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班级数学上册教案8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五班级数学上册教案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班级数学上册教案8篇.docx(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五班级数学上册教案8篇 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支配,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五班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五班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训练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班级下册第10页的例2。例2是探究3的倍数特征,教材仍旧采纳百数表,让同学先圈数,再观看、思索。 (二)核心力量 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看和思索,进一步积累观看、猜想、验证、归纳的思维活动阅历。 (三)学习目标 1.借助百数表,经受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推断一个
2、数是不是3的倍数,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看和思索,进展合情推理的力量,积累数学思维活动阅历。 (四)学习重点 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 (五)学习难点 归纳举证3的倍数的特征 (六)配套资源 百数表、计算器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回忆我们讨论过的2.5倍数的特征是什么?并能给同学们解释是怎样探究出来的。 (2)自制一张百数表。 (二)课堂设计 1.复习引入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2.5的倍数特征是什么?我们是怎样讨论出来的? 同学自由发言,重点引导同学回忆学问形成的过程。 小结:我们是利用百数表,先找数,然后观看、猜想,最终进行
3、验证和归纳,得出了2.5倍数的特征。 师:这节课我们来讨论“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2.5倍数的特征及探求的方法,唤醒同学的记忆,为探求3的倍数的特征做铺垫。】 2.问题探究 (1)找3的倍数 师:讨论“3的倍数的特征”,你们预备怎样讨论?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预备借助百数表,利用讨论2.5倍数特征的方法来讨论3的倍数的特征,现在拿出你预备的百数表。同桌合作先找出3的倍数,然后观看圈出的数,看看有什么发觉? (2)全班沟通、争论 发觉问题 同学展现圈好的百数表。 师:说说你们的发觉? 预设:只看个位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横着看:个位上的数0-9都有,竖着看:个
4、位上的数也是0-9都有。 分析问题 师:同学们发觉,在百数表中(课件出示),横着、竖着观看3的倍数,只看个位上的数,没有规律可循。横着、竖着看,看不出规律,换个角度思索,我们还可以怎样看?只看个位不行,我们还可以看什么? 同学自由发言,引导同学斜着看。 师:大家认为除了横着、竖着看,我们还可以斜着看,现在请你斜着观看3的倍数,你又有什么新发觉? 生独立观看、发觉。 【设计意图:由于3的倍数的特征比较隐藏,依据探究2、5倍数的特征的阅历,同学发觉不了规律。在同学实在没人看出规律时,老师再提示同学可以换一个角度去观看、去思索,接着重新去探究。】 解决问题 师:把你的发觉和依据发觉引发的猜想,在小组
5、内沟通一下,并想方法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可以用计算器) 小组合作沟通后全班汇报。 (3)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 师:你们的发觉和猜想是什么? 小组汇报,引导同学评价补充。 引导小结:斜着观看发觉,每一行数的个位与十位的和分别是3、6、9、12、15,它们都是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也是3的倍数。 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你们是怎么验证这个猜想呢? 生汇报验证的过程。 师:举什么样的例子既简洁又有代表性? 举的例子包含有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多举几个 师:有没有同学发觉反例的,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但是这个数却不是3的倍数。 师:通过验证,你们得出的3的倍数特征是什么,谁再来说
6、一说? 归纳小结: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设计意图:经过引导,同学进行二次探究,发觉、猜想、验证并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积累数学探究的活动阅历。】 3.巩固练习 (1)课本第11页“练习二的第3题” 圈出3的倍数。 92 75 36 206 65 3051 779 99999 111 49 165 5988 655 131 2222 7203 (2)课本第10页“做一做” (3)小明拿了5个圆片,小军拿个6个圆片,用他们拿的圆片在数位表上摆数,谁拿的圆片摆出的数肯定是3的倍数?谁拿的圆片摆出的数肯定不是3的倍数? 请说明理由。 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合作操作验证。
7、 4.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我们获得了什么新学问?采纳了什么样的讨论方法?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小结:通过找数、观看、猜想、验证、归纳的讨论方法,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 师:为什么推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看个位数?而推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各位上数的和呢?请大家课下阅读第13页的“你知道吗”我们下节课进行沟通。 五班级数学上册教案篇2 教材说明 综合应用“量一量找规律”是在完成了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的教学之后支配的,旨在让同学综合运用所学的测量、统计和方程等方面的学问,通过动手操作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激发同学学习数学的爱好,在培育同学实践力量的同
8、时培育同学归纳推理的思维力量。 “量一量找规律”活动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1.自制试验工具。 同学在充分理解方程意义的基础上,利用皮筋、木棒、盘子和细绳等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简易秤。详细的做法是用细绳将盘子拴住做成一个托盘,然后用皮筋分别将托盘和木棒拴住。 2.收集试验数据。 同学利用自制的简易秤,依次称量1本、2本、3本等不同数量的课本,在统计表中记录称量的课本数和相应的皮筋总长度,并计算出每增加一本书皮筋伸长的长度。 3.分析数据。 引导同学观看统计表中的信息,并依据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启发同学争论从统计图表中能够获得哪些信息。 4.依据统计结果归纳推理。 依据统计图表的结果小组合作探
9、究皮筋长度和课本数二者之间存在的规律及此规律适用的范围。 整个活动不仅使同学经受从收集试验数据、数据、制成统计图表到依据统计结果推理事物之间内在本质关系的全过程,而且促使同学进一步体验运用所学学问探究未知事物的乐趣。 教学建议 1. 这部分内容可用1课时进行教学。 2. 这个活动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活动,教学时可采纳小组合作的形式放手让同学尝试,充分调动同学自主探究的乐观性,老师只在关键处予以肯定的引导和点拨。 3.在制作试验工具部分,老师可提前布置同学预备制作材料,并引导同学思索:对制作简易秤使用的橡皮筋和木棒有什么详细要求,启发同学选择弹性较好的橡皮筋,至少在称量6本数学书时不会超出弹性限度
10、或发生永久变形;选择的木棒要尽量做到长度适中、粗细匀称,在称量时不会弯曲、变形。此外,拴盘子时要留意拴的角度和拴绳的长度,使托盘在称量时保持水平、稳定。当然,老师也可依据状况敏捷支配,如可用弹簧来代替橡皮筋,在制作时用铁钩等代替木棒达到称量的目的。 4.在收集试验数据部分,老师可在试验之前要求同学先明确书本第77页中统计表中要求采集的信息,并引导同学争论测量过程中应当留意的事项。例如,要明确测量的起点和终点;测量皮筋长度时要等橡皮筋和秤盘均处于稳定状态时再测;称量时要设法使木棒保持水平这样得到的数据误差较小。详细试验的实施可实行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 5.在分析数据部分,老师依据统计表绘制出折线
11、统计图,引导同学认真观看统计图表,想一想统计图表呈现的特点,并争论它们传达出的信息。然后,对应统计图表,请小组同学相互说一说:“假如要称量7本书,皮筋会伸长多少?8本呢?10本呢?” 6.在依据统计结果归纳推理部分,老师引导同学思索皮筋长度和课本数二者之间存在的规律,向同学初步渗透函数的。假如有的小组试验数据与理论上y=a+bx(a代表皮筋原长,b代表每增加一本书皮筋伸张的长度)的关系存在肯定误差,老师可引导同学分析缘由,也可向同学客观说明。 7.在同学出二者之间存在的规律后,老师还可进一步启发同学思索“假如要称量的课本越来越多的话,皮筋会发生什么变化”,关心同学理解上述二者的关系均是建立在皮
12、筋的弹性限度之内的,反之,二者的关系不存在。 五班级数学上册教案篇3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P7及练习二第3、5、6、7、10题。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使同学进一步把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一学问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理解倍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学会解答有关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仔细计算与准时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 正确点出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把握:当乘数比1小时,积都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都比被乘数大。 教学方法: 观看、分析、比较。 教学预备: 多媒体。
13、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备 1.口算。0.96 70.08 1.87O 0.242 1.40.3 0.126 1.65 40.25 600.5 指名同学口算,然后集体订正。 2.思索并回答。(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假如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连续学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 二、情景引入 1.教学例5。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鸵鸟吗?知道鸵鸟是一种跑得比较快的动物吗?有一只鸵鸟正在关心2个小伴侣解难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鸵鸟正驮着小伴侣向前奔跑,后面一只凶狠的非洲野狗紧紧追上来了!小伴侣说:“哎呀,它追上来了!”鸵鸟说
14、:“别担忧,它追不上我!” 同学观看情境图,提取信息: 所求问题:(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所需条件:(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小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 思路分析: (1)引导同学理解小数倍数的含义:谁来说一说“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是什么意思?(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野狗那么快,还要快。) (2)追问提高学习新知的爱好: 非洲野狗能追上他们吗?(非洲野狗追不上鸵鸟。) “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该怎样列式计算呢?(生回答:561.3) 为什么这样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3)通过
15、同学的回答引导同学小结: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 让同学独立计算出鸵鸟的最高速度,并集体订正。 (4)指导同学用估算进行验算:请同学们看这个算式及结果,你认为对吗?你是怎么验证的?(板书验算,完善课题) 同学可能会有以下几种验算的方法: 用原式再计算一遍。 把这个算式的因数交换一下位置,再算一遍。就可知道对与否。 观看法:观看小数位数或其次个因数比1大还是比1小。 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师小结:不管用哪一种方法来检验都可以,依据自己的状况,喜爱用那一种就用那一种来验算。 (5)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看书上的小伴侣算得对吗?为什么? 生:由于两个因数中,56是整数,因数1.3中只有1个小数
16、,所以积中小数点的位置点错了,应当点在2与8之间,即积应为72.8。 师:很好!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每个小伴侣都要养成仔细做题、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得出鸵鸟的最高速度是72.8千米/小时,比起非洲野狗的速度怎么样?非洲野狗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同学小组争论沟通,由代表发言,老师点评。) 2.看乘数,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刚才有同学提到561.3式子中其次个因数比l大,所以积就比被乘数大,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先让同学观看两道算式中的因数和积,进行推断,说出理由;再让同学独立计算,并用自己喜爱的验算
17、方法进行验算。最终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3题。先让同学独立推断。集体订正时,让同学说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题错在什么地方。 四、课堂小结。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我们可以依据它们的这种关系初步推断小数乘法的正误。 作业:5、6、7 课外作业:教材第9页练习二第10题。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小数倍数是多少及验算 五班级数学上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同学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推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识20以内的质数。 3、培育同学自主探究、独立思索、合作沟通的力量。 4、让同学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育
18、学习数学的爱好。 【重点难点】 质数、合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 (奇数和偶数) 老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新课讲授】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 20各数的因数。(同学动手完成) 点四位同学上黑板写,老师留意指导。 (2)依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3)教学质数和合数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肯定是什么数? 老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假如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19、。(板书) 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推断。 推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93 96 老师引导同学应当怎样去推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依据因数的个数来推断) 质数:17 29 37 合数:22 35 87 93 96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依据质数的概念逐个推断。 用筛选法排解。 留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五班级数学上册教案篇5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P56例3、例4及练习二第1、9题。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理解并把握小数
20、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笔算,并且会运用该学问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小组争论中探究、发觉、感悟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提高计算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学问间的内在联系,培育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在理解小数乘法和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把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让同学自主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方法: 观看、分析、比较。 教学预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0.75 90.8 1.26 0. 233 143 1.43 口算后提问:从143和1.43的口算中,你有什么发觉? 2.列竖式计算。267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班级 数学 上册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