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 第14讲 山地的形成(教师版).docx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 第14讲 山地的形成(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 第14讲 山地的形成(教师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 第14讲 山地的形成一、单选题1.(2020·北京)以南岭为例,要求考生判别相关地理要素特征和差异,以此推知其他重要地理界线的突出作用。 某同学参加化石保护性发掘的实践活动。下图为该同学手绘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最可能发掘出化石的是( ) A.B.C.D.(2)图中( ) A.断层形成晚于褶皱B.甲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而成C.山峰是由背斜形成D.乙处煤层因沉积作用厚度大【答案】 (1)C(2)A 【考点】内力作用与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
2、 【解析】【分析】(1)沉积岩中含有化石。结合图例可知,和是花岗岩,是安山岩,三者都为岩浆岩,不可能发掘化石,A、B、D错。是砂岩,为沉积岩,可能发掘化石,C正确。(2)结合图例可看出,乙处岩层出现弯曲为褶皱,褶皱的岩层都出现了断层,说明断层形成晚于褶皱,A正确。图中甲处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没有经过变质作用,B错。图中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C错。乙处煤层因断层作用厚度大,D错。故答案为:A。 【点评】褶皱与断层的比较 地质 构造褶皱断层背斜向斜判 断 方 法从形态上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中心部分岩层较老,
3、两翼岩层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图示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 谷地或 盆地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侵蚀后 地貌2.(2019·浙江会考)西岳华山是岩浆侵入到地表以下冷凝后在断层基础上发育而成的。读华山斧劈石景观图,完成下列小题。 (1)斧劈石属于( ) A.玄武岩B.花岗岩C.石灰岩D.大理岩(2)导致斧劈石破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4、60; ) A.风化作用B.风力作用C.流水作用D.生物作用【答案】 (1)B(2)A 【考点】外力作用与地貌,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 【解析】【分析】(1)由资料可知,华山的岩石是岩浆侵入地表以下冷凝在断层基础上发育而形成的,因此斧劈石属于侵入岩,其典型代表是花岗岩。而玄武岩属于喷出岩,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B符合题意。 (2)导致斧劈石破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化作用,裸露在地表的花岗岩由于风吹日晒。岩石产生裂隙,在反复的冻融的作用,是岩石破碎,形成斧劈石。属于风化作用对地貌的影响。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B;(2)A 【点评】岩浆岩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裸露在地
5、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在地下深处岩石受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岩石在地下深处都可以重熔再生形成新的岩浆; 地质作用按能量的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常见的外力作用有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3.(2019·江苏)下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读图回答下列小题。(1)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 ) A.沉积物变化B.古气候变化C.古环
6、境变化D.构造运动变化(2)该区域( ) 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答案】 (1)D(2)C 【考点】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内力作用与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 【解析】【分析】(1)由图文资料可知,M上部的岩层是呈水平的,M下部的岩层是弯区的,因此M表示的地质意义和N处不同之处就在于弯区岩层是经过地壳运动岩层受挤压形成褶皱,而上部岩层主要是是以外力作用为主,沉积作用下形成的。因此水平方向的岩层是没有经过挤压作用的;图中的信息无法判断古气候的变化和古环境的变化,通过岩层顺序只可以判断地壳运动的
7、变化,而沉积物的变化也无法判断。D符合题意。(2)沉积岩地层在下方的岩层较老,位于上方的岩层年代较新。由图可知,乙岩层形成早于甲岩层,乙处岩层具有明显的北侵蚀的痕迹,而且上部的岩层是不连续的,因此可以推断,乙处的岩层形成之后经历长期的侵蚀过程,;M是水平岩层与弯区岩层的分界面,故甲在抬升之前经历了外力侵蚀,形成剥蚀面,因此不是持续接受沉积,丙处是地表的沟谷,而且此处不一定是背斜构造,有可能是地表的流水侵蚀形成的,也有可能是内力作用发生断裂形成的沟谷,无法判断其形成的原因。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1)D;(2)C【点评】(1)根据地层层序规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
8、老,其物质越靠下,岩层越新,其物质越靠上,即越接近于地表。如图1中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2)根据生物的进化规律判断:运用生物的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有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在所在的岩层。如图1中岩层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和。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4)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如果是海底岩石,则距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年
9、代越晚,距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年代越早;或者说距离海沟越近,其形成的的年代越早,距离海沟越远,其形成的年代越晚。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海岭或海沟。4.(2018·江苏)图3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 , 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下列小题。(1)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A.A B.B C.C D.D(2)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A.志留系B.石炭系C.二叠系D.第四系【答案】 (1)A(2)A
10、【考点】内力作用与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 【解析】【分析】(1)首先,确定甲乙一线的海拔变化,根据等高线的变化可知,由甲到乙,海拔先升高,再下降,排除C、D项。其次,判断地质构造,甲乙沿线地层变化为CPC,新老变化为老新老,即岩层中间新、两侧老,为向斜构造,岩层向下弯曲。故A项正确,B、C项错误。(2)岩层由地表向下的新老关系是不断变老,丙所在地层为D地层。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以发现D地层、S2地层、S1地层,即泥盆纪、志留系上段、志留系下段三个地层。故A项正确。故答案为:(1)A (2)A【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的地质构造、地形类型的判断,岩石年代的推测
11、。属于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的考查。5.(2018·全国卷)图2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 , T1 , T2 , T3 ,平坦面上均滩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小题。(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B.T1C.T2D.T3(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12、60; ) 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答案】 (1)A(2)A(3)D 【考点】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陆地上水体间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1)从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 , 可知T0地貌塑造现在还在继续,其它洪水水位达不到,说明已经稳定。故答案选A。(2)从图中可以看出,粒径T3>T0>T2>T1,一般流速越大,粒径越大,故T3时期流速最大。故选A。(3)从图中看以看出,河流一侧的台地颗粒大的在上,说明落差大,流速快,经地壳抬升后,落差变小,流速减小,粒径变小。答案选D。故答案为:(1)A(2)A(3)D【点评】(1)本题以
13、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河床变化为载体,考查河流的作用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2)本题以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河床变化为载体,考查河流堆积作用和流速关系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读图、析图,调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3)本题以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河床变化为载体,考查地壳运动和流水作用的关系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理解、调用和运用地理知识以及读图分析的能力。关键信息获取信息材料信息从材料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可以推断出可该河流以流水侵蚀为主;从平坦面上堆积砾石以及平均粒径,可以推断淤积的时间及堆积的水流强度;从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 , 可知T0地貌塑造现在
14、还在继续,其它已经稳定。地图信息从粒径看出落差越来越小,侵蚀越来越弱可以推断出地壳一直在抬升。6.(2017·新课标)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屑碎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图3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以下问题。(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4分)A.坡度和缓B.岩石裸露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烁石较小的主要原因的(4分)降水较少
15、60; 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河流较长 风化物粒径较小A.B.C.D.(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4分)A.海拔较高B.土层浅薄C.光照不足D.水源缺乏【答案】 (1)C(2)B(3)B 【考点】外力作用与地貌,中国的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贺兰山地势较高,河流主要东流,短小流急,加之东侧降水偏多,山麓地带沟谷众多,导致在贺兰山东麓泥沙堆积形成密集的冲积扇。(2)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河相对较长,丰民据图中低山和中高山图例,可以看出甲处山地相对高度较小,流域内地势起伏小,水流速度较缓,河流的侵蚀、搬运能力弱,
16、所以在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3)从题干材料中,可知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故土层浅薄,耕地条件差,耕地多分布在洪积扇边缘地区。【点评】考查外力作用及地表形态。此题解答关键是要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不少考生重图轻文字,只是千方百计想从图上获取信息,忽视了文字材料。文字材料中有“图3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王,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一段话,从中明显可以看出,大多数洪积扇的堆积物以砾石为主,土层薄啊。7.(2017·天津)读图,回答问题。 地貌景观显示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第14讲山地的形成(教师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