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驰理论与加速度干扰.ppt
《跟驰理论与加速度干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跟驰理论与加速度干扰.ppt(5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跟驰理论与加速度干扰跟驰理论与加速度干扰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56页第四章第四章 跟驰理论与加速度干扰跟驰理论与加速度干扰1、跟驰(、跟驰(Car Following)跟驰是车辆驾驶任务中的一个子任务,相对于其他任务比较简单,已经可跟驰是车辆驾驶任务中的一个子任务,相对于其他任务比较简单,已经可以采用数学模型进行描述,也是驾驶重要的一个方面。以采用数学模型进行描述,也是驾驶重要的一个方面。2、跟驰理论、跟驰理论跟驰理论是运用动力学方法研究在限制超车的单车道上,行驶车队中前车跟驰理论是运用动力学方法研究在限制超车的单车道上,行驶车队中前车速度的变化引起的后车反应。车辆跟驰行驶是车队行驶过程中一种
2、很重要速度的变化引起的后车反应。车辆跟驰行驶是车队行驶过程中一种很重要的现象,对其研究有助于理解交通流的特性。跟驰理论所研究的参数之一的现象,对其研究有助于理解交通流的特性。跟驰理论所研究的参数之一就是车辆在给定速度就是车辆在给定速度 U U 下跟驰行驶时的平均车头间距下跟驰行驶时的平均车头间距S S,平均车头间距则,平均车头间距则可以用来估计单车道的通行能力。可以用来估计单车道的通行能力。3、跟驰理论可分为线性跟驰理论跟驰理论可分为线性跟驰理论、非线性跟驰理论和模糊推理跟驰理论,主非线性跟驰理论和模糊推理跟驰理论,主要讲述线性跟驰理论。要讲述线性跟驰理论。现在学习的是第2页,共56页第四章第
3、四章 跟驰理论与加速度干扰跟驰理论与加速度干扰4、相关公式、相关公式 单车道的道路通行能力,是建立在各个驾驶员车辆跟驰特性的假设基础上单车道的道路通行能力,是建立在各个驾驶员车辆跟驰特性的假设基础上的。的。(1)单车道通行能力与车速平均车头间距的关系)单车道通行能力与车速平均车头间距的关系 C=(1000)V/S 其中:其中:C C单车道通行能力(车辆单车道通行能力(车辆/小时)小时)V V速度(公里速度(公里/小时)小时)S S平均车头间距(米)平均车头间距(米)行驶车辆的前挡板与前挡板之间的距离。行驶车辆的前挡板与前挡板之间的距离。平均车头间距怎么得到?平均车头间距怎么得到?现在学习的是第
4、3页,共56页第四章第四章 跟驰理论与加速度干扰跟驰理论与加速度干扰(2)速度与车头间距的关系)速度与车头间距的关系第第一一版版通通行行能能力力手手册册(Highway Capacity Manual(1950)),对对车车头头间间距距和和速度的调查数据进行总结,得出公式:速度的调查数据进行总结,得出公式:其中:其中:车辆长度;:车辆长度;:反应时间:反应时间 :跟驰车辆最大平均减速度的二倍的倒数:跟驰车辆最大平均减速度的二倍的倒数 的经验取值为:的经验取值为:0.023s2/ft 的近似计算公式:的近似计算公式:L=0.5*(af-1-al-1)其中其中af、al:分别为跟车和头车的平均最大
5、减速度。:分别为跟车和头车的平均最大减速度。现在学习的是第4页,共56页第四章第四章 跟驰理论与加速度干扰跟驰理论与加速度干扰以上所指出的速度以上所指出的速度-间距模型可应用于下列情况,交通流中的每辆车都保持间距模型可应用于下列情况,交通流中的每辆车都保持相同的或基本相同的恒定的速度,每辆车都试图保持相同的间距(即它表相同的或基本相同的恒定的速度,每辆车都试图保持相同的间距(即它表述了一种稳定状态的交通流)。述了一种稳定状态的交通流)。5、车辆跟驰研究的意义、车辆跟驰研究的意义车辆跟驰研究的一个主要企图是试图通过观察各个车辆逐一跟驰的方式来车辆跟驰研究的一个主要企图是试图通过观察各个车辆逐一跟
6、驰的方式来了解单车道交通流的特性。这种特性的研究曾用来检验管理技术和通信技了解单车道交通流的特性。这种特性的研究曾用来检验管理技术和通信技术,以便在稠密交通时使得后挡板碰撞的事件减到最低。术,以便在稠密交通时使得后挡板碰撞的事件减到最低。跟驰理论跟驰理论除了用于除了用于计算平均车头间距以外,计算平均车头间距以外,还可用于还可用于从微观角度对车辆跟从微观角度对车辆跟驰现象进行分析,近似得出单车道交通流的宏观特性。总之,跟驰理论是驰现象进行分析,近似得出单车道交通流的宏观特性。总之,跟驰理论是连接车辆个体行为与车队宏观特性及相应流量、稳定性的桥梁。连接车辆个体行为与车队宏观特性及相应流量、稳定性的
7、桥梁。现在学习的是第5页,共56页第一节第一节 线性跟驰模型的建立线性跟驰模型的建立1 1、线性跟驰理论的条件及车辆跟驰过程、线性跟驰理论的条件及车辆跟驰过程(1 1)单车道跟驰理论认为,车头间距在)单车道跟驰理论认为,车头间距在100-125m100-125m(00(100-125)(100-125))内时候,)内时候,车辆间存在相互影响。车辆间存在相互影响。(2)并假设驾驶员在跟车过程中都是积极而且可预测的控制单元。)并假设驾驶员在跟车过程中都是积极而且可预测的控制单元。(3)车辆跟驰过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车辆跟驰过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感知阶段(第一,感知阶段(Perception)
8、:驾驶员通过视觉搜集相关信息,包括):驾驶员通过视觉搜集相关信息,包括 前车的速度及加速度、车间距离(前车车尾与后车车头间的距离,不同与前车的速度及加速度、车间距离(前车车尾与后车车头间的距离,不同与车头间距)、相对速度。车头间距)、相对速度。第二,决策阶段(第二,决策阶段(Decision):驾驶员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归类,):驾驶员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归类,决定驾驶策略。决定驾驶策略。现在学习的是第6页,共56页第一节第一节 线性跟驰模型的建立线性跟驰模型的建立 第三,控制阶段(第三,控制阶段(Control):驾驶员根据自己的决策及头车和道路情况):驾驶员根据自己的决策及头车和道
9、路情况对车辆进行操纵控制。对车辆进行操纵控制。(4 4)线性跟驰模型是在对驾驶员反应特性分析的基础上,经过简化得到的。)线性跟驰模型是在对驾驶员反应特性分析的基础上,经过简化得到的。现在学习的是第7页,共56页第一节第一节 线性跟驰模型的建立线性跟驰模型的建立2、线性跟驰模型的建立、线性跟驰模型的建立车车辆辆跟跟驰驰模模型型是是刺刺激激-反反应应方方程程的的一一种种形形式式,反反应应就就是是交交通通流流中中驾驾驶驶员员对对直直接接在在他他面面前前运运行行车车辆辆的的反反作作用用。交交通通流流中中接接连连的的驾驾驶驶员员的的反反应应是是与与时时间间t时时候的刺激大小成比例地加速或减速,并且在时间
10、延后候的刺激大小成比例地加速或减速,并且在时间延后T开始。开始。(1)线性跟驰模型的基本公式:)线性跟驰模型的基本公式:跟驰模型实际上是关于反应一刺激的关系式,用方程表示为:跟驰模型实际上是关于反应一刺激的关系式,用方程表示为:反应反应=刺激刺激 其中:其中:驾驶员对刺激的反应系数,称为灵敏度或灵敏系数;驾驶员对刺激的反应系数,称为灵敏度或灵敏系数;刺激(驾驶员):是指其前面引导车的加速或减速行为以及随之产生的刺激(驾驶员):是指其前面引导车的加速或减速行为以及随之产生的 两车之间的速度差或车间距离的变化:两车之间的速度差或车间距离的变化:反应(驾驶员):是指根据前车所做的加速或减速运动而对后
11、车进行的反应(驾驶员):是指根据前车所做的加速或减速运动而对后车进行的 相应操纵及其效果。相应操纵及其效果。4-4现在学习的是第8页,共56页第一节第一节 线性跟驰模型的建立线性跟驰模型的建立(2)线性跟驰模型的示意图)线性跟驰模型的示意图 xn+1(t)t时刻时刻n+1车的位置车的位置xn(t)t时刻时刻n车的位置车的位置s(t)t时刻车辆间的车时刻车辆间的车 头间距头间距T反应时间反应时间d1反应时间反应时间T内内n+1辆辆 车行驶的距离车行驶的距离d2n+1车辆的制动距离车辆的制动距离d3n车的制动距离车的制动距离L停车安全距离停车安全距离领头车辆跟随车辆t时刻车辆的位置现在学习的是第9
12、页,共56页第一节第一节 线性跟驰模型的建立线性跟驰模型的建立(3)模型公式)模型公式t时刻车辆间的车头时间距离:时刻车辆间的车头时间距离:而反应时间而反应时间T内内n+1车行驶过的距离:车行驶过的距离:假设两车的制动距离相等,即假设两车的制动距离相等,即d2=d3,则有:,则有:现在学习的是第10页,共56页第一节第一节 线性跟驰模型的建立线性跟驰模型的建立将将d1代入到车头间距表达式,可得到:代入到车头间距表达式,可得到:两边对时间两边对时间t求导数,可得到:求导数,可得到:即:即:或:或:其中:其中:4-11现在学习的是第11页,共56页第一节第一节 线性跟驰模型的建立线性跟驰模型的建立
13、将将4-11和和4-4式对比式对比 反应反应=刺激刺激可以发现:可以发现:刺激为两车的相对速度;刺激为两车的相对速度;反应为跟驰车的加速度;反应为跟驰车的加速度;进一步解释:在时间(进一步解释:在时间(t+T)第)第n+1辆车驾驶员发生的反应是按第辆车驾驶员发生的反应是按第n辆和第辆和第n+1辆驾驶员的相对速度正(负)差额成比例地加速(减速),而灵敏度可以辆驾驶员的相对速度正(负)差额成比例地加速(减速),而灵敏度可以用用1/T(秒)量度。(秒)量度。现在学习的是第12页,共56页第一节第一节 线性跟驰模型的建立线性跟驰模型的建立(4)模型的说明)模型的说明该模型是在前导车制动、两车的减速距离
14、相等以及后车在反应时间该模型是在前导车制动、两车的减速距离相等以及后车在反应时间T内速内速度不变的情况下推导出来的。度不变的情况下推导出来的。实际情况比较复杂:刺激可为前车的加速,两车在变速行驶过程中距离可实际情况比较复杂:刺激可为前车的加速,两车在变速行驶过程中距离可能不相等。能不相等。看成与驾驶员动作强度相关的量,称为反应强度系数,量纲为看成与驾驶员动作强度相关的量,称为反应强度系数,量纲为s s-1-1。现在学习的是第13页,共56页第一节第一节 线性跟驰模型的建立线性跟驰模型的建立(4)跟驰模型的举例)跟驰模型的举例假设交通信号处等待的两假设交通信号处等待的两辆车,第二辆车的前挡板辆车
15、,第二辆车的前挡板距离头车的前挡板位置为距离头车的前挡板位置为25英尺,驾驶员的反应时英尺,驾驶员的反应时间间T为为1秒,且灵敏度为秒,且灵敏度为1秒,在时间秒,在时间0时,信号灯变时,信号灯变换绿灯后,第一辆车立即以换绿灯后,第一辆车立即以30.0英尺英尺/秒开走,则第二辆车的跟随规律将按照前面的跟随模型运行。秒开走,则第二辆车的跟随规律将按照前面的跟随模型运行。可以得到公式:可以得到公式:221t=021x2(0)x1(0)t=1x2(1)x1(1)1t=2x2(2)x1(2)15303025现在学习的是第14页,共56页第一节第一节 线性跟驰模型的建立线性跟驰模型的建立对于该公式直接解析
16、法比较麻烦,可以求解近似解,过程如下:对于该公式直接解析法比较麻烦,可以求解近似解,过程如下:第一车的位置每第一车的位置每1秒的时间段内前进了秒的时间段内前进了30英尺,在每时间英尺,在每时间t内,用时间增量内,用时间增量t区分时段来计算第二辆车的加速度。所有的量测距离都从停车位置区分时段来计算第二辆车的加速度。所有的量测距离都从停车位置0处开处开始。假设每时间段始。假设每时间段t(假设为(假设为1秒)内,加速度是一致的并等于每一时段秒)内,加速度是一致的并等于每一时段开始与结束时计算加速度的平均值,则第二车的速度和位置方程如下:开始与结束时计算加速度的平均值,则第二车的速度和位置方程如下:现
17、在学习的是第15页,共56页第一节第一节 线性跟驰模型的建立线性跟驰模型的建立以上式子的近似解见表。可以看出车辆以上式子的近似解见表。可以看出车辆2迅速地达到领头车辆的速度,接着安迅速地达到领头车辆的速度,接着安定下来跟随,离开它约定下来跟随,离开它约55英尺的距离,在速度和车头间距上经过英尺的距离,在速度和车头间距上经过7到到8秒以秒以后仅略有调整。后仅略有调整。当所采用的反应时间为当所采用的反应时间为1秒及两车停车间距秒及两车停车间距L为为25英尺时,英尺时,55英尺的车头间距英尺的车头间距与用公式的解析所得到结果相同,即该算法可行。与用公式的解析所得到结果相同,即该算法可行。现在学习的是
18、第16页,共56页第一节第一节 线性跟驰模型的建立线性跟驰模型的建立表:表:现在学习的是第17页,共56页第一节第一节 线性跟驰模型的建立线性跟驰模型的建立如果是一列车队的情况如何?如果是一列车队的情况如何?一队车辆中前一队车辆中前5辆的特征,根据前面的解法可以得到近似解如表所示。其假定辆的特征,根据前面的解法可以得到近似解如表所示。其假定与两辆车的情况相同,与两辆车的情况相同,T为为1秒,车辆从停着的车辆队列起行,车辆之间有秒,车辆从停着的车辆队列起行,车辆之间有25英尺的间距。从得到的结果(表)中可以看出第一辆车与第二辆车运行英尺的间距。从得到的结果(表)中可以看出第一辆车与第二辆车运行符
19、合车辆跟驰的简单规律,但第三和第四辆车间隔减少到小于符合车辆跟驰的简单规律,但第三和第四辆车间隔减少到小于18英尺,离英尺,离起点起点7秒约秒约90英尺时候,会发生后部碰撞的危险。英尺时候,会发生后部碰撞的危险。如果所有的驾驶员都是遵循假定的特性,则在信号灯交叉口会一下子大量出如果所有的驾驶员都是遵循假定的特性,则在信号灯交叉口会一下子大量出现后部碰撞事件。现后部碰撞事件。关于车辆关于车辆1速度的瞬时变化,对于后续车辆的反应幅度越来越大,这个系统叫速度的瞬时变化,对于后续车辆的反应幅度越来越大,这个系统叫不稳定的。不稳定的。现在学习的是第18页,共56页第一节第一节 线性跟驰模型的建立线性跟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理论 加速度 干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