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班级上册《青山不老》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班级上册《青山不老》语文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版六班级上册青山不老语文教案 教材是死的,不能随便更改。但教案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老师的才智和才能.尽管写教案要去学习大量的参考材料,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听取名家的教导,吸取同行阅历。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六班级上册青山不老语文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青山不老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引导同学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解语言背后隐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课题“青山不老”的含义,理解文章主旨。 课时支配: 1课时 教学
2、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通过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深深地领悟到:我们的地球太可爱了,同时也太简单破裂了。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巍巍青山,有多少悄悄守护的人。今日,我们要随着作家梁衡去熟悉一位用自己的生命守护青山的山野老农。1983年,梁衡采访这位老人后写下了这篇青山不老,当时老人已经81岁高龄了。 2.老师板书课题,引导同学朗读课题并质疑争论。 质疑:青山是没有生命的,为什么说它“不老”?(带着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沟通学习方法。 过渡:本文是这个单元的其次篇略读课文。我们已经学过不少略读课文
3、了,那么学习略读课文一般从哪里入手?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生沟通:阅读课文;抓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 预设:这里让同学说说自己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既是对学习方法的一次整理,也是提示大家在这节课中也可以运用这些方法去自学、自悟。 2.同学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1)圈画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出自己喜爱的词语或句子。 (2)带着问题去读:老人制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制造的?可以在文中画出有关语句,还可以在课文的留白处做旁批。 3.检测预习状况,抽读词语。 肆虐盘踞险恶绿洲治理劲挺荡漾领悟雄伟归宿如臂如股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山川共存日月同辉 三
4、、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 2.说说课文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老师提示概括方法:读课文第26自然段开头的一句话,读后说说自己的发觉。 预设:文章的第1自然段是写景,引入故事的叙述。最终一个自然段是点题,抒发情感。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比较简洁,同学读后就可概括。其他五个自然段,老师可引导同学抓住各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即抓住关键句来概括主要内容。比如第2自然段的“山沟所处的大环境”,第3自然段的“院子里的小环境”,第4自然段是“不紧不慢地说着”和“尊敬地补充着”,即叙述了造林的成就;第5自然段是“到沟里去看树”,描绘了看树时的景、老人说的话;第6自然段是“道别”,写道别
5、时看到的情景和感想。 3.聚焦“奇迹”,感受艰辛与宏大。 (1)从数字的正面描写理解“15年制造的奇迹”。 策略:关注数字对比理解直观奇迹。 抓数字,出示文本。 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抓“三千七百亩”,补充文本。 预设:同学可能对“亩”这个单位不太熟识,老师可简洁介绍:老人造的3700亩林网相当于2467000平方米,以每10平方米栽一棵树计算,需要栽种246700棵树,15年平均每天栽种45棵。这是多么漫长的坚持,这是多么宏大的奇迹! (2)从大环境的侧面描写理解“15年制造的奇迹”。 策略:关注险恶影像刺激反衬奇迹。 抓“险恶”。
6、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出示影像资料。 预设:大环境是指晋西北的生态环境。同学可抓住关键词“肆虐”“盘踞”“险恶”来感受当地环境的恶劣。文中引用的县志资料,同学若理解不了,老师可加以解释。 抓“绿洲”。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对比学习。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过渡:这景色美吗?句中有一个比方句,把_比作_。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悄悄地想象,你的脑海里出现出怎样的画面?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这个画面? 预设:将第1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结合起来,可明显地感受到剧烈的对比。环境这样恶劣,老人竟然制造
7、了一片绿洲,这真是一个奇迹! (3)从小环境的侧面描写理解“15年制造的奇迹”。 抓细节,走进生活。 预设:小环境是老人生活的小院。这段文字讲了几件事:第一,老人早出晚归上山种树;其次,老人与七位老人15年前开头种树,其中五人已离世,但老人还在坚持;第三,老人的老伴去世了;第四,老人的女儿求他去城里享清福,他不走。同学可结合其中触动自己的事情来说,体会老人执着、坚韧的精神。老师还可以提示同学,这里列举的都是典型事例,写出来却很简洁,这就是采访性文章的特点。只用三言两语便叙述了老人以树为友、以青山为伴的平凡朴实的生活。 抓“选择”,感悟心灵。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8、明确:面临享福与吃苦的选择,老农毫不迟疑地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开拓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由于他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事没有完成,这条山沟还需要他,需要他不断地种树绿化,因此他情愿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青山。 老师出示一组句子,同学读一读,感悟老人的精神。 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苦痛,他不改初衷。 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连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 4.聚焦老人的精神,领悟“青山不老”。 (1)老师出示“自学要求”,同学分组沟通争论。 看:看一看老人种的树,找出描写树的词句,谈
9、谈感受。 听:听一听老人说的话,感受他对土地的喜爱。 找:找一找的评价,理解“另一种东西”。 议:议一议的领悟,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2)汇报展现,老师相机指导。 找出描写树的词句:如臂如股、劲挺、英勇、顶。 预设:提示同学留意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树木与恶劣的环境做斗争的不屈精神。这其实也体现了老农坚持植树、不畏艰险的精神。 老人说的话:“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 预设:让同学结合实际感知“两米”的厚度,感知植树造林的好处保持水土,再结合“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来说一说老人植树造林的重大意义。 的评价:“他已经将自己的
10、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预设:同学理解“另一种东西”可能会有难度,可从两方面引导同学思索。一是结合老农制造的奇迹来看,这另一种东西,指的是老农制造的这片绿洲;二是要深化思索支撑着老人数十年如一日植树造林的信念:开拓山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所以,这另一种东西是一种宏大的精神与情怀,同学可以自由发挥,并没有标准答案。 的领悟:青山是不会老的。 明确:老人用自己的勤劳、英勇制造了这片绿洲,用有限的生命制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由于时间的消逝而变老的。这就是课题“青山不老”的深刻含义。 小结:老人的生命与
11、青山同在,青山是他的丰碑;老人的精神与日月同辉,日月是他的奖章。有这样的精神,青山还会老吗?永久不会! 四、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同学们,文中的老农用15年的时间播种了绿色的盼望,制造了一片绿洲,大家是不是被这个故事打动了呢?其实,老农并不孤独,他有共同奋战的老友,还有如他一样把植树造林当成毕生使命的追随者。我们接下来要熟悉一位感动中国人物,他也是一位植树造林的英雄。同学们读一读相关资料,然后也试着为课文中的老农写一段颁奖词吧,由于他也是一位感动我们每个人的英雄! 1.课件出示2022年感动中国人物杨善洲的颁奖词和个人简介。 感动中国颁奖词: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
12、气风发,他心向将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终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杨善洲(19272022)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人,2022年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202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奖者。杨善洲1951年5月参与工作,1952年11月入党,曾任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6月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带领大家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捐赠给国家。 2.同学仿写颁奖词,写完后互评。 示例:(1)他用15年的岁月让荒山变为青山;他用双手制造了绿洲,青山不老,他的生命更是永垂不朽。盼望的绿海,生命的归宿,1
13、5年的岁月,谱写绿色的诗篇! (2)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一位81岁的老人,用整整15年的时间制造了如此奇迹。阵阵林涛,驱逐了漫天的黄沙;青山绿水,代替了不毛之地。他将生命化为一片片绿洲,他用佝偻的背书写了青山不老的传奇! 五、课堂回顾,沟通收获 1.老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同学的课堂表现。 小结: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课堂上大家很好地运用了一些自学的方法,解决了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表现得很不错!学习这篇文章的重点是要透过一个个数字,透过一幕幕景色,透过一个个小事例去感知人物精神的宏大。还有就是我们要将这种精神化解到我们生活的点滴中去,比如爱护好我们的环境、爱惜
14、好我们身边的绿色就是特别重要的事情。我们也要像老农那样去为爱护环境贡献自己的一分力气。 2.引导同学沟通收获。 六、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阅读课文,而语文阅读教学其实就是一种对话,而对话的实质在引导同学透过语言文字,走进文中情境,感受文本形象,感受文本或悲壮、或美丽、或激扬的美的过程。对于略读课文,这应当放手让同学透进语言文字自主感悟。 上青山不老这一课时,我在总结前几篇阅读课文教学和向有阅历的老师请教后,试着把握好阅读读文教学的“度”。 同学是学习的仆人,把“教本”变成“学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略读课文为培育同学自主学习,体现课程理念创设了
15、条件。那么略读课文的教学是否完全放手让同学自学? 通过本节课证明,同学是不能完全放手的。由于学校生,他们认知水平的提高与学习方法的运用都离不开老师适时、适当的指导。但是,略读课文也不能过多的指导,以前我总是放不开手,生怕同学什么也不会,而过多赐予引导,这样就大大束缚了同学的主观能动性了。 本课教学时,在同学自主学习、合作沟通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问题“老人在什么状况下制造了奇迹”和难以理解的句子,“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等,进行启发,把握引导同学的“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同时本课还找准了切入点,引导同学联系实际学习。 联系实际、际深化思索是本课的一个胜利之处。通过本个切入点引导同学联系生活实际、深化思索。第一个是开课开头增加感性熟悉,引导同学联系资料或实际状况谈晋西北沙化现象,引发思索。其次个是在感爱老人生活艰辛时,让同学联系自己家庭生活状况想象假如只有“三间房”什么家具也没有的状况下您会怎么过?还让同学想象一下自己的爷爷在子女三番五次接他进城而他却坚持在山里生活时,你会对爷爷说些什么?通过这种想象,使同学体会老人的精神。 教无定法,但对阅读课文老师的恰当引导会让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的。 部编版六班级上册青山不老语文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