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发展趋势.doc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发展趋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发展趋势.doc(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特点及发展趋势 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这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近年来的增长速度也明显加快。农民工作为城市发展劳动力不足的有效补充,已经成为城市产业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不可或缺的就业主体。但是,过量的农民工进城,也给城市管理和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现已成为当前政府最为关注的难题之一。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对农
2、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进行论述。 正文: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从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20多年的实践看,呈现出如下重要特征: (一)转移的地域特征 农村劳动力转移从转移的地域角度分析,有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之分。所谓就地转移,其实质就是鼓励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部门从事经济活动,并由此促进农村地区的城市化;异地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这两种模式实际上是统一的,是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 从流动的空间分布看,逐步由区域内就地转移向跨区域转移发展。 (二)产业特征 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产业分布主要以第二
3、产业为主,90年代则逐渐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从19801989年,农 村劳动力增量中的第 一、 二、三产业的分布是45.1%、27.8%和27.0%。90年代开始农村劳动力的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而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要渠道。 以农村非农产业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产业选择特征,导致其相关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流动性。季节性转移的劳动力是农闲务工,经商跑运输,农忙务农,这就导致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流动性较大。 另外,农村劳动力的普遍兼业是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个显著特点。兼业是指一种既从事农业又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双重就业方式。从各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际情况看以兼
4、业型转移为主,分离型转移较少。农村劳动力的普遍兼业式转移,其结果是农户的普遍兼业化。 (三)转移的效益特征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对个人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都将产生重要影响。从个人的收益看,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迅速增长;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实际上也是劳动力资源再配置的过程,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的提高必然会对整个经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四)进程上的阶段性特征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程,从客观上讲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改革前的转移阶段,叫做模糊转移阶段;改革以后的转移阶段,这是真正的转移阶段。从改革以前同时期的情况看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 转移经历了19491957年转移
5、的自发阶段,19581963年转移的大起大落阶段和19641978年转移的受控萎缩阶段。改革以后,经历了19781983年的转移准备阶段、19841988年转移的高速阶段、19881991年转移的趋缓阶段、19911996年快速转移和1997年至今的低潮期五个阶段。 从改革前后两个大阶段转移的抽象概括看,改革以前我国农业劳动力属于集中转移,主要表现是:在转移方向上,目标集中,“城门”打开;在转移速度上,时间短暂,转频强劲;在转移规模上,聚众量大,“一哄而转”,给国民经济发展留下了后遗症。改革以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是分散转移,走到是以乡镇企业为主要载体的劳动力分散道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6、设的开展,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将逐步由分散变为相对集中转移。相对集中转移的特征是,以就业效益增长为目标,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重点,小城镇为主载体,积极发展第 二、三产业。分散转移、相对集中转移,这将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道路,也是劳动力转移的客观规律。 (五)外出方式特征 1.以亲缘、地缘为联系纽带的迁移链效应明显 2.自发迁移比重较大 3.组织化程度低 (六)速度和规模上的不平衡特征 由于我国经济是典型的非均衡经济,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经济是不平衡发展的,因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论上在时间上还 是在空间上都具有不平衡性,直接影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东部地区的经济、
7、社会发展程度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表现出区域的差异性。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发展趋势 (一)未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新的供求状况分析 1.未来我国农村劳动力的供给仍呈严重过剩状态 2.农业部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 3.乡村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严重下降 4.城市吸纳农业劳动力的能力难以令人乐观 (二)未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 1.乡镇企业仍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于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乡镇企业由于资本密集度较低,其就业生成能力比城市国有企业要高得多,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2.加快城镇化进程是
8、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思路 加快城镇化进程应成为今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而实施这样一个新的战略,关键是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引导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 要形成合理的城镇规模结构 3.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其次,要完善 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再次,要加大户籍制度改革的力度,逐步消除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状况。 参考文献 1。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柯兰君、李汉林编著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21年版。 2。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李嘉图编著。1817年伦敦出版社,1819年和1821
9、年分别出了第2版和第3版。 3。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刘易斯发表于曼彻特学报1954年5月。 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刘怀廉编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21年1月第1版 5。农业劳动力转移研究,唐洪潜主编,甘书龙、黄荣武副主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10月第1版 第二篇: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策略 一、农村劳动力的特点及结构 1、特点: (1)发展速度迅猛,相对数量巨大。我国有9亿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数的3/4。近年来,农村劳动力数量和发展速度成倍增加,每年以1300万人的速度递增。 (2)素质参差不齐。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急待于提高:一是
10、思想观念落后,处于“外出找钱无技,在家致富无门”的状况;二是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以体力型为主,技能型较少,智能型更少。 (3)农村劳动力过剩,出现自主流动与转移。近年来随着农村机械工具的普及和推广,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这些剩余劳动力便从农村转向城市寻找工作机会,他们的转移没有固定的方向,具有充分的自主性。 2、结构: 农业剩余劳动力一般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季节性剩余。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与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的可供给量之间在不同季节里出现不均衡状态; (2)常年性剩余。在全年中的任何季节里,劳动力的可供给量都大于需求量; (3)潜在性剩余。主要对劳动时间的利用率过低,隐藏着多
11、余劳动力。 (4)结构性剩余。某一产业部门、某一技术类别的劳动力出现剩余,而其他类别和技术级别的劳动力相对不足。 我国目前主要是常年性剩余和结构性剩余。按照我国有5亿农村劳动力其中以70%的农业劳动力粗略估算,66%的利用率意味着我国目前存着近1.2亿的过剩农业劳动力。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策略 1、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各级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争取更多的教育经费投向农村农户。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升级,首要应大力加强对农村劳动力专业技能的培训工作。根据
12、劳动力市场需求,培训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具备专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并对农村农民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就业指导,突出实用性有效性,为农村就业创造条件。 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积极引导农民种植产量高、经济效益乐观的优良品种作物,组织科技人员下村、下地进行亲自指导,使得让农民在种植过程中掌握科学技术,提高自身技能,不断累积经验。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创造多种就业机会。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既解决部分地区青壮年因过多转移而带来的遗留问题,同时也解决农业生产经营劳力不足的现象。由已经逐步融入人们生活的新兴社区服务业入手,如家政服务、农家乐休闲、家庭式保姆、利用当地优势搞庭院经济等等,安置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
13、,同时加强对个体、私营经济的引导,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做到农业生产经营与挣钱两不误。 3、实行农业多种经营,加大市场需求力度。一方面根据政府各部门有关农 村劳动力转移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应做好农村劳动力的技术培训、业务培训、岗前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加大 二、三产业发展,发挥本地优势,提高地方经济的吸纳能力,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推进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实现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内部的转移。 4、改善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环境。有关部门应加大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机制,最大限度地争取省、地政策支持,有效地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服务,消除城乡劳动力各种不
14、平等的政策,尽可能使农村劳动力在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上与城市劳动力相对平等,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自由流动。 5、依靠政府参与并加大组织劳务输出的力度。日益扩大的打工队伍及激烈的竞争,对劳动力的要求和市场需求也逐步提高。为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参与组织劳务输出的力度:一是实行外部转移,对外出民工进行较系统的技能培训,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培育中介机构,拓展境内外劳务输出渠道;二是更好的利用内部吸引,鼓励发展密集型产业,帮助农民在近处打工,实现离土不离乡。 第三篇: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特点及建议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特点及建议 内容提要据省农调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最新动态
15、监测资料,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但转移的流向出现新变化,即:本乡、本县非农从业人数出现负增长;流向省内大中城市人数和到省外打工人数加速增长。同时,打工收入的地域特征也出现新变化:农村劳动力在县外省内打工月平收入连续两个季度高于到省外打工的月平收入,过去打工者离乡越远、收入越高的状况有所改变。另外,女打工者到外地就业机会明显高于本地,男劳力外流速度远远快于女劳力。如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本文从彻底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和旧的用工(人)制度;出台更优惠政策,拉动县域经济发展,扭转本乡、本县非农从业人数持续下降的局面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成为近几年农民增
16、收的一条重要途径。经过近几年新一轮也是最大的一轮“民工潮”之后,湖北当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什么新情况、新问题,社会各方都很关注,现根据湖北省农调队对33个国家调查县的3300户农户进行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新动态监测结果作一简要分析,供参考。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特点 1、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势头进一步强劲 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后,带来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也带来了新的一轮农村劳动力转移高潮。资料显示,到2021年的十年间,湖北共(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78万人,年均递增5.9%;其中,1997年至2021年的4年间平均每年净转移35万人,年均递增6.4%。据最新转移动态监测资料
17、,今年前三季度转移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6.75%,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转移势头仍十分强劲。 2、转移的流向出现四个新变化 从劳力外出的流向看,主要表现为二减二增: (1)本乡非农从业人数出现负增长。由于多数地方乡镇企业不景气,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乏力,导致农村非农行业就业岗位减少,从业人数出现下降趋势。调查资料显示,今年三季度末“在本地企业就业”人数比二季度末减少了8.8%,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0.98%。在本乡企业就业人数本来就少(目前仅占转移总人数的11.2%),目前还在萎缩,表明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模式在湖北不少地方受到了严峻挑战。 (2)本县非农从业人数出现负增长。因规模小、效益差,城市化水平较低,
18、湖北加之县域经济不景气,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乡外县内非农从业的人数(所占比重也不大,目前只占转移总人数的9.8%)也有所萎缩。与“本乡”就业情况类似,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劳动力“在乡外县内务工人数”比二季度末下降了2.93%、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24%。 (3)流向省内大中城市人数大幅上升。便利的交通条件、良好的收入预期,使劳动力在县外省内流动快速上升,并逐渐成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据调查,三季度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县外省内的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12.97%,比总的转移速度高6.22个百分点。比“到外省打工人数”增长速度还高1.75%。成为目前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尽管绝对人数(目前只占转移
19、总人数的19.4%)不多,但势头较好,值得引起关注。 (4)到省外打工人数仍保持大幅增长。东部发达省份经济一直保持强劲势头,仍是我省不少外出劳动力的首选地区之一。调查显示:三季度末湖北“到外省打工人数”比二季度增长3.52%,比去年同期增长11.24%。由于“到外省打工人数”是湖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体(目前占转移总人数的59.6%),其增加的绝对数占今年净增转移总人数的比重达到95.3%。 3、打工收入的地域特征出现新变化。2021年是打工者离乡越远,收入越高。即在省内大中城市打工收入高于在县内打工收入,到省外打工收入高于省内打工收入。但今年的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劳动力在县外省内打工月平收入
20、连续两个季度高于到省外打工的月平收入,第三季度“县外省内”打工收入为691.65元,比到省外打工的月平收入高出22.04元。从打工月平收入增长速度看:今年三季度在“乡外县内”、“县外省内”、“省外”打工的月平收入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4.46%、10.84%、6.29%。“县外省内”打工的月平收入增长速度也是最快的,说明湖北省大中城市经济景气在回升。 4、女劳力进城就业机会多,但进城男劳力仍远多于女劳力 (1)女打工者到外地就业机会明显高于本地。目前到乡外打工人数男、女之比为:10:7;而在本乡从事非农行业的男、女劳动力之比只10:4。说明本乡企业绝大多数职位属体力劳动,不适合女工,而外出到大中城
21、市女劳动力就业机会大得多。从绝对数上看,今年前三季度在外地打工女劳力是本地的11倍。 (2)男劳力外流速度远远快于女劳力。和上年同期相比,到乡外打工的男劳力人数增加了12.55%,而女劳力只增加5.41%,但在本地企业就业的女劳力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持平略增,男劳力却下降了15.3%。 二、加快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1、湖北应加快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从石家庄等城市改革的实践看,打开“城门”农民不一定就进城,但让农民进城必须打开“城门”。因此,改革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已刻不容缓。目前,不少省市的“城门”已陆续开启,而湖北作为中部不发达省份,打开“城门”更应无所顾忌。应尽快着手建
22、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人口管理制度。为鼓励农民进城,应废除原有的某些歧视性政策,并尽快将一部分已在城镇稳定从业的农民转为城镇居民,真正享受市民待遇。 2、彻底改革旧的用工(人)制度,优化“农民工”从业环境。农民进城立足难,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镇用工(从业)制度难辞其咎。目前城镇的多数就业岗位只招城市居民,城乡居民仍不能公平竞争,这种政策不利于劳动力的转移。我省应作出明确规定,解除过去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劳动关系,对城乡居民应一视同仁,实行公平竞争。在从业环境上,要打破劳动力流动的城乡界限、所有制界限,实现城乡居民身份平等,取消农民进城从事各种经济
23、活动和生活的限制,真正实现城乡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3、出台更优惠政策,扶持地方工商业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近些年来,湖北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机会少,县域经济不景气,吸纳能力低下是重要原因。要使农村富余劳动力都跨省转移是难以想象的。如果说鼓励农民外出打工是目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权宜之计的话,那么,从长远来看,发展地方经济,特别是加快城镇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可能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因此,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优惠措施,鼓励本地企业、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增加投资,扩大规模,大力发展,以便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4、深化土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 农村劳动力 转移 特点 发展趋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