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拼音、解释](4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拼音、解释](42页).doc(4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江(jing) 南(nn) (汉乐府(hnyuf)江(jing) 南(nn) 可(k) 采(ci) 莲(lin),莲(lin) 叶(y) 何(h) 田(tin) 田(tin)!鱼(y) 戏(x) 莲(lin) 叶(y) 间(jin)。鱼(y) 戏(x) 莲(lin) 叶(y) 东(dng),鱼(y) 戏(x) 莲(lin) 叶(y) 西(x),鱼(y) 戏(x) 莲(lin) 叶(y) 南(nn),鱼(y) 戏(x) 莲(lin) 叶(y) 北(bi)。 注释 这是一首汉乐(yu)府民歌。 田田:莲叶茂盛的样子。 解说 这首诗的后四句用重复的句式,表现了鱼在莲叶间穿梭往来的轻灵的样子,传达
2、出采莲人欢快的心情。2敕(ch) 勒(l) 歌(g) (北朝乐府(bichoyuf)敕(ch) 勒(l) 川(chun),阴(yn) 山(shn) 下(xi),天(tin) 似(s) 穹(qing) 庐(l), 笼(lng) 盖(gi) 四(s) 野(y)。天(tin) 苍(cng) 苍(cng),野(y) 茫(mng) 茫(mng),风(fng) 吹(chu) 草(co) 低(d) 见(xin) 牛(ni) 羊(yng)。注释1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2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3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4苍苍:青色。简析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
3、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这首诗具有北朝
4、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yng (tng) lu bn wng3咏 鹅(唐) 骆 宾 王鹅() 鹅() 鹅(),曲(q) 项(xing) 向(xing) 天(tin) 歌(g)。白(bi) 毛(mo) 浮(f) 绿(l) 水(shu),红(hng) 掌(zhng) 拨(b) 清(qng) 波(b)。 注释1. 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2. 项
5、:颈的后部。 3. 掌:诗中指鹅的脚掌。简析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
6、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代他写讨武檄。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当武后读到“一抔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有被杀、自杀、逃匿不知所终等传说。4风(fng) (唐(tng)李(l) 峤(qio)解(ji) 落(lu) 三(sn) 秋(qi) 叶(y),能(nng) 开(ki) 二(r) 月(yu) 花(hu)。过(gu) 江(jing) 千(qin) 尺(ch) 浪(
7、lng),入(r) 竹(zh) 万(wn) 竿(gn) 斜(xi)。【注释】: 三秋:晚秋,指农历九月。 二月:早春,农历二月。 【简析】: 这首诗让人看到了风的力量: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 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5咏(yng) 柳(li) (唐(tng))贺知章(hzhzhng) 碧(b) 玉(y) 妆(zhung) 成(chng) 一(y) 树(sh) 高(go),万(wn) 条(tio) 垂(chu) 下(xi) 绿(l) 丝(s) 绦(to),不(b) 知(zh) 细(x) 叶(y) 谁(shu) 裁(ci) 出(ch)
8、,二(r) 月(yu) 春(chn) 风(fng) 似(s) 剪(jin) 刀(do)。注释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2妆:装饰,打扮。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简析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
9、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作者简介: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唐代诗人。6凉(ling) 州(zhu) 词(c) (唐(tng))王之涣(wngzhhun)黄(hung) 河(h) 远(yun) 上(shng) 白(bi) 云(yn) 间(jin),一(y) 片(pin) 孤(g) 城(chng) 万(wn) 仞(
10、rn) 山(shn)。羌(qing) 笛(d) 何(h) 须(x) 怨(yun) 杨(yng) 柳(li),春(chn) 风(fng) 不(b) 度(d) 玉(y) 门(mn) 关(gun)。 注释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7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简析“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11、。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
12、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
13、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7登(dng) 鹳(gun) 雀(qu) 楼(lu) (唐(tng)王之涣(wngzhhun)白(bi) 日(r) 依(y) 山(shn) 尽(jn
14、),黄(hung) 河(h) 入(r) 海(hi) 流(li)。欲(y) 穷(qing) 千(qin) 里(l) 目(m),更(gng) 上(shng) 一(y) 层(cng) 楼(lu)。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2白日:太阳。 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4穷:尽。简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濛。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
15、。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黄河中的一个小岗
16、上,后被洪水冲没。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可见冲没是宋以后的事了。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8春(chn) 晓(xio) (唐(tng))孟浩然(mnghorn)春(chn) 眠(min) 不(b) 觉(jio) 晓(xio),处(ch) 处(ch) 闻(wn) 啼(t) 鸟(nio)。夜(y) 来(li) 风(fng) 雨(y) 声(shng),花(hu) 落(lu) 知(zh) 多(du) 少(sho)。注释1春晓:春天的早晨。 2晓:天亮。3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 4闻:
17、听。5闻啼鸟:听见鸟叫。简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首句“春眠不觉晓”,第一字就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此句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处处闻啼鸟”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四面八方的意思。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这两句是说:春天来了,我睡得真甜,不知不觉天已大亮。一觉醒来,只听见处处有鸟儿在歌唱。第三、四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然后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
18、、落红遍地的景象。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惜春也是爱春,喜悦是全诗的基调。本诗写春景,不是写所见,而是写所闻及所想。诗人把自己的听觉感受写出来,然后由读者体味、再现诗人描绘的意境。构思巧妙,很有情趣。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他写的田园山水诗很有名。 ling zhu c(tng)wng hn9凉 州 词(唐) 王 翰葡(p) 萄(to) 美(mi) 酒(ji) 夜(y) 光(gung) 杯(bi),欲(y) 饮(yn) 琵(p) 琶(p) 马(m) 上(shng) 催(cu)。醉(zu) 卧(w) 沙(sh) 场(chng) 君(
19、jn) 莫(m) 笑(xio),古(g) 来(li) 征(zhng) 战(zhn) 几(j) 人(rn) 回(hu)。注释1夜光杯:白玉做成的酒杯。 2卧:躺。简析这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一篇名作。这首诗以豪放的风格写了征戍战士饮酒作乐的情景,具有浓郁的边塞军营生活的色彩。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意思是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葡萄美酒”,是以葡萄酿造成的美酒;“夜光杯”,指一种光能照夜的白玉琢成的酒杯。此句以奇丽的彩笔描绘出豪华的场面,并富有西域的特色。次句“欲饮琵琶马上催”,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琮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琵琶是西域盛行的乐器,诗人用来渲染西域色彩。“马上催”的“催
20、”字有不同解释,有的说是催饮,有的说是催人出征,或解释为急促弹奏之意。从全诗风格来看,还是以催饮为宜。三四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在酣醉时的劝酒词,是说,醉就醉吧,醉卧在沙场上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这两句历来颇多分歧,有的认为是极为悲痛之词,有的认为是略带悲凉之意,但从盛唐时期将士们的豪情及全诗的风格来看,似不宜有忧伤情绪的。10出(ch) 塞(si) (唐(tng))王昌龄(wngchnglng) 秦(qn) 时(sh) 明(mng) 月(yu) 汉(hn) 时(sh) 关(gun), 万(wn) 里(l) 长(chng) 征(zhng)
21、 人(rn) 未(wi) 还(hi)。但(dn) 使(sh) 龙(lng) 城(chng) 飞(fi) 将(jing) 在(zi),不(b) 教(jio) 胡(h) 马(m) 度(d) 阴(yn) 山(shn)。注释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3但使:只要。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简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
22、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
23、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诗人。11芙(f) 蓉(rng) 楼(lu) 送(sng) 辛(xn) 渐(jin) (唐(tng))王昌龄(wngchnglng) 寒(hn) 雨(y) 连(lin) 江(
24、jing) 夜(y) 入(r) 吴(w),平(png) 明(mng) 送(sng) 客(k) 楚(ch) 山(shn) 孤(g)。洛(lu) 阳(yng) 亲(qn) 友(yu) 如(r) 相(xing) 问(wn),一(y) 片(pin) 冰(bng) 心(xn) 在(zi) 玉(y) 壶(h)。注释1芙容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2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3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4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5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
25、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解说一夜寒雨过后,诗人在芙蓉楼与友人话别,这时只有晨光映照着远处的山峦。他嘱咐朋友,如果远方的亲友问起我,请把我清廉下直的心意传达给他们。 赏析这首诗不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努力抒发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而是着重讲述自己的纯洁感情和高尚志向。当时,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容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西行的目的地是洛阳
26、,那里也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深深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诗人。12鹿(l) 柴(zhi) (唐(tng))王维(wngwi)空(kng) 山(shn) 不(b) 见(jin) 人(rn), 但(dn) 闻(wn) 人(rn) 语(y) 响(xing)。返(fn) 景(jng) 入(r) 深(shn) 林
27、(ln), 复(f) 照(zho) 青(qng) 苔(ti) 上(shng)。注释1. 鹿柴:地名。柴,一作“寨”。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为区落,叫柴;别墅有篱落的,也叫柴。2. 空:诗中为空寂、幽静之意。 3. 但:只。4. 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日光。简析这首诗是王维后期山水诗的代表作辋川集中的一首。诗中描绘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夕阳返照下的幽静景色。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山之所以“空”,是因为杳无人迹。“不见人”三字,将“空”具体化。次句“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但不会无声。“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
28、声统统排除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一阵人语响过以后,空山又回到了万籁俱寂的境界之中。三、四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按理说,要描写幽暗的境界应回避光亮,诗人却偏偏写“返景入深林”。猛一看,这一抹微弱的斜晖似乎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丝光亮,其实恰恰相反。当“返景”的余晖透过斑驳的树影照在青苔上时,那一小块光亮与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况且,那“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更漫长的幽暗。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辋川集中的作
29、品,大多着力描写自然景色的静美境界,前人认为这些诗不谈禅机而深得禅理,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绝。这反映了王维晚年对现实冷漠的消极思想,但这些诗“诗中有画”的表现手法却具有不朽的美学价值。13送(sng) 元(yun) 二(r) 使(sh) 安(n) 西(x) (唐(tng))王维(wngwi)渭(wi) 城(chng) 朝(cho) 雨(y) 浥(y) 轻(qng) 尘(chn),客(k) 舍(sh) 青(qng) 青(qng) 柳(li) 色(s) 新(xn)。劝(qun) 君(jn) 更(gng) 尽(jn) 一(y) 杯(bi) 酒(ji),西(x) 出(ch) 阳(yng) 关(gun)
30、 无(w) 故(g) 人(rn)。注释1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2使:出使。3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4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5朝雨:早晨下的雨。 6浥(yes):湿。7客舍:旅店。8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14九(ji) 月(yu) 九(ji) 日(r) 忆(y) 山(shn) 东(dng) 兄(xing) 弟(d) (唐(tng))王维(wngwi)独(d) 在(zi) 异(y) 乡(xing) 为(wi) 异(y
31、) 客(k),每(mi) 逢(fng) 佳(ji) 节(ji) 倍(bi) 思(s) 亲(qn)。 遥(yo) 知(zh) 兄(xing) 弟(d) 登(dng) 高(go) 处(ch),遍(bin) 插(ch) 茱(zh) 萸(y) 少(sho) 一(y) 人(rn)。注释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2忆:想念。3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4异乡:他乡、外乡。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6逢:遇。7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9茱萸(zh y ):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
32、书画。唐代著名诗人。15静(jng) 夜(y) 思(s) (唐(tng))李(l) 白(bi)床(chung)前(qin)明(mng) 月(yu)光(gung),疑(y) 是(sh) 地(d)上(shng)霜(shung)。 举(j) 头(tu) 望(wng) 明(mng) 月(yu),低(d) 头(tu) 思(s) 故(g) 乡(xing)。注释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3.举头:抬头。简析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
33、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
34、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16古(g) 朗(lng) 月(yu) 行(hng)(节(ji)选(xun)) (唐
35、(tng))李(l) 白(bi)小(xio) 时(sh) 不(b) 识(sh) 月(yu),呼(h) 作(zu) 白(bi) 玉(y) 盘(pn)。 又(yu) 疑(y) 瑶(yo) 台(ti) 镜(jng),飞(fi) 在(zi) 青(qng) 云(yn) 端(dun)。注释瑶台:假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今译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明月叫作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云彩中间。解说古朗月行是乐府古题,这里只节选了诗的前四句。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诗人以“白玉盘”和“瑶台镜”作比,不仅描绘出月亮的形状,更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可爱,在新
36、颖中透出一股令人感叹的稚气。第二句的“呼”字和第三句的“疑”字,把儿童的天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四句诗,恰似一首完美的绝句,语言质朴,比喻有趣,十分耐人回味。17望(wng) 庐(l) 山(shn) 瀑(p) 布(b) (唐(tng))李(l) 白(bi) 日(r) 照(zho) 香(xing) 炉(l) 生(shng) 紫(z) 烟(yn), 遥(yo) 看(kn) 瀑(p) 布(b) 挂(gu) 前(qin) 川(chun)。飞(fi) 流(li) 直(zh) 下(xi) 三(sn) 千(qin) 尺(ch),疑(y) 是(sh) 银(yn) 河(h) 落(lu) 九(ji) 天(tin)
37、。注释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3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4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简析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次句“遥
38、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
39、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18赠(zng) 汪(wng) 伦(ln) (唐(tng))李(l) 白(bi) 李(l) 白(bi) 乘(chng) 舟(zhu) 将(jing) 欲(y) 行(hng),忽(h) 闻(wn) 岸(n) 上(shng) 踏(t) 歌(g) 声(shng)。桃(to) 花(hu) 潭(tn) 水(shu) 深(shn) 千(qin) 尺(ch),不(b) 及(j) 汪(wng
40、) 伦(ln) 送(sng) 我(w) 情(qng)。注释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简析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
41、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
42、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19黄(hung) 鹤(h) 楼(lu) 送(sng) 孟(mng) 浩(ho) 然(rn) 之(zh) 广(gung) 陵(lng) (唐(tng))李(l) 白(bi)故(g) 人(rn) 西(x) 辞(c) 黄(hung) 鹤(h) 楼(lu),烟(yn) 花(hu) 三(sn) 月(yu) 下(xi) 扬(yng) 州(zhu)。 孤(g) 帆(fn) 远(yun) 影(yng) 碧(b) 空(kng) 尽(jn),唯(wi) 见(jin) 长(chng) 江(jing) 天(tin) 际(j) 流(li)。注释1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
43、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3之:往。4广陵:即扬州。 5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6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7尽:消失。 8唯见:只见。 9天际:天边。简析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