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化学第二十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化学第二十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化学第二十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化学第二十次考试试题(含解析)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Si-28 Cl-35.5 Ca-40 Cr-52 Fe-56 Co-59 Cu-64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B. 液溴易挥发,在存放液溴的试剂瓶中应加水封C. 分子间作用力比化学键弱得多,但它对物质的熔点、沸点有较大的影响,而对溶解度无影响D. 酶催化反应具有高效、专一、条件温和等
2、特点,化学模拟生物酶对绿色化学、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答案】C【解析】【详解】A.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物质。化学变化是原子的重新组合的过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都没有改变,因而质量守恒,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是旧的化学键断裂,新的化学键形成的过程,化学键断裂要吸收能量,化学键形成要放出能量,遵循能量守恒定律,A正确;B.由于液溴易挥发,密度大于水,所以在存放液溴的试剂瓶应加水封,B正确;C.化学键是指分子或晶体中,直接相邻的原子之间的强烈相互作用。分子间作用力是指分子间存在着将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比化学键弱得多,化学键影响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
3、质,分子间作用力影响物质熔沸点和溶解性,影响着物质的溶解度等,C错误;D.酶催化反应具有高效、专一、条件温和等特点,化学模拟生物酶对绿色化学、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D正确;故合理选项是C。2.下列各组物质间可能包括多步反应,其总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向NaClO溶液中通入过量SO2:ClOSO2H2O=HClOHSO3B. 向FeBr2溶液中通入少量Cl2:2Fe24Br3Cl2=2Fe32Br26ClC. 向 AlCl3溶液中投入过量Na:Al34Na2H2O=AlO24Na2H2D. 向明矾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恰好使SO42 沉淀完全:2Al33SO3Ba2
4、6OH=2Al(OH)33BaSO4【答案】C【解析】【详解】A.次氯酸钠具有强氧化性,会与SO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O-+SO2+H2O2H+Cl-+SO42-,故A错误;B.还原性Fe2+Br-,向FeBr2溶液中通入少量Cl2,亚铁离子被氯气氧化,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Cl22Fe3+2Cl-,故B错误;C.向AlCl3溶液中投入过量Na,反应生成了偏铝酸根离子和氢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3+4Na+2H2OAlO2-+4Na+2H2,故C正确;D.溶液中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相等,此时Al元素以AlO2-的形式存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3+2S
5、O42-+2Ba2+4OH-AlO2-+2H2O+2BaSO4,故D错误;答案:C。【点睛】本题考查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正误判断,明确发生的化学反应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易错选项B,注意还原性强弱顺序的应用。3.设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硝酸与铜反应得到NO2、N2O4共23g,则铜失去的电子数为0.5NAB. 3g甲酸与乙醛的混合物中含有共价键数为0.4NAC. 将标准状况下2.24LSO2通入水中完全溶解,溶液中H2SO3分子数为0.1NAD. 标准状况下8.96L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3.5的H2与D2含有中子数0.3NA【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23g混
6、合气体,可以看作都是NO2,因此铜失去电子物质的量为231/46mol=0.5mol,故正确;B、甲酸的结构简式为HCOOH,假设全部是甲酸,共价键的物质的量为35/46mol=0.3mol,乙醛的结构简式为CH3CHO,假设全部是乙醛,含有共价键的物质的量为37/44mol=0.5mol,因此混合物中含有共价键的物质的量不等于0.4mol,故错误;C、H2SO3要发生电离,因此H2SO3的物质的量小于0.1mol,故错误;D、H2的摩尔质量为2gmol1,D2的摩尔质量为4gmol1,混合物总物质的量为8.96/22.4mol=0.4mol,设H2的物质的量为xmol,则D2的物质的量为(0
7、.4x)mol,根据平均摩尔质量=2x(0.4x)4/0.4=3.5,解得x=0.1,D2的物质的量为0.3mol,H2中不含中子数,D2中含有2mol中子数,含有中子数物质的量为0.32mol=0.6mol,故错误。考点: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等知识。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沸点: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B. 鸡蛋清在NH4Cl溶液中能发生盐析,但是不能和盐酸发生化学反应C. 有机物A的分子式为C16H16O3D. 滴入酸性KMnO4溶液振荡,紫色褪去,能证明其结构中存在碳碳双键【答案】A【解析】A对二甲苯间二甲苯邻二甲苯对称性依次减弱,依据对称性越好沸点越低,沸点顺序为: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
8、甲苯,故A正确;B. 鸡蛋淸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蛋白质是两性物质,能够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故B错误;C.根据 ,有机物A的分子式为C16H14O3,故C错误;D. 中含有碳碳双键、酚羟基以及苯环上含有侧链烃基,都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使紫色褪去,故D错误;故选A。5.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均不大于20。W、X、Z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W与Y同族;W与Z形成的化合物可与浓硫酸反应,其生成物可腐蚀玻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常温常压下X的单质为气态B. Z的氢化物为离子化合物C. Y和Z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呈碱性D. W与Y具有相同的最高化合价【答案】B【解析】分析:
9、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均不大于20。W与Z形成的化合物可与浓硫酸反应,其生成物可腐蚀玻璃,生成物是HF,因此W是F,Z是Ca,W与Y同族,则Y是Cl。W、X、Z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则X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0721,所以X是Na,据此解答。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W、X、Y、Z分别是F、Na、Cl、Ca或F、Mg、Cl、K,则A、金属钠或钾常温常压下是固态,A错误;B、CaH2中含有离子键,属于离子化合物,B正确;C、Y与Z形成的化合物是氯化钙,其水溶液显中性,C错误;D、F是最活泼的非金属,没有正价,Cl元素的最高价是+7价,D错误。答案选B。点睛:准确判断出元素名称是
10、解答的关键,突破点是能腐蚀玻璃的物质为HF,进而推断出CaF2能与浓硫酸反应生成HF。易错点是选项B,注意金属氢化物的结构特点,与非金属氢化物的不同。难点是氟化钙与浓硫酸反应属于学生不熟悉的知识点。6.用电解法处理含Cr2O72的废水,探究不同因素对含Cr2O72废水处理的影响,结果如表所示Cr2O72的起始浓度、体积、电压、电解时间均相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实验iiiiiiiv是否加入Fe2(SO4)3否否加入30g否是否加入H2SO4否加入1 mL加入1 mL加入1 mL阴极村料石墨石墨石墨石墨阳极材料石墨石墨石墨铁Cr2O72的去除率0.092%12.7%20.8%57.3%实验iii中
11、Fe3+去除Cr2O72的机理A. 实验与实验i对比,其他条件不变,增加c(H+)有利于Cr2O72的去除B. 实验与实验对比,其他条件不变,增加c(Fe3+)有利于Cr2O72的去除C. 实验中Fe2+循环利用提高了Cr2O72的去除率D. 若实验中去除0.01 mol Cr2O72,生成的阳离子全部转化成沉淀,则沉淀的质量是2.06g【答案】D【解析】【详解】A实验与实验i对比,差别在于是否加入1mL的硫酸,加了硫酸,去除率明显提升,所以增加c(H+)有利于Cr2O72的去除,A项正确;B实验与实验对比,差别在于是否加入30gFe2(SO4)3,增加c(Fe3+),Cr2O72的去除率明显
12、提升,B项正确;C实验中,在阴极,Fe3+得电子产生Fe2+,Fe2+被Cr2O72氧化后再产生Fe3+,Fe2+循环利用提高了Cr2O72的去除率,C项正确;D实验中,铁作阳极先失电子变成Fe2+,然后发生反应:14H+6Fe2+Cr2O72-=2Cr3+6Fe3+7H2O,去除0.01molCr2O72,生成的阳离子0.06molFe3+、0.02molCr3+,若全部转化成Fe(OH)3、Cr(OH)3沉淀,则沉淀的质量是6.42g+2.06g=8.48g,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D项。【点睛】D项中,题给数据只是计算生成的Cr(OH)3的量,漏掉了生成Fe(OH)3的量。7.常温下,用0.
13、1mol.L-1NaOH溶液滴定0.10 HA溶液,滴定曲线如图a所示,混合溶液的pH与离子浓度变化的关系如图b所示。下列陈述错误的是A. Ka(HA)的数量级为10-5B. N点,c(Na+)-c(A-)=C. P到Q过程中,水的电离程度逐渐增大D. 当滴定至溶液呈中性,c(A-)c(HA)【答案】B【解析】【详解】A. 根据图a可知,中和百分数为50%时溶液的pH=4.74,此时溶液的组成为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A和HA,由于A-的水解和HA的电离都是微弱的,c(A-)c(HA),Ka(HA)=,故Ka(HA)的数量级为10-5,选项A正确;B. N点,根据电荷守恒有,即,选项B错误;C.
14、PQ过程中,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入,酸不断消耗,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水的电离程度逐渐增大,选项C正确;D. 根据图b可知当lg(即)时,溶液呈酸性,当滴定至溶液呈中性时,溶液中c(A-)c(HA),选项D正确。答案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酸碱混合的定性判断及溶液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题目难度中等,明确溶液酸碱性与溶液pH的关系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水的电离及其影响,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灵活应用能力。三、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2题-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3题-3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8.氰化钠(NaCN)是一种基本化工原料,同时也是一
15、种剧毒物质。一旦泄漏需要及时处理,一般可以通过喷洒双氧水或过硫酸钠(Na2S2O8)溶液来处理,以减轻环境污染。I.(1)NaCN用双氧水处理后,产生一种酸式盐和一种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工业制备过硫酸钠的反应原理如下: 主反应:(NH4)2S2O8+2NaOHNa2S2O8+2NH3+2H2O副反应:2NH3+3Na2S2O8+6NaOH6Na2SO4+6H2O+N2某化学小组利用上述原理在实验室制备过硫酸钠,并用过硫酸钠溶液处理含氰化钠的废水。实验一:实验室通过如下图所示装置制备Na2S2O8(2)装置中盛放双氧水的仪器名称是_。(3)装置a中反应产生
16、的气体需要持续通入装置c的原因是_。(4)上述装置中还需补充的实验仪器或装置有_(填字母)。A.温度计 B.洗气瓶 C.水浴加热装置 D.环形玻璃搅拌棒实验二:测定用过硫酸钠溶液处理后的废水中氰化钠的含量。已知:废水中氰化钠的最高排放标准为0.50mg/L。Ag+2CN-=Ag(CN)2-,Ag+I-=AgI,AgI呈黄色,且CN-优先与Ag+反应。实验如下:取1L处理后的NaCN废水,浓缩为10.00mL置于锥形瓶中,并滴加几滴KI溶液作指示剂,用1.010-3mol/L 的标准AgNO3溶液滴定,消耗AgNO3溶液的体积为5.00mL。(5)滴定终点的现象是_。(6)处理后的废水是否达到排
17、放标准?_(填“是”或“否”)。.(7)常温下,含硫微粒主要存在形式,受pH影响。利用电化学原理,用惰性电极电解饱和NaHSO4溶液也可以制备过硫酸钠。已知在阳极放电的离子主要为HSO4-,则阳极反应方程式为_。【答案】 (1). NaCN+H2O2+H2O=NH3+NaHCO3 (2). 分液漏斗 (3). 将产生的氨气及时排除,防止发生副反应 (4). AC (5). 滴入最后一滴标准硝酸银溶液,锥形瓶中溶液恰好产生黄色沉淀,且半分钟沉淀不消失 (6). 是 (7). 2HSO4-2e-=S2O82-+2H+【解析】【分析】(1)根据元素分析,生成的酸式盐为碳酸氢钠,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
18、蓝的气体为氨气,据此书写方程式;(2)根据仪器特点可得仪器名称;(3)根据已知主反应产生氨气,副反应氨气为反应物,从抑制副反应发生的角度分析;(4)根据已知可知该反应要在一定温度下进行可得;(5)废水溶液中KI为指示剂,用标准AgNO3溶液滴定,Ag+将CN-反应完全后与I-结合为AgI黄色沉淀,为终点,可得;(6)根据Ag+2NaCN消耗1.010-3mol/L的标准AgNO3溶液滴定,消耗AgNO3溶液的体积为5.00mL,则m(NaCN)=n(NaCN)M(NaCN)=2n(AgNO3)M(NaCN),再计算其浓度,与0.50mg/L比较可得;(7)阳极由HSO4-失电子被氧化为S2O8
19、2-,据此分析。【详解】(1)NaCN用双氧水处理后,生成的酸式盐为碳酸氢钠,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为氨气,反应方程式为NaCN+H2O2+H2O=NH3+NaHCO3;(2)装置中盛放双氧水的仪器为分液漏斗;(3)主反应产生氨气,副反应氨气为反应物,故置a中反应产生的气体需要持续通入装置c,为了将产生的氨气及时排除,防止发生副反应;(4)由题可知,主反应的温度为55,因此装置中还需要温度计,为维持温度,采用水浴加热,需要水浴加热装置,所以合理选项是AC;(5)废水溶液中KI指示剂,用标准AgNO3溶液滴定,Ag+将CN-反应完全后与I-结合为AgI黄色沉淀,因此终点现象为:滴入最后一
20、滴标准硝酸银溶液,锥形瓶中溶液恰好产生黄色沉淀,且半分钟沉淀不消失;(6) 根据Ag+2NaCN消耗1.010-3mol/L的标准AgNO3溶液滴定,消耗AgNO3溶液的体积为5.00mL,则m(NaCN)=n(NaCN)M(NaCN)=2n(AgNO3)M(NaCN)=21.010-3mol/L5.0010 -3L49g/mol=4910 -5g,废水中氰化钠的浓度为c(NaCN)=0.49mg/L0.5mg/L,故达到排放标准;(7)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由HSO4-失电子被氧化为S2O82-,电极反应式为:2HSO4-2e-=S2O82-+2H+。【点睛】本题考查了物质制备流程和方案的分析判
21、断的知识,涉及物质性质的应用,滴定反应,电解池原理,对题干信息的分析理是解题关键,这就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有处理信息应用的能力,综合性强,题目难度较大。9.一种含铝、锂、钴的新型电子材料,生产中产生的废料数量可观,废料中的铝以金属铝箔的形式存在;钴以Co2O3CoO的形式存在,吸附在铝箔的单面或双面;锂混杂于其中。从废料中回收氧化钴(CoO)的工艺流程如下:(1)过程I中采用NaOH溶液溶出废料中的Al,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过程中加入稀H2SO4酸化后,再加入Na2S2O3溶液浸出钴。则浸出钴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产物中无沉淀且只有一种酸根) 。在实验室模拟工业生产时,也
22、可用盐酸浸出钴,但实际工业生产中不用盐酸,请从反应原理分析不用盐酸浸出钴的主要原因_ 。(3)过程得到锂铝渣的主要成分是LiF和Al(OH)3,碳酸钠溶液在产生Al(OH)3时起重要作用,请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4)碳酸钠溶液在过程和中所起作用有所不同,请写出在过程IV中起的作用是_。(5)在Na2CO3溶液中存在多种粒子,下列各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_(填序号)。Ac(Na+) = 2c(CO32-)Bc(Na+) c(CO32-) c(HCO3-)Cc(OH-) c(HCO3-) c(H+)Dc(OH-) - c(H+) = c(HCO3-) + 2c(H2CO3)(6)CoO溶于盐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省 南阳市 第一 中学 2019 届高三 化学 第二十 考试 试题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