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用砂国家技术标准BG14682001.pdf
《建筑用砂国家技术标准BG1468200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用砂国家技术标准BG14682001.pdf(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建筑用砂国家技术标准BG 14684-2001建筑用砂国家技术标准BG 14684-2001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前 言本标准的第 5.1 条、5.2.1 条、5.2.2 条表 3 中的第 2-4 项、5.3 条与 5.4 条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根据砂资源的变化及建筑用砂技术发展,本标准是在总结 GB/T14684-93建筑用砂基础上修订的。修订时,参考了 ISO、欧洲及美、英、日等国的有关标准,使标准技术指标、试验方法既符合国情又便于国际交流。本标准与 GB/T14684-93 相比主要修改点有:1.增加了人工砂,天然砂去除了特细砂品种与产品等级的划分;2.砂筛的筛孔采用了国际标
2、准ISO 6274-82混凝土集料的筛分的相关规定;3.增加了人工砂与修改了天然砂含泥量、泥块含量、轻物质、氯化物、松散堆积密度等部分技术要求;4.增设了人工砂、轻物质与碱集料快速反应的试验方法,完善了试验方法中的一些要求。本标准自 2001 年 00 月 00 日起实施,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T14684-93.根据工程需要,如测定砂的吸水率与饱和面干的表面含水率可按附录BC 进行。本标准的附录 A 是标准的附录。附录 B 和附录 C 是提示的附录。本标准由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提出。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砂石协会。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北京市建材行业管理办公室、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市建筑材料
3、质量监督检验站、诺德伯格北京办事处、北京三联混凝土有限公司、上海市建筑材料及构件质量监督检验站、上海建设路桥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天津西斯尔混凝土公司蓟县石矿、浙江宁波市地方建筑材料管理处、浙江湖洲市新开元碎石有限公司(上海市建筑工程材料公司)、浙江杭州市獐山石矿、广东广州嘉华(黄陂)石矿、惠记集团鸿利石场、福建中国标准砂厂、河南商丘市人工砂研究会。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家珑、杨永起、乔继科、张国民、姚利君、丘勤、母树春、刘伟超。本标准 1993 年首次发布,1999 年第一次修订。本标准委托中国砂石协会负责解释。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建筑用砂的定义、分类与规格、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储
4、存和运输等。本标准适用于建设工程中混凝土及其制品和建筑砂浆用砂。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 175-1999 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T 177-1985 水泥胶砂强度试验方法GB/T601-1988 化学试剂 滴定分析(容量分析)用标准溶液的配制GB/T 602-1988 化学试剂 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的制备GB/T 2419-1994 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方法GB/T 6003.1-1997 金属丝编织网试验筛(eqv ISO331
5、0-1:1990)GB/T 6003.2-1997 金属穿孔板试验筛(eqv ISO3310-2:1990)GB/T 17671-1999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 法)(idt ISO679:1989)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3.1 天然砂(natural sand)由自然风化、水流搬运和分选、堆积形成的、粒径小于4.75mm 的岩石颗粒,但不包括软质岩、风化岩石的颗粒。3.2 人工砂(manufactured sand)经除土处理的机制砂、混合砂的统称。机制砂:由机械破碎、筛分制成的,粒径小于 4.75 mm 的岩石颗粒,但不包括软质岩、风化岩石的颗粒。混合砂:由机制砂和天然砂混合制
6、成的砂。3.3 含泥量(material finer than 75m in natural sand)天然砂中粒径小于75m 的颗粒含量。3.4 石粉含量(material finer than 75m in manufactured sand)人工砂中粒径小于75m 的颗粒含量。3.5 泥块含量(clay lump)砂中原粒径大于 1.18 mm,经水浸洗、手捏后小于 600m 的颗粒含量。3.6 细度模数(fineness module)衡量砂粗细度的指标。3.7 坚固性(soundness)砂在自然风化和其它外界物理化学因素作用下抵抗破裂的能力。3.8 轻物质(material lig
7、hter than 2000kg/m3)表观密度小于 2000kg/m3 的物质。3.9 碱集料反应(alkali-aggregate reaction)指水泥、外加剂等混凝土组成物及环境中的碱与集料中碱活性矿物在潮湿环境下缓慢发生并导致混凝土开裂破坏的膨胀反应。3.10 亚甲蓝 MB 值(methylene blue value)用于判定人工砂中粒径小于 75m 颗粒含量主要是泥土还是与被加工母岩化学成分相同的石粉的指标。4 分类与规格 4.1 分类砂按产源分为天然砂、人工砂两类:天然砂:包括河砂、湖砂、山砂、淡化海砂;人工砂:包括机制砂、混合砂。4.2 规格砂按细度模数分为粗、中、细三种规
8、格,其细度模数分别为:粗:3.7-3.1 中:3.0-2.3 细:2.2-1.6 4.3 类别砂按技术要求分为I 类、类、类。4.4 用途I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大于C60的混凝土;类宜用于强度等级C30-C60及抗冻、抗渗或其它要求的混凝土;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小于C30 的混凝土和建筑砂浆。5 技术要求 5.1 颗粒级配砂的颗粒级配应符合表1 的规定。表 1 颗粒级配级配区累计筛余(%)方筛孔 1 2 3 9.50(mm)0 0 0 4.75(mm)10-0 10-0 10-0 2.36(mm)35-5 25-0 15-0 1.18(mm)65-35 50-1025-0 600(um)85-71 7
9、0-41 40-16 300(um)95-80 92-70 85-55 150(um)100-90 100-90 100-90 注:砂的实际颗粒级配与表中所列数字相比,除4.75mm 和 600m 筛档外,可以略有超出,但超出总量应小于5%.:1 区人工砂中 150m 筛孔的累计筛余可以放宽到 100-85,2 区人工砂中 150m 筛孔的累计筛余可以放宽到100-80,3 区人工砂中 150m 筛孔的累计筛余可以放宽到100-75.5.2 含泥量、石粉含量和泥块含量5.2.1天然砂的含泥量和泥块含量应符合表2 的规定。表 2 含泥量和泥块含量类别项目 I 类 II 类 III 类含泥量(按质
10、量计%)1.0 3.0 5.0 泥块含量(按质量计%)0 1.0 2.0 5.2.2 人工砂的石粉含量和泥块含量应符合表 3的规定,表 3 石粉含量类别 项目 I 类 II 类 III 类 1.亚甲蓝试验 MB 值1.40 或合格 石粉含量(按质量计%)3.05.0 7.0泥块含量(按质量计%)01.0 2.0 2.MB 值 1.40或不合格石粉含量(按质量计%)1.03.05.0 泥块含量(按质量计%)01.02.0注:根据使用地区和用途,在试验验证的基础上,可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5.3 有害物质砂不应混有草根、树叶、树枝、塑料品、煤块、炉渣等杂物。砂中如含有云母、轻物质、有机物、硫化物及硫
11、酸盐、氯盐等,其含量应符合表4 的规定。表 4 有害物质含量类别项目 I 类 类 类云母(按质量计%)1.0 2.0 2.0 轻物质(按质量计%)1.0 1.0 1.0 有机物(比色法)合格 合格合格硫化物及硫酸盐(按 SO3质量计%)0.5 0.5 0.5 氯化物(以氯离子质量计%)0.01 0.02 0.06 5.4 坚固性 5.4.1天然砂采用硫酸钠溶液法进行试验,砂样经5 次循环后其质量损失应符合表5 的规定。表 5 坚固性指标类别项目 I 类类 类质量损失(%)8 8 10 5.4.2 人工砂采用压碎指标法进行试验,压碎指标值应小于表6 的规定。表 6 压碎指标类别项目 I 类类 类
12、单级最大压碎指标(%)2025 30 5.5 表观密度、堆积密度、空隙率砂表观密度、堆积密度、空隙率应符合如下规定:表观密度大于 2500kg/m3;松散堆积密度大于1350 kg/m3;空隙率小于 47%.5.6 碱集料反应经碱集料反应试验后,由砂制备的试件无裂缝、酥裂、胶体外溢等现象,在规定的试验龄期膨胀率应小于0.10%.6 试验方法 6.1 试样 6.1.1 取样方法 6.1.1.1 在料堆上取样时,取样部位应均匀分布。取样前先将取样部位表层铲除,然后从不同部位抽取大致等量的砂8 份,组成一组样品。6.1.1.2 从皮带运输机上取样时,应用接料器在皮带运输机机尾的出料处定时抽取大致等量
13、的砂 4 份,组成一组样品。6.1.1.3 从火车、汽车、货船上取样时,从不同部位和深度抽取大致等量的砂 8 份,组成一组样品。6.1.2 试样数量单项试验的最少取样数量应符合表7 的规定。做几项试验时,如确能保证试样经一项试验后不致影响另一项试验的结果,可用同一试样进行几项不同的试验。表 7 单项试验取样数量 kg 序 号 试 验 项 目最少取样数量 序号 试 验 项 目 最少取样数量 1颗粒级配4.4 8 轻物质含量3.2 2 含泥量4.4 9 有机物含量2.0 3 石粉含量 6.0 10 硫化物与硫酸盐含量0.6 4 泥块含量 20.0 11 氯化物含量4.4 5 云母含量0.6 12
14、坚固性 天然砂8.0 6 人工砂 20.0 13 表观密度 2.6 7 堆积密度与空隙率5.0 14碱集料反应20.0 6.1.3 试样处理 6.1.3.1 用分料器法:将样品在潮湿状态下拌和均匀,然后通过分料器,取接料斗中的其中一份再次通过分料器。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把样品缩分到试验所需量为止。6.1.3.2 人工四分法:将所取样品置于平板上,在潮湿状态下拌和均匀,并堆成厚度约为20mm 的圆饼,然后沿互相垂直的两条直径把圆饼分成大致相等的四份,取其中对角线的两份重新拌匀,再堆成圆饼。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把样品缩分到试验所需量为止。6.1.3.4 堆积密度、人工砂坚固性检验所用试样可不经缩分,在
15、拌匀后直接进行试验。6.2 试验环境和试验用筛6.2.1 试验环境:试验室的温度应保持在1530。6.2.2 试验用筛:应满足 GB/T 6003.1 和 GB/T 6003.2 中方孔试验筛的规定,筛孔大于4.00mm 的试验筛采用穿孔板试验筛。6.3 颗粒级配 6.3.1 仪器设备 a鼓风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b.天平:称量 1000g,感量 1g;c.方孔筛:孔径为 150mm,300mm,600mm,1.18mm,2.36mm,4.75mm 及 9.50mm 的筛各一只,并附有筛底和筛盖;d.摇筛机;e.搪瓷盘,毛刷等。6.3.2 试验步骤 6.3.2.1 按 6.1 条规定取
16、样,并将试样缩分至约1100g,放在烘箱中于 105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大于 9.50mm 的颗粒(并算出其筛余百分率),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注:恒量系指试样在烘干1h3h 的情况下,其前后质量之差不大于该项试验所要求的称量精度(下同)。6.3.2.2 称取试样 500g,精确至 1g.将试样倒入按孔径大小从上到下组合的套筛(附筛底)上,然后进行筛分。6.3.2.3 将套筛置于摇筛机上,摇 10min;取下套筛,按筛孔大小顺序再逐个用手筛,筛至每分钟通过量小于试样总量 0.1%为止。通过的试样并入下一号筛中,并和下一号筛中的试样一起过筛,这样顺序进行,直至各号筛全部筛完为止
17、。6.3.2.4 称出各号筛的筛余量,精确至 1g,试样在各号筛上的筛余量不得超过按式(1)计算出的量,超过时应按下列方法之一处理。A d 1/2 G=(1)200 式中:G在一个筛上的筛余量,g;A筛面面积,m;d筛孔尺寸,mm.a.将该粒级试样分成少于按式(1)计算出的量,分别筛分,并以筛余量之和作为该号筛的筛余量。b.将该粒级及以下各粒级的筛余混合均匀,称出其质量,精确至1g.再用四分法缩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取其中一份,称出其质量,精确至 1g,继续筛分。计算该粒级及以下各粒级的分计筛余量时应根据缩分比例进行修正。6.3.3 结果计算与评定6.3.3.1 计算分计筛余百分率:各号筛的筛余
18、量与试样总量之比,计算精确至 0.1%.6.3.3.2 计算累计筛余百分率:该号筛的筛余百分率加上该号筛以上各筛余百分率之和,精确至 0.1%.筛分后,如每号筛的筛余量与筛底的剩余量之和同原试样质量之差超过 1%时,须重新试验。6.3.3.3 砂的细度模数按式(2)计算,精确至 0.01:(A2+A3+A4+A5+A6)-5A1 Mx=(2)100-A1 式中:Mx细度模数 A1、A2、A3、A4、A5、A6分别为 4.75mm,2.36mm,1.18mm,600mm,300mm,150mm 筛的累计筛余百分率。6.3.3.4 累计筛余百分率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 1%.细度模数取
19、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0.1;如两次试验的细度模数之差超过0.20 时,须重新试验。6.4 含泥量 6.4.1 仪器设备 a 鼓风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b.天平:称量 1000g,感量 0.1g;c.方孔筛:孔径为 750mm 及 1.18mm 的筛各一只;d.容器:要求淘洗试样时,保持试样不溅出(深度大于250mm);e.搪瓷盘,毛刷等。6.4.2 试验步骤 6.4.2.1 按 6.1 条规定取样,并将试样缩分至约1100g,放在烘箱中于 105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6.4.2.2 称取试样 500g,精确至 0.1g.将试样倒入淘洗容器中
20、,注入清水,使水面高于试样面约 150mm,充分搅拌均匀后,浸泡2h,然后用手在水中淘洗试样,使尘屑、淤泥和粘土与砂粒分离,把浑水缓缓倒入1.18mm及75mm的套筛上(1.18mm筛放在75mm 筛上面),滤去小于 75mm 的颗粒。试验前筛子的两面应先用水润湿,在整个过程中应小心防止砂粒流失。6.4.2.3 再向容器中注入清水,重复上述操作,直至容器内的水目测清澈为止。6.4.2.4 用水淋洗剩余在筛上的细粒,并将 75mm 筛放在水中(使水面略高出筛中砂粒的上表面)来回摇动,以充分洗掉小于 75mm 的颗粒,然后将两只筛的筛余颗粒和清洗容器中已经洗净的试样一并倒入搪瓷盘,放在烘箱中于 1
21、05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称出其质量,精确至0.1g.6.4.3 结果计算与评定 6.4.3.1 含泥量按式(3)计算,精确至 0.1%:G0-G1 Qa=100(3)G0 式中:Qa 含泥量,%;G0试验前烘干试样的质量,g;G1试验后烘干试样的质量,g.6.4.3.2 含泥量取两个试样的试验结果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6.5 石粉含量 6.5.1 试剂和材料 a 亚甲蓝:(C16H18CIN3S.3H2O)含量 395%;b 亚甲蓝溶液:将亚甲蓝粉末在 1005下烘干至恒量(若烘干温度超过 105,亚甲蓝粉末会变质),称取烘干亚甲蓝粉末10g,精确至0.01g,到入盛有约600mL
22、蒸馏水(水温加热至3540)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持续搅拌 40min,直至亚甲蓝粉末完全溶解,冷却至 20。将溶液倒入 1L 容量瓶中,用蒸馏水淋洗烧杯等,使所有亚甲蓝溶液全部移入容量瓶,容量瓶和溶液的温度应保持在 201,加蒸馏水至容量瓶 1L 刻度。振荡容量瓶以保证亚甲蓝粉末完全溶解。将容量瓶中溶液移入深色储藏瓶中,标明制备日期,失效日期(亚甲蓝溶液保质期应不超过 28 天),并置于阴暗处保存。c 定量滤纸:快速 6.5.2 仪器设备 a 鼓风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b.天平:称量 1000g,感量 0.1g 及称量 100g,感量 0.01g 各一台;c.方孔筛:孔径为 75mm 及
23、 1.18mm 的筛各一只;d.容器:要求淘洗试样时,保持试样不溅出(深度大于250mm);e.移液管:5mL、2mL 移液管各一个;f三片或四片式叶轮搅拌器:转速可调(最高达60060rpm),直径 7510mm;g定时装置:精度1s;h.玻璃容量瓶:1L;i 温度计:精度 1;j玻璃棒:2 支(直径 8mm,长 300mm);k搪瓷盘、毛刷、1000mL 烧杯等。6.5.3 试验步骤 6.5.3.1 亚甲蓝 MB 值的测定 6.5.3.1.1 按 6.1 条规定取样,并将试样缩分至约 400g,放在烘箱中于 105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大于2.36mm 的颗粒备用。6.5.3
24、.1.2 称取试样 200g,精确至 0.1g.将试样倒入盛有(5005)mL 蒸馏水的烧杯中,用叶轮搅拌机以(60060)rpm 转速搅拌 5min,使成悬浮液,然后持续以(40040)rpm转速搅拌,直至试验结束。6.5.3.1.3 悬浮液中加入 5mL 亚甲蓝溶液溶液,以(40040)rpm 转速搅拌至少 1min后,用玻璃棒沾取一滴悬浮液(所取悬浮液滴应使沉淀物直径在8mm12mm 内),滴于滤纸(置于空烧杯或其它合适的支撑物上,以使滤纸表面不与任何固体或液体接触)上。若沉淀物周围未出现色晕,再加入5mL 亚甲蓝溶液溶液,继续搅拌1min,再用玻璃棒沾取一滴悬浮液,滴于滤纸上,若沉淀物
25、周围仍未出现色晕。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沉淀物周围出现约1mm 的稳定浅蓝色色晕。此时,应继续搅拌,不加亚甲蓝溶液溶液,每 1min 进行一次沾染试验。若色晕在 4min 内消失,再加入5mL 亚甲蓝溶液溶液;若色晕在第5min 消失,再加入 2mL 亚甲蓝溶液。两种情况下,均应继续进行搅拌和沾染试验,直至色晕可持续 5min.6.5.3.1.4 记录色晕持续 5min 时所加入的亚甲蓝溶液总体积,精确至 1mL.6.5.3.2 亚甲蓝的快速试验6.5.3.2.1 按6.5.3.1.1制样6.5.3.2.2 按6.5.3.1.2搅拌6.5.3.2.3 一次性向烧杯中加入30mL 亚甲蓝亚甲蓝溶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筑 国家 技术标准 BG1468200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