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2021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 历史(二)教师版.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新高考)2021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 历史(二)教师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2021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 历史(二)教师版.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新高考)2021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历 史 (二)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选择题)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2、的。1西周时期,周王登基后,经常有对公卿大夫进行再册命的举动,比如彔伯簋铭文记载:“彔伯,自乃祖考有爵(勋)于周邦,右辟四方,惠宏天令。”内容是赞扬了被册命人祖先的功绩。此举意在( )A强化宗族血缘关系 B实现对地方直接控制C恢复周天子的权威 D倡导用贤的政治风气【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周王注重对祖先做出功绩的人进行褒扬,体现其重贤能,目的在于形成重贤的政治风气,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册命对象,即公卿大夫与周王有血缘关系,另结合所学也可知与周王无血缘关系的功臣、异性贵族也可能是公卿大夫,排除A项;公卿大夫并不一定是地方官员,排除B项;材料提及的是西周时期,周王登基,此时周王权威尚有,不存在“
3、恢复”一说,排除C项。2十六国北朝时期,选官制度发生了变化。例如,后赵政权有孝廉试经的制度;北魏孝明帝以考试选拔御史,参加者八百余人;北齐文宣帝以策试选三百人,参加者达二三千人。上述材料表明十六国北朝时期( )A君主权力有所强化 B九品中正制被废弃C世族阶层已经没落 D儒学社会影响弱化【答案】A【解析】据所学古代选官制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权力被世家大族所垄断,但材料中后赵、北魏、北齐的做法说明其君主逐渐掌握了选官的主动权,表明君主的权力有所强化,故选A项;此时期实行的依然是九品中正制,其废除是在隋朝建立之后,排除B项;材料中的现象会使世族阶层受到冲击,但是“已经没落”说法
4、过于绝对,材料缺少相关史实,排除C项;据材料“孝廉试经”“策试”等信息可知,儒学社会影响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3隋代规定县丞和县尉“尽用他郡人”,又规定州县的主要属官“三年一代,不得重任”;唐太宗时有“叔父兄弟不许同省为郎官”的惯例,唐朝规定父为宰相,子即不能为谏官。隋唐的这些规定旨在(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保证政权运行稳定C杜绝地方吏治腐败 D完善人事任免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地域回避、亲属回避、职务回避等古代任职回避制度,加强了对官吏的监督,防止结党营私、徇私舞弊,促使法令的有效贯彻,保证政权运行稳定,故选B项;任职回避主要作用是防止腐败滋生不是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项;古代任
5、职回避制度可以一定程度净化官场风气,但是不能杜绝地方吏治腐败,排除C项;任职回避制度不是人事任免制度,排除D项。4如图为学者估算的公元200年至1851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相关解释较为准确的是( )A首次过亿得益于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变化 B世界联系加强背景下首次达到两亿C1700年后直线上升根源于赋税制度改革 D国家分裂时期人口都呈现下降趋势【答案】B【解析】1600年左右中国人口首次达到两亿,而15世纪末、16世纪初正是新航路开辟的黄金时期,这一背景下全球物种交流与人口迁移加速,世界联系日益加强,故选B项;1100年处于宋朝时期,宋代的生产技术仍属于传统农业社会领域,“革命性变化”的
6、说法错误,排除A项;1700年后的人口直线上升与当时的摊丁入亩政策有关,但这并非根本原因,排除C项;公元200至600年国家处于长期分裂状态,但人口呈现上升趋势,排除D项。5下表为“18811911年中国商办、官办企业发展数量统计表”。这一现象的重要影响是( )A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B促进了新兴阶级的力量壮大C压制了外国资本的优势地位 D巩固了当时政府的政治统治【答案】B【解析】由图中的数据可知,18811911年间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远远超过官办企业,这意味着与之相关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故选B项;这一时期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国没法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排除A
7、项;尽管这一时期商办企业数量大大增加,但是总体上来看,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和官办企业总体实力都更占优势,排除C项;商办企业发展为推翻清朝统治准备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排除D项。6“原告为中国人,被告为有约国人,由该有约国领事衙门审判;原告为有约国人,被告为中国人,案件由中国地方官员审判,但得通知该国领事派员莅审,原、被告一方为无约国人,另一方为中国人,或均系无约国人,其案件虽由中国官府受理,但须邀一有约国领事会同裁判。"上述规定主要表明,晚清( )A司法制度较为完备 B司法开始与国际接轨C外交努力取得成效 D司法主权遭到破坏【答案】D【解析】据材料“由该有约国领事衙门审判”、“但得通知该
8、国领事派员莅审”、“但须邀一有约国领事会同裁判”可知不管何种情况,在中国领土上中国均未掌握司法主权,故选D项;材料侧重中国司法主权的丧失,为消极层面,“完备”一词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材料侧重主权丧失,不是与国际接轨,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司法主权的破坏,未提及中国的积极应对及其效果,排除C项。71909年大公报上登载文章说:“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做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所演的故事里头,有许多的道理很可以劝善戒恶,教人警醒。中国戏最容易引诱坏了青年的子弟,就是那好戏,也不免夹杂着迷信邪说。人能把爱看戏的心,移在看电影上,保管他有益处。”这篇文章说明( )A电影一定程度上得到时人的接受和理
9、解B大公报成为激进派的宣传武器C中国还没有实现电影和传统戏剧的结合D列强利用电影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答案】A【解析】由“人能把爱看戏的心,移在看电影上,保管他有益处”可知,文章认为电影对国人是有好处的,说明当时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认可和接受,故选A项;激进派出现在辛亥革命之后,与题干时间“1909年”不符,排除B项;文章的主旨是想说电影比中国戏更容易劝善戒恶,而不是说电影和传统戏剧是否结合,排除C项;由“劝善戒恶,教人警醒”可知,作者是想强调电影对国人是有好处的,而不是去说电影是为列强服务的,排除D项。820世纪初,清政府对原洋务企业主动进行“改制”,如1903年规定江南制造总局在生产枪炮的同时,
10、可以“制造矿务、农务及一切应用机器”。当时的改制( )A扭转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局面 B有效地抑制了西方经济侵略C增强了洋务企业的资金压力 D有利于中国工业近代化发展【答案】D【解析】据材料“规定江南制造总局在生产枪炮的同时,可以制造矿务、农务及一切应用机器”可知江南制造总局的业务范围扩大,联系所学可知该企业属于近代工业,因此它的改制有利于近代工业的发展,故选D项;1895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已标志洋务运动破产,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侧重做法,未提及效果,且“有效抑制”用语绝对,排除B项;拓宽业务范围可以增加收入,缓解压力,排除C项。9下面是20世纪40年代,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发行的扫盲普及
11、读物“抗日三字经”的摘录。它体现出中共( )这阶段,多困难行宪政,首当先,新民主,真民权非一党,把权专和欧美,不一般,资本家,专政权也不是,像苏联,劳动者,执政权村长副,也要选非完(顽)固,非汉奸,谁都有,参政权A重视政权建设和民众启蒙B社会动员取得了显著成效C开始探索正确的革命道路D否定了欧美和苏联发展模式【答案】A【解析】根据“行宪政,首当先,新民主,真民权”等信息可得出,中共在抗战时期,重视政权建设和民众启蒙,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社会动员的效果,排除B;材料不能说明是否正确,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对欧美的否定,排除D。101937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创刊并公开发行了理论周刊群众。当
12、时周刊的文章常常以“蒋委员长”“抗战最高领袖蒋委员长”“最高统帅”等指称蒋介石。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A力主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坚持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C全面接受了国民政府的领导 D具有团结抗战的鲜明态度【答案】D【解析】据材料“1937年12月,中共创刊发行理论周刊群众”,当时周刊的文章指称蒋介石为“蒋委员长”“抗战最高领袖蒋委员长”“最高统帅”,这说明中共承认蒋介石在抗战中的领袖地位,团结国民政府进行抗战的态度,故选D项;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共产党提交国共合作宣言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排除A项;周刊文章称呼蒋介石“最高统帅”“蒋委员长”是对蒋介石国民政府的认可而非斗争,排除
13、B项;全面抗战时期,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全面接受国民政府领导说法错误,排除C项。11有学者指出,英国输出品的价值从1720年的800万英镑上升到1763年的1900万英镑,法国输出品的价值由1116年的12000万里弗尔增长为1789年的50000万里弗尔。已经达到顶峰的荷兰人完全不能和如此的增长相匹敌。据此可推知( )A世界经济霸权正在发生转移 B荷兰因自身的原因走向衰落C民主政治制度优势已经凸显 D世界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到来【答案】A【解析】17世纪时,荷兰获得“海上马车夫”之称,但据材料“荷兰人完全不能和如此的增长相匹敌”可知,18世纪荷兰走向衰落,世界经济霸权正在发生转移,故选A项;材料
14、将荷兰和英法进行了对比,强调的是世界局势的变化,而B项只提到荷兰自身原因,不能完整概况材料信息,排除B项;18世纪法国尚未确立民主政治制度,排除C项;资产阶级革命是指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制度的革命,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D项。12有学者指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大科学家大多是业余人士,“例如1700-1800年的100多位英国杰出科学家中,以医生、技师、牧师为其生业的占到了45%”。这一现象反映出( )A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社会阶层流动B英国社会科学氛围较为浓厚C市场的扩张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化D英国工业革命以科学为先导【答案】B【解析】据材料“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大科学家大多是业余人士”,可见当
15、时英国社会科学氛围较为浓厚,B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排除A;市场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关联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以科学为先导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典型特征,排除D。13.胡斯在13世纪大肆批判宗教人员,称其已偏离基督真道,贪爱钱财、滥用职权、搜刮平民,后被教会判处火邢。执行时胡斯说,你们现在烧死的是一只鹅(捷克语中“胡斯”的发音),但是一百年后,你们将会听到一只天鹅的鸣唱,这是你们无法烧毁的,而且到那时你们将不得不聆听它的歌声。据此可以推断( )A.胡斯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B.胡斯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宗教改革家C.14世纪欧洲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D.马丁路德批判教会“因行称义”主
16、张“因信称义”【答案】B【解析】揭开欧洲宗教改革序幕的是马丁路德故A错误;材料与文艺复兴无关,也没有体现因信称义,故C、D错误。14法国学者佛朗索瓦·梅南指出:“意大利人确实曾执欧洲经济之牛耳:他们生产和出口布料以及精美的金属制品,从事东西方中介贸易,并且贷款给欧洲各国的王室和平民。”但是 15-16 世纪上述情况发生了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A人文精神复兴 B新航路的开辟 C宗教改革兴起 D新君主国兴起【答案】B【解析】材料主要探究的是15-16世纪意大利在欧洲贸易地位衰落的原因,结合史实可以判断是因为新航路的开辟导致传统商路的衰落,故B项正确。人文主义复兴并不是导致意
17、大利衰落的原因,故A项错误。宗教改革起源于16世纪的德意志地区,与意大利商业地位下降无关,故C项错误。民族国家兴起也不是意大利衰落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15有学者认为,当前的经济全球化并非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福音,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效益,并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据统计,20082019年,美国开始逆流而动,对其他国家采取贸易保护措施达600多项。据此可知( )A贸易保护利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B逆全球化运动反对资本主义制度C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因素存在D“一超多强”成为国际关系主流【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美国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仅仅对美国白身有利,却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均衡发展,故
18、A项错误;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出于自身利益,美国推行的贸易保护主义违背了全球化趋势,但并不反对资本主义制度,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十年来,美国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是不利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说明经济全球化进程存在阻碍因素,故C项符合题意;美国认为当今世界格局呈现“一超”,主张单边主义解决国际问题,实际上还存在多个国际力量,这些属于政治范畴的问题,不属于经济范畴的,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16表2为美英两国关于二战后重建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方案的比较表,据此可知( )美国怀特计划和英国凯恩斯计划的比较(美)怀特计划(英)凯恩斯计划组织方式基金制银行制储备货币美元发行新Bancor币发行机构美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高考)2021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历史(二)教师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