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石壕吏教学设计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我从学生的实际入手,结合这个单元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思想、写作上的特点,确定如下目标:1.诵读诗歌,感知诗意。2.品读诗歌,体悟情感。3.悟读诗歌,赏析手法。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充分地感知杜甫批判现实主义诗歌的叙事风格与作者的悲悯情怀、批判精神。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课前老师拟写了一副对联,请看“诗中圣哲,忧思黎庶疾苦;笔底波澜,尽写世事沧桑。“你知道我这是写谁的吗?有何依据?对,“黎庶”是百姓,“圣哲”是“诗圣”。杜甫被称为诗圣,而他的诗歌由于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被
2、称作“诗史”。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一首现实主义名篇石壕吏。出示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感知诗意。2.品读诗歌,体悟情感。3.悟读诗歌,赏析手法。二、读诗入情1.请同学们自读一遍课文,随手圈画你不熟悉的词语。2.在读的过程中同学们遇到了这样几个词,你会读吗?能不能解释一下?还有没有其他的不太熟悉的字词?投影:逾墙老妪邺城戍幽咽3.哪个同学来给大家读一遍?大家评价一下。4.下面我们来听一遍名家的范读,注意在听的过程中圈画重音和节奏5.名家的范读特别有感染力,她读得节奏缓慢,语调低沉,知道她这样读的原因吗?对,本文讲述的是一个悲伤的故事。6.下面让我们来挑战名家。三、读诗悟意1.这一遍大家读得很好
3、,老师听出了一种故事感。那么杜甫落脚石壕村的这一晚,究竟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你能用诗中的一句话概括么?“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2.同学们的反应很机敏,那么,官府为什么要深夜捉人呢?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急应河阳役”,对,因为河阳之役才要“捉人”。既然是为前线补充兵源,作者在这里用了“捉人”而不是“征兵”,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呢?“捉人”这个词带有强制性,表现了百姓对战争的恐惧和小吏的凶暴。这个词明显地看出了杜甫的爱憎。3.说起“河阳之役”大家很陌生,但说起“安史之乱”大家就很熟悉了,“河阳之役”就发生在“安史之乱”的大背景之下,大家看本文的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
4、仪等九位节度使,率兵 20万围攻邺城,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形式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乾元二年春,杜甫离开洛阳赶往华县,遇小吏深夜捉人。杜甫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这首诗。4.在这场战争中,百姓的生活是怎样的呢?请用这首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对,是“苦”,“妇啼一何苦”。5.从老妪的致词中,你看出了战争中百姓的“苦”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对,有丧子之苦,三男去两;生活之苦,衣不蔽体;应征之苦,老年从征。6.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百姓的苦痛和悲伤,面对着百姓的“苦”,小吏又有什么反应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中考语文精品专题 初中语文课件 初中语文学案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试卷 中考作文指导 名著阅读精品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