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力资源规划 讲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人力资源规划 讲义.doc(4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助理人力师课件 (人力资源规划) 第一章 人力资源规划(理论:15% 技能:15%)第一节 工作岗位分析与设计第一单元 工作岗位分析【知识要求】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概念(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 是企业所有各类各种人力资源计划的总称,是战略规划与战术计划(即具体的实施计划)的统一。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 是指为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完成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使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有效激励员工的过程。从规划期限上
2、看,可区分为:长期规划:规划期限在五年以上;中期计划:规划期限在一年至五年;短期计划:规划期限在一年及一年以内。(二)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1、战略规划。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根据企业总体战略的目标,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大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规定,是各种人力资源具体计划的核心,是事关大局的关键性规划。2、组织规划。组织规划是对企业整体框架的设计,主要包括组织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应用,组织结构图的绘制,组织调查,诊断和评价,组织设计与调整,以及组织结构的设置等。3、制度规划。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程序、制度化管理等。4、人员规划。包括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企业定员、人员需求与供给预测和人员
3、供需平衡等。5、费用规划。包括人力资源费用预算、核算、审查、结算,以及人力资源费用控制等。(三)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其他规划的关系由于人或人力资源是企业内在最活跃的因素,因此,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规划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规划。(四)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管理活动系统的关系企业工作岗位分析、劳动定员定额等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是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前提,而人力资源规划又对企业人员的招聘、选拔、考评、调动、升降、薪酬、福利和保险,以及人力资源的培训和教育、企业内部人员余缺的调剂等各种人力资源规划管理活动的目标、步骤与方法,作出了具体而详尽的安排,显示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二、工作
4、岗位分析的概述(重点,P2)(一)工作岗位分析的概念工作岗位分析 是对企业各类工作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权限、岗位关系、劳动条件和环境,以及员工承担本岗位任务应具备的资格条件所进行的系统分析和研究,并制定出工作说明书等岗位人事规范的过程。工作岗位分析明确该岗位应承担什么任务,什么样的人才能承担这些任务。(二)工作岗位分析的内容1、针对岗位本身。包括对岗位的名称、性质、任务、权责、程序、工作对象和工作资料,以及本岗位与相关岗位之间的联系和制约方式等因素逐一进行比较、分析和描述,并作出必要的总结和概括。2、针对任职资格。应根据岗位自身的特点,明确岗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包括知识水平、工作经验、道德标准
5、、心理品质(情商,情商是指通过知觉、调整、控制自己的情绪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能力。)、身体状况等方面的资格和条件。3、制定工作说明书。将上述岗位分析的研究成果,按照一定的程序,以文字和图表的形式加以表述,最终制定出工作说明书、岗位规范等人事文件。(三)工作岗位分析的作用1、为企业招聘、选拔、任用合格的员工奠定了基础,使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尽其才,岗得其人、能位匹配”的基本原则得以实现。2、为企业员工的考评、晋升提供了依据。3、是企业改进工作设计、优化劳动环境的必要条件。4、是企业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进行人才供需求预测的重要前提。5、是工作岗位评价的基础,而岗位评价又是建立、健全企业薪酬制度的重要
6、步骤。6、使员工通过工作说明书、岗位规范等人事文件,提高认识、明确方向,有利于员工做好本职工作。三、工作岗位分析信息的主要来源1、书面资料。在企业中,一般都保存着各类岗位现职人员的资料记录以及岗位责任的说明,这些资料对工作岗位分析非常有用。例如招聘广告等。2、任职者的报告。可以通过访谈、工作日志等方式得到任职者的报告。3、同事的报告。这些资料可以弥补其他资料的不足。4、直接观察。是指人力资源管理者通过到任职者的现场进行直接观察来获取有关工作的信息。5、顾客和用户。四、岗位规范和工作说明书(重点,P4)(一)岗位规范1、岗位规范的概念补充:岗位概念岗位是特定的组织中,在一定的时间内,有员工承担完
7、成若干项工作任务,并具有一定的职务和责任、权限,就构成一个岗位。在一定时间、空间内,岗位是企业赋予每个员工所应完成的工作任务、应负担的责任、应具有的权限的统一。或者说,岗位是一定的技术或行政职务、工作任务、责任和权限的统一;岗位是以“事”为中心,将工作任务、责任、权限分派给每个员工。岗位规范是对组织中各类岗位某一专项事物或对某类员工劳动行为、素质要求所作的统一规定。它规定每个岗位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等问题,是岗位操作的具体规范。2、岗位规范的主要内容(1)岗位劳动规则。包括:时间规则、组织规则、岗位规则、协作规则、行为规则等。(2)定员定额标准。包括:编制定员标准、各类岗位人员标准、时间定额标准
8、、产量定额标准或双重定额标准(人员与产量或时间与产量等)等。(3)岗位培训规范。对本岗位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与开发所作的具体规定。(4)岗位员工规范。对某类岗位员工任职资格以及知识水平、工作经验、文化程度、专业技能、心理品质、胜任能力的方面素质要求所作的统一规定。3、岗位规范的结构模式岗位规范有以下几种基本形式:(1)管理岗位知识能力规范。其内容包括:职责要求、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经历要求。(2)管理岗位培训规范。包括:指导性培训计划、参考性培训大纲和推荐教材。(3)生产岗位技术业务能力规范。主要包括:应知。胜任本岗位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应会。胜任本岗位工作所应具备的技术能力;工作实例。根据“应
9、知”、“应会”的要求,列出本岗位的典型工作项目,以判定员工的实际工作经验,以及掌握“应知”、“应会”的程度(如流水线上的装配工)。(4)生产岗位操作规范。主要包括:岗位职责和和主要任务;岗位各项任务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以及完成期限;完成各项任务的程序和操作方法;与相关岗位的协调配合程度。(5)其他种类的岗位规范。如生产岗位考核规范。(二)工作说明书1、工作说明书的概念工作说明书是组织对各类岗位的性质和特征、工作任务、职责权限、岗位关系、劳动条件和环境、以及本岗位人员任职的资格条件等事项所作的统一规定。工作说明书是根据岗位分析的各种调查资料,加以整理、分析、判断所得的结论编写成的一种人事文件,是工
10、作岗位分析的结果。 编制工作说明书的目的是为企业的招聘录用、工作分派、签订劳动合同以及职业咨询等人事管理业务,提供原始资料和科学依据。一份完整的岗位说明书,能为工作评价、人员招聘、绩效管理、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等提供依据。2、工作说明书的分类按工作分析对象的不同,可以具体分为:(1)岗位工作说明书,即以岗位为分析对象所编写的工作说明书。(2)部门工作说明书,即以部门为分析对象所编写的工作说明书。(3)公司工作说明书,即以公司为分析对象所编写的工作说明书。3、工作说明书的内容(1)基本资料。主要包括:岗位名称、岗位等级(岗位评价的结果)、岗位编码、定员标准、直接上下级和分析日期等方面的识别信息。
11、(2)岗位职责。主要包括职责概述和职责范围。(3)监督与岗位关系。说明本岗位与其他岗位之间在横向与纵向的联系。(4)工作内容和要求。即对本岗位所要从事的主要工作事项作出的说明。(5)工作权限。权限与工作职责相协调、相一致,正确的权限制定,应该是责权利完全统一,权力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6)劳动条件和环境。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工作所涉及的各种物质条件。(7)工作时间。包括工作时间长度和工作轮班制的设计。(8)资历。包括工作经验和学历条件。工作经验可定为见习期、实习期、一年、三年、五年等。学历条件结合本岗位技术要求和工作特点做出判断。具体的指标有高中毕业、中专(中技)、大专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等。
12、(9)身体条件。包括体格和体力。(10)心理品质要求。需结合本岗位的性质和特点作出具体规定。(11)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包含担任本岗位职务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招聘本岗位员工应考核的内容、上岗前应接受的培训和上岗后继续教育四个方面。(12)业绩考评。从品质、行为和业绩等多个方面对员工进行全面的考核和评价。考核方式可以采用领导评定、自我评定和同级评定三者相结合,一个企业在设计本公司的工作说明书的过程中,要把上述内容说清、说透了,是要下一番工夫的。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是总裁秘书,在行业、性质都相同的两家企业中,其岗位职责、岗位要求也可能因为企业规模不同而出现较大差异。可是偏偏有
13、很多企业为了节约成本,盲目照搬其他公司的工作说明书,结果照着工作说明书招聘来的人,跟本公司一点也不合拍。这表明这些企业并没有认识到,为每个岗位“量身定做”一份工作说明书,对公司的发展壮大具有深远意义。(三)岗位规范与工作说明书的区别(书中表述存在矛盾,P7)工作说明书与岗位规范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两者都是岗位设计的结果,但存在以下几点不同:1、从其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岗位规范的内容较为简单,主要涉及对岗位人员的任职资格条件的要求。而工作说明书的内容十分广泛,既包括对岗位各有关事项性质、特征、程序、方法和要求的说明,也包括对承担本岗位工作人员的资格条件的说明。在美国的企业中,常将工作说明书
14、分为岗位说明书(岗位规格说明书)和雇员说明书(雇员规格说明书)两部分,由此时见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见下面工作说明书范例)。2、两者所突出的主题不同。岗位规范是在岗位描述的基础上,解决“什么样的人员才能胜任本岗位工作”的问题,以便为企业职工的招收、培训、考核、选拔、任用提供依据。而工作说明书是以“事”和“物”为中心,对岗位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说明,为岗位评价、岗位分类,以及企业劳动人事管理提供依据,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岗位规范是工作说明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从具体的形式看,工作说明书一般不受标准化原则的制约,内容繁简程度下一,形式多样化,企业一般根据实际需要编制。而岗位规范则是由相关部
15、门按标准化的原则统一制定和发布的。【能力要求】一、工作岗位分析的程序(一)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了解情况,建立关系,设计岗位调查方案,规定调查的范围、对象和方法。1、根据工作岗位分析的总目标、总任务,对企业各类岗位的现状进行初步了解,掌握各种基本数据和资料。2、设计岗位调查方案。(1)明确岗位调查的目的。(2)确定调查的对象和单位。调查对象是指被调查的现象总体,它是有许多性质相同的调查单位所组成的一个整体。所谓调查单位是指构成总体的每一个单位。 案例:某个制造型企业该企业主要生产岗位包括:送料岗位、操作岗位、装配岗位、包装岗位、检测岗位。如果将生产岗位作为调查对象,那么每个操作岗位、
16、装配岗位、包装岗位、检测岗位就是构成总体的调查对象。(3)确定调查项目。就是对总体单位进行调查的具体内容,包括各种情况和指标,如将劳动效率这一指标确定为生产岗位的调查项目。(4)确定调查表和填写说明。根据调查项目,制定统一的调查表格和填写说明。(5)确定调查时间、地点和方法。3、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使员工对岗位分析有良好的心理准备。4、根据工作岗位分析的任务、程序,分解成若干工作单元和环节。5、组织有关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学习并掌握调查的内容、熟悉具体的实施步骤和调查方法。(二)调查阶段 这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调查方案,对各岗位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调查通常是面对面的访谈和问卷的调查,
17、还可以结合资料分析、现场观察、关键事件、工作日记、小组讨论等方法,广泛、深入地搜集有关岗位工作的各种数据和资料。(三)总结分析阶段 这阶段是岗位分析的关键环节,是对岗位调查的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并采用文字图表等形式,作出全面的归纳和总结,最终形成工作说明书。工作岗位分析并不是简单、机械地收集和积累某些信息,而是要以正确、开放和创新的思路与观念,对各个岗位的特征和要求作出全面考察,创造性地提出各岗位的主要成份和关键因素,并在深入分析和认真总结的基础上,制定出工作说明书、岗位规范等人力资源的管理制度。二、起草和修改工作说明书的具体步骤1、需要在企业内进行系统全面的岗位调查,并起草工作说明书的初稿;
18、2、企业人力资部组织有关专家召开有关工作说明书的研讨会,对工作说明书的订立、修改提出意见。第二单元 工作岗位设计【知识要求】补充:什么是工作岗位设计工作岗位设计是指把工作的内容、工作的资格条件和报酬结合起来,以满足员工和组织的需要。岗位工作设计是能否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关键环节。一、决定工作岗位存在的前提工作岗位作为现存组织系统中基本单元,既是整个组织系统运行的支撑点,又是分系统或分支系统下的子系。见P14“组织系统结构图”(略)。制约和影响组织内工作岗位的因素包括:1、相关的技术状态,从事劳动活动所使用的设备工具的影响(如引入新的技术设备,就可能回改变原有的工作岗位)。2、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的
19、状况。3、服务、加工的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多样性的影响。(如某建材企业加工的原材料来自世界各地,表现出特别的复杂性,当然在岗位设置方面就要考虑到这一特点)。4、本部门对岗位任务和目标的定位。5、本岗位不同时期、不同经历任职者的思想意识、主观判断、个人意志等,对岗位工作任务和目标所产生的反作用。6、企业生产业务系统的决策,对岗位工作目标和活动的定位与调整的影响。7、工业工程师、劳动定额师等职能性技术专家对岗位设计的影响。8、软环境条件的影响。如企业文化对工作岗位的影响不可忽视。二、工作岗位设计的基本原则(重点掌握,P15)(一)明确任务目标原则任何一个企业,都有其特定的任务和目标,每个岗位都应当与
20、其特定的任务目标相关联。岗位的存在是为了实现特定的任务和目标服务的,岗位的增加、调整和合并都必须以是否有利于实现工作目标为衡量标准。(二)合理分工协作的原则分工与协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工作岗位设计中要坚持分工与协作的原则,就是要做到分工要合理,协作要明确。对于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范围、相互关系、协作方法等,都应有明确规定。(三)责权利相对应的原则有了分工,就意味着明确了职务,承担了责任,就要有与职务和责任相等的权力,并享有相应的利益。这就是职、责、权、利相对应的原则。这个原则要求岗位要实在、责任要明确、权力要恰当、利益要合理。根据这一原则,在设置工作岗位时,应当实实在在,不能成为虚位,
21、做到有职就有责,有责就有权。因为有责无权和责大权小,会导致负不了责任;而责小权大,甚至无责有权,又难免造成滥用权力。具体内容设置岗位时,应充分考虑并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1、根据企业总体发展略,评估现有组织设置是否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合理、运行规则不适应、现存组织进行何种调整或变革等问题;2、评估所有岗位工作责任和目标是否具体、明确、是否足以保证组织的总任务和总目标的实现等问题;3、评估岗位设置的是否符合最低数量的要求;4、评估各个岗位之间上下左右的关系及其协调等问题;5、评估组织中每个工作岗位的存在是否体现了科学化、合理化和系统化的设置要求等问题。三、改进岗位设计的基本内容(重点,P16)(
22、一)岗位工作扩大化与丰富化针对企业存在的工作单调、劳动者情绪低落等问题,可以通过扩大工作范围来解决。具体措施包括:工作扩大化和工作丰富化。1、工作扩大化(Job Enlargement)。工作扩大化包括:横向扩大工作和纵向扩大工作。(1)横向扩大工作。其具体做法如下:可将属于分工很细的作业单位合并,由一人负责一道工序改为几个人共同负责几道工序;在单调的作业中增加一些变动因素,从事一部分维修保养、清洗润滑辅助工作;采用包干负责制,由一个人或一个小组负责一件完整的工作;降低流水线传动速度,延长加工周期,用多项操作代替单项操作等。(2)纵向扩大工作。纵向扩大工作可将经营管理人员的部分职能转由生产者承
23、担,工作范围沿组织形式的方向垂直扩大。如,生产工人不仅承担一部分生产任务,还参与产品试验、设计、工艺等项技术工作。(3)工作扩大化的作用:工作扩大化使岗位工作范围、责任增加,改变了员工对工作感到单调、乏味的状况,从而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2、工作丰富化(Job Enrichment)。在岗位现有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充实工作内容,使岗位工作多样化,消除因从事单调工作而产生的枯燥厌倦感,(1)应考虑5个主要因素。为使岗位工作丰富化,应考虑5个主要因素:任务多样化,尽量使员工进行不同工序、设备的操作,实现“一专多能”;明确任务的意义,使员工明确本岗位任务完成的意义、作用;任务的整体性,使员工了解其所承担
24、的任务与总任务、总目标、总过程的关系;赋予必要的自主权,让员工自行设定目标,提高工作责任感;注重信息的沟通和反馈,员工可获得各种有关信息,特别是自己工作成果方面的信息。(2)工作丰富化的作用:工作丰富化能使员工有更多的实现个人成就、个人才能和得到表扬、奖励的机会,从而达到既提高工效,又增强心理上的满足感的目的。3、工作扩大化和工作丰富化的差异工作扩大化和工作丰富化虽然都属于改进岗位设计的重要方法,但两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1)工作扩大化是通过增加任务、扩大岗位任务结构,使完成任务的形式、手段发生变更(如给打字员增加资料保管这一任务);(2)工作丰富化使员工有更大的控制权,参与工作的规则制定、执
25、行、评估,使员工有更大的自由度、自主权,是为员工提供获得身心发展和成熟的机会,充实工作内容,促进岗位工作任务的完成(如由打字员根据稿件的轻重缓急安排打字任务,而不是单纯按时间向后次序安排打字循序)。 (二)岗位工作满负荷改进岗位工作设计的第二个方面就是:每个岗位的工作量必须饱满,使有效劳动时间得到充分利用。如果每个工作岗位上是:低负荷:必然会影响到成本的降低,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超负荷:虽然能带来高效率,但这种效率不能维持长久,既影响员工的心理健康,又会给设备带来不必要的损害。为此,应当重视对岗位任务量的分析,设计出先进合理的劳动定额和岗位定员。(三)岗位的工时制度搞好岗位工时制度的设
26、计具有双重意义:对企业来说,它将影响到工时利用的状况、劳动生产效率、以及整体的经济效益等;对员工来说,它将体现到如何“以人为本”、科学合理地安排员工的工作轮班和作业时间切实保证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四)劳动环境的优化1、概念(1)什么是劳动环境?劳动环境是指劳动场所和工作地。(2)什么是劳动环境优化?劳动环境优化是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善劳动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使之适合于劳动者的生理心理安全健康,建立起“人、机、环境”的最优系统。2、劳动环境优化应考虑的因素劳动环境优化应考虑的因素包括:物质因素和自然因素。(1)影响劳动环境的物质因素。包括:工作地的组织。工作地的组织就是根据生产工艺要求和人体活动
27、规律,使工作地上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关系做到最优化结合,既能方便工人操作,提高工效,又能保证环境安全卫生,使工人心情舒畅。照明与色彩。适宜的照明和适度的色彩环境,给人以舒适感,有利于稳定工人心理,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 设备、仪表和操纵器的配置。(2)影响劳动环境的自然因素。具体包括:空气、温度、湿度、噪声,以及厂区绿化等因素。【能力要求】工作岗位设计的基本方法(一)传统的方法研究技术方法研究(Methods Study)是运用调查研究的实证方法(实证研究是研究“是什么?”或“怎么样?”的知识体系;而规范研究是研究“应该是什么?”或“应该怎么样?”的知识体系 ),对先行岗位活动的内容和
28、步骤,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找出其中不必要、不合理的部分,寻求构建更为安全经济、简便有效作业程序的一种专门技术。开展方法研究目的在于检查和消除岗位员工费时费力的操作,克服停工、等待等工时浪费的现象,有效促进岗位工作的满负荷。方法研究的具体步骤包括:选择研究对象、用直接观察法记录全部事实、分析记录事实并找出改善方案、研究并贯彻新方法。方法研究的技术包括:1、程序分析(Process Analysis)程序分析是以生产过程中的作业、运输及检验等环节为对象,通过对生产程序中的每项作业和运输的比较和分析,剔除不合理的部分,重新合理地安排生产程序,将人力、物力耗费降低到最低限度,以提高岗位的综
29、合的方法。常用的分析工具包括:作业程序图、流程图、线图、“人机”程序图、多作业程序图、操作人程序图。2、动作研究(Motion Study)动作研究目视观察或影片、摄像机等技术设备,将岗位员工的作业分解成若干作业要素,必要时可将要素再细分为一些列动素(Therblig),根据动作经济原理,发现其中不合理的多余、重复部分加以改进,设计出以新的、合理的以作业结构为基础的操作程序。动作经济原理是指实现动作经济原则,用以改善工作方法。动作经济原理可分为:人体利用、工作地布置和工作条件的改善、工具和设备设计等三个方面。(二)现代工效学的方法工效学是研究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工作规律、工作方法、工作程序、细微动
30、作、作业环境、人机匹配,以及在工程技术总体设计中人机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是通过研究人和机器、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有效的结合,是设计出来的“人机环境”系统,更能适合人的心理生理等特点,达到保障劳动者在安全、健康和舒适的环境下作业、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或工作效率的目的。(三)其它可借鉴的方法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IE)是对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等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设置的一门学科。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和技术,以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对该系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确定、预测和评价(取自美国工业工程师协会的定义)。该定义十分明确地指出
31、IE实际上是一门方法学,并告知人们:要把人力、物力和设施环境组成一个有效的系统,需要运用哪些知识,采用什么方法,如何去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工业工程的目标就是使生产系统投入要素得到有效利用,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和安全,提高生产率、获得最佳效益。工业工程的功能表现在四个方面:1、规划。确定一个组织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从事生产所采取的特定行动的预备活动,包括总体目标、方针政策、战略和战术的制定。2、设计。实现某一既定目标而创建具体实施系统的前期工作,包括技术准则、规范、标准的拟定,最优方案和蓝图绘制。3、评价。对现存各种系统、各种规划和设计方案、以及个人与组织的业绩作出的是否符合既定目标或准则的评审与鉴
32、定活动,包括各种评价指标和规程的制定及评价工作的实施。4、创新。对现存各种系统的改进和提出崭新的、富有创造性和建设性见解的活动。总之,工业工程是一门技术科学,它研究对象是人、原材料、设备等资源构成的生产经营管理或工作系统,它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汇集了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它的任务是设计和构建一个完整的人机环境系统,并保障其有效运行,它的基本目标是对系统进行设计、改进、评价,并不断创新,使其永远充满活力(P24)。第二节 企业劳动定员管理第一单元 企业定员人数的核算方法【知识要求】一、企业定员的基本概念(重点,P24)1、劳动定员的概念劳动定员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的技术组织条件
33、下,为保证企业生产活动正常进行,按一定素质要求,对企业配备各类人员所预先规定的限额,或者说是企业用人的数量与质量的界限。(如某装配线的劳动定员是:装配主管2人,装配工6人,检测人员3人,其中中级检测工1人、低级检测工2人,共计11人。)2、劳动定员的对象劳动定员是以企业劳动组织常年性生产、工作岗位为对象,即凡是企业进行正常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各类人员,都应包括在定员的范围之内。具体包括从事各类活动的基本生产工人、辅助生产工人,以及服务人员和各类管理、技术人员。3、劳动定额的概念劳动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组织条件下,劳动者生产一定量的合格品或完成一定量的工作所预先规定的活劳动消耗量的标准(如上述
34、装配线上员工完成100件某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量为1200工时,即为劳动定额)。补充:劳动定额的表现形式劳动定额有两种基本的表现形式,即工时定额和产量定额。除以上两种基本表现形式以外,劳动定额还可以采用看管定额或服务定额的形式。(1)工时定额:以时间(日、小时、分)表示的工时定额,或称时间定额,就是生产单位产品或完成一项工作所必需消耗的工时。 (2)产量定额:产量定额就是单位时间内必须完成的产品数量或工作量。(3)看管定额:看管定额就是一个或一组工人同时应当看管的机器设备的数量(或操作岗位数)。(4)服务定额:服务定额是按一定质量要求,对服务人员在制度时间内提供某种服务所规定的限额,如酒店规定每
35、个客房服务员负责清扫的客房数或床位数目等。注意: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要消耗一定的人力,而且还要消耗一定的物力和财力,对于这几方面的消耗都要预先规定一定的标准。因此,除劳动定额外,还有诸如原材料、动力、燃料消耗定额、流动资金占有定额等。可见,劳动定额只是生产中各种定额的一种,而不是生产产品所消耗的全部劳动的标准,也就是说,劳动定额不包括过去消耗的物化劳动在内。4、劳动定员与劳动定额的区别与联系(重点,难点,P26)(1)从概念的内涵来看,劳动定员是企业用人的数量与质量的界限。这种界限既包含对劳动力消耗“质”的界定,也包含对劳动力消耗“量”的界定。在这方面,劳动定员与劳动定额,即对人或劳动消耗量的规
36、定是完全一致的。(相同之处)(2)从计量单位来看,劳动定员通常采用的劳动时间单位是“人年”、 “人月”、 “人季”,与劳动定额所采用的劳动时间单位“工日”、“工时”没有“质”的区别(相同之处)。(3)从事实和应用的范围来看,凡是在常年性工作岗位上工作的人员,包括工人、学徒、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都纳入了定员管理的范畴。但在企业中实行劳动定额的的人员约占全体员工的40%50%左右。(差异之处)。(4)从制定的方法来看,企业定员的方法主要有: 按劳动效率定员。即按生产总量、工人的劳动效率、以及出勤率来核算定员人数。 按设备定员。根据设备需要开动的数量和开动班次、工人看管定额,以及出勤率来
37、计算定员人数。 按岗位定员。根据岗位的多少、工作量等来确定定员数量。 按比例定员。按照与企业员工数或某一类服务对象的总人数的比例,确定某种人员的定员人数。 按组织结构、职责范围和业务分工确定定员人数。在上述劳动定员的方法中,前三种与劳动定额存在直接的联系,而后两种方法是制定劳动定额的基本方法,如统计分析等方法的延伸。二、企业定员管理的作用搞好定员工作,具有重要作用:1、合理的劳动定员是企业用人的科学标准。2、合理的劳动定员是劳动工资计划的基础。3、合理定员是企业内部劳动力调配的主要依据。4、合理的劳动定员有利于提高员工队伍的素质。三、企业定员的原则搞好劳动定员工作,核心是保持先进合理的定员水平
38、。所谓定员水平,就是各类人员定员数量的高低、宽紧程度。为了实现劳动定员水平的先进合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定员必须以保证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为依据。(二)定员必须以精简、高效、节约为目标。如何做到定员的精简、高效、节约?1、产品方案设计要科学。 只有产品方案具有实现的可能性,才能做到定员工作的精简、高效、节约。2、提倡兼职。兼职既可以充分利用工作时间,节约用人,又可使职工掌握多种技能,使劳动内容丰富多彩。3、工作应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划分。(三)各类人员的比例关系要协调企业内人员的比例关系包括:1、直接生产人员和非直接生产人员的比例关系;2、基本生产工人和辅助生产工人的比例关系;3、非直接生
39、产人员内部各类人员以及基本生产工人和辅助生产工人内部各工种之间的比例关系等。在一定的产品结构和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上述各种关系存在着数量上的最佳比例,按这一比例配备各类人员,能使企业获得最佳效益。(四)做到人尽其才,人事相宜如何做到人尽其才,人事相宜?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认真分析、了解劳动者的基本状况,包括年龄、工龄、体质、性别、文化和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要进行职务分析,即对每项工作的性质、内容、任务和环境条件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将劳动者安排到适合发挥其才能的工作岗位上,定员工作才能科学合理。(五)要创造一个贯彻执行定员标准的良好环境1、内部环境:所谓内部环境包括企业领导人员和
40、广大员工思想认识的统一和相应的规章制度,如企业的用人制度、考勤制度、退职退休制度、奖惩制度、劳动力余缺调剂制度等。2、外部环境:所谓外部环境包括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使企业的经营成果真正与员工的经济利益相联系,同时还要建立劳务市场,使劳动者有选择职业的权利,企业有选择劳动者的权利。(六)定员标准要适时修订随着生产任务的变动,技术的发展,劳动组织的完善,劳动者技术水平的提高,定员标准应作适当的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能力要求】(重点掌握,P28)一、核定用人数量的基本方法制定企业定员标准,核定各类人员用人数量的基本依据是:制度时间内规定的总工作任务量和各类人员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即
41、 某类岗位制度时间计划内工作任务总量某类岗位用人数量=某类人员工作(劳动)效率我国企业在核定定员人数时,总结和推广了以下五种传统核定方法。(一)按劳动效率定员计算公式为: 计划期生产任务总量定员人数=工人劳动效率出勤率其中,工人劳动效率=劳动定额定额完成率,则可表示为: 计划期生产任务总量定员人数=劳动定额定额完成率出勤率上式中,劳动定额既可以是产量定额,也可以是工时定额。凡是有劳动定额的人员,特别是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工种,因为人员的需求量不受机器设备等其他条件的影响,更适合用这种方法来计算定员。如果采用工时定额计算,工时定额与产量定额的关系是: 工作时间班产量定额 = 工时定额则有: 计划期生
42、产任务总量工时定额定员人数=工作班时间定额完成率出勤率讲P29案例如果计划期任务是按年规定的,而产量定额是按班规定的,同时生产若干种产品(产品不是单一的),则计算人员定额公式是: (每种产品年总产量单位产品工时定额)定员人数=表年制度工日8定额完成率出勤率计算定员时,为了把废品因素考虑进去,则将(1-计划期废品率)除以上式(略,见P29)。第一次课结束-(二)按设备定员这种方法是根据设备需要开动的台数和开动的班次、工人看管定额,及出勤率来计算定员人数。计算公式: 需要开动设备台数每台设备开动班次定员人数 =工人看管定额出勤率(三)按岗位定员所谓按岗位定员就是根据岗位的多少,以及岗位的工作量大小
43、来计算定员人数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连续生产装置组织生产的企业,如化工、机械制造等企业中使用大中型连动设备的人员,也适用于一些既不操纵设备又不实行劳动定额的人员。按岗位定员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1、设备岗位定员。具体定员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看管的岗位量。(2)岗位的负荷量。一般的岗位如果负荷量不足4小时的要考虑兼岗、兼职、兼做。(3)每一岗位危险和安全的程度,员工需走动的距离,是否可以交叉作业等。(4)生产班次、倒班及替班的方法。对于多班制的企业,需要根据开动的班次计算多班制生产的定员人数。对于“多人一机”共同进行操作的岗位,其定员人数的计算公式: 共同操作的岗位生产工作时间的
44、总和班定员人数=工作班时间个人需要与休息宽放时间2、工作岗位定员。这种方法适用于有一定岗位,但没有设备,而又不能实行定额的人员,如清洁工、保安员等。主要根据工作任务、岗位区域、工作量,并考虑实行兼职作业的可能性等因素来确定定员人数。(四)按比例定员这种方法是按照与企业员工总数或某一类人员总数的比例,来计算某类人员的定员人数。计算公式:某类人员的定员人数=员工总数或某一类人员总数定员标准(百分比)(五)按组织机构、职责范围和业务分工定员这种方法适用于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定员。一般是先定组织机构,定各职能科室,明确了各项业务及职责范围以后,根据各项业务工作量的大小、复杂程度,结合管理人员和
45、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技术水平确定定员。二、企业定员的新方法(一)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管理人员进行定员1、将管理人员按职能分类例如,将企业所有从事劳动工资的人员、所有财务人员、所有从事生产调度的人员,归纳为劳资、财会、生产三大类管理人员,然后再根据工作量影响因素来计算定员。2、用回归分析法求出管理人员与其工作量各因素的关系通常采用如下回归模型(幂函数): P=kx1L1x2L2x3L3xpLp式中,P为某类管理人员数;x1xp为该类管理人员工作量各影响因素值;L1Lp各因素值的程度指标k为系数。如,某公司根据2006年年底的统计资料,采用计算机进行回归分析,求出了财会人员的基本计算公式(回归模型): P=0.0095x10.9097x20.0575x30.0037x40.0859式中, P为所求的财会人员数;x1该企业员工总数;x2为纳入固定资产的设备台数;x3为主要产品量乘以单台产品零件的数量;x4为企业与外单位签订的各种经济合同数。(二)运用概率推断确定经济合理的医务人员人数具体步骤是:1、根据统计调查,掌握企业医务所全年员工诊病的人数资料。计算平均每天诊病的人次数和标准差。其计算公式: 式中:为除公休日以外每天就诊人次数, n为制度工作日。2、测定每位医务人员每天准备工作,接待每一位患者、以及必要的休息时间。3、测定必要的医务人员数。讲P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