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区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 (2) .doc
《2022区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 (2)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区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 (2) .doc(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区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 在年根岁尾,我区各项工作走向冲刺阶段,并着手制定明年大盘子的时候,耿书记带领市政府的其他领导来我区检查指导工作,必将对我区的各项工作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特别是对我们总结去年农业、农村工作的得失和安排来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能够给予及时地指导作用,我代表榆次区四套班子对耿书记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自从一号文件出台以来,从中央到省、市的各级领导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出台了许多重要举措,为此,我区在指导今年的经济工作中转变了工作思路,由原来的以城市工作为重心,转向城乡并重,并突出农村。我们认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问题。围绕农民
2、增收这篇文章,我们突出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增加投入作为农民增收的基础,在机制上创新 投入是增收的基础,只有高投入,才有高回报。榆次是个“吃饭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单靠财政,那只是杯水车薪,如何增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成为我们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在投入这个主要环节上创新思路,创新机制,采取“财政引导、政策调动、农民为主、大户牵头、引资上项、股份经营”等多条腿走路的办法,搞活了四方面的投入机制。 一是强化财政投入机制。今年我区“吃饭财政”的困难显现越发突出,由于中央不断出台调资政策,加大了一块支出,各条条单位要求财政在一些经费的支出上逐年递增又挤了一块,有些政策因素
3、减少了行政收费,增大了财政支出,又有了一块,象教育系统实行一费制,公务经费完全由财政负担就是这种情况,在这种困难下,我区为确保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的足额到位,做到了四不,即“不挤、不占、不少、不挪”。“不挤”,象今年的支农支出我们预算安排439万元,比上年增长12.85,目前已全部到位;“不占”,所有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随便占用,象粮食直补资金,我们按照严格核定的实际面积不差分毫,100直补到位;“不少”象科技研发管理费用,就是以前说的科技三项费用,按要求不少于财政收入的1.1。榆次的财政收支能持平已经够吃力了,但给这块的预算安排就达到132万元,占到财政收入1.19,
4、并全部足额到位;“不挪”,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大部分是项目专款,包括饮水工程、节水灌溉、综合开发、道路维修、危房改造等,资金总额为556万元,已到位556万元,仅此一项比上年增长48.66。由于做到上述四点,使我区的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比上年增长了13.3,比年初预算安排增加11.8,达到7835万元。 二是落实政策投入机制。我们主要抓了“四个一”,即。落实了一项政策,就是“粮食直补”政策。通过摸底造册登记,经督查和两次公示后,核实小麦面积2.09万亩,玉米面积30.45万亩,发放粮补资金211.15万元,为全区农民人均直接增收8.1;深化了一项改革,就是农村税费改革。农业税在去年“四取
5、消、一调整、一改革”的基础上,今年农业税再减少1.5个百分点,减免绝对额219万元,为全区农民人均直接增收8.4元;健全了一个制度,就是“一事一议”制度。象东阳镇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全省确定的五个试点之一,除上级拨款资金外,村级也需配套资金100万元,东阳镇就是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解决的。100万元中其中50万元通过筹工消化,剩余25万元现金已全部到位,25万元随工程进度以物折资逐步到位;突出了一个主体,农民投入始终是农业农村投入的主体。据调查统计,全区2004年农民自主投入蔬菜粮食种植、红枣开发、养殖小区建设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项的农业资金达到3.4亿元,比上年增长31。 三是引深“三资
6、”投入机制。就是争取上级资金,吸纳国外资金,引入大户资金。在争取上级资金上,我们充分发挥国家扶持资金的引导作用,利用国家对灌区改造、节水示范、农村饮水等方面投资的机遇,减轻农民在资金投入上的分担比例,仅近2年就引进国家及省级水利项目46个,如人畜饮水解困工程、淤积坝建设工程、水保治理工程等,共计总投资约6800万元。“863”计划是国家科技部在我区实施的农业节水项目,从2002年起至2005年四年建设期,建设规模10万亩,主要是以高标准灌溉为主的节水工程,涉及张庆、郭家堡、修文等三个乡镇的44个村。今年已完成投资800万元。 在吸纳国外资金上,我们主要抓了三大项目。第一是世行贷款发展养牛项目。
7、该项目从2003年实施,到目前项目建设提供报帐已完成,共发放贷款891万元,涉及7乡镇28个村,直接受益农户469户。第二是日元贷款项目。项目总投资1719.9万元,其中贷款1228.4万元,政府配套245.8万元,以劳抵资245.7万元,现已发放贷款349.4万元,发展大户70户,完成面积4355.7公顷,占到总任务的95.6。第三是中德技术合作项目,涉及我区什贴镇6个村,面积20688亩,现已完成投资130万元,其中德国投资62万元,通过项目的开展,使我区农民学到了参与式的高效集约管理方式,推动了林业产业发展。 在引入大户资金上,我们根据我区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创出了“三结合”模式,即:开
8、发与生态相结合。象华玉荣香椿有限公司就是利用什贴镇李坊村一片生态较好的山坡,进行集种植、养殖、加工、旅游四位一体的综合开发,现已完成投资1200万元,已经具备观赏旅游的框架;开发与治河相结合。东赵乡通过市场化运作,引进社会资金300万元,开始大规模潇河治理,筑坝10公里,加宽取直河道,工程竣工后可使潇河岸3000亩旱地变水浇地。该工程采取边建设边开发的办法,建设资金全部来自河沙开发的利润。开发与治荒相结 合。象我区的红枣开发大户就达到180余户,开发面积16万亩,占到全区红枣面积的一半以上,累计已完成投资6200万元。 四是搞活股份投入机制。今年我们在修文镇、张庆乡、东阳镇的部分村开展了小型水
9、利资产的置换,进行了水井的承包和购买。东阳镇下丁里村350户农民集资54万元,打井18眼,保证了全村2964亩的地浇水。象什贴镇的雨水集蓄工程,坚持了井随地有,国补建设,谁出地,谁使用,谁维修,谁受益,除国家予以资金补助外,其余部分由农民以土地、配套提水设备等入股。建成后,集蓄设施全部归农民个户管理,使用20年。多元化的投入新格局,明确了各个项目的建设主体、管理主体和受益主体,促进了农建基础工程和特色产业的同步发展。 二、把推进“三化”作为农民增收的主线,在重点上突破 从现阶段看,农民增收的渠道主要来自“三化”,即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今年以来,我们围绕“三化”抓了三点,有效地加
10、快了农民增收的步伐。 (一)农业产业化是加快农民增收的支撑点 榆次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阶段,就是要搞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市场化经营,为适应当前市场准入需要,大力推进标准化进程。为此,我们狠抓了农业产业化的链条对接。 1、扭住产业化龙头,优化区域布局。我们根据市场导向和资源优势,按照XX市区域布局总体规划,在全区范围内共选定绿色蔬菜、优质果品、绿色畜禽、传统杂粮四大主导产业、12种优势农产品进行了科学的区域布局和规划。包括种植产品4个(蔬菜、专用玉米、谷子和专用高梁),畜禽产品4个(奶牛、商品瘦肉型猪、肉羊、禽蛋),林产品4个(红枣、苹果、梨、核桃)。规划实施一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共规划
11、实施蔬菜面积27万亩,总产量达到9亿公斤,总产值4.75亿元,平均亩产量3519公斤,比全区蔬菜平均亩产量高出2.9,平均亩产值1759元,比全区蔬菜平均产值高出7.9。以东阳、张庆、北田、修文、长凝5乡镇为中心建成了10.9万亩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规划实施红枣面积30万亩,其中有10万亩进入挂果期。奶牛发展势头迅猛,存栏达到5600头,比去年增长30.6;规划实施优势玉米种植面积15万亩,实际完成播种面积33.5万亩,比去年净增18.8万亩,增幅127.9,全区玉米总产量达1.3亿公斤,占粮食总产量的83.9。 2、构建产业化基地,状大特色产业。蔬菜产业农民增收的半壁江山。2004年全区蔬
12、菜种植面积达到34万亩(含马铃薯、瓜类),其中占用耕地22.6万亩,复播面积11.4万亩。年总产各类蔬菜达到11.63亿公斤,平均亩产量3421公斤,商品率85以上,其中省外销量7.5亿公斤,较上年增长5.6;全区蔬菜销售收入6.12亿元,较上年增长11.9;仅此一项,为全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1553元,较上年增长155元,占全区农民纯收入的44.4。 红枣产业农民增收的最大潜力。榆次种植红枣有千年历史,现红枣开发面积已突破30万亩,居全市之首、全省前列。初步形成了北起乌金山镇、南到北田镇的百村百公里红枣经济林带。为全面提高枣园的生产效率,今年我区实施了“四个一工程”的枣园发展模式:即,一项矮
13、密丰技术、一座沼气池(提供有机肥、叶面肥)、一座保鲜库(拉长销售期)、一座烤房(处理裂果)。目前已在大户枣园中普遍推广,增效十分明显。为此,XX市为我区的四个红枣园挂了示范园牌子,榆次又被确定为全省七个红枣示范园区之一,省里还把榆次的红枣发展模式作为样板在全省推广。2004年全区红枣产量达到2000万公斤,产值4000万元,为农民人均增收150元,进入盛果期,全区红枣总产量可达6.64万吨,产值1.2亿元,为农民人均提供纯收入可增加到460元。 畜牧产业农民增收的亮点。全区畜牧业专业化、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养殖总量已达到全区养殖总量的65以上。2004年全区肉蛋奶综合产量将达到3.8万吨,比上年增
14、长15。畜牧业为农民提供总收入3.25亿元,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516元,比去年净增48元。增收的构成情况是这样的:价格因素增长34.6元,增产因素增长5.8元,新技术推广因素增长7.6元。 粮食产业农民增收的支柱。由于宣传到位,国家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中央及我省粮食补贴政策的措施得力,从而一举遏制了粮食种植面积连年下滑的局势,今年粮食面积实现突破性增长。全区粮食播种面积达44.6万亩,比去年增加10.6万亩,增长31。粮食总产1.55亿公斤,比去年增长6000公斤。预计今年粮棉油生产总收入可达1.9万元,比去年增长6315.35万元。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495元,比上年净增198元。 另外,果
15、树产业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过程中,也有较好的收成,总产量达到1.05亿公斤,创历史新高,总收入达到9000万元,为全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338元,比去年净增97元。 3、拉长产业化链条,完善市场体系。主要抓了四方面工作:第一,抓中介服务组织的建设。全区初具规模的营销组织发展到20余个,发放营销“绿卡”500余张。第二,抓营销大户。全区常年从事蔬菜营销的农户达到4000余户,销售的蔬菜占到榆次蔬菜生产总量的60。其中以王二只、赵四清为首的年销菜千万公斤以上的大户有15户。第三,农业连锁经营服务体系,这是城乡统筹发育最好的市场体系。普家乐农村服务项目,用现代流通方式建立起农村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
16、和农业生产资料“三位一体”的连锁经营服务体系,现已完成了25个连锁店和100个村级服务站定点工作。第四,在继续完善东阳等现有市场的基础上,什贴葵花籽集散地专业市场也已经投入运营。同时,华北最大的“榆次串串红农业综合市场”已报省计委立项,总规划占地400亩,总投资1.2亿元。一期工程占地43亩,即将开工建设。 4、提升产业化级次,狠抓标准化建设。今年我们又对4个项目16个 产品进行了申报认证,其中绿色认证产品1个,无公害认证产品15个。全区蔬菜新增认证面积7万亩,认证品种达到15个;特别是东阳镇在已认证1.6万亩产地认证的基础上,今年把面积扩大到5万亩。以“魏榆”、“串串红”为主的品牌蔬菜在全国
17、市场独领风骚,畅销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榆次已列入全国55家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区),也是我国南方淡季市场的茄果类蔬菜生产基地;水果认证工作也有所突破,黄金梨、新红星苹果有2个产品申报认证;红枣以丰元枣业为示范基地,建立了红枣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红枣农药使用准则和红枣肥料使用准则三项标准,中昌基地的梨枣产品进行了绿色认证,认证面积300亩,另外,还新注册了“宁早”、“老树”2个红枣专用商标,标志着我区红枣标准化生产迈出历史性的第一步,同时为全区红枣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农村城镇化是农民增加收入的着力点 第一是实施扶贫移民工程。扶贫移民工程涉及全区6个乡镇38个村,1393户4
18、553人,采取地理位置上就近联片,经济发展上强弱结合的办法,使生产要素能够有效集中和充分利用,进一步调大了一些农村集镇的村组规模,优化了边远山区有限的资源配置。第二是在集镇建设上,与特色产业一同规划,齐步发展。东阳镇是全国500个小城镇之一,XX省35家中心镇之一,是国家小城镇经济建设综合开发示范项目镇。该镇在集镇建设中坚持以旅游产业带动集镇建设,以生产观光农业促进集镇建设的原则。实施了一系列重点工程。东阳镇的东清路商业街,由上海同济大学设计,工程总投资3000万元,路两侧共建设134幢商住楼,商贸服务业经营户达到300余家,商贸业收入达360余万元,是全省城镇建设的示范工程和精品工程。另外,
19、常家庄园的修复运营,使东阳镇的旅游业由一张白纸到旅游综合年收入达到1500万元。东阳镇的集镇建设带动了鸣谦、北田、长凝、什贴、修文等七个小城镇建设进程,这些乡镇也先后被列入了全省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重点行列。 城镇化的推进,使二、三产业的发展由分散到集聚,并产生互动效应,加快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为此,根据XX市的统一安排,我区承担实施了国家农业部的“阳光工程”培训就业任务,依托晋中农校和XX省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学校,对农民工职业技能进行实地培训。开设了计算机应用、餐饮服务、物业保安、电子装配、服装加工等专业。全年共培训农民工1856人,超额完成任务的15.6%,其中有60%学员输送到北京、天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区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 2 2022 农业 农村工作 情况 汇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