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五版笔记教案资料.doc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五版笔记教案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五版笔记教案资料.doc(16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五版笔记-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习笔记(周三多第五版)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第四章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第五章管理的基本方法第二篇决策第六章决策第七章计划与计划工作第八章计划的实施第三篇组织第九章组织设计第十章人员配备第十一章组织力量的整合第十二章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第四篇领导第十三章领导与领导者第十四章激励第十五章沟通第五篇控制第十六章管理信息第十七章控制与控制过程第十八章控制方法第六篇创新第十九章管理的创新职能第二十章企业技术创新第二十一章企业组
2、织创新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一:人类活动的特点1:目的性:人类正是在为实现预期目的的活动中,在不断地劳动,思考,谋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逐步进化的。2:依存性:人类的目的性来源于对外部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相互依存关系。3:知识性:人类能从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的知识体系。二:管理的必要性1: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则是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2:科学技术是阻碍生产力的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有效的发展,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3:高度专业划的社会
3、分工是现代化国家和现代企业的的基础,协调各种关系需要管理。4:实现社会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靠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三:管理的概念几种代表性的观点:1: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法约尔1916年);2: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包含以下三层含义(1)管理必须涉及其他人;(2)管理是有目的的活动,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3)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管理者处理好与其他人的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让他们来完成工作(美-福莱特1942);3:管理学是一种实践,其本质
4、不在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再与逻辑,而在于成果。唯一权威就是成就(彼得-德鲁克1954、1989);4:管理就是决策(赫伯特-西蒙1978);5: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的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这一定义需要展开为:(1)作为管理人员,需要完成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2)管理适用于任何一个组织机构;(3)管理适用于各个组织的管理人员;(4)所有管理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5)管理关系到生产率,意指效率和效益(美哈罗德-孔慈和海因茨-韦里克1993);6:管理师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快速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雷恩-琼斯1998);
5、7:管理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工作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罗宾斯2005);综合前人的研究,管理的概念可以概括为: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具有以下丰富内涵:a: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b:管理应当是有效的;c: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1)组织内部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的协调;(2)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d:协调是拥有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一:管理的职能许多新的管理论和管理学实践已一再证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管理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一)计划: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实
6、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二)组织: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运转这就是组织职能;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的具体形式和特点,反过来组织工作的状况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些组织各自的工作效率和活力。(三)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四)控制: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地标准。(五)创新:创新职能与上述各种管理职能不同,他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
7、式,他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各职能之间的关系)每一项管理工作都是从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各职能之间同时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计划,开始了新一轮的管理循环。创新在管理循环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二:管理的自然属性:(1)管理是人类活动的客观需要(2)管理也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3)管理也是生产力,以上性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三:管理的社会属性:1: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扩大,职能经理人出现,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2:部分职工持有股
8、票,企业所有权的人数增多;3: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对本国经济采取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干预;4:企业管理需要考虑消费者利益和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能一:管理者的角色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一项广为引用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分三类:(1)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人角色、联络者角色;(2)信息角色:监督者、发言人、传播人;(3)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二:管理者的职能(罗伯特-卡次)管理者必须具备三种技能:(1)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2)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3)概
9、念技能: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具有概念技能的管理者往往把组织视为一个整体,并且了解组织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第四节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与方法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一)归纳法: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经验)进行观察,从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典型规律入手,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个别到一般。1:在管理学研究中,归纳法应用最广,但其局限性也十分明显;2:运用归纳法时应注意的几点:a:弄清与研究事物相关的因素,以及系统的干扰因素;b:选择
10、好典型,并分成若干类;c:按抽样检验原理,保证样本容量;d:调查问卷时应包括较多的信息数量,并作出简单明确的答案;(二)试验(三)演绎法,一般到个别。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第一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一:中国传统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五千年的文化,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都是中国的文化背景,在研究现代管理思想的时候,不能不首先研究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1: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如财政赋税、人口管理、货币管理等;2:微观管理的治生学,如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等;(一)顺道顺应宏观的治国理论和客观的经济规律;(二)重人1:重人心向背2:重人才归离;(三)人和
11、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四)守信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五)利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六)求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七)对策运筹谋划,以智取胜。两个要点1:预测2:运筹;(八)节俭理财和治生都提倡开源节流,勤俭治国;(九)法治我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和管子,后逐渐演变成一套法治体系,包括田土法制、财税法制、军事法制、人才法制、市场法制等。第二节西方传统管理思想一: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1:亚当-斯密的国富论(1776)认为:劳动是人民财富的源泉,各国人民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用品的源泉是本国人民每年的劳动。亚当-斯密在分
12、析“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时,特别强调了“分工”的作用,分工的益处:(1)劳动分工可以使工人重复完成单向操作,从而提高劳动收敛程度,提高劳动效率;(2)劳动分工可以减少由于变换工作而损失的时间;(3)劳动分工可以简化劳动,使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特定的对象上,有利于创造工具和改进设备。这种认为人都要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的“经济人”观点,正是“看不见的手”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2:查理-巴贝奇(英国):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观点,提出了关于生产组织机构和经济学方面的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巴贝奇提出了“边际熟练”原则即对技艺水平、劳动强度定出界限,作为报酬的依据。巴贝奇未忽视人的作用。他认为工人和工
13、厂之间存在利益共同点,并竭力提倡所谓的利润分配制度。他认为工人的工资应该分三部分:(1)按照工作性质所确定的固定工资;(2)按照生产效率以及贡献所分得的利润;(3)为提高劳动效率而提出建议所应给予的奖励。3:罗伯特-欧文(英国的空想主义家):经过一系列的试验,提出了“在工厂生产中重视人的因素”。欧文是人事管理的创始人。二: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管理理论为什么会在19世纪末的美国产生?泰罗为什么要研究并提出科学管理理论?其理论是实质是什么?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并谈谈科学管理理论对目前我国企业管理的启发。答案:(1)19世纪末期,由于生产技术日益复杂,生产规模和资
14、本日益扩大,企业管理职能逐渐和职能资本分离,管理职能则委托各方面的管理人员所组成的管理机构承担,出现了专门的管理层。管理工作也成了有专门人员研究的一门学问,“科学管理理论”由此产生了;(2)泰罗认为单凭经验管理是不科学的,必须加以改变;(3)实质是用科学的方法提高生产现场的生产效率。(4)泰罗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管观点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谋求最高工作效率;2:达到最高效率的重要手段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方法;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要求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的改变。泰罗提出的以下管理制度: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效率;2:在工资制度上
15、实行差别计件制;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5:使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1911这些变革形成了“科学管理”的基本理论。泰罗制是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受到历史条件和个人经历的限制,它的科学管理所涉及的问题比较小,管理的内容比较窄,企业的财务、销售、人事等方面的活动都没有涉及。亨利-甘特:重要贡献之一是设计了一种用线条表示的计划的因素成“甘特图”,代表作工业的领导1916,工作组织1919。布雷斯及他的妻子:两人以进行“动作研究”而著称。泰罗及其他同期先行者的理论
16、和实践构成了泰罗制。“泰罗制”着重解决的问题是用科学的方法提高生产现场的生产效率问题。(二)对“泰罗制”的评价:“泰罗制”应用在生产现场管理中效果显著,但其推广却很不顺利,遭到了资本家和工人的反对。“泰罗制”当时之所以遭到反对,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上传统意识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它本身也存在着弱点,我们应当用历史的观点客观地评价。1:它冲破了传统地落后地经验管理办法,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创立了一套具体地科学管理方法;2:科学地管理方法和科学地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地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地发展;3:由于管理职能于执行职能地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4:泰罗把人看
17、成会说话的机器,只能按照管理人员的决定、指示、命令执行劳动,在体力技能上受很大的压榨。缺陷:泰罗制是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受到历史条件和个人经历的限制,它的科学管理所涉及的问题比较小,管理的内容比较窄,企业的财务、销售、人事等方面的活动都没有涉及。(三)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泰罗制在科学管理中的局限性主要是由法国的亨利-法约尔加以补充的。“组织理论”的中心问题: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法约尔:认为要经营好一个企业,不仅要改善生产现场的管理,而且应当注意改善有关经营的六个方面的职能:技术职能、经营职能、财务职能、安全职能、会计职能、管理职能(计划、组织
18、、指挥、协调、控制)。管理原则(14条)1:分工2:权力与责任3:纪律4:统一命令5:统一领导6:员工个人要服从整体7:人员的报酬要公平8:集权9:等级链10:秩序11:公平12:人员保持稳定13:主动性14:集体精神。法约尔的贡献:在管理的范畴、管理的组织理论、管理的原则方面提出了崭新的观点。马克斯-韦伯:德国社会学家,在组织体系和组织原则方面提出了若干新的理论。厄威克的贡献是把法约尔、穆尼和泰罗的思想加以归并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管理理论:管理理论综合概念图(P63):厄威克认为管理过程是由计划、组织和控制三个主要职能组成的。他强调,科学调查和分析是指导一切管理职能的基本原则
19、,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与主要职能相适应的三项指导原则:预测、协调、指挥。他还归纳出了管理的间接目标:秩序、稳定、主动性和集体精神。第三节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1950-1970,世界的政治、经济发生了极大的变化:1:世界大战结束后,工业发达的国家的劳工运动有了发展,劳资矛盾尖锐;2:科学技术的急速发展,新工业不断出现,技术更新速度空前加快;3:企业规模在激烈竞争中迅速扩大;4:职工队伍的结构、文化程度都有了变化。上述社会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为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a:突出了企业的经营决策问题;b:要求运用更先进的管理手段;c:要求管理理论和经营方法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20、一:行为科学学派(一)行为科学的由来:泰罗制的“科学管理“理论把人看成“经济人”而行为科学把人看成“社会人”即: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因素除了物质条件外,还有人的工作情绪。人的工作情绪又受到所在的社会及人心理因素的影响。行为科学一门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二)“行为科学”的早期理论人群关系论(代表人:梅奥)霍桑试验:目的:找出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以寻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经;过程:试验首先从变化现场工作的照明强度着手。研究人员将参加工作的工人分成两组,一组为试验组,一组为控制组。控制组一直在平常的照明强度下工作,而试验组则给予不同的照明强度。当试验组的照明强度逐渐增大时,试验组的生产增长比例
21、与控制组大致相同,当试验组的照明强度逐渐降低时,试验组的产量明显下降。试验表明,照明度的一般改变不是影响生产率的决定因素。后来再进行其他方面的试验。观点:1: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2:满足工人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3:企业中实际存在一种“非正式组织”企业职工在共同工作和共同生产中必然产生相互之间的人群关系,产生共同的感情,自然形成一种行为准则和惯例,要求个人服从。这就构成了“非正式组织”;4: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影响:人群关系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学派的早期思想,它只强调要重视人的行为,而行为科学还要求进一步研究人的行为规律,找出产生不同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如何控制人的行
22、为以达到预定目标。“社会人”假说:认为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属于某一工作集体并受这一集体影响的。它们不单纯的追求金钱收入,还要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等社会和心理欲望的满足。(三)“行为科学”学派的主要理论:1: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尚未满足的需要为目标而驱使的行为目标的满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的观点:a:一个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b: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需要才出现;(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感情和归属需要D:尊重需要E:自我实现需要)缺点:缺乏客观实际性2: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赫茨伯格抛弃了
23、传统的观点:满意(对立面)不满意,提出新观点:满意没有满意没有不满意不满意。调查认为: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都是工作的性质和内容方面的。而使他们不满意的因素都是工作环境或者工作关系方面的。赫茨伯格把前面的因素叫激励因素,后者叫保健因素。(1)保健因素:当这类因素得到改善时,职工的不满就会消除,但是,保健因素对职工起不到激励的积极作用。包括:企业的政策与行政管理、监督、与上级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工作安全个人生活、工作条件等;(2)激励因素:这些因素具备时可以起到明显的激励的作用,当这类因素不具备时,也不会造成职工的极大不满。包括:工作上的成就感、受到重视、提升、工作本身的性质、个人发展的可能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管理学 原理 方法 第五 笔记 教案 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