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劳动力培训调研报告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劳动力培训调研报告 .doc(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劳动力培训调研报告 为推动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落实,促进我市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再上新台阶,提高我市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根据主席会议的安排,我们第二调研组在对我市桃园、常青两镇,职教中心、技校、博雅海峰培训学校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赴宿豫区、XX县区学习其先进做法,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劳动力培训的基本做法 1.强化领导,健全组织,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的重视力度有所加强。 xx市委、市政府为切实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的组织领导,于2004年专门成立了市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副书记xx任组长,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xx和副市长xx分别担任副组长,市
2、劳动保障、财政等10多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同时,成立了市劳动力转移工作办公室,对全市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劳务输出和就地转移实行统一规划、扎口管理、组织协调和指导服务。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的实施细则意见和关于做好农民创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通知等10多个文件,对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作了明确规定。从我们调研的桃园、常青两镇看,均建立了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组,由书记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依托镇劳保所成立办公室,分工到人,责任明确。各村明确一名村组干部为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联络员,做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的
3、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组织网络。常青镇为贯彻落实常委发20063号文件精神,缓解该镇企业用工困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以消除纯农户(除低保户)为奋斗目标,研究印发了2006年常青镇劳动力培训转移实施细则制定了目标,分解了任务,细化了考核奖惩责任制,为确保劳动力培训转移提供了制度保证。在调研中我们看到,不少镇已把劳动力培训转移当作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性措施来抓,提出了“富民必先富脑”的口号,加强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通过大会讲政策、小会看典型,利用广播、宣传资料等方式让劳动力培训转移政策走向社会各界,千家万户,营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社会氛围,促进了劳动力培训
4、转移的深入开展。 2.工作扎实,多举并措,劳动力培训工作稳步推进。 (1)培训组织扎实。通过市镇村三级相应建立劳动力培训转移领导机构,全市形成了以用工单位需求为导向,以劳务输出企业为纽带,以培训学校为主阵地,政府统筹,整体联动的培训格局。市农林局与市科协、市妇联和市农发局联合组织了“送科技到农村、送服务到农民”的“双送”活动,共举办培训讲座47场、技术咨询27场,听取群众达18000多人次,接待咨询群众达5000人次,发放培训教材2700本、技术资料26000份。 (2)培训形式多样。农村劳动力集综合性、复杂性、动态性特点于一体,因此劳动力培训工作不能定期、定点、定人,我市部分镇和培训机构能够
5、针对这一现状灵活培训。一是培训方式灵活,采取脱产与业余、集中与分散、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多种培训形式。市博雅海峰学校与电大联办开设高技术的长期培训班,同时又着重在本校开设热点技能的短期培训班。二是培训时间灵活,镇劳保所联合成教中心及各培训学校,利用农村劳动力农闲、下雨天、晚上及节假日等时间开展培训工作,我市职教中心针对农村现状推进半工半读培训模式,很好解决了农民培训与农村生产的矛盾,深受农民欢迎。三是培训地点灵活。采取“培训班与工地培训”相结合的办法,灵活机动地举办各类培训活动,适时将技术培训送到企业、建筑工地、农民家中和生产用地。 (3)培训效果显著。通过培训组织工作的扎实推进,培训形式的灵活
6、多样,我市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效果明显。目前,全市累计培训劳动村劳动力35.49万人,劳务输出18.38万人,就地转移18.72万人,2005年全市28家定点单位培训农村劳动力10479人取得技能证书,其中,领取职业资格证书的4189人,领取就业培训结业证书的6290人。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最终的就业,我市技工学校充分发挥职业指导职能,实施包培训、包推荐、包就业的农转培训优势服务,积极与省外用人单位联络和沟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转移率达99%以上。 3、结合实际,利用优势,全方位开展农村劳动力培工作。 (1)依托区域优势,抓培训。我市位于长三角腹中地位,具有连接苏南,紧靠上海的区位优势,不少培训机构
7、根据苏南苏中地区纺织等工种紧缺的现状,及时组织本地富余劳动力,甚至苏北等地农村劳动力开展相关培训,不断向无锡、苏州、昆山等地输出学员。 (2)依托特色,抓培训。根据农业产品结构调整的需要,我市不少镇成教中心结合本镇特色,广泛开展农民对外向果蔬、花木、栽桑养蚕、优质生猪等农产品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使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质量高、数量多,销售潜力大,老百姓得到最大的实惠。市建工局还发挥建筑业“xx铁军”的特色抓培训,全市已培训和鉴定技工2.8万人,占职工总数30%,其中高级工0.1万人,中级工2.1万人,初级工0.6万人,技术工人持证率达到35%,将其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做亮。 (3)依托劳务品牌,
8、抓培训。全市现有各类职业介绍机构100多家,其中境外劳务机构22家,初步形成了以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为龙头,各类职业介绍机构为补充的城乡人力资源市场网络,实现了全市上下职业中介组织的全面覆盖,做到培训与就业相结合,通过这些劳务中介组织“定单式”的培训,向外大量输出农村劳动力并确保了100%就业。 (4)依托市场,抓培训。我市培训转移工作和市场需求相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市场需求什么样的劳动力,就设计什么样的课程,培训什么样的劳动力,使培训出来的劳动力能尽快就业。博雅海峰学校充分认识到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数控技术将会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该校投入大量资金购买了数控机床、数控铣床、电脑仪器等精密设
9、备,扩大了学校规模,增设实训车间,配备了投影电化标准教室。 4、积极探索,敢于创新,不断尝试多元化模式开展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 市劳动保障部门在实践中经过不断探索、总结和研究,推出了“333”xx模式。创建“三个联合”就业培训新模式,即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学校与中介的协作培训的模式;推行“三位一体”就业服务新机制,即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推荐介绍和权益保护工作服务新机制;打造“三优品牌”新效应,即培训专业品牌、学校品牌和劳务品牌。这一模式的实施,对进一步创新劳动力培训转移模式,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农业,繁荣农村、惠及农民,发挥了重要作用。桃园镇成人教育学校与华建职业学校进行“合并办学”,相
10、互利用资源,使该镇劳动力培训基地在硬件上了一个新档次,为提高培训劳动力的技能提高了一个新水平;常青镇利用“校企”联合培训的办法,在企业享有优先录用权的前提下提供培训费用,这既做到了免费培训又缓解了企业用工难问题;同时镇党委、政府还结合当前的中心工作,创新培训思路,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公司”,将农村建筑业的“散兵游勇”集中进行业务技能、安全生产知识、合同法等培训,在培训合格后投入新农村建设中,既解决了劳动力的转移又方便了新农村建设,更有利于这些农民今后的就业;市委农工办在劳动力培训工作上创新方式,依托帮扶工程,引导和动员帮扶单位扶持贫困农户劳动力技能培训,三年来,共培训、转移贫困劳动力20
11、00多人。 二、存在问题 综观一年来我市在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上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在一定的层面上提高了农民就业和增收致富的能力,起到了短、平、快的作用。但是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还存不少的问题。 1、对劳动力培训工作的意义认识和重视力度有待加强。 在工业化、市场化加速推进过程中,由于受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我市劳动力培训工作还稍显滞后,主要体现在:少数镇党委政府片面追求招商引资的数据增长,没有真正意识到劳动力培训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对劳动力培训工作缺乏协调指导,缺乏目标管理考核,缺乏刚性手段,
12、平时对劳培工作仅限于口头上安排,工作有布置没核查,有要求没落实,有的镇成立的领导组和办公室只是挂挂牌子、做做样子,不作为一项实际工作去落实。 2、现有培训资源整合利用不足。 我市承担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的有教育、劳动保障、农林等部门,主办的有职教中心、技校等单位,同时又有大量社会力量办学,由于体制、运作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专业设置重叠,设施投入重复,办学效益不高,如数控机床的投入仅社会力量办学的培训学校就有40多台,造成了大量资源的重复投资;市技工学校整合后办班点分散,资产利用率较低,管理成本却提高了;农村成人教育条块之间,部门之间各行其是,综合服务功能不强,办学条件相对偏差,有的镇成人教育中心经过
13、多年苦心经营后有设施、资产、人员,但在结合当地实际,抓培训方面作为不大,资源浪费,人力闲置;社会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40多家,目前均处于分散状态,不少民办学校办学游击化、条件简单化、管理无序化,严重制约了劳动力培训的质量。 3、基层劳动力培训机构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资金不足。经费投入渠道不畅,办学条件相对滞后。长期以来,市财政对教育的有限投入主要在义务教育上,对职业教育投入少之又少,这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办学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市还没有一所职业学校符合国家设置标准的实训场所。从桃园镇成教中心看,该校每年靠教育局下拨的5000元仅能勉强维持日常办公,难以积累发展,更不用说独立进行劳动力
14、技能培训。培训经费的严重不足,制约了农民劳培的积极性,从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每培训合格一名劳动力,省补贴110元,但由于确认程序复杂,要求严格,不少镇培训的劳动力均得不到补偿加至我市财政补贴部分甚少,农民本是基于增加收入的目的而打工,现不少培训费用由农民个人及用人单位共同承担,广大农村劳动力无法接受,不愿参加培训。 (2)师资不足。目前农村劳动力培训只有工作任务,不配人员和编制,使大部分镇成教中心工作难以开展,如桃园镇成教中心共3人,一人临近退休,一人负责中心初中部分工作,仅仅校长一人独守阵地。同时培训学校专业师资的缺乏更导致了劳动力培训工作成了“无米之炊”。 (3)农民认识不到位。一是农村劳
15、动力文化结构不合理,初中及以下比例偏高,掌握劳动技能的程度较低。二是农村劳动力普遍存在小农意识,小富即满,小进即安思想严重,特别是“4050”人员,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思想保守,对依靠技能劳动致富的意识不强,存在着“不愿出去,不敢出去,不会出去”的想法。三是由于农民受自身素质限制,加之政府宣传不到位,致使农民对技能培训的显著作用和长远意义认识不足,对“要我学”与“我要学”发生错位,进行技能培训时,一些农民甚至提出先给误工费,并提供免费午餐,要求答应安排工作,才参加培训的不适当要求。四是基层村组干部在劳动力培训中存在畏难情绪,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各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台帐资(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
16、”)料所填内容都停留在2004年的基础上。 (4)培训层次不够高。不少镇和培训单位限于自身条件及农民的认识实际,对技术含量高、培训时间长、培训成本高的技能培训热情较低,培训工作只能停留在浅层次,对老企业工人的技术提升也一直未能落实,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技能知识结构,远未达到凭借所学迅速致富的效果。 (5)基层劳保所运行困难。镇劳保所是做好农村劳务输出培训工作的依托,我市基层劳保所面临人员少、经费紧、任务重等诸多问题,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开展。 4、劳务输出与劳动力培训的发展不平衡。 一是培非能就,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与市场的实际需求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和对接,农村劳动力培训的专业设置档次较
17、低,培训工作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导致部分人员培训出来后无处就业。二是培非所用,各镇所在地的劳动力需求是解决当地内转劳动力的承载主体,而实际上不少镇私营企业规模小,生产具有季节性,以生产定单的紧与松、多与少确定招工人数,对体力、经验要求较高,经过劳动力技能培训的人员上岗后,无需发挥培训所学,在就业时缺乏优势。三是从劳动力供需总量上看,需大于求现象突出,据发改委调查统计全市现缺技术工人万人。 三、对策建议 1.强化认识,进一步提高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关注。 从以上调查情况分析,领导重视,机构健全,认识到位是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重要保证。全市上下要真正认识到劳动力培训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
18、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如XX县区主动调整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劳务兴具战略,狠抓农民技能培训与劳务输出,本着“输出劳务,引回人才;输出劳动力,引回创业者;输出生产者,引回经营者;输出打工仔,引回管理者”的思想。把劳动力培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来抓,把劳务输出作为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来落实。我市各级政府及劳动力培训各相关部门,要牢固树立农村劳动力也是政绩的观念,切实加强对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的领导,把这项工作等同于招商引资、全民创业、环境打造等中心工作来抓,认识再提高一点,重视力度再大一点,措施办法再多一点,充分发挥现有的劳动力培训转移领导、指导机构的作用为培训转移工作创
19、造宽松的环境。同时针对我市庞大打工队伍,不仅要在劳动技能培训转移上应受到重视,同时在遵纪守法、维护权益、思想素质等方面的提高上也应受到同等力度的重视。市委、市政府应为切实取得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实效倾注更多的精力。 2.有机结合,加大劳动力培训资源的整合力度。 在赴XX市宿豫区、连云港XX县区学习考察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农村劳动力培训资源出现的重复投资、资源紧缺等现状,建议我市可以本着“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的原则”,参考宿豫区劳动力培训的模式,成立职教集团,具体做法如下:成立职教办(由政府办、劳保、教育、农林等劳
20、动培训转移相关部门抽掉人员组成,具有独立的经费,市委、市政府对其进行单独考核,是职教集团的管理核心,)组建职教集团(由职教中心、技校等我市几所公办学校及社会办学力量组成)市劳动力就业市场(负责对全市劳动力情况的统计)各镇劳保所(镇就业中心对本镇劳动力情况和所在地企业用工情况的统计)各村组信息员(对本村劳动力情况的统计)。其职教集团的具体运作方针:强化政府统筹职能,打破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推进区域内整合,总体上优化,努力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各职业教育相关部门,学校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共同培养。在充分发挥公办职教学校主力军的同时建立职教园区,鼓励社会力量按股进入办学投
21、资,建立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按股分红的办学体制,职教园区可实行教职工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加快形成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合理流动的良性机制。 3.强化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及转移。 (1)夯实基础,要完善农村劳动力培训服务网络,服务延伸至村组,明确一名村干部为农村劳动力情况信息采集员,对本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适合工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做到有台帐资料显示,同时要以各镇劳保所为依托,对本地企业缺少的工种,人数等情况亦建台帐资料,以上台帐要根据其综合性、复杂性、动态性的特点,做到月月有更新,确保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有的放矢。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
22、使广大农民提高自身素质,逐步脱离土地情结,真正认识到劳动力培训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之路。 (2)落实细则。各镇劳保所要按照劳动力自身特点,区别进行短平快培训,可将“双后”劳动力(即高中考落榜生)定为劳力输出型;农村能人定为提升技术、创业型;将“4050”人员定为简单工种内输型。同时在专业设置上,要以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重点,按实用高效原则,积极实施针对性强的培训。在教学形式上,要力求务实多样,一是长短班结合,农闲时办长班,农忙时结合生产技术环节办短班;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是讲课与观看相结合;四是讲解与专业户介绍相结合;五是学习与生产相结合。 (3)抓好典型带动。积极培育典型,
23、加强分类指导,及时总结交流,示范推广,切实推动农民培训转移致富。如我市常青镇开展的“订单式”校企联合免费培训模式,可在全市面上进行推广带动。 (4)广开输出渠道,扩大就业空间。一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就业潜力。围绕培植蔬菜、花木、畜产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运销产业。同时,进一步加快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内部就地得到就业。二是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进一步创造环境,积极吸引外商投资兴建劳动密集型企业,引导本地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三是积极扩大劳务输出,切实畅通劳动力
24、异地就业渠道。进一步完善区域劳务协作,积极引导全市中介组织与外地劳动力市场建立合作关系,与规模大、用工密集型企业签订劳动力输出合同,扩大劳务输出规模。 4.增加投入,促进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健康发展。 一是客观上政府要加大经费支持力度,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可筹建“农村劳动力培训基金”,作为农民培训扶持费用,专项用于培训工作,具体可按市、镇两级财政占60%,相关培训职能部门占40%运作。对以下三种形式的培训实行培训费用补贴:一是向提供就业岗位的用人单位免费培训并输送务工人员;二是对就业率高的培训机构给予奖励性补贴;三是对贫困户的技能培训进行全额补贴。同时市财政还要加大对职业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每年从教
25、育经费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各职业教育学校,各镇成教中心学校培训转移劳动力专项经费,在计划中单独列项。 二是经费问题不仅要依靠公共财政的支持还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多渠道筹措解决,如培训可按“谁用工、谁出钱、谁受益、谁分担”的原则,由用工单位提供培训经费;也可开展信托培训,由培训单位先垫付培训费用,在学员就业后返还。 三是要完善培训补助政策,对不同层次的培训实行高低不等的培训补助。如对参加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培训周期较长、就业前景较好的技能培训,经有关部门认定,可以提高培训补助金额;对参加双证制培训的农民和已在企业工作的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也要给予经费补助。 内容总结(1)劳动力培训调研报告 为推动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落实,促进我市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再上新台阶,提高我市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2)推行“三位一体”就业服务新机制,即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推荐介绍和权益保护工作服务新机制(3)四是基层村组干部在劳动力培训中存在畏难情绪,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各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台帐资(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料所填内容都停留在2004年的基础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