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_本科毕业设计.docx
《采矿工程_本科毕业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采矿工程_本科毕业设计.docx(1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目录第一部分 南屯煤矿小槽煤开拓延深设计1 矿井概述11.1矿区概况11.2井田地质及煤层特征21.3井田开拓方式141.4矿井延伸的必要性152 开采范围与生产能力192.1开采范围及储量192.2生产能力与服务年限203开拓准备233.1水平延伸方案的选择233.2采区划分与接续353.3大巷布置373.4井筒、井底车场及硐室383.5水平接替时的技术措施424采区设计434.1采区概况及地质特征434.2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494.3 采区巷道布置494.4采煤方法及采区参数594.5采掘工作614.6工作面设备及掘进速度684.7采区巷道掘进顺序及回采工作面接续安排714.8采区车场
2、及硐室735通风与安全755.1矿井通风755.2井下灾害预防796提升、通风、排水、压风设备836.1提升设备836.2通风设备846.3排水设备866.4压缩空气设备897劳动定员与主要技术经济指标927.1劳动定员927.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93第二部分 南屯煤矿转入-550水平开采时冲击地压预防8南屯煤矿研究冲击地压的必要性949冲击地压的影响因素969.1开采深度969.2顶底板结构979.3地质构造979.4煤柱的影响9810煤的冲击倾向性研究10011南屯矿深部开采时冲击地压的预测10111.1钻屑法10111.2 微震法10211.3经验类比法10312 南屯矿深部开采时冲击地压
3、的防治10412.1超前松动爆破10412.2钻孔卸压10412.3煤层注水10512.4采用合理的开拓布置和开采方式10613存在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107参考文献108致谢109第一部分南屯煤矿小槽煤开拓延深设计摘 要本文根据对南屯煤矿资料的学习和研究,遵照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炭工业设计规范的要求,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以南屯煤矿开采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对南屯煤矿下组煤的开拓延伸进行设计。在设计中尽量做到危险最少,效益好,把南屯煤矿建成高产高效的矿井,为我国的煤炭生产作出贡献。本设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合理的选择开拓延深的方案2.井底车场形式的选择和主要运输大巷的布置情况3.合理确定延伸水平的开拓
4、方式4.确定首采区的巷道布置方式5.井下设备的选型 关键词:储量计算;多水平开拓;巷道布置;经济指标;1 矿井概述1.1矿区概况1.1.1矿井的地理位置、交通南屯煤矿位于兖州煤田东南部,东临京沪铁路和104国道,南临邹济公路,西北有兖新铁路、327国道、京杭大运河,矿井距邹城车站约8千米,矿区专用铁路直通矿井煤仓并与京沪铁路接轨,矿区公路四通八达,区内交通十分方便。井田位置交通示意图见图1.1图1.1井田位置交通示意图1.1.2矿井的地形地势及地震区内地形平坦,地面标高+63+40m,自东向西逐渐降低。白马河和南沙河分别自北向南,自东向西流经井田的西部和南部,在东纪沟附近汇合后注入微山湖。白马
5、河全长76km,流域面积1052平方米,河床宽10420m,属于季节性河流,最大流量568m3 /s,近几年,因疏通河道,现已成为常年通航的河流。南沙河现为邹城市西苇水库的溢洪河道,建库以来溢洪一次,近几年,由于雨量偏小,沙河成为了邹城市部分企业常年排泄污水的河道。本区属于温带季风区的海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历年来平均气温17.9,日最高气温40.3,日最低气温18.3,最大冻土深度0.27m,最大积雪厚度0.24m.年平均降雨量708.14mm,年最大降雨量1263.8mm,年最小降雨量268.5mm。降雨多集中在7至8月份,风向频率多为南风及东南风,最大风速16m/s。地震烈度7度。1.
6、2井田地质及煤层特征1.2.1井田境界、尺寸和面积南屯煤矿小槽煤井田边境:东以大峄山断层为界,西以马家楼断层与里彦矿井为界;北以皇甫断层与鲍店、东滩两井为界;南以2002年4月新调整的南屯、北宿两矿边界6个坐标点连线与北宿矿井为界。井田东西平均长10.5km,南北平均宽3.4km,面积约35.47km2。1.2.2井田地层及其主要特点1.第四系(Q):厚18.47160.40m,平均102.86m,东南薄,西北厚,分上、中、下三组。上组厚17.1559.00m,平均33.46m,由棕黄色砂质粘土及松散的粘土质长石、石英砂层和沙砾组成,局部见有灰绿色粘土质砂,底部往往见钙质结核和豆状锰铁质结核,
7、含水丰富。中组厚2.6092.95m,平均46.16m,由灰绿色粘土、密实的粘土质石英、长石砂砾组成,上部以砂砾为主,透水性差,含水微弱。下组厚042.31m,平均22.24m,以厚层的粘土质砂砾为主,夹粘土层,富水性较弱。井田东部边界处缺失下组和中组,仅发育上组,井田中部仅发育中组和上组,西部上、中、下三组均发育。不整合于侏罗系之上。2.上侏罗系蒙阴组(J3 ):残厚44.88794.57m,由南向北增厚,为一套红色砂岩。自上而下划分为一段、两段、三段。一段最大残厚558.34m,由灰灰绿灰白色及紫红色砂岩和细粉砂岩组成。二段厚124.56264.39m,由紫红色泥质中、细砂岩组成,夹数层砾
8、岩,具缓波状层理和泥裂现象三段厚10.9047.42m,10.9047.42m,平均26.02m,底部为012.75m厚的砾岩,砾岩成分为灰岩块、石英、泥质岩屑,该层砾岩有的地段相变为紫红色中、粗砂岩,其上为平均厚约20m的灰-灰绿色砂岩与粉砂岩互层,其间夹有紫红色中、细砂岩。不整合与二迭系之上。3.二迭系(P):为本区上部煤系底层,矿井南部已遭剥蚀,仅东北部保留较全,包括山西组、下石盒子和上石盒子组。(1)上石盒子组(P2x):仅219孔残存18.32m,由细砂岩和含砾粗砂岩组成。(2)下石盒子组(P1x):厚51.87m(219号孔),仅在井田东北部保留较全,主要岩性为灰色含砾中粗砂岩和灰
9、绿色粘土岩、粘土质细砂岩。由于古风化作用而呈灰黄色至杂质。(3)山西组(P1s):厚66.4490.37m,平均77.94m,是本区内主要的含煤层段。主要由厚层砂岩、砂岩与粉砂岩互层、薄层粉砂岩、浅灰色吕质泥岩及煤层组成。井田南部本组已全部剥蚀掉。主要可采煤层3上,3下层煤位于本组下部。整合于石炭系之上。4.石炭系(C):(1)太原组(C2t):厚155.75186.02m,平均厚170.02m。由深灰灰黑色泥质岩、粉砂岩、砂岩、灰岩和煤层组成。其中下部的第十下 层灰岩和上部的第三层灰岩质纯且层位稳定,是本区的主要标志层。共含煤18层,主要可采煤层为16上 和17层煤,局部可采的有第6、15上
10、18上16下 层煤也有偶达可采的。(2)本溪组(C2b ):厚45.2867.23m,平均57.23m。由灰绿色、紫色铝质泥岩、铁质泥岩、铝土岩、灰色粉砂岩和石灰岩组成,中夹数层煤线。上部为具有粒状结构的第十二层灰岩和灰绿色灰质泥岩组成,第十二层灰岩多分为两层;中部主要为灰白色质纯的第十四层灰岩,其间常出现一层相变的粗砂岩,由西向东显著变薄,底部为紫色铁质泥岩和灰、灰绿色铝土岩间夹不稳定薄层第十五层灰岩。由于奥陶系侵蚀面得凹凸不平,使该层厚度变化很大,铝土岩有时为砂砾所代替。假整合奥陶系之上。5.奥陶系:为煤系底层基地,厚约450750m,分冶里统(O1)和马家沟统(O2)。分冶里统厚2103
11、30m。冶里统厚210330m,马家沟统厚240420m,灰白色灰岩为主,夹少量白云质灰岩。1.2.3可采煤层特征及煤质本井田共含有23层煤,平均厚度16.07m。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7层,分别为3上3下、6、15上、16上、17、18上,平均厚度12.27m。自上而下分为两组:3上、3下、6煤为上组,15上、16上、17、18上煤为下组。其中主采煤层3上、3下、16上、17、18上煤为下组。其中主采煤层3上、3下、16上、17煤全区稳定可采,平均厚度为10.56m,其余三层为局部可采。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特征如下:(1). 3上煤:位于山西组中下部,煤厚为3.297.85m,平均5.38m,下距
12、3下煤0.1815.66m,平均5.38m,下距3下煤0.1815.66m。3上与3下煤层间距变化与层间岩性有关,层间为泥岩、粉砂岩时,层间距较少,当层间岩性相变为细砂岩时,层间距也随之增大。该层煤全区稳定可采。(2)3下煤:位于山西组下部,下距山西组底界平均为17.59m,厚2.004.15m,平均3.22m。该层煤全区稳定可采。(3)6煤:位于太原组上部,层位稳定,结构简单,以三灰为主要标志层,下距三灰平均7.63m。该层煤厚度小,为00.94m,平均0.65m,近东部局部可采,属于极不稳定煤层。(4)15上煤:位于太原组中下部,第九层灰岩为其顶板,上距第八层灰岩10m左右。煤厚01.00
13、m,平均厚度0.56m,层位稳定,厚度较小,结构简单,仅7勘探线以西局部可采。该层煤在井田西部相变为腐泥煤、碳质泥岩和油页岩,厚度0.452.98m,平均厚1.76m,其下部变化很大,灰分40%左右,含油率5%以上,最高达45.53%,为重要的有益矿产。(5)16上煤:位于太原组下部,第十下层灰岩为其顶板,层位十分稳定,下距17层煤12m左右,煤厚0.281.39m,平均厚度0.93m,其间夹一层厚0.070.34m碳质泥岩或碳质砂岩,煤层中含大量黄铁矿结核和黄铁矿细晶,对煤层开采和煤质影响较大。其下距16下煤7m左右,其间岩性为粉砂岩、中砂岩和细砂岩。(6) 17煤:位于太原组下部,第是一层
14、灰岩为其顶板,层位稳定。煤厚01.43m,平均厚1.11m,厚度较小,结构简单,含一至二层夹矸和大量黄铁矿结核和黄铁矿结晶,对煤层开采和煤质影响较大,在231号孔和丁120号孔变为厚达2.23m的腐泥岩。(7) 18上煤:位于太原组的下部,上距17层煤5m左右,下距奥灰平均62.78m左右,为极不稳定煤层。该层煤结构复杂,全区普遍分为两个分层,其夹层为浅灰色铝质泥岩,厚0.052.90m,普遍超过上分层厚度。上分层厚0.040.60m,下分层平均厚0.50m,最厚达1.04m。属局部可采煤层。煤层综合柱状图见图1.2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特征见表1.1表1.1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特征图1.2煤层综合
15、柱状图本区煤质稳定,各层煤均为中变质程度的气煤,山西组煤质为低硫中灰煤,中等可选至易选,是良好的炼焦配煤和动力用煤;太远群各煤层除15上层煤为中灰、18上层煤富灰外,16上与17层煤为高硫低灰,除18上层煤难以选择外,其余各层煤均属易选至中等可选。(一)煤中有害组分分析1.灰分:各层煤分在平面上变化不大,相邻采样点变化小于2%,但在剖面上则具有一定规律性。即结构复杂煤层大于结构简单煤层,不稳定煤层大于稳定煤层,薄煤层灰分的变化幅度大于厚煤层的变化幅度。2.硫分:山西组煤层为低硫煤,太原组煤层为中高至高硫煤。各层煤全硫在平面上变化不大,剖面上从上往下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山西组煤层的硫化铁硫和有机硫
16、均低于0.4%,且有机硫高于硫化铁硫;太原组煤层硫化铁硫、有机硫均大于1%,且有机硫小于硫化铁硫。3.磷分:各煤层均属低磷至特磷磷煤,精煤磷分低于0.01%。煤质特征见表1-3(二)煤质评价1.原煤灰分除第18上层煤的灰分较高外,其余煤层的平均灰分一般为1016%,各煤层的发热量、灰熔点高,为良好的动力用煤。下组煤硫分高,除作为动力用煤外,还可作为化工用煤。2.除第3层煤符合炼焦用煤要求外,其它各层煤经洗选后,硫分仍较高,故不宜单独炼焦。3.除第18上层煤难洗选外,其它各层煤属易至中等可选。若混合洗选,可选1.45作分离比重,这样既可提高洗煤效率,又可扩大下组煤的应用范围。1.2.4地质构造南
17、屯煤矿位于兖州向斜的南翼,为一倾向北东倾角3度到15度的单斜构造。东西北三面而分别北峰山断层、马家楼断层及皇甫断层所截。井田内次一级褶曲及小断层发育,属于兖州煤田中构造较为简单类型井田之一。1. 断层井田内断层较少,且多分布在井田边界和东北部,除峰善断层落差较大以外,其余断层落差均在2070m左右,断层特征见表1-12. 褶曲矿井生产与勘探中揭露和控制的褶曲,大部分为中小宽缓褶曲,但井田东部经地震勘探后发现有较大幅度褶曲,褶曲主要有:(1)丁36号孔附近背斜:呈 北40°东的方向,位于4至5勘探线之间,长500余米。地层倾角变陡,幅度达15m。由于后期的剥蚀作用,致使该孔附近出现3煤
18、剥蚀无煤带(2)178补47丁14丁21号附近的向背斜构造,轴向北40°东,轴向长约4100m,位于井田南部6线井田东部边界之间,总跨度约1200m,幅度约40m,由钻孔控制,他是造成井田南部出现剥蚀无煤带的主要原因。(3)西部913勘探线之间的多个小背,向斜相间排列。倾角2°3°,局部倾向相反,产状变化大,褶曲其短轴,宽缓的特点,幅度一般在5到15m。(4)14勘探线附近的鼻状结构:为兖州倾伏向斜的次级构造,是受同挤压力作用后,遭受剥蚀的结果,使第3上,3下 层煤西部露头附近呈鼻状构造, 但3下煤以下的太原组地层比较完整,说明构造向深部逐渐消失。(5)补19孔的
19、背斜构造:由 补19孔控制,上组煤为一背斜构造,幅度约20m。 (6)219号孔附近向斜:轴向近东西向,轴线长1100m,并被F103断层切割,跨度100m,是本井田内幅度最大的褶曲,由二维和三维地震线控制 (7)丁16丁19号孔附近向斜和背斜:两者轴向一致,呈 北60°东方向,轴向长约1200m,被103断层所截,位于13勘探线之间,总跨度约600m,幅度约65m,由二维和三维地震线控制(8)补39丁45补38号孔附近向斜:位于井田东北部46线之间,轴线呈近东西向且落有弯曲,长约1500m左右,褶曲幅度小,约为30m。(9)丁26丁145号孔之间向斜:位于68线间的南部,轴线东西向
20、,长1000m左右,褶曲幅度小,约为30m。一采区东部向斜构造:轴向北20°西,宽约340m,幅度30m。为一短轴、倾伏褶曲。主要断层特征表见表1.2表1.2主要断层特征表序号断层名称走向倾向倾角落差(m)力学性质延展及控制程度1皇甫逆断层北东东北西60。6150水平丁155号孔2皇甫之一断层北东东北西60。6150水平丁134与127号孔穿过3皇甫之二断层北东东北西60。1013水平丁133与丁132、丁127与丁128号孔控制421号孔逆断层北东东北西60。028水平21号孔穿过,8309切眼3个井下钻孔控制5峄山断层近南北西推定80。>1500垂直力为主2、4、5电剖面控
21、制,201号孔穿过,另有电5、电8、电45号孔控制6峄山之一断层北20。西西80。30垂直力为主丁1号孔7峄山之二断层北30。西西80。5074垂直力为主178和丁18号孔81号井东断层北30。西北东80。2544垂直力为主174、补3号孔穿过,丁20与丁23和丁19与丁29号孔控制91号井东之一断层北西北东80。16垂直力为主229号孔101号井东之二断层北西北东80。60垂直力为主丁15、丁23、丁16、丁29号孔控制11马家楼断层北45。西南西80。6075平移丁29号孔12八采区东断层北45。西北东64。.82。50近水平8311三条探巷,井下86-6、86-7、86-9、86-10号
22、孔及地面补16、补22、补26号孔控制1.2.5田水文地质条件1.含水层特征含水层自上而下为第四系上、下组砂岩、砂砾岩、侏罗系红层,二迭系山西组3层煤顶板砂岩,石炭系太原组三灰,十下层灰岩,本溪群十四层灰岩和奥陶系石灰岩。简述如下:第四系上、下组砂岩、砂砾岩:上组煤厚11.1969.10m,平均厚53.97m。主要由棕色砂质粘土与松散的粘土质长石、石英沙砾层组成,下部偶见灰绿色,含水丰富。单位涌水量为1.4112.0221/s.m,属孔隙水。对矿井开采基本无影响。下组厚042.31m,平均厚22.24m,仅发育井田中、西部,东部缺失。由灰绿色、局部黄绿色的粘土质岩、砂砾、沙层及砂质粘土组成,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采矿工程 本科 毕业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