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工程测量专业技术工作的基本内容与要求.doc





《特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工程测量专业技术工作的基本内容与要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工程测量专业技术工作的基本内容与要求.doc(7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特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工程测量专业技术工作的基本内容与要求1 基本规定1.0.1 特高压线路工程测量应充分应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激光扫描测量技术等测绘高新技术方法。1.0.2 输电线路测量的坐标系统宜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或1980年西安坐标系,高程系统宜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或1985国家高程基准。一个完整的特高压线路工程宜使用统一的坐标和高程系统。1.0.3 特高压线路工程平面图测量范围为中线两侧各75m,对于局部大档距地段可根据设计要求加宽测量范围。1.0.4 特高压线路工程测量提交的各类成品图纸应包括相应的电子文件。2 可行性研究阶段测量2.1室内工作2.1
2、.1 宜搜集沿线1:50000、1:1000001:200000地形图、卫星遥感影像、数字地面模型(DEM)等基础测绘资料,进行卫星影像处理、DEM数据处理。2.1.2 卫星遥感影像的搜集与处理技术工作。2.1.2.1卫星数据的搜集应符合下列要求:a) 应选择工作区范围内多光谱和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多光谱影像的波段数应不少于3个,高分辨率影像的地面分辨率应不小于15m;b) 图像层次丰富、图像清晰、色调均匀、反差适中;c) 图像中云层覆盖应小于5%,且不能覆盖重要地物;d) 应选用成像季节相近的影像,且相邻影像之间应有不小于图像宽度4%的重叠。2.1.2.2 卫星数据预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a)
3、 根据需要进行去噪声、辐射校正等处理工作;b) 选取合理的数学模型;c) 选取控制点的原则:控制点应当均匀分布在图像内,或者均匀分布在工程路径范围内,不可密集;控制点应当在图像上有明显和精确定位的识别标志,应尽量选取变化不大的明显地物;控制点数量,一般一景影像上宜选10-20个控制点。2.1.2.3 应使用纠正公式对影像逐像元进行纠正,纠正误差要求控制在1-2个像元之内。2.1.2.4 卫星影像镶嵌应符合下列要求:a) 不同景图像要有重叠区域,采用统一的地理坐标系统,同名地物的像素大小相同;b) 镶嵌过程中,要对接边线邻近区域进行辐射均衡处理,消除接边线明显,两边反差不一现象,以保证影像在空间
4、和色调的连续性。2.1.2.5 卫星影像融合应符合下列要求:a) 融合的图像分辨率应一致;b) 根据应用目的优选波段组合。2.1.2.6 卫星影像的编辑应符合下列要求:a) 标注公里网格、工作区范围内的镇以上地名、主要河流;b) 配合有关勘测设计人员标注对路径有影响的重要城镇规划区、气象区、军事区、通讯、交通、林业区、矿区等;c) 标注图例以及指北针等;d) 卫星遥感影像出图比例尺宜为1:1000001:200000。2.2 现场工作2.2.1 调绘影响路径方案的地物(包括输油、输气管线、平行接近路径的110kV及以上电力线、一、二级通信线、高等级公路、铁路、城市规划区)等,标注在1:5000
5、0有路径方案的地形图上。2.2.2 根据设计要求,测量影响路径方案的重要交叉跨越。根据水文专业的要求,采用假设高程系统,测量洪水位、河道断面。2.2.3 根据设计要求,对特殊地段进行定位、测绘平断面图。2.2.4 调绘主要经济作物及林木。对于影响路径方案的主要经济作物及林木,应调绘分布范围、种类、现实生长高度,标注在1:50000有路径方案的地形图上。2.2.5调绘房屋分布。对于路径选择困难的局部房屋拥挤地段,应调绘房屋的面积、层数,绘制房屋分布图,比例尺1:1000。2.2.6 测量重要交叉跨越、洪水位、河道断面、定位、测绘平断面图、调绘主要经济作物和林木、调绘房屋分布等现场测量、调绘工作,
6、应按7.1、7.2、7.3、7.4、7.5、7.6、7.7、7.8的相关技术要求执行。2.3 提交的成品资料2.3.1卫星遥感影像图;2.3.2 标注各类调绘资料的1:50000有路径方案的地形图;2.3.3 重要交叉跨越平断面图、河道断面图;2.3.4 特殊地段定位测量平断面图;2.3.5 拥挤地段房屋分布图;2.3.6 测量技术报告(测量技术报告大纲参照附录O)。6 初步设计阶段测量6.1 搜集1:10000地形图等测量资料应根据测量任务书的要求,了解设计人员室内已选定路径方案的起迄点,邻近路径的城镇、拥挤地段及重要交叉跨越等内容,充分搜集和利用已有测量资料,配合设计人员搜集路径沿线1:1
7、0000地形图。搜集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点成果,应包括其名称、等级和系统。6.2 航空摄影测量6.2.1 一般规定6.2.1.1 航空摄影工作可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路径方案确定后进行,并应符合GB6962的要求。6.2.1.2 线路路径航空摄影,宜采用单航线摄影方式进行。在路径方案选择困难和变电站、换流站线路密集区域也可采用区域网摄影方式一并进行。6.2.1.3 航空摄影宜委托具有合格资质的专门航空摄影机构完成。 6.2.1.4 航空摄影比例尺不宜小于1:10000,摄影仪的镜头/胶片组合分解力不低于100线对/mm,摄影仪主距宜选用152mm,像幅为23cm×23cm,带宽不小于2km。当
8、采用数码像机进行航空摄影时,地面分辨率不小于0.3m。6.2.2 航空摄影技术计划6.2.2.1 航空摄影技术计划由委托方提交给航空摄影机构,并应包括如下内容:a) 航摄区域或各航线段的起终点经纬度值;b) 航带接合图;c) 航摄仪的型号、主距及像幅;d) 摄影比例尺、摄影类型;e) 对飞行质量及摄影质量的要求;f) 要求航空摄影机构提交的全部资料名称和数量。6.2.2.2 航线段划分应符合下列要求:a) 在1:50000地形图上,按转角段划分航线,并设计航线段的起终点;b) 航线段内,每一个转角点距离像片边缘,均应大于4cm。航线端点与最近的转角点的距离应大于1条像片基线的实地距离;c) 当
9、线路测区范围内地形高差过大时,应采用分区摄影,摄影分区内的地形高差,不应大于相对航高的1/4。6.2.2.3 航空摄影的飞行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a) 航摄像片的倾角一般不大于2º,个别最大不大于4º;b) 航摄像片的旋偏角一般不大于6º,最大不大于10º。在航线段内达到或接近最大旋偏角的像片不得连续超过三片;c) 航摄像片的航向重叠应为60%65%,个别最大不得大于75%,最小不得小于56%;d) 航摄像片的旁向重叠应为30%35%,个别最小不得小于15%。摄影区内应无绝对漏洞;e) 航线的弯曲度不得大于3%;f) 摄影后的路径中心线离开像片边缘应大于4
10、cm;g) 同一航线上相邻像片的航高之差应小于20m;同一航线上最大航高与最小航高之差应小于30m;摄影分区内实际航高与设计航高之差应小于50m,当相对航高大于1000m时,则两者之差应小于设计航高的5%。6.2.2.4 航空摄影的摄影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a) 用目视法检查底片,应影像清晰,色调正常,层次丰富,反差适中;不应有明显的阴影、云影、光斑、划痕、静电斑痕、折伤、脱胶、砂粒等缺陷;应能辩认与摄影比例尺相适应的细小地物的影像;b) 光学框标影像必须清晰、齐全;其密度应与像幅内地面上大部分明亮地物影像的密度一致;c) 航摄底片的不均匀变形不应大于3/10000;d) 航摄底片的压平误差,应采
11、用立体坐标量测仪检查。检查时,应测定标准配置点和至少9个检查点的坐标和视差,按6点法相对定向进行解析计算,输出结果检查点上的残余上下视差不应大于0.02mm;e) 底片的蒙翳值不应大于0.2;对光亮较小的地物最大密度宜为1.4;对光亮较大的地物最大密度宜为1.8;地物密度差,最大不应大于1.4,最小不应小于0.6。6.2.2.5 航摄资料验收应符合下列要求:a) 航摄执行单位,应向委托单位提供有关航摄资料的检查记录;b) 航摄委托单位,应以本规定和航摄合同为依据,对航摄资料进行检查验收,并办理移交手续;c) 航摄资料检查验收,可采用目视检查法、数据测定法和样片比较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d) 对航
12、摄资料的飞行质量、摄影质量等检查验收的要求应按6.2.2.3和6.2.2.4执行。6.2.2.6 航空摄影资料检查验收后,航摄执行单位应向航摄委托单位提交下列航摄资料:a) 全部底片及航摄底片登记表;b) 像片3套;c) 像片索引图底片及索引图像片1份;d) 航摄仪技术数据表和鉴定表;e) 航摄成果质量鉴定表;f) 航摄底片、像片和像片索引图等移交清单;g) 航空摄影技术及质量检查报告。6.3 GPS航测外控及联系测量6.3.1使用GPS进行航摄外业控制及联系测量、像片控制点测量时应采用快速静态或静态作业模式。6.3.1.1 GPS控制网应根据测区实际需要和交通情况进行布置。控制点间距离可在4
13、km10km内选择,点位应选在靠近路径、交通方便、视野开阔、符合GPS接收条件的位置。为了确保在山区RTK电台信号不被高山所遮挡,也可以将控制点布设在开阔的山头。GPS控制点应埋设固定桩。6.3.1.2 GPS主控制网测量精度不得低于E级,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不得低于1/20000。主控网相邻点间弦长和大地高差精度,以及主控网点至支站点间弦长和大地高差精度,应符合下列要求:a) GPS网相邻点间弦长精度按下式计算确定,并应符合表6.3.1.2-1对点间弦长精度要求的规定。 (6.3.1.2)式中:标准差,(mm);a固定误差(mm);b比例误差系数(ppm);d相邻点间距离(km)。表6.3.1.
14、2-1 点间弦长精度要求弦 长 类 别固定误差a(mm)比例误差系数b(ppm)主控制网点间弦长1010主控制点至支点站点间弦长1020b) GPS测量大地高差的精度,应按(6.3.1.2)式计算确定,并应符合表6.3.1.2-2对点间大地高差精度要求的规定。表6.3.1.2-2 点间大地高差精度要求大 地 高 差 类 别固定误差a(mm)比例误差系数b(ppm)主控制网点间大地高差1015主控制点至支点站点间大地高差10306.3.1.3 GPS控制网应与附近等级高的国家平面控制网相互联接和转换,联测点数应不少于2个点,要求联测点位分布均匀,且能控制本控制网,应对起算平面控制测量成果进行校测
15、。同一线路工程项目的GPS控制网分为多个投影带时,在分带交界附近应同国家平面控制点联测。6.3.1.4 GPS进行高程联测时,联测点数应均匀分布且能控制全网,应对起算高程成果进行校测。6.3.1.5 GPS控制网的点名应沿线路前进方向顺序编号,并在编号前冠以“K”字样。当新点与原有点重合时,应采用原有点名。同一个GPS网中严禁出现相同的控制点名。6.3.1.6 GPS控制点周围应设置明显的指向标志,并实地绘制GPS点点之记(包括所利用的已有控制点)。GPS点点之记格式见附录A。6.3.1.7 像片控制点测量宜与GPS控制点测量同期完成,但GPS主控制网应单独进行平差。GPS控制网应由一个或若干
16、个独立观测环构成,GPS控制网应采用网连式、边连式布网,网中不应出现自由基线。6.3.1.8 接收机开始记录数据后,应随时注意卫星信号和信息存储情况,并填写GPS外业观测手簿。GPS外业观测手簿格式见附录B。当接收和存储出现异常时,应随时进行调整,必要时应及时通知其它接收机以调整观测计划。6.3.1.9 GPS测量作业应符合下列要求a) 每时段观测应在观测前后分别量取天线高,量至毫米,两次天线高之差应不大于3 mm,并取平均值作为天线高;b) 观测期间,不得在接收机附近50 m以内使用电台、10 m以内使用对讲机或接通手机;c) 在GPS快速静态(或静态)作业模式测量中,同一观测单元期间各个G
17、PS接收机的采样间隔要相同,不能变更;d) 同一观测时段过程中不允许进行自测试、改变卫星截止高度角、改变数据采样间隔、改变天线位置和按动关闭文件和删除文件等功能键;e) 每日观测结束后,应将接收机内存的数据文件传送到计算机内或转录到外存介质上。外业观测数据文件应拷贝,并一式两份,不得进行任何剔除和删改;f) 一个测区内数据处理过程中,选用的起始点单点定位坐标精度(WGS-84坐标系)不应大于25m。6.3.1.10 各级GPS测量基本技术规定应符合表6.3.1.10的要求。表6.3.1.10 各级GPS测量基本技术要求项目 级别CDE卫星截止高度角(°)151515同时观测有效卫星数
18、444有效观测卫星总数644观测时段数21.61.6时段长度(min)静态604540快速静态双频+P(Y)码1052双频全波151010单频或双频半波302015采样间隔(s)静态103010301030快速静态515515515时段中任一卫星有效观测时间(min)静态151515快 速静 态双频+P(Y)码111双频全波333单频或双频半波555注:1、观测时段长度应为开始记录数据到结束记录的时间段; 2、观测时段数1.6,是指每站观测一时段,至少60%测站再观测一个时段。6.3.1.11 外业结束后应及时进行观测数据的处理和质量分析。每个时段应进行同步环和异步环闭合差校核,校核时应符合下
19、列要求:a) 多台接收机同步观测会产生多个三边同步环,在处理各边观测值后,应检查一切可能的三边环闭合差。其三边同步环坐标差分量闭合差,应小于下列指标: (6.3.1.11-1) (6.3.1.11-2) (6.3.1.11-3) = (6.3.1.11-4)式中:三边同步环纵向坐标闭合差;三边同步环横向坐标闭合差;三边同步环竖向坐标闭合差;三边同步环全长闭合差; 取同步闭合环平均弦长值按6.3.1.2式计算的弦长中误差。b) 当由若干个独立观测边组成异步环闭合环时,应进行校核。各坐标差分量闭合差应小于下列指标: (6.3.1.11-5) (6.3.1.11-6) (6.3.1.11-7)= (
20、6.3.1.11-8)式中:异步闭合环纵向坐标闭合差;异步闭合环横向坐标闭合差;异步闭合环竖向坐标闭合差; 异步闭合环全长闭合差; 组成异步闭合环中的边数; 取异步闭合环平均弦长值按6.3.1.2式计算的弦长中误差。6.3.1.12同一条边任意两个时段的成果互差,应小于GPS接收机标称精度的2倍。6.3.1.13当检查或数据处理时发现观测数据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对GPS成果进行全面分析,并对其中部分数据进行补测或重测。6.3.1.14平差时应首先进行无约束平差,检查GPS基线向量网的内符合精度、基线向量间有无明显的系统误差,并剔除含有粗差的基线边。6.3.1.15进行GPS控制网平差前,应根据实
21、际需要选定起算数据,并对起算数据的可靠性及精度进行检查分析。6.3.1.16GPS控制网可以采用三维约束平差或二维约束平差法。a) 约束平差时,可约束控制点的坐标、距离或方位角作为强制约束的固定值;b) 当采用三维约束平差时,可只假定一个点的大地高作为高程起算数据;c) 当采用二维约束平差时,应先将三维GPS向量转换为二维基线向量。6.3.1.17当仅联测到一个已知高程点时,可将联测点作为起算高程点,用平面网平差所得的坐标反算出网中各个边长,并利用各边的WGS-84大地高差,以距离定权,按常规高程控制网严密平差法进行平差。6.3.1.18计算结束后,应对所处理的数据及结果进行分析,并输出GPS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压 架空 输电 线路 工程 测量 专业技术 工作 基本 内容 要求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