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全集(116页).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全集(116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全集(116页).docx(1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全集-第 115 页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案全集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方法】 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计划采用六个步骤“自读感知,思考提问,查阅信息,讨论交流,熟读成诵,存疑留问”,两个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存疑留问”放在课外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
2、为主体,学生自读感知,学生思考提问,学生查阅信息,学生讨论交流,学生熟读成诵。教师在这过程中主要起引导点拨的作用。 一、自读感知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整篇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初步把握作品的基本结构框架和作者的感情。 首先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借助注解和词典,弄清以下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幽僻、蓊蓊郁郁、弥望、袅娜、宛然、凝碧、斑驳、峭楞楞 借助注解和词典读懂采莲赋。 其次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号,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语句。 明确: 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 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3、 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七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八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再次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下来,注意段落之间的联系。 明确: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于是就想去看看,沿着荷塘的路平常是有些怕人的,但今晚却很好,我可以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荷塘月色的确很美,月光
4、下的荷塘美景清幽淡雅,荷塘上的迷人月色朦胧和谐,令人心醉。荷塘四周非常幽静,只有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最热闹,而我什么也没有。忽然又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那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巳无福消受了。采莲令我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回到了家里。 二、思考提问 首先学生再次仔细阅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有必要深究讨论的问题。 学生先后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一铺”,其好处是什么?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
5、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第五段酣民、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采莲的事情? 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处。 其次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上述问题,重新整合。 第一类问题是关于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第二类问题是文章局部的细节问题。按照文章先后依次罗列如下: 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6、? 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铺”,其好处是什么? 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采莲的事情? 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第三类是关于对本文的评价的问题。 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处。 三、查阅信息 针对上述问题请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或上图书馆查阅资料。 四、讨论交流 首先讨论第一类问题,即关于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 教师提示,要搞清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的问题,
7、首先要搞清为什么作者会颇不宁静,这必须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必须联系作者自身来看。学生交流上网查阅的有关资料。明确: (一)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串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地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
8、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二)时代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
9、的。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明确:荷塘月色表现了作者为国家民族命运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也表现了他不愿意投身武装革命,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心态的反映。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明确:因为这是作者性格的真实写照,也是因为当时作者这种矛盾心态非常强烈。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明确:作者主观上想通过游览荷塘平息一下自
10、己不宁静的心态,客观上确实在观赏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时侯,作者完全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回归不宁静,又重新忧郁起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就是他不宁静的表现。 其次讨论局部细节问题。 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第四段,看作者依次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的? 明确:先写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以及阵阵传来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脉脉的流水。本段是按照驻足观察的顺序,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来写的。本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静物,叶子像“舞女的裙”,静中写动,写出了动态美。花“袅娜”羞涩”,像人一样娇美,写出了静态美;像“明珠”“星星”,则写出了
11、荷花在想象中的光华。花香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激活了读者的美好想象。第二层写动态。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给读者以不同的感觉。 之所以叶子写得多,是当时当地景物的实际情况。作者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由此可以看出本文景物描写的特征,本文的特点是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第四段没有直接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月光的照耀下,月光之下,荷花也是银白色的,这是它和“明珠”星星”的相似点。写荷花的香味,缕缕清香,微风传送,
12、像远处飘来的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阅读第五段,思考本文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明确:作者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文章似乎仍在写荷叶、荷花,其实不然,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又如文章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所以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课文第五段,写月
13、光用“泻”不用“照”铺”,其好处是什么? 解答这个问题,不妨请学生把“照”和“铺”字代人句中读一遍,学生就知道了。 明确:“泻”是承上面比喻句“如流水一般”而来的,“泻”字有向下倾的势态。“照”和“铺”字就没有这个效果。 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明确:“酬民”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至于它的深层含义应该联系作者的心态来看,他不希望过于激烈的行为,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他做不到投笔从戎,他要寻找安宁平和的生活。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态。 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明确:这是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光与影是视觉形象,作者却用
14、听觉形象来比喻,这就是通感的一种,其相似点就是和谐。第四段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有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这也是通感,把嗅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就是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明确:作者想寻找美景,使自己宁静,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态而不得,当然伤感。 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 明确:以采莲的热闹衬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莲同物,作者又是扬州人,对江南习俗很了解。 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15、? 明确:一方面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极不宁静。心里的不宁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内心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立统一,文章开头心里不宁静,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心静,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对立、转化。 再次讨论本文的评价问题。 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文章的好处。 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完全陶醉在作品的意境之中。这个问题不必回答。 五、熟读成诵 要求学生背诵第四、第五、第六段。 教师要求学生诵读时要把握好感情的“度”,以含蓄为主,“内在”
16、情感要丰富,表现出优美的“韵味”,语速宜缓,节奏分明。 六、存疑留问 给学生一个探究的题目让他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超越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朱自清的一个“梦”。说说你对这个“梦”的理解。 教学资料: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钱理群名作重读,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朱自清 2、故都的秋教案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 二、能力目标: 让学生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与重点】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教学过程及步
17、骤】 一、以事例导入,点明学习重点。 今天,我们要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下面我们先来分析一个事例,假如你今天心情很好,一出门就遇见阔别多年的老朋友,那么,当你现在坐在公园的长凳上听着耳边的鸟鸣时,你就会觉得鸟的叫声非常的悦耳。换一种心境,假如你今天比较倒霉,在马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时你听到鸟的叫声就会觉得心烦。对相同的景,不同心情的人对景的感受就会不一样,那么写出来的景当然就会不同了,这就叫做“景随情异”(板书)。可见,情与景的关系非常密切,弄清情与景的关系,也是我们今天学习故都的秋的一个重点。 二、通过比较阅读,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下面我们先来看几首同样也是以秋为描写内容的诗歌: 材料一:孟
18、郊秋怀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材料二:刘禹锡秋词 (一) (二) 自古逢秋悲寂寥, 山明水净夜来霜, 我言秋日胜春朝。 数树深红出浅黄。 晴空一鹤排云上, 试上高楼清入骨, 便引诗情到碧霄。 岂如春色嗾人狂。 、分析孟郊秋怀 一问:这是一首写秋天的诗,那么诗中都写到了哪些秋天的景呢? 明确:诗中写到了月、露、风和梧桐。 二问:这些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月冰,露冷,风寒(峭),梧桐枯, 梧桐甚至是“声响如哀弹”,意思是秋天梧桐脱落,风吹枯叶,瑟瑟作响,听去好像谁在弹奏悲哀的曲调。 三
19、问: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悲凉。 、分析刘禹锡秋词(两首) 一问:在这两首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秋天的感受? 明确:如“胜春朝”、“引诗情”、“山明水净”、“清如骨”等。 二问: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这里的秋天给人以清新的感觉,能激发人的诗情,甚至胜过春天。 、小结 一问:同样是写秋天,前者悲凉,后者清新,这是什么原因? 明确: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决定的,也就是“情”决定了“景”的特点,即我们前面已提到的“景随情异”。 二问:本文故都的秋也是写秋天,那么,这里的秋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是悲凉,还是清新?(要求学生对照上面两组诗,参考课文第一段的内
20、容来回答这个问题。) 明确:清、静、悲凉。比较接近于第一首诗。 三、通过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感情底蕴。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教案 全集 116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