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道德含义分析.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生态经济道德含义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经济道德含义分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生态经济道德含义分析 美国伦理学家r•t•诺兰说。“每一种经济体制都有自己的道德基础,或至少有自己的道德含义。”1他这里虽然是就经济体制即市场经济而论的,但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形态、经济政策、经济体系等也同样都有自己的道德含义,即人性追求、道德责任、道德取向等。我国目前正在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加快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所谓生态经济,根据生态经济学者们的解释,“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综合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以生态经济学的原理为指导,在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充分发
2、挥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自然财富和社会财富最大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健康幸福,资源永续利用,经济、社会和生态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2。它是一种运用市场化手段,完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以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的经济发展形式或经济体系。作为一种经济体系或经济发展形式,生态经济具有其深刻的道德含义。 一、满足人的生态需要:生态经济的人性追求 生态需要即人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是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确立和创建的一种需要。生态需要在以前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关注,但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加深、资源环境的日益紧缺,而成为人类需要体系中一种显性且迫切的需要。在我国,因为资源约
3、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提高生态环境质量,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从而使生态需要成为人们的迫切需要。与人的其他需要相比,生态需要是一种具有典型二重性特征的需要。首先,它是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统一体。“生态需要是一种具有典型的渗透性特征的需要。这种渗透性特征表现在从生态需要的性质看,它一方面具有满足物质需要的属性,即其实现要反映在人对生态物质的拥有上;另一方面又具有满足精神需要的属性,即生态物质使人产生精神上的愉悦。”3其次,它又是人的基本需要与高级需要的统一体。“从生态需要在人类的需要体系中的层次序列上来看,它一方面表现为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需要
4、之一;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人类的高层次的需要如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4就生态需要与生态经济的关系来看,生态经济与其他经济体系一样,也是作为一种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体系而存在的,目的也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不过,与其他经济体系不同的是,生态经济则更为直接地以满足人的生态需要为基本价值诉求。因此,生态需要构成了生态经济的道德含义。第一,满足人的生态需要就是在满足人性。人性由需要所规定。马克思说,人的“需要即本性”5。需要是生命物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于外部环境的选择能力,是生命物体因依赖于外部环境而产生的一种摄取状态。作为生命物体,人与动物一样,都必须与外部环境发生物质、信息、能量交换,这是人
5、永远无法摆脱的自然必然性,因此,需要是人的存在的内在规定性,是人的本性。同时,需要也是人的劳动及社会交往的内在动因和根据,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积极的推动力量。如果没有它,人的劳动及社会交往就不会发生,从而也就谈不上与动物界相区别的人类社会。需要也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人与动物、人与人相区别的一种标志。作为生命物体,人的需要之特征及其满足方式与动物的需要之特征及其满足方式是相互区别的,同时,作为现实的、具体的人,人与人的需要也是不同的。“对现实的人来说,需要规定着活动,活动显示着人性,你有什么样的需要,就显示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样具体的人性。”6正是在此意义上,满足需要也就是在满足人性、彰显
6、人性。从人性上看,人首先具有自然属性。自然属性表明人对于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的依赖性,即人必须通过外部自然环境获取生态产品和服务才能维持生存和发展。马克思说:“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7恩格斯也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8这就精辟地揭示了人对自然界的依赖,这种依赖关系其实就是人之生态需要的体现。人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界,让自然界为自己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既是一种满足生态需要的举动,也是自然属性得以发挥的举动,因而也是满足人性的举动。第二,满足人的生态需要是道德行动。生态需要的满足并不只反映自然属性,同时也反
7、映社会属性,当然它首先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实质上又呈现为人与人的关系。因为人并不是抽象的、孤立的,而是社会性的动物,总是从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并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马克思说:“人。如果这里指的是一般的人这个范畴,那末他根本没有任何需要;如果指的是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人,那末他应该被看做是一种非群居的动物;如果这是一个生活在不论哪种社会形式中的人那末出发点是,应该具有社会人的一定性质,即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的一定性质,因为在这里,生产,即他获取生活资料的过程,已经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社会性质。”9即是说,人通过劳动获取生活资料以满足任何需要的过程,总是在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中进行的,总是
8、摆脱不了社会性质。脱离社会,他即没有任何需要,也没有满足需要的生产。生态需要是人的需要体系中的一种,其满足也同样必须通过社会性的劳动才有可能获得。因此,社会性的劳动既是一种满足生态需要的举动,也是社会属性得以发挥的举动,因而也同样是满足人性的举动。作为一种社会性活动,满足生态需要具有显而易见的道德性。所谓人性,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表明人之为人的属性。从类别上看,人性多种多样,既有自然属性,也有包括精神属性在内的社会属性。社会(精神)属性则与道德密切相关。虽然社会(精神)属性并不以道德为唯一规定,但道德构成社会(精神)属性的内核。从一定意义上说,人之为人的根本标志就在于人有道德。“人的精神性赋予了
9、人以一种能力,即通过自身的人性而将自己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这里所谓的人性就是指人类道德,指人懂得人际相处的行为规则,这种规则是人出于自由而自行设定并自觉遵守的。”10因此,说人有社会(精神)属性也就是在说人有道德,同理,说人有道德也就是在说人有社会(精神)属性。所以,社会(精神)属性的发挥也就是道德属性的展示。在此意义上看,人对生态需要的满足,是发挥自己内在本质力量的自由自觉的社会性活动,也是一种道德价值创造行动。第三,满足人的生态需要是生态经济的基本责任。任何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特定的对象即“满足物”,生态需要同样如此。它所指向的满足物,是一个包含众多内容或指标的体系。莱恩•多亚夫
10、和伊恩•高夫认为,健康和自主是人的基本需要,满足两大基本需要是经济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和职责。而“每个个人维持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就是各种协调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输入”,即“中间需要”,其中包括“满意的营养食物和洁净的水”“满意的具有保护功能的住房”“无害的工作环境”“适当的保健”“无害的自然环境”11。而无害的自然环境又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土地、矿产、空气、海洋及其自然过程和自然功能,或者我们统称其为自然资本”12。这些满足物,被生态经济学称为生态产品和服务,把它们提供给人们,以满足其生态需要,只能通过生态经济。与生态经济处于同一位序的经济体系是工业经济、农业经济,他们也是适应人们的需
11、要而出现的,但他们提供的不是生态产品和服务,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态需要。“工业时代经济遇到的一个根本的矛盾就是循环的生态运作和直线式的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的矛盾。”13工业经济把利润、资本增值摆在首要位置,把满足人们的需要置于次要位置,后者只是其副产品,这样导致工业始于自然资源的极大开掘、消耗,终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以至于生态危机的全球性爆发。农业经济在工业经济到来之前,本来是符合生态系统要求的,但由于农业的工业化转型和人口激增,导致农业中出现了土地过度开垦,草地过度放牧,林地过度砍伐,化肥、农药广泛推广和应用等问题,使资源环境日趋恶化。为了缓解这种局面,就必须对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进行生态化改造,发
12、展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既是生态的,即符合生态系统要求的,是采用循环生产和仿生态的技术,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实现无废排放的;也是经济的,即可以生产产品,为人们提供服务的。这样,生态经济就扬弃了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可以担负起为人们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满足人的生态需要的使命,从而具有了深厚的道德意义。 二、保障人的生态权利:生态经济的道德责任 生态权利即人的环境权利或权益,是指人拥有生存和生活于健康、适宜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的权利。生态权利在20世纪60年代前都还不是人们生活中的显性话语,但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自然资源的日益稀缺、人类生存发展安全受到的严峻挑战,而成为人权的重要内容。既然如
13、此,生态经济在人权包括生态权利问题上也不能视若无睹,而必须把保障人的生态权利作为基本的道德要求。因此,生态权利也构成生态经济的道德含义。第一,生态权利是对人的生态需要和生态利益的肯定与承认。生态权利作为直接影响人以及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带有基础性和根本性的权利,于1960年由一位联邦德国医生首次提出。他向欧洲人权委员会控告,向北海倾倒垃圾的行为是对人权的侵害;他提出,任何公民都拥有生活于良好适宜的生态环境之权利。从此人们开始研究和讨论人权中是否要吸纳生态权利的问题。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正式承认了生态权利,明确提出:人类享有自由、平等、舒适的生活条件,有在尊严和
14、舒适的环境中生活的基本权利。此后,生态权利被作为公民享有的一项基本人权被许多国家写入宪法和环境法律法规之中。许多人权研究学者在讨论人权的分类时,也都将生态(环境)权利当作一个基本类别,予以彰显和强调。比如,法国瓦萨克提出“三代人权”说,第一代人权是个体自由权和政治参与权,第二代人权是社会分享权,第三代人权是发展权和环境权;德国哈斯佩尔提出人权的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政治与公民权利,第二层面是社会、经济与文化权利,第三层面是发展权和环境权。14生态权利作为人权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质上看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反映。它主要指向的基本价值是生态利益,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生态利益是生态权利的根本目的
15、和指向,是生态权利的根基性内容,也是人们申张、行使生态权利的根本诉求。生态利益的根源在于人的生态需要。由于生态需要是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统一体,因而生态利益也是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的统一体。当然,某一单纯的特定的需要和利益不可能被申张为权利,作为生态权利的生态利益是也只能是社会的、具体的,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被社会、权力和他人评价为正当的,因而也是得到他们的承认的。另一方面,作为目的性诉求和指向,生态权利是对生态利益的认肯,正是这种生态权利的利益化确认,使得权利所有者感受到自己的正当利益从社会、权力和他人那里得到承认,而这种承认也是对其自由本性、人格尊严的积极认同和肯定。也正是这种自由本性和人格
16、尊严代表着作为权利所有者的人不能被无理由地剥夺的精神利益与价值。第二,包括生态权利在内的人权原则已成为时代的基本道德要求。在当今民主化时代,保障人权已成为伦理学的基本价值诉求。“人权原则是各种富于生命力的伦理学说中得到普遍认可与接受的、稳定的、拥有无条件约束力的道德原则对人权原则的坚持已构成我们时代不可逆转的价值取向。”15这一点我们从伦理学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得更清楚。自近代以来,伦理学领域大致出现了功利主义、契约主义、康德义务论等几大典型道德理论,虽然他们在理论运思的逻辑起点和论证方法上各异其趣,但人权原则构成他们共同的“道德视点”即“凸显人的地位与价值的视点以人为本的视点”16。功利主义的卓
17、越之处在于,把道德的基础奠定在人的趋乐避苦之本性上,从而使伦理学不再受中世纪神学的宰制和统辖,而是回归人学阵营,把人当作自己的中心关切对象。虽然功利主义不关注个体权利,但正是因为他突显了人在伦理学中的中心地位,从而为伦理学关注人的权利提供了可能。契约主义的卓越之处在于,把道德的基础奠定在每一位理性个体的价值与权利之上,从而消解了功利主义的缺失,凸显了人权。康德义务论的卓越之处在于,把道德的基础奠定在理性和自主行为能力之上,强调人之所以为人,根源并不在于自然属性,而在于人能够自主地自我立法并按照法则自由行动。遵守自我订立的法则是人的绝对义务,即法则对于人具有无条件的、普遍的约束力。正是因为对自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态 经济 道德 含义 分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