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五言格律诗十二篇_张九龄古诗词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五言格律诗十二篇_张九龄古诗词大全.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五言格律诗十二篇_张九龄古诗词大全 感遇(其一)张九龄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感遇十二首为唐朝大臣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组诗。这组诗托物寓意,抒发了的身世感慨,表现了的抱负操守,是其五言古诗的代表作。 【原文】 感遇十二首1 其一 兰叶春葳蕤2,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3,闻风坐相悦4。 草木有本心5,何求美人折6。 【解释】 1。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2。葳蕤:枝叶茂密而纷披。 3。林栖者:指隐士。 4。坐:因而。 5。本心:天性。 6。美人:喻指抱负中的同道者。 【白话译文】 泽兰逢春茂密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爽。兰桂欣欣生气
2、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创作背景】 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徐浩张公神道碑),遂作感遇十二首。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谪居荆州时所作,含蓄蕴藉,寄予遥深,对扭转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起过乐观的作用。历来受到评论家的重视。高在唐诗品汇里指出:“张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冲淡,体合风骚,骎骎乎盛唐矣。”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二句,互文见意:兰在春天,桂在秋季,它们的叶子多么繁茂,它们的花儿多么皎洁。这种互文,实际上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括
3、全株而言。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密而兼纷披之意。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气与活力。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觉有皎洁明净的感觉。而“皎洁”二字,又非常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正由于写兰、桂都兼及花叶,所以第三句便以“欣欣此生意”加以总括,第四句又以“自尔为佳节”加以赞颂。这就奇妙地回应了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一般选注本将三四两句解释为:“春兰秋桂欣欣向荣,因而使春秋成为美妙的季节。”认为写兰只写叶,写桂只写花。这样的解释未必符合诗意。这也许是将“自尔为佳节”一句中的“自”理解为介词“
4、从”,又转变为“因”,把“尔”理解为代词“你”或“你们”,用以指兰、桂。这样的解释值得商榷。首先,前二句尽管有“春”“秋”二字,但其主语分明是“兰叶”和“桂花”,怎能将“春”“秋”看成主语,说“春秋因兰桂而成为美妙的季节”呢?其次,假如这样解释,便与下面的“谁知林栖者”二句无法贯穿。再次,统观全诗,诗人着重强调的是一种不求人知的情趣,怎么会把兰、桂抬到“使春秋成为美妙季节”的地步呢?依据诗人的创作意图,结合上下文意来看,“自尔为佳节”的“自”,与杜甫诗句“卧柳自生枝”中的“自”为同一意义。至于“尔”,应当是副词而不是代词。与“卓尔”、“率尔”中的“尔”词性相同。“佳节”在这里也不能解释为“美妙
5、的季节”,而应当理解为“美妙的节操”。诗人写了兰叶桂花的葳蕤、皎洁,接着说,兰叶桂花如此这般的生意盎然,欣欣向荣,自身就形成一种美妙的节操。用“自尔”作“为”的状语,意在说明那“佳节”出于本然,出于自我修养,既不假外求,亦不求人知。这就自然而然地转入下文“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诗的前四句写兰桂而不及人,“谁知林栖者”一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感。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芳香,因而发生了喜爱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喜爱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圣人百世
6、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便运用这一典故,使诗意更为含蓄委婉、情意深厚。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又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兰桂若有知觉,应当很愿意接受美人折花观赏了。然而诗意却另辟蹊径,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其本性,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观赏。实际上,诗人以此来比方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当然,不求人知,并不等于拒绝人家赏识;不求人折,更不等于反对人家采择。从“何求美人
7、折”的语气来看,从遭谗被贬的身世看,这正是针对不被人知、不被人折的状况而发的。“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乃是全诗的命意之所在。全诗句句写兰桂,都没有写人,但从诗歌的完整意象里,读者便不难观察人,看到封建.里某些自励名节、洁身自好之士的品德。 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五言格律诗【篇二】 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十道采访使及朝集使原文 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课最力已陈,赏延恩复博。 垂衣深共理,改瑟其咸若。首路回竹符,分镳扬木铎。 戒程有攸往,诏饯无淹泊。昭晰动天文,殷勤在人瘼。 长久望兹念,克终期所托。行矣当自强,春耕庶秋获。 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五言格律诗【篇三】 张九龄酬通事舍人寓
8、直见示篇中兼起居陆舍人景献原文 轩掖殊清秘,才华固在斯。兴因膏泽洒,情与惠风吹。 所美应人誉,何私亦我仪。同声感乔木,比翼谢长离。 价以陆生减,贤惭鲍叔知。薄游尝独愧,芳讯乃兼施。 此夜金闺籍,伊人琼树枝。飞鸣复何远,相顾幸媞媞. 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五言格律诗【篇四】 张九龄奉和吏部崔尚书雨后大明朝堂望南山原文 迢递终南顶,朝朝阊阖前。朅来青绮外,高在翠微先。 双凤褰为阙,群龙俨若仙。还知到玄圃,更是谒甘泉。 夜雨尘初灭,秋空月正悬。诡容纷入望,霁色宛成妍。 东极华阴践,西弥嶓冢连。奔峰出岭外,瀑水落云边。 汉帝宫将苑,商君陌与阡。林华铺近甸,烟霭绕晴川。 既庶仁斯及,分忧政已宣。山公启事罢,吉
9、甫颂声传。 济济金门步,洋洋玉树篇。徒歌虽有属,清越岂同年。 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五言格律诗【篇五】 张九龄酬周判官巡至始兴会改秘书少监见贻之作兼呈耿广州原文 惟昔迁乐土,迨今已重世。阴庆荷先德,素风惭后裔。 唯益梓桑恭,岂禀山川丽。于时初自勉,揆己无兼济。 瘠土资劳力,良书启蒙蔽。一探石室文,再擢金门第。 既起南宫草,复掌西掖制。过举及小人,便蕃在中岁。 亚司河海秩,转牧江湖澨。勿谓符竹轻,但觉涓尘细。 一麾尚云忝,十驾宜求税。心息已如灰,迹牵且为赘。 忽捧天书委,将革海隅弊。朝闻循诚节,夕饮蒙瘴疠。 义疾耻无勇,盗憎攻亦锐。葵藿是倾心,豺狼何反噬。 履险甘所受,劳贤恧相曳。揽辔但荒服,循陔便私
10、第。 嘉庆始获申,恩华复相继。无庸我先举,同事君犹滞。 当推奉使绩,且结拜亲契。更延怀安旨,曾是虑危际。 善谋虽若兹,至理焉可替。所仗有神道,况承明主惠。 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五言格律诗【篇六】 张九龄饯王尚书出边原文 汉相推人杰,殷宗伐鬼方。还闻出将重,坐见即戎良。 上策应为豫,中权且用光。令申兵气倍,威憺虏魂亡。 树比公孙大,城如道济长。夏云登陇首,秋露泫辽阳。 武德舒宸眷,文思饯乐章。感恩身既许,激节胆犹尝。 祖帐倾朝列,军麾驻道傍。诗人何所咏,尚父欲鹰扬。 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五言格律诗【篇七】 张九龄登郡城南楼原文 闭阁幸无事,登楼聊永日。云霞千里开,洲渚万形出。 澹澹澄江漫,飞飞度鸟疾。邑
11、人半舻舰,津树多枫橘。 感别时已屡,凭眺情非一。远怀不我同,孤兴与谁悉。 平生本单绪,邂逅承优秩。谬忝为邦寄,多惭理人术。 驽铅虽自勉,仓廪素非实。陈力倘无效,谢病从芝朮. 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五言格律诗【篇八】 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原文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全文赏析 首句“自君之出矣”,即拈用成句。良人离家远行而未归,表明白一个时间概念。良人离家有多久呢?诗中没有说,只写了“不复理残机”一句,发人深思:首先,织机残缺,久不修理,表明良人离家已很久,女仆人长时间没有上机织布了;其次,假如说,人去楼空给人以空虚寂寥的感受。那么,君出机残也同样使人感到景象残旧衰飒,气氛
12、落寞冷清;再次,机上布织来织去,始终未完成,它仿佛在诉说,女仆人心神不定,无心织布,内心极其不安静。以上,是对事情起因的概括介绍,接着,诗人便用比兴手法描绘她心灵深处的活动:“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古诗十九首中,以“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行行重行行)直接描摹思妇的消瘦形象,写得相当详细突出。这里,诗人则用团?的皎皎明月象征思妇情操的纯净无邪,忠贞专一。她日日夜夜思念,容颜都憔悴了。犹如那团团聚月,在渐渐减弱其清辉,渐渐变成了缺月。“夜夜减清辉”,写得既含蓄动听,又真挚动人。 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五言格律诗【篇九】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张九龄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是唐代宰相、
13、诗人张九龄创作的一首五律。这是一首描写庐山瀑布水的远景的写景诗,张九龄通过写山水以抒怀,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手法,写出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诗作,通过对庐山瀑布的赞美,抒发了胸中的豪情壮志。 【原文】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1 万丈红泉落2,迢迢半紫氛3。 奔流下杂树4,洒落出重云5。 日照虹霓似6,天清风雨闻7。 灵山多秀色9,空水共氤氲9。 【解释】 湖口:江西省九江市下辖县,因地处鄱阳湖入长江之口,故称湖口。湖口遥对庐山,能见山头云雾变幻及瀑布在日光映照下闪烁的颜色。 红泉:指阳光映照下的瀑布。 迢迢(tiotio):形容瀑布之长。紫氛:紫色的水气。 杂树:瀑布岩壁边杂乱的树木。 重云:
14、层云。 虹霓:阳光射入窜的水珠,经过折射、反射形成的自然现象。 闻:听到。 灵山:指庐山。秀色:壮丽景色。 空:天空中的云。氤氲(ynyn):形容水气充满流淌。 【白话译文】 万丈瀑布飞流直下,似乎从天上落下,四周呈现半红半紫的雾气。它穿过杂树而直下,它穿过重重云雾。阳光照耀上去像一条彩色的虹霓,在这晴朗的天气里,又似乎听到风雨的声响。这庐山就犹如仙山一样,多么壮丽呵,烟云与水气融成一片。 【创作背景】 开元十一年(723年),张说为宰相,张九龄深受器重,引为本家,擢任中书舍人。开元十四年(726年),张说被劾罢相,他也贬为太常少卿。不久,出为冀州刺史。他上疏固请改授江南一州,以便照看家乡年老
15、的母亲。唐玄宗“优制许之,改为洪州都督,俄转桂州都督,仍充岭南道按察使”。骤失宰相的依靠,却获皇帝的恩遇,说明他的才德经受了考验。为此,他踌躇满志,在诗中微妙地表达了这种情怀。 【赏析】 这诗描写的是庐山瀑布水的远景,而寓比寄兴,景中有人,象外有音,节奏伸展,情调悠扬,赏风景而自怜,写山水以抒怀,又到处显示着诗人为自己写照。 诗人观赏瀑布,突出赞美它的气概、风姿、神采和境界。首联写瀑布从高高的庐山落下,远望仿佛来自半天之上。“万丈”指山高,“迢迢”谓天远,从天而降,气概不凡,而“红泉”、“紫氛”相映,光荣夺目。次联写瀑布的风姿:青翠高耸的庐山,杂树丛生,云气缭绕。远望瀑布,或为杂树遮断,或被云
16、气掩住,不能看清全貌。但诗人以其神写其貌,形容瀑布是奔腾流过杂树,潇潇洒出云气,其风姿多么豪放有力,泰然自如,三联写瀑布的神采声威。阳光照射,远望瀑布,若彩虹当空,神采高瞻;天气晴朗,又似闻其响若风雨,声威远播。末联赞美瀑布的境界:庐山本属仙境,原多秀丽景色,而以瀑布最为特出。它与天空连成一气,真是天地和谐化成的精醇,境界何等恢宏阔大。易系辞:“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此用其词,明显寄予着诗人的抱负境界和政治理想。 总起来看,诗中所写瀑布水,来自高远,穿过阻碍,摆脱迷雾,得到光照,更闻其声,积天地化成之功,不愧为秀中之杰。形象的比方诗人遭受和情怀,所以他在摄取瀑布水什么景象,采纳什么手法,选择什
17、么语言,表现什么特点,实则都依照自己的遭受和情怀来取舍的。这也是此诗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的主要缘由。既然瀑布景象就是诗人自我化身,则比方与被比者一体,其比兴寄予也就易于不露斧凿痕迹。 作为一首山水诗,它的艺术是独特而胜利的。乍一读,它似乎只是在描写、赞美瀑布景象,有一种观赏风景、吟咏山水的名士气度。稍加吟味,则可感觉其中蕴.,怀壮志,显出诗人胸襟开阔,风度豪放,豪情满怀,其艺术效果是奇异有味的。“诗言志”,山水即人,这首山水诗是一个胜利的例证。 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五言格律诗【篇十】 张九龄和裴侍中承恩拜扫旋辔途中有怀官僚乡国亲故(后缺)原文 嵩岳神惟降,汾川鼎气雄。生才作霖雨,继代有清通。 天下称
18、贤相,朝端挹至公。自家来佐国,移孝入为忠。 霜露多前感,丘园想旧风。扈巡过晋北,问俗到河东。 便道恩华降,还乡礼教崇。野尊延故老,朝服见儿童。 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五言格律诗【篇十一】 张九龄奉和圣制瑞雪篇原文 万年春,三朝日,上御明台旅庭实。初瑞雪兮霏微, 俄同云兮蒙密。此时骚切阴风生,先过金殿有馀清。 信宿婵娟飞雪度,能使玉人俱掩嫭。皓皓楼前月初白, 纷纷陌上尘皆素。昨讶骄阳积数旬,始知和气待迎新。 匪惟在人利,曾是扶天意。天意岂云遥,雪下不崇朝。 皇情玩无斁,雪委方盈尺。草树纷早荣,京坻宛先积。 君恩诚谓何,岁稔复人和。预数斯箱庆,应如此雪多。 朝冕旒兮载悦,想笞笠兮农节。倚瑶琴兮或歌, 续
19、薰风兮瑞雪。福浸昌,应尤盛,瑞雪年年常感圣。 愿以柏梁作,长为柳花咏。 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五言格律诗【篇十二】 张九龄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原文 海上生明月,天际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全文赏析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颜色,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
20、“望月”。其次句“天际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劲,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鸟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际的一对情人,由于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
21、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纳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许是怪屋里烛光太刺眼,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光明。这天际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相思不眠之际,没有什么可以相赠,只有满手的月光。诗人说:“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愿,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或许能在梦中与你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异,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唯恐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在朝中任宰相。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相。望月怀远这首诗应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同感遇十二首应当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