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逍遥游》同学个人心得_逍遥游读后感.docx
《读《逍遥游》同学个人心得_逍遥游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逍遥游》同学个人心得_逍遥游读后感.docx(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读逍遥游同学个人心得_逍遥游读后感 读逍遥游同学个人心得。 读书能让我们增长学问,陶冶情操,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每个人对于逍遥游,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共享与他人呢?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我帮大家整理的读逍遥游同学个人心得,供大家参考,盼望能关心到有需要的伴侣。 读逍遥游同学个人心得篇一 一、“逍遥游”人在天地自然中的精神漫游 人教版第四册所选逍遥游为庄子一书的首篇,主旨是讲人生的境界。在庄子看来,抱负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遥游”。那么,什么是“逍遥游”呢,先说“逍遥”的语义。在庄子一书中,“逍遥”一词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闲得意的
2、精神状态或内心状态。庄子一书中,多次使用到“逍遥”一词,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和“彷徨”一词对举使用,但词义始终不变。如“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庄子逍遥游):“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大宗师):“逍遥乎天地之间,而心愿得意”(庄子让王)。故“逍遥”的本质是指一个人自由自在、任性适意的人生状态。其次说“游”。“游”作为人的主体活动,既可指向人的精神,也可指向人的肉体。庄子一书在使用这个词时也兼有这两个词义。但庄子哲学是谈人的精神自由的,他关注的是人的精神活动,是要从人的精神自由中查找人生的出路。故庄子中使用“游”一词时,多数状况下是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是指人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
3、的“精神漫游”。 “逍遥游”中的“游”也是如此。“游”是心游,是让心游于“无限时空”中的精神漫游,是让心同“道”、“造物者”、天地自然进行的交游、交往,也就是庄子天下中所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在这样的精神活动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泰然状态,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安静。这样的“游”才“逍遥”。 二、“至人”“神人”“圣人”精神自由的“逍遥”者 庄子世界观、人生观的核心是“道”论。庄子认为,“道”生天地万物,“道”使天地万物生灭流变,无穷无尽。天地万物(包括人类在内)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存在,也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都是这个“道”运行的结果,也是这个
4、“道”的详细表现,这叫“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庄子至乐)。“道”的本质特征就是自自然然,无为无不为,无目的又合目的。人类是顺“道”而生的,所以人的生存,在本质上亦如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甚或无生命的天地日月一样,本属自然,无目的又合目的,无所为又是自然天成的。 在庄子一书中,“真人”也被称作“至人”“神人”“圣人”。由于“真人”是依乎天道、顺乎人性自然地活着,达到了至道至性的境地,故庄子又称其为“至人”:“真人”在人世间顺性自然,无为无不为,超凡脱俗,故庄子也称其为“神人”:“真人”是领受了天道自然之精髓的人,在世间生活已无所不通,说文解字说:“圣者,通也”,故庄子还把“真人”称作“圣人”。逍
5、遥游中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三者名殊而实指为一。“无己”是忘我后的任性自然,“无名”“无功”同样是忘我后的任性自然。这三种状态都是人在体道自然中无为无不为的泰然人生。唯其如此,“至人”“神人”“圣人”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而“无所待”,才能在人生中作“逍遥游”。 读逍遥游同学个人心得篇二 初读逍遥游,是感叹鲲鹏之大,世间无有。鲲广数千里而不知其修,鹏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在脑海中出现如此庞然大物,气概无穷,顿是心胸宽广,神思游弋。而庄子的神思不知游览到哪里去了,才有了如此浪漫大气的想象。 我觉得,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所体现的有道家清净无为,自由飘逸的思
6、想。尧让天下与许由而由不受,藐姑射山神人无所谓而无所不为而天下大治,庄子以无用之物顺应外境以为用而全其大用,阐述了无名无功无己的自由无为思想。这里的自由不是任性而为,而是无所“待”而达自由,顺气而至逍遥,与万物为一体。 逍遥游中有鲲、鹏、蜩、学鸠、朝菌、惠蛄、冥灵、大椿、彭祖等各种现实中存在或非存在,或小年或大年,或人或非人,都是自然中物。这些已体现自然之物都有灵,人与自然为一体。从“生物以息相吹”,到“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更是体现了庄子的自然观,顺应自然。鲲大而游于北海,鹏广而上九万里,冥灵、大椿、彭祖寿命长期,这些大年与蜩、学鸠、朝菌、惠蛄这些小年形成了鲜亮对比,若要达到或接近无所待而
7、游无穷,首先是为大年,在大年的基础上,顺应自然,无己而为至人,无功而为神人,无名而为圣人。 逍遥游中体现的道家思想是朴实纯净的,更有庄子的飘逸潇洒。与老子的思想相比,更没有束缚,汪洋恣意,无拘无束。所以相对于老子的思想,我是更喜爱庄子的。对于逍遥游这篇文章,更喜爱前半部分,特殊是开头对鲲鹏的描写,就有庄子的感觉溢出,便无尽逍遥了。 现代人是不得逍遥的,羁绊太多,倚靠太多,功利太重。一些所谓逍遥只是发泄或扮酷,相比,心灵片刻的安静来得更实在些,但却是不行及逍遥的。 读逍遥游同学个人心得篇三 很多人喜爱老庄之学,然后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它好像派不上什么用场。两千年的封建历史,多数时期思想上占统
8、治的地位的都是乐观入世的儒家思想。由于相较而下,老庄之学更消极,鼓舞人出世。在如今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生活中,读一读逍遥游,或许能得到心灵的安静。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鹏鸟展翅高飞凭借了六月的大风。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动荡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深蓝是由于天空高旷辽远看不到终点罢了。他们都不是自己的本事本色,都是有所依靠。自由吗?不自由。“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9、,腹犹果真;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两只小动物又懂什么。它们不知天高地厚,被自己局限住了眼界。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小聪慧赶不上大才智,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小于大的分别就在这里。这是人力所无法转变的。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假如能够顺应天地万物之性,而驾驭六气的变化,游览于无穷无尽的境域,那又需
10、要凭借什么呢?因此说,真实自然的人没有自我的偏见,神人没有要建功立业的偏见,圣人不求声名。庄子在全文最终给出了真正逍遥的答案。 有人认为,要游离于.之外,漂浮于山野之间,不问功名利禄,不为两斗米折腰,这才是隐。然古人曾说,“小隐隐与野,中隐隐与市,大隐隐与朝。”并不是想要隐,想要逍遥,脱离.就可以的。只有顺应天地万物之性,分清自身与物外的分别,辨别荣辱与耻辱的界限,淡泊名利,心有所属,便可得到安静。 编辑推举 读逍遥游心得同学个人感想 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似乎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假期时我们观看了逍遥游,信任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下
11、面是工作总结之家我细心整理的“读逍遥游心得同学个人感想”,供您参考,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读逍遥游心得同学个人感想篇一 逍遥游,这是庄子文章知名度最高的一篇。奇大无比,展翅高飞,由北到南的大鹏,在国人心中留下了非凡的印象。对这只大鸟,一般取其志向高远、无拘无束的形象,但是细细深化阅读,它的境界只是比蜩、学鸠、斥鴳高而已,仍旧没有摆脱外物的限制。这样的大鸟,想要高飞到九天,就必需依靠海运,既然依靠海运,它就受限于海运,它就没有达到庄子所说的肯定的自由。鸟类世界如此,人类世界也是如此。汲汲于功名利禄的世俗之人,就犹如蜩、学鸠、斥鴳,而摆脱了名誉是非的宋荣子、列子则犹如大鹏,而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
12、、神人、圣人,才是所效仿追求的对象,他们顺任自然,无所求,自由自在。 在阐释自由思想的同时,顺便论证了熟悉的局限性。蜩、学鸠、斥鴳,熟悉不到大鹏南飞的目的意义,它们甚至瞧不起大鹏。生命短暂的只有一个早晨的菌类,自然无法理解一个月,能活几个月的蟪蛄,自然不懂年的概念,众人只能憧憬长寿的彭祖,却不知道有千年寿龄的冥灵,大椿。肩吾理解不了接舆所说的居住在“藐姑射之山”的神人。惠子也只知道用葫芦做飘,用樗做木材,不知道用大葫芦当船,用大樗树来乘自由之凉。这就是学问上的“聋盲”。这一论点在齐物论养生主又有换样的论述。 还阐释了目的和工具的相对性。一杯水可以浮起一根草,而要想浮起一个杯子一杯水是不够的。郊
13、游要一天的干粮,周边游需要一两天的干粮,长途游则需要更多的干粮。工具有助于实现目的,反过来说,目的又受限于工具。人一旦有目的,也就受限于实现目的的工具了。要想实现自由,那就要摒除目的,人生就不要有所求。无意义的意义,就是生命的大自由,就是像神人那样,不关世事,自由自自地活在世俗之外。当然人的一生(生命)也可以作为工具自己的工具,他人的棋子以之去实现人的某些追求,一旦如此,我们的生命也就会被利用,进而丢失自由、丢失生命,要想保存生命、保全自由,我们就要无用,于世俗于他人无用,于自己无求。 根据个人的理解重新梳理逍遥游的思路就是,熟悉具有局限性,由于这一局限性,我们看不到目的和工具的相对性,自然无
14、法理解人一旦有所求就会对生命有所损。理解了这一规律,我们要想颐养天年,保持生命的大自由,我们就要剔除全部的一切人生预设。 努力追求世俗的胜利时,我必定要付出代价,可是我假如像庄子那样无所求,我这副皮囊又有何意义呢!我已被.价值感训练胜利洗脑。可是,现在的我也,既没有获得世俗意义上的胜利,也没有获得庄子的自由感,那么我的意义何在呢? 如何看待逍遥游,境遇不同,理解自然不同。不过,顺境逆境,得意失意,都不防读读逍遥游:顺境得意时,清醒一下;逆境失意时,清高一番:精神的自我救赎。 读逍遥游心得同学个人感想篇二 逍遥游与齐物论作为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对于庄子一书具有观点上的统摄作用。而且逍遥游作为庄子
15、一书的第一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精确地理解逍遥游对于把握庄子的哲学思想有重要意义。 本次作业,我就对于我对于逍遥游的看法观点加以叙述。 什么是逍遥游,在我看来,逍遥就是优游得意的样子,游就是运动活动,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这里的逍遥游是与无为想通的,即逍遥游也是一种顺应自然的、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运动状态。 关于本篇的结构,一般有这样的观点: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很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需“无己”、“无功”、“无名”。其次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
16、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余下为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当作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乐观投身.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得意的生活旨趣。但是我始终奇怪于两点,第一点是文章至“圣人无名”已经基本写出了庄子的核心观点,甚至已有总结之意,而后面两部分有种添加、补充之意;其次点是在第一部分中文章两次提到鲲鹏的例子,感觉有种重复的嫌疑。或许这样的不够严谨的结构,恰恰显示出庄子的逍遥不羁。但是真要解释这两点疑问的话:第一点或许就是如前所述,是逍遥游本篇的添加与补充,尤其是第三部
17、分“无用”的补充;其次点的疑问或许可以这样解释,前一次提到鲲鹏的故事是为了直接通过它来论证“无己”、“无功”、“无名”,而后一次加上了“汤之问棘也是已”则表明儒家所提倡的商代也这么认为来进一步论证。 从内容上看,逍遥游的主旨便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也就是“人格达到顶峰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臻于完善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文章第一部分通过写蜩与学鸠、斥鴳与鲲鹏的对比,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与宋荣子与列子与至人、神人、圣人的对比,说到鲲鹏“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宋荣子“虽然,犹有未树也”,列子“此虽免
18、乎行,犹有所待者也”。通过写朝菌、蟪蛄、众人与冥灵、大椿、彭祖的对比,说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从这些语句上看,庄子是认为无论他们代表的对立面的两方面,都没有达到最高的境界,而根据庄子的说法,最高的境界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就是一种物我两忘的“无己”的无所待(凭借、依靠)的境界。 文章其次部分与其说是为了论述“无名”,不如说是为了论述“无功”。由于三段内容都是讲有权力的或者将有权力的人放下或遗忘自己的权力,尤其是其次段通过写姑射之山的神人“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来间接论证之。第三部分是写“无用”的观点则众所皆知了。那么“无名”的观
19、点从何而来,其实在我看来“名”不仅是名誉和地位,更是与“实”相对应的概念的范畴。老子“道可道,特别道;名可名,特别名”就是说的这个。也就是说,庄子的“无名”类似于“无己”,只不过一个是“名”、一个是“实”。实际上,这三无的核心无非就是一个“无”字,也就是“道”。道的特性是无,人要做到逍遥游也要符合无的要求。 当我们再看逍遥游,庄子是要强调弱化自我、无所凭借,那这是一种真正的自由自在的境界吗,在我看来,自由是属于拥有自由意志的个人在.中的自由,一个人假如连“自由”的“自”都不存在了,那也无所谓自由了。或许庄子的逍遥游不是要强调自由,更是一种作为在那个黑暗的战国时代的对于自我的超越,一种超脱世俗的
20、、从个人动身的、为了个人的“无为”的.抱负。 读逍遥游心得同学个人感想篇三 在庄子的逍遥游中,讲了这样的一则故事:尧让天下,许由不受。 庄子的故事是这样说的: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用现在的话说:尧准备把天下让给许由,说:“太阳和月亮都已升起来了,可是小小的炬火还在燃烧不
21、熄;它要跟太阳和月亮的光亮相比,不是很难吗?季雨准时降落了,可是还在不停地浇水灌地;如此费劲的人工浇灌对于整个大地的润泽,不显得徒劳吗?先生如能居于国君之位天下肯定会获得大治,可是我还空居其位;我自己越看越觉得力量不够,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你。” 作为君王的尧,让天下让的不能说不够恳切,他把许由比作太阳和月亮,而把自己比作小小的炬火;他把许由比作天上的准时雨,而把自己比作徒劳抗旱的人。他心甘情愿地让贤于许由。 尧让天下让的恳切,直接,许由拒绝接管天下拒绝的坦率、干脆! 许由回答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获得了大治,而我却还要去替代你,我将为了名声吗?名是从属于实的附属物,我将去追求这次要的东西吗
22、?鹪鹩在森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棵树枝;鼹鼠到大河边饮水,不过喝满肚子。你还是打消念头回去吧,天下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用处啊!厨师即使不下厨,祭祀主持人也不会越俎代庖的!” 许由不情愿在天下大治的状况下,担一个君王的虚名,他宁可象鹪鹩在森林中筑巢,仅仅占用一棵树枝;象鼹鼠到大河边饮水,不过喝满肚子。 许由是庄子心中那种无己、无功、无为,追求逍遥境界的神人,是不愿为身外之事所羁绊身心的至人,君王的权势,在许由看来,不过是人生的枷锁而已。 庄子借连叔的口,讲出了许由的心里话:“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
23、其尘垢秕穅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用现在的话说:“神人的德行,能包涵万事万物,使整个世界成为太平境界,他怎肯为天下俗事忙劳碌碌呢?这神人,外物没有什么能损害他,滔天的大水不能沉没他,天下大旱使金石熔化、土山焦裂,他也不感到灼热。他的尘垢秕糠等糟粕物,都能造就出尧、舜那样的圣贤人君来,他又怎么会把外物琐事当一回事呢!” 在尘世中,还有什么职业比君王荣耀?在尘世中,还有什么功名,比君王治理国家的功名更大?尘世中、还有什么样的地位能够享受君王一样的利益?连君王都懒得做的许由一样的人,还有什么样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能够对他的身心有所羁绊呢? 我想:许由、应当是老子眼中第一逍遥的人! 读逍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逍遥游 逍遥 同学 个人 心得 读后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