花了十年甚至二十年时 间才摸索出一套可复制的体系,行业整体工业化转型则需要更长时间。供给主体企业化,效率集约要求提高。未来十年,企业制的供给占比
20、会明显提升,或许 能达到 30-50%,但企业制的生产涉及更多的显性成本,人力成本刚性上涨,农户的碎 片时间、土地、资金都要涨价,消费者对猪肉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凡此种种都将抬高 行业的生产成本。对于企业来说,人工效率最高、土地效率最高、管理效率最高的工业 化养猪模式是转型的必由之路,但这个模式的门槛极高,不少企业需要走弯路,有任何 一方面不到位就会导致生产成本比农户更高,行业平均成本因此抬高,而具有工业化优 势的企业在整个行业的工业化转型期间会有更高的超额收益。关键问题探讨 1:“公司+农户”和自繁自养模式的防控效果孰优孰劣?“公司+农户”和自繁自养模式在这轮周期中都将实现进化,无论猪舍等资
21、产属于公司 还是属于农户,只有足够工业化封闭式高效率的养殖方式才是未来方向,自繁自养产能 增加需要大量的资本和非常精细化系统化的管理能力,而传统农户则缺乏合适的土地、 技术体系等,他们能升级的比例仅 10%(预计),各有瓶颈,但长期来看,自繁自养将 成为主流,上市公司层面已经形成方向。在我国,养殖模式一般分为自繁自养的一体化模式、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以及散户的 外购仔猪自育肥模式。这一轮周期中,由于散户本身在猪场硬件投入上存在明显差距, 因此其非洲猪瘟防控效果上市场预期较为一致,但是对于规模场的自繁自养模式和公司 +农户模式在非洲猪瘟的防控优劣势上存在明显的争议。有人认为自繁自养因其将所有 环
22、节都纳入自身管理体系下,因此防控更有优势;有人认为公司+农户模式养殖更为分 散,因此风险更小。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认为两种模式都将在非洲猪瘟的侵扰下实现自 我升级,共同保障我国猪肉供给。这是由我国土地资源,消费习惯,国际经验共同决定 的。非洲猪瘟到来之后,“公司+农户”模式的弊端开始显现。第一是合作农户猪场的硬件投 入不够,生物安全境况堪忧。第二是农户较为散漫的养殖习惯使得非洲猪瘟病毒存在大 量的可乘之机入侵猪场。这两点使得部分农户和公司遭受了较为严重的损失,导致合作 户退出。但是我们去行业草根调研了解到,由于非洲猪瘟导致行业存栏大幅降低,仔猪 和母猪价格不断攀升,叠加销售流程更加麻烦,很多散养
23、户买不到仔猪,同时自育肥后 续疫情风险仍在,导致很多养殖户选择和集团公司合作,因此短期来看“公司+农户” 模式会面临困难,但并不是十分严重,最重要的是要提升自身的软硬件水平,若能达到 理想标准,防控成功率也能达到 90%以上,但的确条件苛刻。土地资源和消费习惯决定“公司+农户”模式未来一定会继续存在,农户需要加大投入 并自我升级。我们认为由于土地资源和消费习惯的限制(很多地方没有足够连片的土地 给集团企业自繁自养),“公司+农户”模式一定会继续存在,是未来保障居民猪肉消费 的重要力量。但是在未来合作的过程中,公司和农户都要进化,公司需要抓紧时间找到 一套适合该模式的防疫方案,为农户养殖提供全方
24、位支持。农户必须要具有良好的生物 安全意识,将生物安全措施落实到位,愿意给猪场进行升级改造,只有这样,公司和农 户的损失才能降到最低。同时由于猪场投入具有规模经济性,未来我们会发现合作农户 的养殖规模会越来越大,专业程度也会不断提升,向自育肥场靠近。自繁自养模式需要加大硬件投入和人员管理防控风险,同时利用足够多猪场分散风险。自繁自养模式在非洲猪瘟防控上最大的优势在于几乎所有的养殖环节都是置于公司自 身管理体系之内,很多措施都可以依靠对员工的管理实现高质量落实。其弊端是由于单 场规模太大,一旦出现疫情,损失较重,同时由于销售频次偏高,与外界风险源的接触 较多,不利于疫情的防控。针对这两个问题,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2020 生猪 养殖 专题报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