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第1讲 地球与地图(教师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第1讲 地球与地图(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第1讲 地球与地图(教师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第1讲 地球与地图一、单选题1.(2021·浙江)下图为某地地质地形图,图中断层附近有一条溪流。断层东侧相对上升西侧相对下降。完成下列小题。 (1)该溪流 () A.流向为自南向北B.侵蚀地表,形成断层C.晚于白垩纪形成D.西岸平坦,东岸陡峭(2)甲、乙两地之间地层剖面示意图最有可能是 () A.B.C.D.【答案】 (1)C(2)B 【考点】等值线图,化石和地层,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1)地球的演化历程: (2
2、)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1)A.该地形图等高线数值自北向南递减,河流流向自北向南,A选项错误。 B.河流只会侵蚀地表,而断层的形成与内力作用有关,B选项错误。 C.河流的产生与断层有关,读图,白垩纪岩层有明显断层,说明白垩纪岩层形成早于断层,也早于溪流,即溪流形成晚于白垩纪,C选项正确。 D.河流东西岸等高线疏密程度接近,两岸地势接近,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2)A.图所示岩层没有褶曲,不表示向斜与背斜构造,A选项错误。 B.读图,断层西侧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断层东侧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向斜与背斜均经过三个岩层。B项、C项
3、,、所示断层西侧褶曲向下凹,为向斜;东侧褶曲向上凸,为背斜。图所示向斜经过三个岩层,图所示向斜经过四个岩层,B选项正确, C.B项、C项,、所示断层西侧褶曲向下凹,为向斜;东侧褶曲向上凸,为背斜。图所示向斜经过三个岩层,图所示向斜经过四个岩层,C选项错误。 D.图所示断层西侧褶曲向上凸,为背斜;东侧褶曲向下凹,为向斜,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2.(2021·浙江)我国某中学组织学生对直立物日影变化进行观测具体做法是:先在一块平坦的地面上直立一根标杆再以此杆直立点(甲)为圆心,以杆长为半径绘一半圈。下图为某日杆影变化图,图中阴影部分为标杆影子范围。完成下列小题。 (1)甲地位于
4、160; () A.东北平原B.华北平原C.四川盆地D.珠江三角洲(2)若从甲地垂直上方朝下看,一年中某时刻地面上昼夜状况与经纬线位置关系最有可能是 () A.B.C.D.【答案】 (1)A(2)B 【考点】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解析】【点评】影子的方向可以反映光源的方位,影子的长短与太阳高度角呈反比,正午时为一天中影子最短的时刻。(1)根据材料中描述,半圆以杆长为半径所绘,故可以得出其正午时太阳高度角为45°;根据影子的方向,可得出,此时为二分日,则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可推得当地的纬度
5、大约为45°N;根据东北平原在40°N以北,华北平原大部分位于40°N以南,四川盆地位于30°N附近,珠江三角洲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可以推得答案为东北平原,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2)由于甲地位于45°N,则相同经度差之间的纬线长度往北逐渐减小,不对,对;不是从甲地垂直上方朝下看,不对;若从甲地垂直上方朝下看,其左右两侧的经线应该是对称的,对。故B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B。3.(2020·浙江)我国某山脉主峰由古老的片麻岩构成,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为海拔35003600米。图一为该主峰附近地形图,图二为
6、图一中某地的谷地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二谷地景观可见于图一中的( )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2)图二谷地的成因是( ) A.构造断裂下陷B.流水侵蚀作用C.层挤压弯曲D.冰川侵蚀作用【答案】 (1)B(2)D 【考点】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内力作用与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 【解析】【分析】(1)由图一中的等高线分布状况和等高线数值可以看出,乙地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为山谷,B正确。甲地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A错误。丙为鞍部,C错误。丁地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山脊,D错误。故答案为:B。(2)根据图二谷地的形状和材料
7、“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为海拔3500-3600米”可以判断该谷地的成因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U型谷,D正确,C错误。图示没有断层的相关信息,A错误。乙地位于河流上游,如果为流水侵蚀形成应该为V型谷,而图二中谷地为U型谷,B错误。故答案为:D。 【点评】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差值为定值(等高距)或者为0。等高线的疏密反映地形坡度的陡缓,闭合等高线中心数值大为山顶(山峰),闭合等高线中心数值小为盆地或洼地,两个山顶之间地势平缓的地方是鞍部,等功效弯曲处,等高线凸高为山谷,凸低为山脊,多条等高线交于某地的地貌是陡崖。在同一地图中相邻的等高线之间是等高距或者是0。
8、 4.(2020·浙江)图一为某飞机在甲、乙、丙间沿地球大圆周飞行轨迹示意图。图二为飞机飞到乙地时,其垂直下方所示的经线、纬线和晨昏线位置关系图,此时丙地地方时为17点。完成下面小题。 (1)若飞机匀速、等高飞行,则在甲-乙-丙间单位时间内飞过的纬度差( ) A.持续变大B.先变大,后变小C.持续变小D.先变小,后变大(2)当日,甲地日出的地方时为( ) A.5点B.6点C.7点D.8点【答案】 (1)D(2)C 【考点】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飞机在甲-乙-丙间沿大圆
9、周(最短航线)飞行时,是先向东北飞,再向正东飞,后向东南飞。在由甲飞向乙时,随着纬度的升高,飞行方向越接近与纬线平行,所以,单位时间内飞过的纬度差变小;在乙点时达到最小;则飞机由乙地飞向丙地时,飞过的纬度差变大,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2)由题干可知,此时丙地的地方时为17点,则乙地为12点,则乙地所在的经线为昼半球的中央经线;由图2可知,乙地为晨昏线与纬线相切的切点,而且“飞机在甲、乙、丙间沿地球的大圆周飞行,”可判断甲、乙、丙为晨昏线,则甲丙所在的纬线为昼弧,甲丙之间经度相差150°,则可以推出甲、丙的昼长为10小时,根据公式“日出=12-昼长/2”可以计算出甲地日出
10、的地方时为7点,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图解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5.(2020·新高考I) 2020年5月27日上午11点整,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将五星红旗插上世界最高峰峰顶,实现了四十五年后我国测绘队员的再次登顶。从位于5200m的大本营向上,队员们要经过甲、乙、丙、丁四个营地(下图),其中一个营地由于空气流通不畅,容易引起高原反应,被称为“魔鬼营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魔鬼营地”是( ) A.甲B.乙C.丙D.丁(2)5月27日位于28°N的温州昼长为13时44分,该日
11、珠峰顶部(28°N,87°E)日出时刻在北京时间( ) A.7:20以前B.7:207:39C.7:408:00D.8:00以后【答案】 (1)A(2)A 【考点】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解析】【分析】(1)依据信息:甲、乙、丙、丁四个营地中,其中一个营地由于空气流通不畅,易引起高原反应,被称为“魔鬼营地”。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丙、丁四个营地中,丙、丁位于山脊,乙位于鞍部,这三个营地所处的地形部位都有利于空气流动,只有甲位于山谷,地形封闭,空气流通不畅,容易引起高原反应,故A对,BCD错。故答案为:A。(2)依据已学知识,
12、温州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度为120ºE左右,与北京时间基本相同。该日温州昼长为13小时44分,根据日出时间=12昼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可以推算出温州日出时间为5:08,日落时间为18:52。由题干可知,珠峰与温州同纬度,经度为87ºE,因此珠峰的地方时比温州晚2小时12分,与温州同海拔地区的昼长应为13小时44分,日出时间为7:20,但是珠峰峰顶海拔高,所谓站得高看得远,在太阳尚未上升到地平线之前,珠峰上就可以看到太阳,因此日出时间早于7:20,故答案为:A。 【点评】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地形判读方法(等高线特征)剖面图示意山顶等高线闭合,等高线数值内
13、高外低(一般图中有黑三角图例标注)山谷等高线向数值增大的方向弯曲,谷线低于两侧山脊等高线向数值减小的方向弯曲,脊线高于两侧陡崖多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一般图用“”符号表示鞍部两侧均为闭合的等高线的山顶,中间相对较低6.(2019·江苏)下图为“某地地形与甲地建筑物布局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与乙地相比,将建筑物布局在甲地主要考虑因素是( ) A.地形B.水源C.植被D.坡向(2)与甲地地形平整方式相符的剖面是( ) A.B.C.D.【答案】 (1)D(2)B 【考点】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解析】【分析】(
14、1)由图可知,图中甲、以两地之间的等高线凸高,并且中间还发育这一条河流,因此甲、乙两地处于河流两侧的山坡上,图示区域范围不大,植被类型几乎没有差异,两地距离河流远近差异不大,水源条件相近,但两地一处处于阳坡,另一处处于阴坡,两地的坡向不同是影响建筑物布局的主要因素。D符合题意。(2)根据建筑物附近的等高线分布的特点可知,海拔高于建筑物处的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为凹坡,海拔低于建筑物处的等高线较稀疏,为凸坡。建筑物处等高线最稀疏,坡度最平缓(但并非是平地),因此B选项的地形剖面图能正确反映建筑物附近的地形起伏变化特点。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1)D;(2)B【点评】(1)根据等高线分布特征判断地
15、形单元山顶: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盆地:等高线闭合,中间低四周高。山脊:等高线由高值向低值方向凸出。山谷:等高线由低值向高值方向凸出。鞍部:两山顶之间的低地。陡崖:多条等高线的交会处。(2)根据坡度陡缓情况。注意“凹形坡”与“凸形坡”的不同。从山顶向四周,等高线先密后疏,为“凹形坡”,可通视;等高线先疏后密,为“凸形坡”,“凸形坡”容易挡住人们的视线。7.(2019·北京)某中学制作主题为“点亮中国”的宫灯。下图为学生手绘的设计图。读图,回答小题。(1)甲面中绘有多座大桥,可以推断所示区域( ) A.建桥成本低B.水运条件缺乏C.交通需求量大D
16、.人口迁移频繁(2)乙面的中国地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约为( ) A.50千米B.200千米C.500千米D.2000千米【答案】 (1)C(2)B 【考点】地图的基本知识,交通运输线路及站点的区位因素 【解析】【分析】(1)A、该区域位于港珠澳地区,东部沿海,需在海洋中修建大桥,技术要求高,修建成本高,A不符合题意;B、处于优良港湾地区,海运便利,B不符合题意;C、该区域经济发达,贸易量大,交通需求量大,C符合题意;D、该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比较均衡,人口迁移较少,D不符合题意;(2)据题意,经线处处相等,我国南北纬度跨度约为50°,经线跨纬度1
17、176;约等于111km,所以我国南北实际距离约为50°×111=5550km,而图中南北距离为30cm,所以图中1cm约等于实际距离185km,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1)C ;(2)B【点评】(1)本题关键在于区域定位,该区域位于港珠澳地区,属于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贸易量较大,属于优良避风海港,国内外货物运输量较大,海运条件便利,市场需求量大;人口迁移的主要推动力是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2)在经纬网图中,经线处处相等,而纬线的长度则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经线跨纬度1°=111km,而纬线跨经度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第1讲地球与地图(教师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