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研究_高亚男.doc





《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研究_高亚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研究_高亚男.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检察理论 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研宄 (16)1 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研究 高亚男 摘要前科消灭制度是践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实现刑法谦抑性的重要内容,建立未成年人犯罪前 科消灭制度是法制进步、人权保障的必然趋势。目前在我国构建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虽仍而临若干 争议与困境,但在适当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下合理构建该制度有其重大理论和现实 意义。检察机关作为国家重要的司法部门,应在检察工作中践行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合理构建相应 职权与责任, 发挥积极作用。 关 键 词 未 成 年 人 犯 罪 前 科 消 灭 必 要 性 制 度 困 境 制 度 构 建 检 察 工 作
2、 一、 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的提出与内涵 前科消灭制度,属刑罚执行体系。是对有前科的人,经过法定程序,宣告注销犯罪记录,恢复正常法律地 位的一种制度。 而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主体即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未成年人。我国现行 法律虽尚未对前科制度进行系统规定,但累犯制度、前科报告制度等实际上肯定了前科制度在我国法律中的 地位。而实践中,犯罪前科对一个人尤其是未成年人刑罚执行完毕后的工作、生活 造成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许多未成年人因为年少时被诱骗或缺乏管教、一时冲动而实施了犯罪行为,有的即便情节轻微、罪过不重,而 且经教育改造已痛改前非,但犯罪前科随其人事档案成为其终身负累,在
3、求学、就业等方面处处受到歧视和 排斥,难以回归社会,他们中许多人因为这些又重新走上犯罪道路,有的憎恨社会,甚至犯下更为滔天的 罪行。 (一沫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已为许多法制国家以法律形式确认 世界法制先进国家大都在法律中对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进行了明确规定。大体有两种形式:一 种为对被判处刑罚或认定有罪的未成年人依法视 为无刑事前科。如: 1948 年日本少年法第 60 条规定: 少年犯刑期执行完毕或免予执行,适用有关人格法律的规定,在将来得视为未受过刑罚处分。另一种为法 官依据一定的情况和程序宣布消除其刑事污点,视为未受过刑事处分。如: 1974 年联邦德国青少年刑法 第 97 条规定
4、:如少年刑法官确信,被判处少年刑罚的少年犯用无可指责的行为证明自己是一个正直的人, 他就以官方的名义,或者根据被判刑的犯罪分子的家长或法定代理人的申请,宣告取消刑事污点。根据检察 官的申请,或者在提出申请时,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尚未成年的情况下根 据少年刑事诉讼办理机构的代表的申 请,也可以取消刑事污点。瑞士联邦刑法典簿 96 条第 4 款规定:被附条件执行刑罚的少年在考验期届 满前经受住考验的,审判机关命令注销犯罪记录。法国刑事诉讼法典 、英国前科消灭法池规定了撤销 犯罪记录的制度。 这些国家都以法律的形式对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进行了确认,给犯罪后真心悔改的 参见于志刚著:刑法消灭制度研宄,法律
5、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695 页。 参见日本少年法、联邦德国青少年刑法、瑞士联邦刑法典、法国刑事诉讼法典、英国前 科消灭法等的相关法律条文。 105。 (16)2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9 年第 11 期 未成年人融入社会重新做人提供了有力保障,避免了其某些资格的丧失和人格遭受歧视。 c 戒国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构建的先行者 2003 年 12 月,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法院在全国首开先河地提出了建立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 的方案,并提出了具体措施 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实施办法。办法针对已满 14 周岁不满 18 周岁实施 了犯罪并被判处刑罚且刑罚已执行完毕的人,由原 审人民法院对犯罪人
6、在服刑期间、服刑期满后的悔过表 现,是否达到了遵纪守法不致再犯新罪等项进行考核、调查,经法院审查通过后,对申请人作出决定撤销前科 裁定,为申请人出具前科消灭证明书。此时,该未成年人的前科归于消灭,视为未曾犯罪,并依法恢复其先前 的法律地位。但对构成累犯的,不能取消其前科,对虽然是偶犯、初犯,但性质较为严重,也不在消灭之 列。 该办法一经提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法律界的广泛探讨,有盛赞者亦有反对之音。 犯罪前科不仅仅限于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刑罚的人,被人民检察院依法作出相对不起诉 决定的人同样 属于具有犯罪前科的范畴。因为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因犯罪情节轻微被人民检察院依法作出相对不 起诉决定
7、的,应当公开宣布。可见,相对不起诉决定也是以构成犯罪为前提的,客观上同法院作出的有罪判 决一样起到认定犯罪、终结诉讼程序的作用。上海市人民检察院 2006 年 11 月 8 日宣布,从即日起,当地各 级检察机关将全面推广试行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污点限制公开制度。刑事污点限制公开是指检察机 关在认定涉案未成年人犯罪情节轻微、作出相对不起诉处理后,不起诉决定书可以不进入人事档案,并有 条件地封存于司 法机关,非经批准不得对外披露。该规定从检察工作的角度为保护未成年人隐私,避免未成 年人遭受前科之累作出了积极贡献。 G 娥国需建立的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麼的内涵 借鉴国外相关立法概念,结合我国具体国情
8、和相关法律制度,笔者认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 内涵为:因犯罪情节轻微或因初犯、偶犯等被人民法院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缓刑、被人民检察院作出相 对不起诉决定的未成年人(犯罪时未满 18 周岁 i 在刑罚执行完毕或不起诉决定作出后,根据犯罪人或其法 定代理人的申请,人民法院或检察院认为其确有悔改表现的,应当作出 消灭其犯罪前科的决定,对其前科材 料严格封存。其犯罪记录不被记入人事档案,相应民事、行政权利亦不被剥夺。 二、我国建立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的形势背景 (一健立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是我国法制进步、人权保障的必然趋势 1.该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当前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深入执行的要求。我
9、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力求该 严则严,当宽则宽 ;严中有宽,宽中有严,宽严有度,宽严审时。试图在宽与严之间寻求一定的平衡和协 调。但是实践中这一标准似乎无法有效实现。应当说,在我 国刑法中严始终处于不可撼动的主角地位 , 宽始终处于配角地位,二者在立法和实践上都明显失衡,无法实现平衡相济的状态前些年实践中的 严打政策非但没有从根本上起到遏制犯罪的作用,反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整个社会再犯率累犯率提高的 情况。实践证明,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和进化,刑罚对人类行为的控制越来越被其他法律的和非法律的控 制所取代,而成为最后的手段,刑罚作用出现了随着社会进步而递减的规律性现象。 因此,在掌握宽严相 济刑事政策
10、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将宽放在突出位置。而建立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正是 顺应世界 法治社会进步潮流,体现宽的一个重要亮点。 2 该制度的建立是体现刑罚功能、实现刑罚目的的要求。教育改造功能是我国刑罚对犯罪人的一个基 本功能,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是实现刑罚特殊预防目的的根本保证。 刑罚的实施不是为了追求犯罪人引 起罪责受处罚的目的,从根本上是为了通过对犯罪人实施刑罚起到特殊预防直至一般预防,降低整个社会犯 转引自管晓静、张惠芳:未成年人前科消灭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载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年第 4 期。 参见赵秉志著:和谐社会的刑事法治 CL 卷 ) ,中国 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未成年人 犯罪 前科 消灭 制度 研究 高亚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