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省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研究调研报告 .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省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研究调研报告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省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研究调研报告 .doc(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省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研究调研报告 我国自1986年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来,义务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全国大部分的省区均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虽然XX省近年来在普及义务教育方面尽了很大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种种原因,义务教育尚未完全普及,而未普及的地区正是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民族自治地区。截止到20*年,在云南129个县(市、区)中,仍有23个县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而其中11个是民族自治县。为积极推进制定于20*年的XX省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尽早在云南全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推进义务教育的全面发展,解决好XX省少数民族地
2、区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特殊困难,提出切实有效地解决对策,民进XX省委在民进中央的组织和领导下对XX省少数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本次调查课题组选择了XX省xx州、xx市、xx市及xx州作为调查对象。除采取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外,还采用了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数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二、XX省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本次调研,课题组发现当前XX省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中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一)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整体滞后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较多、人口比重较高的边疆省份。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社
3、会发育迟缓,加之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贫瘠的山区,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给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带来了其他省份很难想象的困难。在全省129个县(市)区中,有73个国家级的贫困县,在国家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下,这些贫困县只能保生存,而不能求发展。又因为在“人民教育人民办”的错误导向下,迫使少数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在不具备基本办学条件下,突击发展,留下了严重的后患。一方面,已突击“普九”的县多处于低标准、低水平状态,控辍保学的任务十分艰巨;另一方面,民族贫困县的“普九”工作进展缓慢。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广大农村,云南农民人均收入一直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经济发展的低下,制约了社会的发展,农
4、村教育,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教育一直滞后于全国的水平。全国在20*年已基本实现“普九”,而云南真正要实现“普九”乐观估计要到20*年,落后全国水平近*年。 (二)学校经费紧缺,负债办学现象普遍根据20*年度国家审计署审计调查的相关数据显示,被调查的50个县,20*年底的基础教育负债为23.84亿元,20*年底上升为31亿元,增长30%;到20*年6月底,仅半年时间又增长了25.7%,达38.98亿元。负债总额相当于这些地方一年财政收入的80%。而XX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又如何呢。课题组经过调查发现,这些地区负债办教育的情况普遍存在,并且对义务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1.“普九”产
5、生的债务教育负债首先与20*年“普九”验收有关。1986年,义务教育法第一次提出20*年在全国范围内“普九”,并要求学校建有相应的图书馆、教学楼和运动场等硬件设施。后来成了很多地方教育部门的硬性任务。各省教育厅与各市(地、州)政府(行署)教委签订了双向目标责任书,各地上下级政府之间、政府与相关部门之间也签订了责任书,把“普九”纳入党政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普九”得以全面铺开。但为了达到“普九”目标,追求片面的政绩,在一段时期,不计后果地提出“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教育”的口号,通过政府主导,大打“普九”攻坚仗,本已困难的基层政府和教育部门不得不向外贷款或由施工队垫资,背上了巨额债务。同时,分税制
6、的财政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各地省级以下财政逐渐萎缩,地方财政逐渐难以承担教育投入,更加剧了各地的教育负债。XX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贫困,如xx州就有国家级贫困民族县5个,省级贫困县2个,扶贫攻坚乡49个,县级财政状况可想而知。xx市的宁蒗县为国家级贫困县,县财政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宁蒗县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已欠债将近2000万元,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经费短缺产生的债务目前农村中小学尤其是经济不很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经费严重短缺的现象,即使在很多发达地区,经费也不宽裕。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运转主要是靠杂费来维持的,有的地方教育局或镇政
7、府虽有少量的生均公用经费下拨到学校作为补充,但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所以现在农村中小学很多校长把工作重点放在讨钱、要钱上,向教育主管部门要,向乡镇领导讨,实在没办法的就向学生家长乱摊派,向学生乱收费。对于教育乱收费,社会各界往往归因于校方,怪罪校长。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校长是在“为政府分忧,替政府受过”。由于学校经费紧缺,目前还有很多学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负债。负债的原因,有的因修建教育楼、综合楼、食堂、宿舍、操场等而欠债;有的拖欠新华书店、印刷厂、教育局资料室等书费、资料费;有的因地方社会发展需要,整治校园、添置仪器、设备和图书造成欠款;有的因开设信息技术课购置电脑、建校园网负债
8、;还有的是拖欠办公费、教师奖金。 (三)税费改革后义务教育经费困难加剧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管理体制由原来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转为“以县为主”。税费改革虽然切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新体制的实施对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来讲仍面临不少问题。 1.教师工资发放困难实行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新管理体制后,各级中小学教师工资由县财政统一发放,并且必须达到国家标准,不得拖延。对于财政困难的县来讲,这一政策的实施无疑对本已十分困难的财政带来的更加沉重的负担。如自实行“以县为主”政策后,宁蒗县财政克服很大困难并依靠上级的转移支付勉强按月发放国家标准的教师工资,但却很难和其他县区保持一致,教师的其他社会和福利
9、更是无从谈起。此外受到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影响,不少专业能力强的教师纷纷寻找途径调往别的县市,优质师资流失严重,对于本来师资就严重缺乏的义务教育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 2.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严重短缺自实行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费附加随之被取消,中小学严格实行了“一费制”,使得原来将教育费附加作为资金来源的公用经费出现严重短缺。目前,XX省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保运转”困难十分突出。以宁蒗县为例,目前全县农村中小学的运转主要靠“一费制”扣除书本更必要开支后所剩下的少量余额,而从财政渠道获得的经费微乎其微。由于学校设备的添置、校舍的维修等开支均要依靠公用经费,公用经费的短缺则直接导致了学校危房得不到
10、及时维修,设备不能添置、更新,不少安全问题也随即产生,给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很大的隐患。如迪庆州维西县的塔城中学、康普中学等学校都没有围墙,而维西县第二中学由于操场面积较小,课间操不得不分年级隔天轮流进行。 (四)教学设施条件较差,存在不少安全隐患保障学校校舍的安全,是办学的首要任务。据各地上报的统计,2004年,云南全省有中小学危房574.57万平方米,危房率高达13.2%。虽然XX省政府连续四年将排除中小学危房作为当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的“民心工程”之一,已排除了近300多万平方米中小学危房,但由于云南教育底子薄,投入低,土木结构的损坏房面积大;且云南处于自然灾害频发地区,每年地震、泥石
11、流等自然灾害产生大量新增危房(2004全省中小学新增危房304.3万平方米,恰好充抵了已排除的中小学危房数),因此,加快中小学危房改造在云南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1.教室紧缺在课题组调研的这几个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学设施普遍较差,并且存在不少安全隐患。如xx州全州的中小学除XX县区部分学校的校舍基本可以满足教学需求外,其余的大部分学校都存在教室紧缺、教学设施不足等现象。根据规划,如果要在全州全面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则初中在校生要增加9238人,以目前的学校设施更本无法满足新增学生的就学。 2.住宿条件较差云南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多处山区,居住分散,要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大力推行寄宿制、半寄
12、宿制中小学是一个最有效的举措。但在广大的中小学校里,学生的住宿条件十分简陋。如迪庆州xx县五境乡中心完小34平方米的宿舍里竟住着36个学生;而维西县巴迪乡中心完小一间由教室改装的宿舍里则住着64个学生;xx县托项乡中心完小56.4平方米的简易木板房内住着72个学生。由于住宿条件有限,有的学校甚至让3个学生挤住2个床位,有的学校则让学生在校外借住,给学校的管理带来困难,同时学生的安全也难以保证。 3.教师住房紧张由于教育经费奇缺,XX省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基本上无力建盖专门的教师宿舍,教师住房紧张的现象十分普遍。在迪庆州维西县白济汛中心完小,教师不得不住在危房里。在xx县第二中学,从上海前来支教
13、的5位教师以及6位本地教师,都住在单间面积不足5平方米的简易木板房内,其中4名上海支教教师每2人合住一间。全州不少学校的教师都住在只有十多平方米的单间里,即充当卧室,同时又是书房、厨房、客厅,给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不便。由于校舍严重不足,许多学校不得不继续使用已经被城建部门鉴定为d级危房的房屋。据迪庆州20*年的统计显示,全州各级各类学校校舍建筑总面积为490086平方米,其中危房面积为56941平方米,占11.6%,d级危房更多达32163平方米,占6.7%。 (五)师资缺乏,素质偏低,流失严重1.师资队伍素质偏低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偏低,虽然从表面上看教师学历达标率较高,但教师提
14、高学历的途径基本上是函授、成人高考等形式,并且在此过程中不少教师村在调换专业提升学历的现象。如原来具有中师学历的数学、物理、生物等专业的理科教师,再提升学历的时候考虑到学科本身的难度,往往选择教育管理、政治、中文、历史等人文专业,这样一来,虽然获得了比以前高一级的学历证书,但本专业水平却没有得到真正提高。 2.师资严重不足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生活条件不如城镇优越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师资严重不足。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中小学任教,而优秀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则又设法向城镇流动,此外,由于实行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教师工资由县财政统筹,并且不得拖欠,考虑到各县的财政负担,每年所能
15、补充的教师人数也相当有限。以上种种不利因素使得原本已经十分缺乏师资的农小学更加举步维艰。 3.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失现象严重由于上述的不利因素,加之当前实施的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使得教师的流动合理化,不少教师想尽办法向生活、福利待遇好的地区流动。由于农村地区师资奇缺,教师大多教学任务中,而住房、福利等待遇却不能与城镇学校的教师相当。有的地方民办学校甚至不要档案,可以为招来的教师重新建档;也有的地方规定去民办学校的教师档案可以放在教育局。有的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每年都要对教师进行考试、考核,将一些优秀教师调入XX县区学校或其他一些离XX县区近、教育质量好、待遇高的学校。这些教师大多是县(市、区)级骨干
16、教师或教坛新秀,是学校师资队伍中的栋梁,学校在培养他们时往往花了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他们的离去不但给学校的教育计划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紊乱,也给教育质量带来一定影响,更是给学校培养教师工作的信心以打击。有的校长说,以后在培养教师时只要培养成“半成品”就行了,即培养出来后不给上报评“骨干教师”或“教坛新秀”,以免被人挖走,但这样又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骨干教师的流失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下降,使农村生源流失。在有些地方,农村生源流失问题已比较严重,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或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都流向了XX县区比较好的学校。 (六)学生贫困面较大,中小学生入巩固难、控辍保学任务较重在课题组调研的几个少数民族地区,
17、中小学入学率、辍学率、完学率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城乡差别。在小学阶段,乡镇一级的学校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较高,而村完小及其以下的教学点入学率和巩固率都大大低于乡镇一级。在初中阶段,城镇家庭子女入学率和巩固率都高于农村家庭子女。根据XX省教育厅XX省教育事业统计手册(2004-2005学年)中的有关数据显示,在XX省16个地市及自治州中,xx州小学辍学率为4.99%(农村高达6.14%),xx州小学辍学率为6.00%(农村为8.45%),都大大高于其他地区。在普通初中,辍学率平均最高的民族地区仍是这两个民族自治州。以上的数据以市/州为单位,但每个地区内的县辍学率差别很大,部分民族县的辍学率甚至很高。例如
18、,在小学阶段,xx州xx县农村辍学率为11.01%,xx州贡山县农村小学的辍学率也高达11.77%。在初中阶段,xx州xx县农村辍学率是24.65%,而xx州贡山县独龙族聚居区辍学率为14.51%。此外,在调查中调查组还发现在小学阶段,女生的辍学率一般要比男生略高,而农村学生的辍学率明显高于城镇。在普通初中,女生辍学率则低于男生,而农村学生的辍学率高于城镇。如迪庆州xx县托项乡中心完小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而全乡合计入学率仅达84.5%,而xx县的霞若中心小学仅上学年就流失了24名学生,流失率达12%,这24名学生全部来自农村。虽然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学生的救助力度,对
19、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了“三免费”和“两免一补”政策,极大的缓解了农村贫困家庭的经济压力,但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困难并没有得到全面的解决。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山高谷深,群众居住较为分散,给学校的布局设点带来困难,为提高学校办学效益,节省教育开支,不少学校进行了撤销和合并,这就带来了大部分学生入学必须住宿的问题。以迪庆州为例,由于国家补贴的寄宿制学校学生仅限于小学阶段的五、六年级学生以及初中阶段的部分学生。小学四年级以下的学生和绝大多数的初中学生无法享受寄宿生活补贴。而从当地的最低生活标准来看,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生活成本高,每顿饭仅一菜一汤一个小学生就至少需要60元,初中生至少需要80元,
20、加上其它的生活费用和交通费用,每个校学生每月的学习和生活至少需要100元左右,而初中生则需要150元左右。这给当地许多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农村家庭带来了较为沉重的负担,进而导致了中小学生的辍学。据了解,每天春夏和夏秋季节相交的时候农村学生流失较多。由于家庭劳动力不足,许多家长往往在农忙季节让孩子停学在家中帮忙,以增加家庭收入。 (七)中小学校点分散、办学规模小、效益低由于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山高谷深,村落分散。加之改革开放后,政府本着方便群众子女就近入学的原则,积极发动群众办学,村村有学校,从客观上造成了学校布点缺乏合理性。在2003/2004学年,全省有19752所小学,但
21、仍有教学点17982个,其中一点一教师的多达12187个。教学点为当地适龄儿童就近入学提供了机会,但师生比低,办学效率低,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教学点办学的低效益直接影响着整个云南教育的效益。在2003/2004学年,全省共有小学生4418821人,平均每校只有112人(全国平均为374.54人),云南明显低于全国水平。根据迪庆州2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州947所小学中,一师一校点就多达610所,占全州小学总数的64%。维西县的叶枝镇、康普乡和巴迪乡三个乡镇总人口不到3万人,却建有3所中学,其中一所学校在校生仅有149人,办学效益极低。由于校点分散,办学规模小,对学校管理极为不利。不仅资金投
22、入无法做到校校兼顾,图书、教学设备等严重短缺,更加严重的是不少一师一校教学点的教师由此产生了“山高皇帝远”的心理,更有甚者从自己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中拿出300元请一个代课教师为自己“打工”,而教师本人则当起了“老板”,不仅严重损坏了教师队伍的形象,还对当地的教学质量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八)双语教育发展滞后、缓慢目前,云南少数民族使用民族语言的情况大致有三种类型。(1)母语型。以本民族语言作为主要交际工具,人口约700万人,多聚居于边疆和山区;(2)兼语型。既使用本民族语言,也使用汉语或其它民族语言,人口约300万人,居住在民族杂居区和集镇,或交通要道附近;(3)汉语型。本民族语言已经丧失
23、,现完全转用汉语,人口约100万人,多居住于汉语占绝对优势的杂居区。少数民族需要采用双语教学手段,而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小学使用双语教学,一部分学生学习汉语的主动性不够,造成学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低下,社会交际能力弱,进入初中后,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这样,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就构成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心理脆弱,容易产生自卑感,对学习、自身缺乏信心,没有学习热情和动力。形成群体性流失的主要是居住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且家庭比较贫困的学生。根据XX省教育厅20*年发表的XX省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情况调查报告,XX省的少数民族操本民族单语、不通汉语的人口比例总体说比较高,最低的达27.85%(
24、普米族),最高的达85.99%(独龙族)。操双语或转用其他民族语的人口比例总体比较小。过去由于经费匮乏,双语教材出版、使用随意性大,多是各地自编、自印乡土教材,规模不大,难以保证教学用书的数量。1998年以来,民文教材纳入省统一审定工作后,民文教材工作逐步有所改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对10个民族13个文种29本4127页399.3万字新课改教材进行了审查审定,并于当年向各地出版发行使用,解决了双语教学师生们期盼多年的问题。但新课改民文教材的出版,还面临许多管理工作跟不上的问题:一是宣传力度不够大,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让开展双语教学地区的师生踊跃订购;二是贫困学生购书难的问题,应该制定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省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研究调研报告 2022 少数民族地区 义务教育 发展 研究 调研 报告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