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课时04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新高考版)(解析版).docx
《《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课时04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新高考版)(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课时04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新高考版)(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时04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1下表为两宋时部分朝臣对唐代藩镇的论述。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他们均认为藩镇()论述论者世言唐所以亡,由诸侯之强,此未极于理。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尹源皆赖方镇相与掎角以定其乱,则方镇之兵不得谓无功于唐李纲今当稍复藩镇之法,裂河南、江北数十州之地。付以兵权,俾藩王室,较之弃之夷狄,岂不相远范宗尹A起到了维系唐朝统治的作用 B形成了内外相制的局面C扩充了中央政府的统辖范围 D抵御了北方契丹的入侵【答案】A【解析】根据表中两宋时部分朝臣对唐代藩镇“唐既弱,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皆赖方镇相与掎角以定其乱”等论述可知,他们均认为
2、藩镇在一定程度上对当时唐朝的统治起到了维系的作用,故选A项;材料主要论述的是藩镇对维护唐朝统治的作用,并没表明他们之间形成了内外相制的局面,排除B项;两宋时的三位朝臣对藩镇的论述没有涉及扩充了唐朝的统辖范围,排除C项;借鉴唐朝藩镇维系统治以抵御北方契丹的入侵只是范宗尹一人的观点,且材料并没有表明藩镇抵御了北方契丹的入侵,排除D项。2“混同家国帝业孤,贤良察举孝廉出。品流中正曹家旺,南北朝堂府邸舒。歌赋诗词八股义,晨钟暮鼓五经书。天元回眸悄南顾,江左寒门起士儒。”这首诗描绘的是()A君主专制的加强B选官制度的变化C八股取士的危害D朝代更迭的频繁【答案】B【解析】这首诗描绘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
3、举制,体现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故选B项;君主专制体现皇帝个人专断独裁,皇帝集国家最高权于一身,帝位终身和皇帝世袭,排除A项;“八股取士”只是材料的一层意思,材料重点论述选官制度的变化,且不涉及八股取士的危害,排除C项;材料是选官制度的变化,而不是朝代更迭的频繁,排除D项。3下表是关于唐代士人科举报考资格的规定。这些规定的变化反映出()初唐时期学有所成的士人,自己可向所在州县报考,经县、州选拔参加科举考试唐朝中期需经过“户部籍阅、结款通保”等诸多审查环节和流程,部分科目报考资格的要求越来越严唐朝后期“举人曾为官司可罚,虽有辞艺,长吏不得举送,违者举送官停职,考试官贬黜” A国家教育治理能力
4、的提升B儒学衰败刺激科举变革C科举成为入仕的唯一通道D唐朝的社会流动性加强【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表格中所列举的唐代士人科举报考资格的相关规定可知,唐朝政府对士人科举报考的规定越来越严格,这反映出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据此可以判断出国家的教育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教并行”政策,其社会主流意识仍然是儒家思想,儒学没有到衰败的地步,排除B项;题干表格内容仅是述及唐朝时期士人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没有将科举制度与其他入仕途径进行比较,不能得出“科举制度是士人入仕唯一途径”的结论,排除C项;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唐朝政府对士人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要求越来越严格,说明能够参加
5、科举考试的士人数量会不断减少,其社会流动性会减少,而不是加强,排除D项。4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下的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科举制的产生与确立,反映了()A选才呈现公平开放的特色B以官举士的选官方式终结C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趋势D考试方式完全优于察举制【答案】A【解析】科举制下的考生可以自由报考,不问家世,凭考试成绩决定是否被录取,说明科举制有利于社会公平和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A项;唐朝时期除科举制外,仍然存在恩荫等选官方式,排除B项;取士标准
6、以成绩为主,不体现多样化趋势,排除C项;以文取士具有片面性,“完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5唐朝初年,以三省长官分掌相权,六部尚书负责具体执行,唐玄宗后,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专职宰相,在其下设立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作为宰相的秘书机构,完全听命于宰相。这一变革的目的是()A制衡日益膨胀的藩镇势力B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C削弱门阀贵族的政治影响力D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答案】D【解析】据材料随着时间发展,宰相的机构成员和辅助人员增多,并完全听命于宰相,有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故选D项;宰相属于中枢机构,与地方势力无关,排除A项;对宰相的改革不能影响皇帝的决策,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如
7、何选拔中枢机构成员,不能体现是否削弱门阀贵族的影响力,排除C项。6唐朝前期,在三省六部制度的政治保障下,君主励精图治,国家实现空前繁荣。唐玄宗统治后期,疏于朝政,任用奸佞,宠幸宦官,终于酿成安史之乱。高度成熟的政治设计没有能够防止唐朝由盛转衰,这说明()A政体影响国家政治生态状况B三省六部制度的缺陷明显C治乱交替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规律D国运兴衰取决于吏治情况【答案】A【解析】据材料“唐朝前期,在三省六部制度的政治保障下,君主励精图治,国家实现空前繁荣。唐玄宗统治后期,疏于朝政,任用奸佞,宠幸宦官,终于酿成安史之乱。高度成熟的政治设计没有能够防止唐朝由盛转衰”可知,唐朝由盛转衰并不是三省六部制影响
8、的,而是皇帝制度导致的,故选A项;据材料“高度成熟的政治设计”可知,三省六部制并不存在明显缺陷,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唐朝的发展,并没有提到其他朝代,无法得出规律,排除C项;据材料“疏于朝政,任用奸佞,宠幸宦官”可知,作者强调皇帝的作用而不是吏治,排除D项。7新唐书记载:贞元八年(792年)河南、河北、江、淮、荆、襄、陈、许等四十余州发生水灾,中书侍郎陆贽秉持“所费者财用,所收者人心”之“王化远被”理念“上奏”劝德宗遣使赈灾。陆贽的“上奏”立足于()A把应灾权力逐步收回中央B“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C重建中央在地方的核心地位D加强中央财权,防止独立倾向【答案】C【解析】安史之乱后在外节度使拥
9、兵自重,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威胁中央集权,陆贽遣使赴地方赈灾的建议着眼于加强中央集权,力图重建中央在地方的核心地位,故选C项;把应灾权力收回中央只是表象,并非根本目的,排除A项;民本理念只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种执政理念,但其政策出发点还是立足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排除B项;D项只是表象,并非根本目的,排除D项。8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A抑制了土地兼并B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C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标志着征税依据由人丁转为财产【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租庸调制之下
10、,农民不管土地财产多少,每年都要向政府纳“租”和给官府服劳役,但是两税法实行之后,就改变了租庸调制“以丁身为本”的征税原则,这就意味着封建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减弱,故选C项;两税法的内容主要涉及农民如何交纳赋税,与地主的土地兼并无关,排除A项;两税法征收的标准在于“资产”,即实际纳税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多少改变了负担不均的现象,也就不会加重农民的赋税负担,排除B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两税法征收的标准确实发生了变化,但是这仅是其意义的一个方面,而题干之意主要在于论述两税法的实施对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排除D项。9南朝的范缜写了神灭论反对佛教,崇佛的梁武帝亲自颁发敕答臣下神灭论,发动高僧、王公朝
11、贵六十四人与范缜辩论,但朝廷始终没有禁止神灭论的发行。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由 B佛教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C儒家思想与佛教出现融合 D政治与学术之间不存在矛盾【答案】A【解析】由关于神灭论引发争论和“朝廷始终没有禁止神灭论的发行”,说明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由,故选A;结合所学,西汉起,儒学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排除B;由材料“神灭论反对佛教”,不能佐证儒家思想与佛教出现融合,排除C;材料“梁武帝亲自颁发敕答臣下神灭论,发动高僧、王公朝贵六十四人与范缜辩论”,表明政治与学术之间存在矛盾,排除D。10从9世纪开始,我国民间印书的风气渐开,著名诗人白居易等人的诗集,都在扬州、越州
12、刊印。据此,下列相关说法合理的是()A文化兴盛推动科举发展 B当时刊印技术应是雕版印刷C民间印刷技术比官方先进 D扬州、越州是当时文化中心【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民间印书问题,与科举制发展无关,A项错误;唐代已经有了雕版印刷技术,材料中的刊印技术应是雕版印刷,B项正确;材料中“我国民间印书的风气渐开”不能反映民间印刷技术比官方先进,C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扬州、越州民间印刷技术较高,不能反映是文化中心,D项错误。11阅读下表,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史料出处至于缮写、模勒(雕刻之文),铉(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白氏长庆集·序(824年)中和三年癸卯夏(883年
13、)阅书于重城之东南,其书多率雕版印纸,漫染不可尽晓柳氏家训序咸通九年(868年)四月二十五日,王瑜为二亲敬造普施1899年敦煌发现雕版印刷品金刚经A文献史料有主观性须甄别使用 B不同史料导致历史真相多样化C雕版印刷术在唐代已得到应用 D历史结论必须要依靠考古证实【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模勒(雕刻之文)处处皆是”“白氏长庆集·序(824年)”“中和三年癸卯夏(883年)书多率雕版印纸”“咸通九年(868年)”“1899年敦煌发现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均体现了唐代雕版印刷现象比较普遍,故C项正确。12唐诗有丰富的地方风物意象。通过检索全唐诗库四万多首唐诗,发现包含“江”字的诗有6 44
14、7条,包含“舟”“船”的诗共3 313条,包含“渔”“鱼”的诗共2 784条,包含“莲”“荷”的诗共1 827条。这反映了唐代()A农业经济发展较快 B水陆交通比较发达C江南经济文化兴盛 D现实主义诗歌盛行【答案】C【解析】据材料“通过检索全唐诗库四万多首唐诗,发现包含江字的诗有6 447条,包含舟船的诗共3 313条,包含渔鱼的诗共2 784条,包含莲荷的诗共1 827条”并结合唐代的社会状况可知,唐朝商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南方地区通过水路与其他地区之间的联系逐渐加强,表明江南水乡的经济文化逐渐兴盛,故选C项;材料说的是唐诗,并没有提到农业,排除A项;“渔”“鱼”“莲”“荷”与交通无关,排除B
15、项;材料内容无法判断诗歌的风格,排除D项。13秦汉时期,中原地区鲜有饮酪者,但齐民要术中却记载了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乳酪的生产加工技术。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中外文化沟通的密切 B南北经济联系的扩大C古代农副牧业的发展 D北方民族交流的加强【答案】D【解析】齐民要术约成书于北魏时期,此时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民族融合加强,因此导致材料中现象的出现,故选D项;这一变化是我国境内各民族融合的结果,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A项;中原地区和黄河流域都属于北方,无法体现南北经济联系的扩大,排除B项;古代农副牧业的发展只是这一变化的次要原因,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14盛唐的边塞诗有丰富的意象,较为常见
16、的有大漠、霜雪、天山、玉门关、阴山、黄河、金鼓、旌旗、烽火、长云、羌笛、琵琶、雁飞鹰扬、马鸣风萧等。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A豪迈昂扬的社会风尚 B藩镇割据的负面影响C中外文化交流较频繁 D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答案】A【解析】据材料“盛唐”“丰富的意象”并结合所学唐诗的知识可知,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反映了当时豪迈昂扬的社会风尚,故选A项;盛唐时期尚未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B项;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并未体现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排除C项;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主要针对的是外来文化,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15唐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课时04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新高考版)(解析版)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5132170.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