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资源:生物必修3知识清单.docx
《高三一轮复习资源:生物必修3知识清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一轮复习资源:生物必修3知识清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生物知识清单 -必修三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一、内环境的概念(一)体液 细胞内液(2/3) 液泡内的液体 血浆 细胞外液(1/3) 组织液 (内环境) 淋巴等血液是血浆么? 不是(二)细胞外液1.组成成分:水90% 、 蛋白质79% 、无机盐1%2.区别: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明显高于组织液和淋巴液中的含量,其他物质含量差不多.3.血液运输的物质:营养物质、 代谢物、气体、激素4.理化性质(1)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a.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中溶质微粒的数目(物质的量的浓度)b.来源:主要
2、与无机盐、蛋白质的量,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钠离子和氯离子。(2)酸碱度:血浆的pH为7.357.45.它的调节与3-,4-等离子有关。H2CO3 / NaHCO3 ;NaH2PO4 / Na2HPO4,乳酸+ NaHCO3 = 乳酸钠+ H2CO3 外环境:消化道,尿道,输卵管,泪液,唾液,肠液,汗液,皮脂腺,卵巢,胃液不属于细胞外液的成分:血红蛋白,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呼吸酶,突触小泡,载体蛋白,糖蛋白,消化酶,纤维素(3)温度: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5.作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二、内环境的稳态1.实质: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
3、衡2.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调节稳态相关的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内环境直接有联系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3.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4.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人体出现组织水肿的原因是:营养不良 >血浆蛋白减少 >血浆渗透压下降 肾小球流过性增大(肾炎) 水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过敏性物质引起) >组织蛋白质增多 >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淋巴回流受阻三、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兴奋:动物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2.神经元(神经细胞):包括胞体和突起; 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
4、奋,传递兴奋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完成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发生反射活动的条件:完整的反射弧+适宜的刺激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过程:静息电位:K离子大量外流,内负外正; 动作电位:钠离子大量内流,内正外负;膜外电流方向: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 膜内电流方向: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 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2.传导特点 双向传导 3.传导形式 电信号(神经冲动)(局部电流)静息电位检测:两个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的不同侧,指针由膜外偏向膜内动作电位检测:一般情况电极连在神经纤维同侧 指针偏转问题:a.在一条神经纤维上 刺激点到电流表两个电
5、极之间的距离相等 电流表不偏转 距离不等发生两次相反的偏转b.在两个神经元之间 若兴奋只传到一个电极 电流表只偏转一次 若兴奋传到两个电极 电流表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突触:神经元的轴突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形成的特点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类型:轴突胞体型 轴突树突型 2.递质的移动方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3.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4.特点:单向传递 . 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 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 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突触延隔(突触的数量决定了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时间)5.神经递质作用效果:
6、使另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取决于神经递质的种类)6.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为胞吐 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 由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识别7.突触小体内的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的含量多8.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酶水解 否则突触后膜神经元持续兴奋或抑制(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中枢神经系统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控制排尿的中枢都在脊髓,但它受大脑的控制,婴儿因大脑的发育不完善,控制排尿能力较弱,所以排尿次数多,而且容易尿床。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大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四)人脑的高级功能对外部感知;控制机体反射活动;学习; 思维语言、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与大脑皮层特定区域有关记忆: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
7、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四、 激素调节1.发现:沃泰默的观点:胰腺分泌胰液只受神经调节斯他林和贝利斯: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的促胰液素促进胰腺分泌胰液2.概念: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3.特点:微量和高效 通过体液运输(全身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特异性受体识别激素)4.方式:反馈调节,分正负反馈调节;分级调节激素本质是有机分子,功能是信息分子,只起调节作用;激素只改变细胞的代谢,并不直接参与生命活动5.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下丘脑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
8、性腺激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 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发育,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肾上腺的合成和分泌垂体 促性腺激素: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促进性腺合成和分泌性激素 催乳素:调控动物对幼子的照顾行为,促进某些合成食物的器官发育和生理机能的完成 生长激素:促进生长,尤其是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的生长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升高血糖增加来源胰岛 胰岛B细胞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
9、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增加去路抑制肝糖原分解和脂肪等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减少来源 促进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肾上腺肾上腺素: 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分别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并维持各自第二性征;雌激素还能激发和维持雌性正常的性周期 增强心脏活动,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如人紧张时) 睾丸雄性激素性腺 雌性激素 卵巢 孕激素: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的生长发育,为受精卵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6.常见技术分泌异常疾病 过多: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甲状腺激素 过少:a、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b、成年人:精神萎靡反应慢 c、幼年:呆小症(身材矮小,智力低下)糖尿病类型:型:缺乏胰岛
10、素型: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细胞膜上的受体不正常)症状:三多一少 多吃、多饮、 多尿、体重轻 (尿中有糖) 过多:a、成年:肢端肥大症生长激素素 b、幼年:巨人症 过少:幼年:侏儒症胰岛素 过多:低血糖 过少:糖尿病 性激素:过少:第二性征不明显或消退,性周期不正常7.主要激素的化学本质 (1)蛋白质(多肽)类:胰岛、下丘脑、垂体分泌的激素。不能口服。 (2)固醇类:雄激素、雌激素、孕激素,可以口服。 (3)氨基酸的衍生物: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可以口服8.激素分泌的调节 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9.激素之间的关系有两类:拮抗作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反应速度迅速较缓
11、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协同作用: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激素,升高血糖肾上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代谢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促进生长发育五、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1.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受神经系统的控制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可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一)体温调节1体温维持机制:是机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2热量来源:细胞呼吸有机物氧化放能(主要部位是骨肌和肝脏) 热量的散失途径: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 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3.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4.温度感受器:2种类型:温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分布:在人体的皮肤、黏膜和内脏
12、; 5.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6.相关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7.效应器:汗腺、皮肤血管、骨骼肌、甲状腺、肾上腺8.体温相对恒定的意义: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保证细胞代谢等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二)水盐平衡调节1吸收途径:饮水、食物、细胞代谢产生的水2水排除途径:尿液、汗液、呼吸; 无机盐的排除途径:尿液、汗液3Na+、K+的作用:Na+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 K+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4.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5.渗透压感受器和渗透压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6.抗利尿激素:(1)本质:蛋白质; (2)合成和分泌的部位:下丘脑;(3)释放的部位:
13、垂体后叶 (4)作用: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7.在水盐平衡调节中,下丘脑既是感受器,又是效应器(分泌激素)。(三)血糖平衡调节1血糖正常浓度:0.81.2g/L (80120mg/L)(正常人空腹体检)2来源:食物消化吸收 去路:氧化分解 肝糖原分解 合成肝糖原、肌糖原非糖物质转化 转化为脂肪、某氨基酸3.血糖平衡的调节:(1)调节中枢:下丘脑。(2)调节机制:神经体液调节。体液调节(最主要):高浓度血糖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低浓度血糖可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神经调节: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可直接调控胰岛B细胞和胰岛A细胞。在此种调节方式中,内分泌腺本身就是反射弧效应
14、器的一部分。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相互影响:胰岛素可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4.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四)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 1神经内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能分泌激素(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2作为神经中枢:体温调节中枢 水盐平衡调节中枢 血糖平衡调节中枢主要是激素调节三种调节均为神经体液3作为感受器: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4作为效应器:合成抗利尿激素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或物质:吞噬细胞(无特异性)、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抗体能消灭抗原的细胞或物质:吞噬细胞、抗体、效应T细胞六、免疫系统 免疫器官:淋巴结、胸腺、脾、
15、骨髓 吞噬细胞1组成 免疫细胞: B细胞(起源于骨髓,也在骨髓中成熟。) T细胞(起源于骨髓,在胸腺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2功能(1)防卫功能:抵御病原体的攻击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溶解细菌的细胞壁)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特异性免疫(2)监控功能:监控人体内异常细胞的产生(如癌细胞)。(3)清除功能:清除体内已经衰老的细胞、损伤细胞或癌变细胞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1)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来源: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如:外毒素。
16、 抗原并非都是外来物质(异物性),体内衰老、癌变的细胞也是抗原;(2)抗体:是指机体接受抗原刺激后,由浆细胞产生的,并且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主要分布于血清,也分布于组织液和外分泌液(如乳汁)中。(3)体液免疫过程(主要由B细胞完成)针对的抗原是蛇毒、过敏原、非寄生细菌(4)二次免疫反应: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迅速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二次免疫反应的特点:作用更强,速度更快,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5)细胞免疫过程(主要由T细胞完成) 针对的抗原:胞内寄生菌、病毒、移植器官、癌细胞。 吞噬
17、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一个B细胞,一个T细胞只有一种抗原受体;一个B细胞最终产生1种抗体(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原理)(3)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联系对于外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对于胞内寄生菌、病毒、癌细胞、移植器官: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生物的散播感染,当寄生生物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抗原。4免疫失调(1)免疫过强:A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刺激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特点:发作迅速、反映强烈、消退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机理:第一次免疫,抗体分布在细胞表面,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
18、时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细胞释放组织胺引起的。过敏原与抗原引起的抗体的比较过敏原具有个体差异性,抗原不具有;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免疫球蛋白,分布在细胞表面B自身免疫疾病: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病例:类风湿性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风湿性心脏病发病机理:正常细胞表面物质结构与抗原结构相似,抗体消灭抗原时,也消灭正常细胞。(2)免疫过弱: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遗传物质是RNA;b、机理:主要是破坏人体的T细胞,使免疫调节受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c、传播途径:性接触
19、、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5.免疫学的应用: a、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 b、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c、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第三章 植物激素调节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1达尔文向光性实验(材料:燕麦胚芽鞘)实验分析:(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对照:胚芽鞘的尖端必须存在,才会出现向光性。对照: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的感光部位在胚芽鞘尖端。对照:胚芽鞘的尖端必须接受到单侧光刺
20、激后,才会出现向光性。原因:各细胞底部细胞膜上有携带生长素的载体蛋白,顶端细胞膜上没有,所以生长素只能从细胞底部由载体蛋白带出再进入下面的细胞)达尔文的结论:单侧光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刺激传递到下部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横向运输的部位:胚芽鞘尖端合成生长素的部位:胚芽鞘尖端感受光的部位: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尖端下面的一段生长素只能从植物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并且是逆浓度梯度运输 (主动运输,消耗能量)单侧光照能改变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使向光的一侧分布得少,背光的一侧分布得多,这是生长素在植物体内横向运输的结果植物体生长旺盛的部位都可合
21、成生长素,特别是芽尖端的分生组织,生长素的合成不需要光照。2詹森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物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生长素不能透过云母片。3拜尔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时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物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4温特实验说明:某种刺激是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不均匀分布造成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弯向光源生长,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5其他科学家: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IAA); 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还有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分布和作用1产生部位: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2分布:大多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分生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生物精品资料 新高考生物精品专题 高中生物课件 高中生物学案 新人教版生物资料 高中生物试卷 高考生物解题指导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