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小题必练1 古代中国的政治 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小题必练1 古代中国的政治 学生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题必练1: 古代中国的政治1(2020·新课标I)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2(2020·新课标I)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1史记载“殷道亲亲,周道尊尊
2、”,就王位继承制度而言,“殷道亲亲”者立弟,“周道尊尊”者立子。礼记·表记中说:“母亲而不尊,父尊而不亲”。材料反映出从殷商到西周( )A王位继承制度由“传贤”转化成“传子” B血缘关系的纽带作用渐趋弱化C实现以母统为重到父统为重的转变 D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愈加明显2左传·成公二年载:“晋侯使巩朔献齐捷于周,王弗见。”巩朔为诸侯国大夫,于礼不合,因此王不接见。类似事例很多。这反映出( )A周王室衰微而诸侯势力的膨胀 B礼乐制度仍影响着当时的政治生活C孔子礼的思想左右统治者决策 D宗法制保障了西周贵族特权的延续3周天子授士授民给诸侯叫“建国”,诸侯授士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
3、”。这一背景下,士、庶民把自己的宗族称之为“家”,效忠于“家”。这表明分封制( )A有利于宗法制的强化 B为地方分裂割据埋下伏笔C促进了民众的国家认同 D扩大了“家天下”的影响4辟雍是周天子进行祭祀祖先、布政、施教等活动的综合性场所。周天子在开放空间通过礼乐仪式将传统风俗习惯和国家治理规范传递给无数受众。由此可见,辟雍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A聚集宗室功臣,巩固集权政治 B调和贵族关系,促进社会和睦C区分血缘亲疏,维护等级秩序 D传递知识信仰,增强文化认同5何怀宏先生指出,世族是“那些在社会、经济方面具有支配势力盘根错节,代代相传;在政治、文化方面也极为活跃,占据主导地位的家族”。他们不是“君王
4、诸侯的世系”,自然也不是“士及庶人家族”。由此可推断,这种“世族”( )A属于西周时期分封的地方诸侯 B春秋时期往往可议决国家大事C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要力量 D一直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利益6周朝有同姓贵族之间不得联姻的规定,故周王室主要与异姓诸侯联姻,这些诸候国被称为“甥舅之国”。“甥舅之国”的出现( )A推动“家天下”局面最终形成 B强化了部落血缘贵族统治C扩大了宗法关系巩固了统治 D加强了周天子的专制权力7秦国大将王剪在进军楚国途中,连续五次派遣使臣回朝,请求秦王尽快兑现已答应的田园宅产,一副急不可耐的样子。沈庆之是南朝刘宋时期的著名大将,但他却处处显示自己的无知,以大老粗、乡下佬的
5、面目展示世人。古代臣子自侮自污现象的实质是( )A君臣矛盾尖锐 B世家大族把持朝政C君主集权加强 D武将割据对抗中央8汉初,丞相有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的传统。汉武帝时,开始起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武帝后期,丞相动辄因故免职、下狱。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皇帝集权下政务机关权力弱化 B独尊儒术使儒学地位得到提高C功臣列侯的势力开始遭到削弱 D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有效加强9据中国史纲记载,春秋时人主的最高尊号是王天神的最高尊号是帝。战国中期后,诸侯称王,人主的尊号只好为帝、原为光大之义的“皇”字称天神。到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他自称为“始皇帝”,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反映了( )A
6、借助于天来加强统治 B人主权力不断加强C地方势力左右人主尊号 D人主尊号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相适应10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是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一大进步,其进步之处突出表现在( )A权力世袭继承 B官员垂直任免 C地方实现自治 D中央权力弱化11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巡:“春秋战国时,灭国而以为县的很多,如楚之于陈蔡即是至于郡,则其区域本较县小,且为县所统属,其与县分立的,则较县为荒陋。”据此可知( )A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 B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发展变化C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中央集权 D分封制此时已经荡然无存12据史记载,秦朝在各地的纪功刻石中,宣扬仁义道德称颂皇帝“原道至明”“体道行德”,“大圣作治,
7、建定法度,显著纲纪。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这反映出秦朝( )A注重褒贬各类官员的文治武功 B凭借国家政权强力推行礼制教化C实现了神权与皇权的密切结合 D使法家思想呈现出世俗化的特点13宋代疑经并尝试改经者包括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郑樵、朱熹等共130人,怀疑对象遍及儒家十三 经,其中北宋44人,南宋86人。若以一人一经为单位,则北宋共83单位,南宋共173单位。据此可知,这一时代( )A开创多元并存的兼容精神B存在开放批判的创新精神C儒家经典的神圣地位得到确立D南宋比北宋更加注重经世理念14汉文帝时,齐王襄传子则,则死后没有儿子,文帝就把他的地方分为齐、济北、济南、菑川、胶西
8、、胶东六国,立了齐王肥的庶子六人。汉文帝的做法意在( )A削弱王国势力 B强化宗族观念C拓展西汉疆域 D加强专制皇权15项目 高官贵 戚子弟 中级官 僚子弟 下级官 吏子弟 普通士人 合计 汉代官僚名族子弟 239% 87% 13% 109% 565% 家族在汉无官位族望者 87% 87% 22% 239% 435% 上表是阎步克对曹魏时期察举入仕者的社会成分所做统计,其意在说明曹魏时期( )A官员选拔注重阶层平衡 &
9、#160; B社会流动的通道依然有效C儒生成为政治舞台主角 D制度设计与实践出现背离16下表是有关汉代刺史的记述。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出处“旧制,州牧(刺史)奏二千石长吏不任位者,事皆先下三公,三公遗椽史案
10、验,然后黜退。”清代·赵翼咳余丛考·卷二十六“今部刺史,居牧伯之位,秉一州之统,选第大吏,所荐者高至九卿,所恶立退,任职重大。”东汉·班固(又书·朱博传A刺史监察权走向了独立 B刺史职权范围得到扩大C刺史的行政权受到削弱 D刺史制度日益趋向完善17宋元之际著名的历史学家马端临在论述三省制度形成时,认为“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究其原因:“汉之典事尚书、中书者,号为天子之私人。”这说明( )A内朝制逐步孕育出三省制度 B三省制是削弱宰相权力的具体举措C三省的建立打破了旧有体制 D三省制是加强皇帝权力的必然结果18如图是根据杜佑
11、的通典绘制出三省六部的分工图,这一分工能够说明( )A唐朝政治制度最为完善 B唐朝政治消除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特色C三省制的核心是中书省 D三省六部制有助于减少皇权决策失误19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同时,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这反映了明朝( )A创设了集体议事制度 B削弱六部加强君权C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 D分割事权相互牵制20下表呈现了北宋某一时漕运的基本状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路线 概况 第一条 江浙、准南、荆湖之米六百万石,及菽一百万石,从长江入准河,再经汴水入京 第二条 陕西之果五十万石、
12、及菽十万石、自三门、白坡入黄河,再入汴水进京 第三条 陈、蔡(今河南东南部)之果四十万石及菽二十万石,从闵河入汴水再入京 第四条 京东之栗十二万石,从五丈河运送至京 A都城居民饮食习惯发生变化 B集权统治的基础得以巩固C区域经济实现了均衡化发展
13、; D中央政府垄断了粮食贸易21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1689-1755年)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够反映“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A秦朝确立三公九卿 B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C明朝设立内阁 D清朝设置军机处22清世宗雍正崇尚务实,以“为治之道在于务实,不尚虚名”相标榜,其实政多有引人注目之处。下列项中,可以作为研究雍正帝“实政”依据的是( ) “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今朕诸子尚幼,建储一事,必须详慎。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
14、置之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朕命各省督抚等悉以筹画,可否令其改土归流,各尊王化”一度“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A B C D23明天启年间,入内直宦官刘若愚对批红情形描述如下:“凡每日奏文书,自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遵照阁中票来字样,用朱笔楷书批之,间有学的偏旁偶讹者,亦不妨改正。”据此分析可知,明朝( )A内阁票拟权得到一定维护 B内阁制是宦官专权的根源C皇帝决策时重视宦官智慧 D批红权与票拟权相互制衡241751年,乾隆皇帝指示军机处组织绘编皇清职贡图(下图为其中一幅),并说:“我朝统一区宇,内外苗夷输诚向化,其衣冠状貌各有不同,著沿边各督抚于所属苗、瑶、黎、壮以及外夷
15、番众,访其服饰绘图,送军机处,汇齐呈览,以昭王会。”由此可知,皇清职贡图绘编的主要目的是( )A完善中枢权力机构 B强化对地方抚督的控制C传播宫廷书画技法 D宣扬大一统的政治理念25公元40年,交趾郡(岭南地区)爆发征侧、征贰姐妹之乱。伏波将军马援平定叛乱后,在采取“与越人申明旧制以约束之”等安抚手段的同时,在平定叛乱的地区“设郡县”“治城郭”,逐浙废止“骆将主民”的自治政策。据此可知,东汉岭南治理( )A重视华夏民族的一体观念
16、 B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刚性要求C强化汉族和越族分治策略 D倡导少数地区移风易俗变革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下诸侯获得封位都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根据“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可知楚王自立为王的做法是对分封制的破坏,说明当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A项说法过于绝对,礼乐
17、制度依然存在,排除;王位世袭制始终存在,并没有消亡,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宗法血缘关系,不能说明宗法关系开始解体,排除C。故选D。2【答案】B【解析】“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思想都是儒家思想的内容,在族谱中存在这些内容说明宗谱的纂修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故选B;宗谱纂修不是选官,和科举制无关,排除A;仅依靠纂修不一定能维持血统的纯正,排除C;四民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及社会环境有关,不是靠纂修宗谱确立的,排除D。故选B。1【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殷道亲亲”,殷人重母统,太子死立弟不立嫡孙;“周道尊尊”,周人重父统,重直系轻旁系,重子而轻兄弟,太子死立嫡孙不立弟,这说明从殷商
18、到西周实现了以母统为重到父统为重的转变,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夏启继承了禹的王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无论是重视母统还是父统都突出了血缘关系的纽带作用;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派大夫巩朔见周王,周王根据周礼的规定,认为其不够资格,故不见。这反映出礼乐制度仍影响着当时的政治生活,故选B项。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周礼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没有涉及诸侯国与周天子势力强弱差异,排除A项;材料所述为西周时的社会状况,而孔子属春秋时期的历史人
19、物,故排除C项;材料体现与分封制配套的礼乐制度,体现了分封制下严格的等级制度,没有体现贵族特权的延续问题,故排除D项。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封制与宗法制结合,虽然诸侯小宗服从天子大宗,但是对于士,庶民等而言,只知效忠“家”,不知效忠“国”,形成有“家”无“国”的离心力,为诸侯割据以及大夫篡国创造了条件,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旨在强调分封制容易导致地方分裂割据,CD两项与材料主旨相悖逆,排除。4【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周天子在开放空间通过礼乐仪式将传统风俗习惯和国家治理规范传递给无数受众”来看,辟雍在当时的主要社会功能是通过传递知识信仰,来增强文
20、化上的认同感。故答案为D项。西周时期还没有建立起集权政治,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血缘亲疏,排除C项。5【答案】B【解析】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宗法制度下的贵族势力扩大,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没有形成,贵族集团可共同“议决国家大事”故B项正确;由题干他们不是“君王诸侯的世系”足以证明这种“世族”不属于西周时期分封的地方诸侯,故A项错误;百家争鸣的主要力量是诸子百家而非这种“世族”,故C项错误;新兴地主阶级属于“庶人家族”,而题干中的不是“士及庶人家族”足以证明这种“世族”并不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故D项错误。6【答案】C【解析】 材料“周王室主要与异姓诸侯联姻”,形成
21、了“甥舅之国”说明了宗法关系的扩大,巩固了统治,所以正确答案为C。“禹传子,家天下”局面最终形成于夏朝,与材料时间不符,A错误。周朝已经是奴隶社会的第二个朝代,当时没有部落贵族统治,所以B错误。君主专制开始于秦始皇,周天子时期尚未形成专制权力,D错误。7【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两件事情的共性是臣子自侮自污现象,说明臣子不愿在君主面前暴露自己的优势或野心,体现了君主集权的实质,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C。8【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开始起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武帝后期,丞相动辄因故免职、下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形成中朝外
22、朝制度,中朝多决策,丞相代表的外朝日益成为纯粹的政务机关,其权力受到削弱,丞相受制于皇帝的程度大大加强,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错在“开始”,排除;材料旨在强调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概念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9【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天神的最高尊号是帝”、“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项表述本身正确,但与题干核心意思衔接不好,不正确。CD两项的表述,本身错误,排除。进一步可知,A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10【答案】B【解析】贵族政治下的官员权力,官位均世袭;官僚政治下官员由中央任命,权力不世袭,故A错误;官僚政治下官员不再
23、世袭产生,而由中央直接任命,B正确;官僚政治下官员由中央任命,直接接受中央的统治,地方必须绝对服从中央,C错误;官僚政治下官员由中央任命,权力不世袭,加强了中央的权力,D错误。11【答案】B【解析】从材料所述可知,当时的郡隶属于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后来郡统辖县,是县的上级单位,这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历经变迁,故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发展演变的问题,不能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C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虽走向瓦解,但并非“荡然无存”,D项错误。12【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宣扬仁义道德”以及称颂皇帝是履行
24、这一标准的表率等信息可以看出,秦朝凭借国家政权,强力推行礼制教化,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各类官员的褒贬,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神权,排除C项;材料表明法家思想受到儒学的影响,而不是呈现出世俗化的特点,排除D项。1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两宋时代出现了对传统儒家经典持怀疑的学者以及著作人数和著作都比较多,说明这一时期开放批判的创新精神,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不同学者之间的学术观点的意见或者态度,A在材料中无法得出。C内容与宋代不符排除;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B。14【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汉文帝将齐国一分为六,其目的是削弱地方王国的力量,加强中央
25、集权,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该做法与强化宗族观念无关;C选项错误,该措施是在西汉疆域内进行的,不能拓展西汉疆域;D选项错误,该做法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加强专制皇权。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5【答案】B【解析】据材料“下级官僚和普通士人”在察举入仕者占有一定比例说明社会流动的通道依然有效,故选B项;据材料可知不同阶层在察举入仕者占据比例不一样说明没有注重阶层平衡,排除A项;材料说明汉代官僚名族子弟占据主导,排除C项;材料中下层出身的平民仍占据一定的地位不能说明背离制度设计,排除D项。16【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刺史由无权处置“二千石长吏”到拥有了选拔高级官吏的权力,说明刺史的职权
26、范围得到扩大,B项正确;汉代刺史原本就有独立的监察权,材料反映了刺史由监察向行政的转变,不能说明监察权走向独立,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刺史行政权的加强,而不是削弱,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刺史职权的变化,不能说明刺史制度的完善与否,D项错误。17【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在论述三省制度形成时究其原因:汉之典事尚书、中书者,号为天子之私人。”信息可知,汉朝时期设立了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的内朝,逐步孕育出了后来的三省制度,因此A选项正确。材料探究的是三省制度形成的原因,并未体现其削弱宰相权力、加强皇权和打破旧体制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8【答案】D【解析】材料的核心信息是三省六部制的分工和
27、流程,突出三省分工和皇权对决策的影响,材料体现了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有助于减少皇权决策的失误,故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三省六部制的分工和程序,没有体现唐朝政治制度与其他时代的比较,故A项错误;B选项中“消除”一词不准确,只能说减弱了家国一体的古代政治特色,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三省六部制的分工和程序,无法得出三省六部制的核心是中书省的结论,故C项错误。19【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诸司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与内阁商议,说明内阁有一定的议政权,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诸司”“六部”与内阁的关系,体现内阁的权力,故排除A。六部与内阁配合并不是削弱六部的权力,故B
28、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分割事权,故D项错误。20【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各地物产被大量解送京城,结合所学知识,北宋设置转运使,掌握地方财赋,是中央集权在经济上的表现,故选B项;表格信息反映的是各地物产被大量解送京城,不能反映饮食习惯的变化,排除A项;表格信息反映的是各地物产被大量解送京城,不能反映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中,排除C项;表格信息反映的是各地物产被大量解送京城,不涉及所占比重,不能反映中央政府垄断了粮食贸易,排除D项。21【答案】D【解析】随着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这一制度在明清时期也日益走向腐朽、衰落,孟德斯鸠的话正是说明这个道理。最能佐证引文中“今天的情况
29、却正好相反”的史实应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最高峰的表现。因此只有D符合。22【答案】D【解析】“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反映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立,正确。“今朕诸子尚幼,建储一事,必须详慎。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反映雍正时期建储制度的确立,正确。“朕命各省督抚等悉以筹画,可否令其改土归流,各尊王化”反映的是雍正时期改土归流制度,正确。一度“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反映的是雍正时期的对外贸易,正确。故选D。23【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遵照阁中票来字样,用朱笔楷书批之”,可见当时内阁的票拟权得到一定维护,选项A正确;
30、宦官专权的根源是君主专制,排除B;材料未涉及皇帝决策,排除C;材料中太监批红基本准照内阁意见,二者之间未见制衡,排除D。关键是对材料信息中“遵照阁中票来字样,用朱笔楷书批之”的解读。24【答案】D【解析】从“我朝统一区宇送军机处,汇齐呈览,以昭王会”可知,皇清职贡图汇编的目的是通过对边疆各少数民族习俗服饰的采集,展示清代疆域扩展后政治大一统的成果,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完善中枢权力机构和强化对地方抚督的控制的信息,故A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传播宫廷书画技法,故C不符合题意。2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交趾郡(岭南地区)爆发征侧、征贰姐妹之乱”可知,交趾郡的中央集权统治受到挑战,马援平叛后“设郡县”、“治城郭”、废止“骆将主民”,适应了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马援采取措施加强交趾郡的中央集权统治,不涉及华夏民族一体,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越族与汉族分治,马援反而在越族地区“设郡县”“治城郭”,推行汉族地区实行的郡县制,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马援采取措施加强交趾郡的中央集权统治,不涉及移风易俗,排除D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