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班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学问点.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七班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学问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班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学问点.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七班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学问点 历史学问的原始资料分为三种:文字记载的、口头流传的、保留下来的历史遗迹,通常历史学家会综合三种方法进行理解讨论,而文字记载常常被作为强调的重点。下面是我整理的七班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学问点,仅供参考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七班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学问点 三国鼎立 一、学问梳理 1.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期,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在经济上,曹操采纳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势力渐渐壮大起来。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
2、2)经过:200年,双方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实行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掉全部军粮,快速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2.赤壁之战 (1)经过:208年,曹军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对峙。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周瑜接受部下黄盖的建议,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最终曹军大败。 (2)影响: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式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刘备占据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进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长到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3.三国鼎立 (1)
3、建立: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国号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2)经济: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进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与内地的联系。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进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二、重难讲解 三国鼎立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学问梳理 1.西晋 (1)建立: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加。263年,魏灭蜀。曹丕死后,司马懿渐渐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独立为帝,
4、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2)衰落: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今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2.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内迁: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2
5、)十六国: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很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3)前秦的统治: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那时候,前秦境内的胡汉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也有所缓和。 二、重难讲解 西晋快速灭亡的缘由 (1)西晋统治者大多出身于大地主和大贵族,他们在政治上昏庸腐朽,在生活上极为腐化,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 (2)晋惠帝时,发生了历时16年的“八王之乱”,耗尽了国力,导致中原人口大量死亡,西晋快速走向衰落。 (3)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班级 上册 历史 第四 单元 学问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