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50 体温调节-备战2022年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50 体温调节-备战2022年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考点50 体温调节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体温调节(1)相关结构的位置名称位置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大脑皮层温度感受器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产热部位安静时主要是肝脏,运动时主要是骨骼肌散热部位主要是皮肤(2)体温调节的原理: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相对平衡的过程。(3)散热和产热的过程:散热途径主要是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产热途径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产热的主要细胞器是线粒体,在增加产热方面,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属于协同关系。(4)炎热环境下的体温调节(完善如下图解)(5)寒冷环境下的体温调节(完善如下图解)考向 体温调节图解
2、及曲线分析1下面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根据图示过程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当机体受到炎热刺激时,机体主要依靠D、E和F散热B当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机体可通过BCG进行调节CD途径主要是依靠骨骼肌的产热完成的D人体体温调节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参考答案】A【试题解析】A、当在炎热环境中时,机体主要是依靠E皮肤和F汗腺散热,D骨骼肌是产热器官,A错误;B、当机体在寒冷环境中,机体可通过BCG这个反射弧来进行对体温的调节,B正确;C、D途径属于神经调节,主要是通过骨骼肌的产热完成的,C正确;D、体温调节过程除神经调节外,还存在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体液调节,D正确。故选:A。易错警示体温调节过程中
3、关于产热和散热的3个误区(1)体温调节过程中,改变的是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而不是产热和散热相对平衡的状态。(2)寒冷环境中比炎热环境中散热更快、更多。寒冷环境中机体代谢旺盛,产热增加,散热也增加,以维持体温的恒定。(3)体温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环境温度的改变超出了机体的调节能力时,则体温会发生明显的改变。2如图表示动物体温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中、代表激素,当某人走出房间进入寒冷环境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血液中激素、的含量会增加B骨骼肌受有关神经支配,不自主战栗C激素、对垂体的作用效应都为促进D该图表示体温调节的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答案】C【解析】图中分别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甲状腺激
4、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刚进入寒冷环境时,激素分泌增加促进的含量增加,从而使的含量增加,A正确;骨骼肌发生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是神经系统调节的结果,B正确;激素、对垂体的作用效应分别为促进和抑制,C错误;图中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并且图中激素参与体温的调节,因此该图表示体温调节的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D正确。1下列关于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ATP水解加快,合成量减少B皮肤血管收缩,降低体内热运转C机体散热大于产热,体温下降D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与大脑皮层无关2正常人体处于0和30的环境中均能维持体温恒定。处于0的环境中时,产热为a1,散热为b1;处于30的环境中时,产热为a,散热
5、为b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a1=b1,a2=b2Ba1>a2,b1<b2C从30进入0的环境中,皮肤内毛细血管收缩,使机体减少散热D从30进入0的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使机体增加产热3如图是正常人体处在温度变化的环境中,机体散热量变化曲线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t3t4时段,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t1t2时段,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增大造成的Ct2t3时段,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Dt3t4时段的散热量大于Ot1时段,t3t4时段的体温低于Ot1时段4冬泳运动被誉为“勇敢者的运动”。在严寒的冬季,冬泳运动员刚开始训练时,其下列各
6、项生理变化与下图曲线变化趋势相符的是皮肤血管血流量的变化 身体耗氧量的变化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 汗液的分泌量ABCD5夏天喝冰水后,感觉凉爽的时间非常短暂,过后反而会有更明显的燥热出现,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内脏冷觉感受器兴奋,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了产热B喝冰水导致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散热量减少C喝冰水引起冷觉感受器兴奋,使皮肤毛细血管舒张D乍冷又热的对比使机体产生了错觉6如图表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导致ab段和bc段体温变化的事件最有可能是A发热和寒颤B提高环境温度和寒颤C寒颤和出汗减少D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7如图表示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感受外界环境温
7、度变化的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中B甲的含义是汗液分泌减少,毛细血管舒张C如果乙表示激素的作用,则涉及的主要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D如果丙表示相关骨骼肌的活动,则通过战栗增加无氧呼吸的强度8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存在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它们的放电频率因体温变化而相应改变,如图中实线所示,C、W曲线交于S点,此点对应的温度为正常体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感染流感病毒后S点左移,干活出汗时S点右移B某人体温24小时处在S点,则该时间段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C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低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时,体温低于正常值D体温持续偏高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需要采取降温措施9在神经和激素的调控下,人
8、体能够适应寒冷的环境。回答下列问题:(1)皮肤中的温度感受器是由感觉神经细胞的_(“树突膜”或“轴突膜”)参与构成的。(2)人处于寒冷环境中,可以通过多穿衣服、骨骼肌不由自主战栗、汗液分泌减少等途径来调节体温,这说明参与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至少有_、_、_。(3)如图是体温调节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模式图,图中字母表示腺体,“+”表示促进,“-”表示抑制,数字表示过程,其中代表反馈调节的过程是_(用图中数字表示),代表分级调节的过程是_(用图中数字表示)。(4)有一种疾病是免疫系统将甲状腺细胞膜上的某种成分(M)当作抗原处理,体内产生了大量相应抗体,抗体与M特异性结合从而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
9、,则M最可能是_。10狗是恒温动物,其体温调节是一种反馈调节。温度感受器接受温度变化的刺激,发出信息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信息在中枢整合后引起骨骼肌、皮肤血管、汗腺及内分泌腺(如甲状腺、肾上腺)等器官的活动变化,进而改变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能力,从而维持体温恒定。(1)环境温度变化引起骨骼肌战栗属于_(神经、体液、神经体液)调节。(2)当环境温度降低时,机体经一系列调节,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将升高,这种变化又会反馈作用于_(器官),从而使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变化不至于过大,上述整个过程属于_(神经、体液、神经体液)调节。(3)当环境温度降低时,血液中肾上腺素含量也会升高,促使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10、为探究其调节模式,请完成以下实验方案设计:选取甲、乙、丙、丁四只_的实验狗。甲狗剪断支配肾上腺髓质的神经并结扎通向肾上腺的门静脉;乙狗_;丙狗_;丁狗不做任何处理(说明:垂体分泌的促激素通过门静脉进入肾上腺)。将四只实验狗置于同一寒冷环境中12小时,每隔2小时测定一次血液中肾上腺素的含量,分别记录其变化过程,对比分析(说明:不考虑手术创伤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预期可能结果并分析结论:a若血液中肾上腺素的含量为丁乙丙甲,其调节方式只为体液调节;b_,其调节方式只为神经调节;c若血液中肾上腺素的含量为丁乙甲、丁丙甲,_。11(2019全国卷III·3)下列不利于人体散热的是A骨骼肌不自主战
11、栗B皮肤血管舒张C汗腺分泌汗液增加D用酒精擦拭皮肤12(2018·海南卷)当人突然遇到寒冷环境时,不会发生的是A体温仍然能够保持相对恒定B蜷缩身体,减少体表与外界接触面积C下丘脑感受到温度下降D肾上腺素分泌减少,心率减慢13(2018·江苏卷) 正常人体感染病毒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下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 。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激素甲的名称是 ,激素乙通过 的途径作用于甲状腺。(2)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
12、缩,即出现“寒战”,有助于体温 。综合图解分析,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 。(3)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 (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散热量。此阶段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 ,从而减少尿量。(4)体温下降期,机体增加散热的途径有 。(5)体温上升期,人体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易引发慢性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请解释血压升高的可能原因: 。14(2017·新课标卷)将室温(25 )饲养的某种体温为37 的哺乳动物(动物甲)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放入41 环境中1 h(实验组)另一组仍置于室温环境中(对照组)。期间连续观察
13、并记录这两组动物的相关行为,如果:实验初期,实验组动物的静卧行为明显减少,焦虑不安行为明显增加,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实验组动物皮肤的毛细血管会_,汗液分泌会_,从而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2)实验组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会_。(3)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_。(4)若将室温饲养的动物甲置于0 的环境中,该动物会冷得发抖,耗氧量会_,分解代谢会_。1【答案】B【解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A、寒冷环境中,要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新陈代谢增强
14、,细胞呼吸增强,故ATP合成加快,A错误;B、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降低体内热运转,B正确;C、机体的体温相对稳定,不会下降,产热等于散热;C错误;D、体温调节中枢是下丘脑,与大脑皮层有关,比如人会添加衣物,这就是大脑皮层调节过程,D错误。2【答案】B【解析】A、人体维持体温稳定的机理是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所以a1=b1,a2=b2,A正确;B、与30环境相比,人处于0环境中,与外界温差大,散失的热量多,所以产热也多,由于人体温恒定,所以a1=b1>a2=b2,即a1a2,b1b2,B错误;C、从30的环境进入0的环境中,在神经体液调节下,皮肤内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小,减少散热,使得
15、体温维持相对恒定,C正确; D、从30的环境进入0的环境中,在神经-体液调节下,人体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都会增加,促进代谢以增加产热,维持体温稳定,D正确。 故选B。3【答案】D【解析】根据曲线图分析可知,t3t4时段,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正确;根据曲线图分析可知,t1t2时段,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增大造成的,B正确;根据曲线图分析可知,t2t3时段,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C正确;根据曲线图分析可知,t3t4时段的散热量大于Ot1时段,但t3t4时段的体温等于Ot1时段,D错误。4【答案】A【解析】皮肤血管血流量随着环境温度下降,血流量逐
16、渐降低,错误;身体耗氧量的随着环境温度下降,耗氧量逐渐增加,产热多,正确;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环境温度下降,甲状腺激素分泌量逐渐增加,代谢加快,正确;汗液的分泌量环境温度下降,汗腺分泌量逐渐降低,错误。故选:A。5【答案】A【解析】A、喝冰水后,内脏冷觉感受器兴奋,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了产热, A项合理;B、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会导致产热增加,不能导致散热量减少,B项不合理;C、喝冰水引起冷觉感受器兴奋,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C项不合理;D、该现象中确实使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所以该现象不是机体产生的错觉, D项不合理。故选:A。6【答案】D【解析】从图中看出,6080 min体
17、温迅速升高,80100 min体温又降回到正常状态。发热使体温升高,寒颤使产热增加,也使体温升高,A错误;提高环境温度,体温并不会明显升高,B错误;出汗减少并不会使体温下降,C错误;剧烈运动导致产热增加,可使体温升高,出汗增加会带走大量热量,使体温恢复到正常状态,D正确。7【答案】C【解析】A、感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存在于皮肤,A错误;B、甲过程要减少散热,因此甲可表示汗腺分泌减少和毛细血管收缩,B错误;C、寒冷条件下,乙过程要增加产热,因此乙可表示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从而使产热增加,C正确;D、骨骼肌战栗时增加有氧呼吸的强度,而不是无氧呼吸,D错误;故选:C。8【答案】D【解
18、析】人感染流感病毒发热,S点右移,干活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S点不移动,A错误;某人体温24小时处于S点,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错误;据图可知,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低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时,体温应高于正常值,C错误;体温持续偏高会影响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影响细胞内酶的活性,需要采取降温措施,D正确。9【答案】(1)树突膜(2)大脑皮层 脊髓 下丘脑(3) (4)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解析】(1)皮肤中的温度感受器是由感觉神经细胞的树突膜参与构成的。(2)人处于寒冷环境中,可以通过多穿衣服(由大脑控制)、骨骼肌不由自主战栗(该反射的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在脊髓)、汗腺分泌减少(体温调节中枢为下丘脑)等途径来
19、调节体温,这说明参与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至少有大脑皮层、脊髓、下丘脑。(3)据图分析,a表示甲状腺,b表示下丘脑,c表示垂体,表示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表示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4)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因此M最可能是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10【答案】(1)神经(2)下丘脑和垂体 神经体液(3)性别、体重、发育状况相同 剪断支配肾上腺髓质的神经 结扎通向肾上腺的门脉系统 b若血液中肾上腺素的含量为丁丙乙甲 c其调节模式为神经体液调节【解析】(1)环境温度变化引起骨骼肌战栗产热,属于神经调节。(2)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多,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从而最终维持甲状腺激素
20、含量的稳定。当环境温度降低时,首先人体温度感受器受到刺激,兴奋传到下丘脑,进一步引起激素的分泌,上述整个过程受神经体液调节。(3)该实验的自变量为肾上腺素的含量,因此其他变量都为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因此选取甲、乙、丙、丁四只性别、体重、发育状况相同的实验狗。甲狗剪断支配肾上腺髓质的神经并结扎通向肾上腺的门静脉;乙狗剪断支配肾上腺髓质的神经,丙狗结扎通向肾上腺的门脉系统,丁狗不做任何处理。将四只实验狗置于同一寒冷环境中12小时,每隔2小时测定一次血液中肾上腺素的含量,并做好记录。若只有体液调节,血液中肾上腺素的含量为丁乙丙甲,若只有神经调节,则血液中肾上腺素的含量为丁丙乙甲,若调节模式为神经体
21、液调节,血液中肾上腺素的含量为丁乙甲、丁丙甲。11【答案】A【解析】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会增加产热量,不利于人体散热,A符合题意;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以增加散热量,B不符合题意;汗腺分泌汗液增加,则散热量增加,C不符合题意;用酒精擦拭皮肤时酒精的挥发会带走部分热量,可以增加散热量,D不符合题意。故选A。12【答案】D【解析】当人突然遇到寒冷环境时,体温仍然能够保持相对恒定,A正确;蜷缩身体,减少体表与外界接触面积,B正确;下丘脑感受到温度下降,进而做出相应的调节,C正确;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率加快,D错误。13【答案】(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体液运输(2)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调定点(上升到
22、38.5 )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3)等于 重吸收水的能力增强(重吸收水量增加)(4)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5)心脏血液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解析】据图分析,图示为体温调节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激素甲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乙表示垂体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图示增加产热量的方式有骨骼肌战栗和甲状腺激素调节,减少散热的方式是皮肤血管收缩。(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激素甲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乙表示垂体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其中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的途径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的发育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2)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收缩有助
23、于体温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调定点;图示增加产热的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即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3)高温持续期,人体温度维持相对稳定,因此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进而减少尿量。(4)体温下降期,机体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以增加散热量,还可以通过汗腺分泌增加散热量。(5)体温上升期,由于心脏血液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导致人体出现心率加快、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因此易引发慢性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14【答案】(1)舒张 增加(2)增加(3)排除41 以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41 引起的(4)增加 增强【解析】(1)炎热环境中,皮肤的毛细血管会舒张,汗液分泌增加。(2)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多。(3)对照实验是指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即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的目的是排除41 以外的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41 引起的,更好的说明实验组的科学性。(4)寒冷环境中,皮肤的毛细血管会收缩,汗液分泌减少;细胞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