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上海教育(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受上海教育(三).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感受上海教育 安庆市白泽湖中学 朱胜利 一、上海教育让我们艳羡的 1、先进的教育设施 上海的中学规模都很小,建平中学是上海学生数最多的高中,三个年级每个年级也仅有580人;但上海中学都办得精致,办得奢华。印象最深的一所中学是嘉定一中,1400多学生,190多教职工,幢幢教学大楼、办公大楼连成一体,学校有力学实验室,光学实验室,数字模拟实验室,实验桌上都配专用电脑;天文台、科技馆让我们仿佛进入上海世博园;所有大楼均用钢架外包装,所有空调都隐身于钢架中;行政大楼每个科室都有专用会议室、接待室,教导处还有两个会议室;行政会议室每个席位都藏有电脑。 这巨大的投资和常规维护费用从哪来。肯定不是从学生中收
2、来,学生收费同内地一样公示在外,标准高不了多少,可见上海政府的教育投入多给力。 2、超强的师资力量 市东中学2021年招聘七位教师,四位教师复旦硕士毕业,两位教师华东师大硕士毕业,一位系外调优秀教师。建平中学杨建锋校长说到他们学校一位教师本科西安交大,硕士、博士北大毕业。 3、灵活的办学体制 市东中学校长这样介绍他们招聘教师。校长领头组织考评组进行考评,应聘教师上课五分钟后,校长认可某位教师,打个招呼“这个人我要,下面该走的程序你们走完”。校长五分钟就选定一个人,校长有眼光,让人佩服;校长更有权力,让人羡慕。现在我们内地教师招聘程序繁琐,却招进了多少高分低能的教师,招致了严重的教师男女比例失调
3、。 市东中学推行教改时,校长承诺参加课改的教师三个不吃亏,教师专业发展(职称评审)不吃亏,评优评先不吃亏,经济收入不吃亏。内地校长几人有底气说这样的话。民粹化教代会出台的管理制度让校长责任制成为没有权力的责任;绩效工资制度实质上削弱了学校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自主权。 4、宽松的教育环境 上海学校高考压力很小,政府从不奖励高考,舆论从不宣传高考状元,群众也不怎么以高考评价学校,原因是上海本科达线率很高,我们走访的学校除建平中学外都不算市内顶尖学校,一本率却都在70%以上。上海的孩子除北大清华外都不愿出市进国内其他名校。上海一流中学中,40%的学生进世界名校,40%的学生进北、清、交、复,一本率99
4、%,所以学生升大学、考好大学已不是办学目标,让学 2生有个性化的学习经历,让每个学生优势智能在中学阶段显山露水才是学校努力的方向。 二、上海教育让我们感动的 1、上海教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建平中学杨振锋校长、市东中学金辉校长年龄都不太轻,但从他们愤激里包含理性的话语中看出,他们都对中国教育(教育人士、舆论及政策环境)忧心如焚,都堪称“愤青”。但他们超越于一般愤青的地方在于不仅是批评家,更是建设者、创造者。 2、上海学校特色鲜明的办学 大同中学善打文化的牌、校友的牌。大同校园十景,景景摄入心魄。一馆,大同博物馆;二壁,大同之光浮雕、论语礼记壁文;三墙,广场校训墙、大同院土墙、
5、校友砖墙,四塑以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有特长为主题的四块浮雕。 上海建平中学青年教师培养有创意。杨振峰校长用“爱教育的聪明的好人”为标准招揽贤才,招人才有眼光,育名师有高招。学校给每位新教师配三位导师学科导师、德育导师、伦理导师。伦理导师由校长、副校长、模范教师、特级教师担任,新教师在伦理教师办公室办公两周,感受德艺双馨的教师的品德风范,杨校长称之为“养心”。 嘉定一中呼应新高考,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则。高一开齐每门学科,授课教师要讲清学科特点、专业方向、专业特长;聘请专业公司给每位学生做生涯规划指导,网上开设生涯指导课,聘请各领域专 3家介绍各行各业,高一期末给每位学生出一份职业方
6、向报告。学校计划培训自己的生涯规划师30人。 上海各校课程多样化,社团丰富多彩,实践活动五色斑斓。教师的工作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市东中学提出教师要上好必修课,开好选修课,指导一门研修课。 3、精细到极致的办学 嘉定一中五功联合器上张贴告示牌。高危器材、严禁擅自攀爬;每个楼道的入口处都铺上塑料防滑垫安全防护意识超强。 大同中学校友砖墙,块块校友砖叠成有寓意的造型,每块砖刻有校友姓名,入学年份,校友留言小小一块砖,系住校友魂。 市东中学考试命题讲科学,命题教师必须提供四个文件,原创性试题、标准答案、双向细目表、命题说明书;教室上课求明白,教师新授课必须提供三个单子,学生预习单、课堂教学单、学生复习
7、单。 建平开放式书屋堪称校园一景,书屋内摆放着高品质的图书,学生自取自还,信任在传递,知识在传递,情爱在传递。 三、上海教育给我们启迪的 1、上海闵行外国语学校的学生调查结论 “你最喜欢的什么样的老师。”结论排序为幽默风趣、讲演吸引人、有亲和力、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答案耐人寻味,学高、身正的好教师不受热拥;细想之下也释然,在当代,学高高不过电脑,身正只是教师的底线要求。 “你最喜欢的课的类型。”学生回答依次是。师生对话教学、老 4师引导学生自己主动的学习、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放手让学生学。结论告诉我们:学生成长离不开教师,但教师只能是引导者、促进者。 “有一个教师你愿意听他的话,他是怎样的教师。
8、”回答排序是:他总是让你对未来充满希望、你爱他、他曾经对你有过帮助、他爱你、他是成功人士。这答案启示我们:教育一定要让学生看到希望,尝到成功;你爱学生不够,让学生爱你教育才更有效。 2、杨四耕与大拇指教育法 杨四耕,一个草根出身的学者。说其草根,他生在僻远农村;说其学者,他创立“一页纸教学法”。他的成长经历让人深省。杨四耕十岁破蒙读书,老师是村长的十二岁的女儿。一年级考试语文43分,数学46分,他的父亲很失望,失望后解脱:“这孩子不是读书的料,名字就说四季耕地。”二年级时,老师让学生用“一面一面”造句,杨四耕小手高举:“敌人来了,班长拿了一面红旗冲上去,连长拿了一面红旗冲上去。”十三岁的女老师
9、树起拇指:“杨四耕想象力丰富”,“杨四耕坐得端正”,“全班同学都要向他学习”。一次次的撬起拇指让杨四耕不断进步,二年级时语、数均考100分,老师送了一枝钢笔,小学毕业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初中,教育局长到他家祝贺。杨四耕的成长是大拇指效益的彰显,杨四耕的成长证明:孩子的慧根是由教师促长的。 3、建平中学杨振锋校长说应试教育 杨振峰校长是个情感炽烈、思想深邃、语言犀利的教育人。他对当今的应试教育深恶痛疾,他认为现代教育是“精益求精的操练团 5队”,现代教育培育出的优秀人才特点是“勤奋+听话”,这种人才是传统工业生产所需要的,但无法适应信息化的时代。他认为,世上人中有1%的天才,10%的智商低下的,其
10、余的都相差无几,他认为教育应当让孩子在自然状态下发展,不要人为的拔高。拔高的结果上“让庸常的人走进一流名校,毕业干着力不能及的工作,最后可能是他承受着一生的痛苦。 杨校长认为教育当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学习体验的时间、空间和选择自由,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需要。建平中学也确实践行着这样的教育理念,学校必修课实行模块教学与分层教学,并配套丰富的拓展性选修课程,学校开发“南京行”“长江行”“西部行”“国庆通宵活动”等校本课程。 四、上海教育给我们震动的 1、新高考下的新挑战 上海新高考方案已出台,2021年上海将进入新高考,新高考“炙烤”着上海教育。新高考二十种学科组合模式,给考生以巨大
11、的选择权利,也给学校教学管理带来巨大的压力,分层式教学、走班式上课、一人一张课表,让学校教导处每年九月异常繁忙,嘉定一中花费9万元聘请专业公司给学生编排课表。新高考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质性地纳入高考评价体系,学校要给每个学生建立综合素质档案,用七张表的形式将学生基本情况、拓展性课程学习、研究性学习、志愿服务、文化艺术素养等情况真实地记录在案,这是极其巨大的教学评价工程。新高考大学录取从专业到学校的录取程序让学生生涯规划成为学 6校必须开设的课程,这一课程开设考验着学校办学、教师教育的能力。上海学校教育资源丰富,应对新高考都普通感到力难从心,我们内地学校能迎接新高考的沧桑巨变吗。 2、上海教师的
12、职业紧张 未进上海滩,我们都羡慕上海教师优越的教学条件、优裕的工作待遇;走入上海校,我们感受着上海教师的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当我们感叹内地教师待遇菲薄时,殊不知上海教师也是上海低收入人群,一个北大博士毕业的新教师工资表上实得收入也仅三千多元钱,市东中学边学区房价却已飙升至每平米8万元。上海市东中学给新入职的教师提的要求是上好必修课,开设一门选修课,辅导一个学生社团,上好课是有硬性要求的,教师新授课必须开三个单子,课前预习单,课堂教学单,课后复习单。相比之下内地教师教学工作要单纯得多,要随性得多。上海教师或从各地教师精英中选入或从国内名校毕业生招纳,教师同行间的竞争当然是高手过招,异常激烈,异
13、常精彩,我们从建平中学校长口中得知,不少高学历的教师或被迫下课了,或主动离职了。 3、“剩女”与”男孩危机” 闵行外国语中学吴金瑜校长说出的两个数字让人震惊,也催人思考:现在上海写字楼中有30万剩女,都是高学历、高层次的“白骨精”,到2021年全国将有2021万男光棍,在社会底层生活的男光棍。一方面是剩女愁嫁,一方面是光棍难娶,背后的原因则是“男孩危机”现象愈演愈烈。现今学校里、考场上男孩竞争力比不上女孩,原因是: 7信息时代,网络、游戏等诱惑力过于强大,男孩中迷于网络、迷于游戏的很多,他们的学业成绩自然下滑;现在的考试对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关注毕竟有限,男孩的擅长智能在考场中无法驰骋。所以“拯救男孩”必须改善教育环境,必须变化人才选择方式。 走进大上海,四天里走学校,听讲座,虽说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但我们已真切的领受着强劲的上海教育风,上海教育人对育人事业的深沉至爱、对教育本质的精准理解、对教育创新的巨大热忱让我们长久的回味。 第 8 页 共 8 页本资料来源搜集与网络和投稿,如有侵权,牵扯利益关系,请告知上传人联系删除。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