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1年高考地理第1章 第4讲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教案.docx
《备战2021年高考地理第1章 第4讲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2021年高考地理第1章 第4讲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教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1定义:绕太阳的运动。2方向:自西向东3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叫做恒星年。4轨道与速度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黄赤交角的含义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同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其大小是23°26。示意图如下所示:2黄赤交角的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三、昼夜长短及其变化1典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2特点分析时间变化特点重要节气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图1为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
2、越长图3为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春、秋分日图2中代表的时间是每年的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四、正午太阳高度及其变化规律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如图甲所示)。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如图乙所示)。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c折线所示。(2)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a折线所示。(3)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
3、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b折线所示。读下图,图中A平面为黄道平面,B平面为赤道平面,回答12题。1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P点时,北半球的节气应是()A春分 B夏至C秋分 D冬至2若图中角比现在增大2°,则()A黄赤交角变为25°26B回归线的度数将变为24°26C太阳直射的范围将缩小4个纬度D地球上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将扩大2个纬度答案1.B2.C阅读下表,回答34题。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升旗时间6:046:036:02降旗时间17:5617:5717:583.上表是天安门广场升降旗时间(注:与日出日落时间相同),此时,昼夜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A昼长夜短B昼夜平分C昼短
4、夜长 D无法判断4上表说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是()A北半球,向南移 B北半球,向北移C南半球,向南移 D南半球,向北移答案3.C4.D读某日四地昼弧弧度状况示意图,回答56题。5图中四地,纬度值相等的是()A BC D6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时,地()A夜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B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C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D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答案5.D6.B图1为甲、乙、丙三地等高旗杆正午影长变化曲线和朝向示意图,图2为四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图1图27有关图1中甲、乙、丙三地地理现象的判断,正确的是()A甲、乙两地有阳光直射现象
5、B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乙地C自转线速度:甲地丙地乙地D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小的是甲地8图2中四条曲线能够反映乙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是()ABCD答案7.C8.C华北平原农村地区住宅的建设有“朝阳”和“朝阴”的说法。“朝阳”是指房屋朝向东南方向。据此完成911题。9该地区房屋“朝阳”的原因是()方便日常出行可避冬季寒冷的西北风光照较好可增加用地面积A BC D3.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北半球节气达最大值的地区达最小值的地区夏至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南半球各纬度冬至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北半球各纬度春、秋分赤道南北两极点温馨提示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同一日期,距直射点所
6、在纬线纬度差相等的两条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近的地点,正午太阳高度越大。五、四季和五带1四季更替(1)四季的成因: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2)四季的划分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四季:3、4、5月为春季,依次类推,每三个月为一个季节。2五带的划分(1)五带成因: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2)五带划分,10.为了达到夏季遮阳的目的,农村的院落内一般都种植几棵树木。树种选择和种植的方位合理的是()A落叶阔叶树东南B常绿针叶树东南C落叶阔叶树西南D常绿针叶树西南11. 华北平原某地(40°N)春分日12时测得院落中树木的影长
7、为17米,该树木高约(tan 50°1.19)()A6米 B17米C10米 D20米答案9.B10.C11.D2016年11月30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据此完成下题。12在气象气候学中,把候均温(连续5天平均气温)小于10定为冬季,大于22定为夏季,春、秋为过渡季节。当立春时,下列城市最可能处于春季的是()A长春市 B厦门市C拉萨市 D三沙市答案B考点一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影响黄赤交角是指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其主要影响是黄赤交角太阳直射
8、点移动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季节变化和五带分布。2黄赤交角及其变化带来的影响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导致地球运动产生地理意义的关键要素之一,对其理解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1)与黄赤交角相关的角度及其关系: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2)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黄赤交角回归线极圈直射点热量带变大度数变大,向两极移动度数变小,向赤道移动南北移动的范围增大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变小度数变小,向赤道移动度数变大,向两极移动南北移动的范围减小热带、寒带范围变小,温带范围变大为零黄道面与赤道面重合,太阳终年直射赤道,地球上无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
9、以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黄赤交角是产生四季的原因。黄赤交角并非固定不变,现在约为23.5°,最大时可达24.24°,最小时为22.1°,变动周期约4万年。读黄赤交角变动时回归线和极圈的变动示意图,回答12题。1黄赤交角为24.24°时()A热带的范围比现在小B温带的范围比现在小C寒带的范围比现在小D极昼和极夜出现的范围比现在小2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移动周期约4万年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最低纬度为22.1°ABC D1B2.C第1题,当黄赤交角为24.24°时,即黄赤交角变大时,回归线度数增大,极圈度数减小,回归
10、线与极圈之间(温带地区)范围缩小;南北回归线之间(热带地区)范围扩大;极圈与极点之间(寒带地区)范围扩大;地球上存在极昼和极夜的范围扩大。第2题,黄赤交角是产生四季的原因,同时也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即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呈现出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年移动规律,正确;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周期是一个回归年,4万年是黄赤交角的变动周期;太阳直射点最低的纬度应是赤道,即0°。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11、代表作名录。每相邻两个节气相差一般为15天左右。读图,回答34题。3我国古人制定“二十四节气”的依据应该是()A日、地、月的位置关系B太阳直射点运动C我国农业生产活动安排D月亮的阴晴圆缺4图中所示的二十四节气中,每条直径上相对的两个节气日最可能出现的是()A两节气日一定相差180天B两节气日正午太阳高度都相等C太阳视运动轨迹出没方位相同D两节气日的昼夜长短正好相反3B4.D第3题,根据材料提示“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可知我国古人制定“二十四节气”的依据是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之后向北移动;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之后向南移动,主要的作用
12、是方便农业生产活动的安排。第4题,图中所示的二十四节气中,每条直径上相对的两个节气日最可能出现的是两节气日的昼夜长短正好相反,所以D正确。考点二昼夜长短的变化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1抓住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判断昼夜长短的分布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如下图所示:2抓住直射点的移动,分析昼夜长短的变化特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决定了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如下图所示:3抓住特殊现象,突破昼夜长短纬度分布特点(1)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主要指赤道与极圈之间),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变化区间为024小时。(2
13、)极昼、极夜现象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纬度越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越多。二、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方位的判定直射点位置昼夜长短日出方位日落方位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东北(北半球早于6时日出)西北(北半球晚于18时日落)赤道昼夜等长正东(6时日出)正西(18时日落)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东南(北半球晚于6时日出)西南(北半球早于18时日落)三、常规计算1利用昼弧或夜弧的弧度数进行计算昼(夜)长昼(夜)弧/15°2根据日出、日落时间进行计算(1)依据白天,日出、日落时间关于正午12点对称;夜间,日出、日落时间关于0点对称;上午时
14、长下午时长;前半夜时长后半夜时长。如下图所示:(2)计算方法昼长时间日落时间日出时间2×(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4夜长日出时间12昼长/2夜长的一半3特殊地点的昼长确定(1)赤道上,昼长夜长12小时。(2)极昼区,昼长24小时,夜长0;极夜区,昼长0,夜长24小时。四、规律计算1利用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计算(1)同一纬线上各地昼长相等,夜长相等。(2)北半球某度数纬线上各地的昼长南半球同度数纬线上各地的夜长。2利用时间的对称性规律计算相对于夏至日或者冬至日对称的两个时间,某地的昼长、夜长都是相同的;相对于春分日或者秋分日对称的两个时间,某地一个时间的昼长等于另一
15、个时间的夜长。如下图:a与b两个时间的昼长、夜长是相同的,c与d两个时间的昼长、夜长也是相同的;b与c两个时间中,b时间的昼长等于c时间的夜长。(2017·全国卷)某日,小明在互联网上看到世界各地好友当天发来的信息:甲:温暖的海风夹着即将到来的夏天的味道扑面而来。乙:冬季临近,金黄的落叶铺满了一地。丙:又一次入秋失败了,这还是我四季分明的家乡吗?丁:又是黑夜漫长的季节,向北望去,小城上空的极光如彩色帷幕般挂在夜空。据此完成(1)(2)题。(1)以上四人所在地从北到南的排列顺序是()A甲乙丙丁B丁乙丙甲C丁丙甲乙 D甲丙乙丁(2)当天可能是()A4月28日 B6月28日C9月2日 D1
16、1月2日素养解读解答本题需要具备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素养。运用地理实践力和区域认识素养,结合甲、乙、丙、丁四地的地理现象确定四地的半球位置和纬度位置。运用综合思维,结合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确定当天的时间。解题流程(1)根据丁的描述判断,向北望去,小城上空有极光,则可知丁位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此时为北半球冬半年。而甲逐渐由春到夏,说明该地位于南半球;而乙地将由秋季进入冬季,说明乙位于北半球,且较丁纬度低;丙地入秋失败,说明处于由夏到秋的阶段,应位于北半球,且较乙纬度低,所以综合判断从北向南依次为丁乙丙甲。(2)由上题判断,丁地出现极夜现象,且位于北半球,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结合选
17、项,4月28日、6月28日和9月2日太阳直射点都是位于北半球。自主尝试(1)B(2)D解答“昼夜长短类”试题的思维流程(2017·全国卷)汽车轮胎性能测试需在不同路面上进行。芬兰伊瓦洛(位置见下图)吸引了多家轮胎企业在此建设轮胎测试场,最佳测试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据此完成下题。1在最佳测试期内,该地轮胎测试场()A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B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C经常遭受东方寒潮侵袭D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小于12时B11月至次年4月太阳大多数时间直射南半球,结合纬度可知,该地会出现极夜现象,因此进行轮胎测试有些日子只能在夜间进行。当该地出现极夜现象时,无日出日落现象。寒潮主要是由高纬
18、度向低纬度蔓延,因此该地经常受北方寒潮侵袭。3月21日前后到4月,该地昼长夜短,因此白昼时长大于12小时,极夜期间白昼时长为0,因此最大差值应大于12小时。某同学对居住地每天的日出时间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持续观测与记录,绘制成图。读图完成23题。2ab期间,该地的昼夜长短及其变化趋势是()A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B昼长夜短,且昼渐短夜渐长C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夜渐短D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3该地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约为()A1小时40分钟 B2小时20分钟C3小时20分钟 D4小时40分钟2C3.D第2题,由图可看出,该地昼夜等长时的日出时间约为6:30(北京时间),则日出时间由a向b变化期
19、间,日出时间越来越早,但晚于昼夜等长这一天的日出时刻,故该时间段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夜渐短。第3题,某地昼夜长短在一年中的变化幅度等于其一年中日出时刻变化幅度的2倍。图中显示日出最早约为5:20,最晚约为7:40,所以日出变化幅度为2小时20分钟,故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约为4小时40分钟。某同学查询到北京(116°E,40°N)Y月相邻两天(R日和R1日)的日出和日落时间(北京时间)。如下表所示,据此完成45题。日日出时间日落时间R05:43:1018:50:38R105:41:3818:51:394.Y月是()A1月 B4月C8月 D12月5北京时间Y月R日9时,下列四地正处
20、于日出前后的是()A116°E,40°N B82°E,40°SC0°,40°N D113°W,40°S4B5.B第4题,根据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可知,R日昼长为13小时7分28秒,R1日昼长为13小时10分1秒,白昼变长,故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动,故B正确。第5题,当北京时间9时,116°E地方时为8:44,此时(116°E,40°N)早已日出;82°E地方时为6:28,此时(82°E,40°S)昼短夜长,正值日出前后;0°经线地方时为1
21、时,此时(0°,40°N)正值深夜;113°W的地方时为前一天17:28,故此时(113°W,40°S)正值日落前后。考点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规律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距离越近(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2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变化规律(1)太阳高度日变化极点上在极昼期间,极点上见到的太阳高度在一天之内是没有变化的,其太阳高度始终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非极点地区太阳高度在一日之内是有变化的,一天之内有一个最大值(地方时12点时),即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2)正午太阳高度
22、年变化规律回归线之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即一年中有两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一次最小值(南半球出现在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出现在12月22日前后)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一年中只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即一年中只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回归线至极点之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小于90°,一年中只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3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1)南、北回归线之间: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大(由23°26增大至46°52),赤道上为23°26,回归线上为46°52。(2)南回归线至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备战2021年高考地理第1章第4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