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第三章第1讲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中图版必修(共18页).doc
《2014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第三章第1讲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中图版必修(共1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第三章第1讲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中图版必修(共18页).doc(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必修1 第三章 第1讲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最新考纲1.大气受热过程。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3.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4.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5.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6.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7.地壳物质循环。分析解读1.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明确大气的水平变化和垂直变化及形成原因。2.运用大气运动原理,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根据实例和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的成因。根据风形成的原理,解释风向、风速及其变
2、化并能够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地风向。3.结合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4.分析季风的形成原因和对气候的影响。5.运用简易示意图结合实例分析锋面、气旋(低压)、反气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6.以水循环示意图或某地水资源利用的知识关联图为背景材料,考查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水循环的意义。7.以世界或局部地区洋流图为背景图,综合考查洋流的分布、性质及地理环境的影响。或者结合海洋表面等温线图的分布,考查洋流的分布、流向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8.借助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聚焦世界和我国的热点地区,考查地质作用、地貌成因、地壳物质循环。9.以某地形景观图为背景,综合
3、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第1讲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受热环节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到达地表大气。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代号名称起作用的大气成分特点反射作用云层和较大尘埃无选择性散射作用空气分子和细小尘埃部分选择性吸收作用臭氧、水汽和CO2选择性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即大气主要是吸收A地面辐射而增温。(2)保温原理:大气辐射大部分以B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返还地面,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的“温室效应”。二、大气运动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2)高空风与近地面风的
4、比较类型受力情况风向图示(北半球)高空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特别提醒风形成的过程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应用1(2012·重庆文综)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七次缔约方会议于2011年11月28日在南非德班召开。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增强是德班气候大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答案B解析温室效应即大气逆辐射现象,是指大气升温后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将能量返还给地面的过程,大气逆辐射越多,温室效应越强。【考向
5、立意】结合大气受热过程,考查温室效应的变化。【思维过程】从题干信息“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增强”调运“大气受热过程”等相关知识结合选择项确定答案。【误区警示】对大气受热过程,理解不透,对温室效应概念把握不准。【预测展望】结合现实生产、生活受“温室效应”影响的实际或以重大国际会议为背景,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应用。1大气的受热过程由上图可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归纳为下表。过程具体过程热量来源1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2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后增温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3大气还大地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
6、部分热量还给地面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少。如: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1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可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1)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
7、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A减弱了地面辐射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2)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答案(1)A(2)C解析第(1)题,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减弱地面辐射,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的效果。第(2)题,在果树下进行地膜覆盖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光合效率,而且可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产品质量。考点二热力环流的形成与等压面的判读22012年“十一
8、”长假期间,李丽同学随父母来海滨旅游。当她面朝大海,长发在海风吹拂下向后飘起时,切实感受到惬意舒畅的心情。结合“北半球海滨地区海陆环流图”(甲图)和“气温变化特征图”(乙图),回答(1)(2)题。(1)图甲中四处气温最低的是 ()A处 B处 C处 D处(2)如果李丽头发向后飘起仅受自然条件影响,最可能发生在乙图中的哪个时间段()A16时至次日8时 B8时至16时C18时至次日6时 D6时至18时答案(1)B(2)B解析第(1)题,由图甲可知陆地气流上升,故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气温高,且相同高度的陆地上空气温高于海洋上空气温,因此气温最低的地点为处。第(2)题,由题干可知,场景中的情况出现在吹海风
9、的时候,即陆地气温比海洋气温高的时段。由图乙可知,在816时,海洋气温比陆地气温低,吹海风。【考向立意】热力环流的形成及其应用。【思维过程】提炼题干“面朝大海及长发飘起”和图示“海陆环流与气温”等信息调运热力环流相关知识明确试题考查指向得出结论。【误区警示】该题组最可能出错的有两点:一是在解答第(1)小题时,错误地根据“在热力环流中,气压高的地方气温低”而误选C;二是忽视了题目所给材料中关于温度的变化,而片面地认为白天都可能发生甲图现象。【预测展望】1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及其实践表现。2结合现实案例,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等。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
10、上存在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如下图所示:2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热力环流是一种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山谷、山坡冷热不均,人类活动都有可能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具体分析如下所示:(1)海陆风影响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2)山谷风影响山谷风: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3)城市热岛环流影响城市风:一般将绿化带布置于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下沉距离之外。3等压面图的判读技巧结合下图说明阅读等压面图的基本技巧和应注意的问题:(1)判读由于大气
11、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即PAPC,PBPD。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者气压高,下凹者气压低,即PCPD,PBPA。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即近地面为高压,高空则为低压。(2)应用判断气压高低:如上图中比较同一地点不同高度气压值和同一水平面上不同点的气压值可得:PBPAPCPD。判断下垫面的性质a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上凸者为海洋(湖泊)。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湖泊),上凸者为陆地。b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同
12、陆地,绿地同海洋。c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等压面下凹者,多阴雨天气,日较差较小,如A地;等压面上凸者,多晴朗天气,日较差较大,如B地。2下图表示某地近地面和高空的大气状况。读图,回答(1)(3)题。(1)甲、丙的气压值分别是()A1 018、1 008 B1 026、1 008C1 018、1 016 D1 026、1 016(2)此时,降水可能性最大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3)若图中等压面弯曲程度增大,则表明该区域内水平气压差异()A减小 B增大 C不变 D不确定答案(1)A(2)A(3)B解析第(1)题,图中甲处等压线下凹,气
13、压低于两侧,结合等压差可知,甲处等压线气压值为1 018 hPa;高空1 012 hPa等压线向上凸,说明气压高于两侧,结合气压差可知,丙处等压线气压值为1 008 hPa。第(2)题,近地面气温高处即气压低处气流上升,易形成降水,因此甲处降水可能性最大。第(3)题,等压面弯曲程度增大,则表明该区域内水平气压差异增大。考点三大气的水平运动3下图示意某一水平面,P1、P2为等压线,P1、P2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间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据此回答(1)(2)题。(1)若该水平面位于北半球近地面,P1P2,则O点的风向为()A B C D(2)若该水平面位于南半球
14、高空,P1P2,则O点的风向为()A B C D答案(1)B(2)A解析第(1)题,近地面大气运动受三个力(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斜交。该水平面位于北半球,风向相对于气压梯度力向右偏。第(2)题,高空大气运动受两个力(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而南半球风向相对于气压梯度力向左偏。【考向立意】 风向形成与各作用力的关系。【思维过程】明确题干“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间垂直运动”等信息分析图示各风向调运所学知识结合选项得出结论。【误区警示】该题组容易造成失误的地方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不能够根据高空和近地面的特征判断风向和等压线的关系;二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高考 地理 一轮 复习 讲义 第三 大气 状况 运动 图版 必修 18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