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三班级《春望》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三班级《春望》语文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校三班级春望语文教案 教案是老师为顺当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详细的支配和设计的一种有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学校三班级春望语文教案,感谢您的观赏。 学校三班级春望语文教案1 教学要点:朗读 赏析 探究 拓展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 教学方法:活动性阅读教学法 课时支配: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简介; 2、回忆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诗歌; 3、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排在鄜州的羌
2、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其次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密,鸟语花香,长安城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气。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加杜甫的苦痛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赏析活动(读懂诗意、品尝诗情) 1、同学结合解释试着理解全诗。 2、同学质疑,领悟全诗内容(由同学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 三、探究活动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国”是
3、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喧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 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处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有才让草木丛生吗? 2、如何理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课本的注解是: “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漂亮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 “恨别鸟惊心”-难过离别,听到动听的鸟鸣都可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难过,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漂亮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动听的鸟鸣都可怕。 四、朗读活动(读出诗韵) 1、给同学2分钟左右,自由
4、朗读; 2、老师范读; 3、同学试读; 4、由男生和女生分联交叉齐读全诗; 5、集体朗读。 五、拓展活动 比较阅读-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听到成功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2)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六、老师小结 七、作业 1、以“家书抵万金”为话题说几句话,你想说些什么? 2、依据老师教的赏析诗歌方法,自选一首你最喜爱的写景抒情诗进行赏析。 学校三班级春望语文教案2 教学过
5、程: 导入: 同学们,这是我们特别熟识的诗人杜甫。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唐王朝受到巨大震惊。 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排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其次年(757年)三月诗人在都城长安写下了一首不朽的五律春望。这首诗是我们儿时就已经能琅琅背诵的,今日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它,用更细腻的视角,更深厚的感情来触摸诗歌所表达的精神世界。 赏析首联 问1:本诗的题目是“春望”,那么在首联中都望到了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问2:你认为在这四个描写对象中着
6、力要体现哪一个事物的特点?为什么?(借景抒情赏析法落实点) 国之破。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 国都,通常是一个国家的政府所在地,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各类国家级机关集中驻扎地,国家主权的象征城市。(词典词条) 开篇即是春望所见,先用“国”点明白此城即国都长安,以“破”交代了历史背景,以“春”标明白节令。两句合而观之,便是说望见春天被攻破了的长安城,山河之上草木丛生,榛莽遍地。这一联用反衬的手法,写出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仍在,但是国已政权陷落。草木春深,但是城已残缺不堪。 问3:宋代魏庆之编的诗人玉屑中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在这两句诗
7、中,哪个字用的最好?为什么?(品析词语赏析法落实点,自选式) 破:着一破字一字统全貌,未言一处破败之象,但是满目疮痍之态已赫然纸上,实是触目惊心。 在:青山不言,流水永恒,更衬李唐之倾颓惨境。(略) 春:春回大地,应生气勃勃,草长莺飞。(略) 深: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重点赏析“深”: 春天来了,城里处处都是“草木深”,这深就是黍离中的彼黍离离,就是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桥边红药,就是乌衣巷中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人烟稀有才让草木丛生,贵胄名门的郊游吵闹不见了,市井黎民百姓的劳作平淡不见了,再没有那摩肩接踵、冠盖如云的盛况,再没有那商铺林立、行旅如织的富盛,只见枝繁草盛满眼绿意,墙倒城坏千门闭锁。疮痍
8、遍布,满目凄然。一个“深”字,草木深深,意味深长。“草木深”实意是说只剩下了山河照旧,虚意是草茂人稀,物是人非。 赏析颈联和尾联 介绍背景: 杜甫是前年八月为叛军所俘的,被困于长安一冬春,始终思念借居在州的妻子儿女,因此说“家书抵万金”。 引诗拓展: 杜甫在写春望的前一年(至德元年)秋,在长安就写有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眷眷之怀。 本诗背景: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借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
9、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问1:“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忧虑,着急。 问2:对比诗人的望岳和本诗的尾联,想象一下两首诗中的诗人形象有何不同?(再造想象赏析落实点) 整体赏析 问1:用几个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沉郁哀思。 问2: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抒发的? 借景抒情,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炼字。 借助自身形象描写。 问3:面对同样的景致,为什么会产生忧国之思?从你了解的杜甫说一说。 背景:知人论世部分。(详细材料见后面附件) 奉儒守官的家世 壮志凌云的抱负
10、 困难坎坷的经受 悲悯博爱的胸怀 问4:让我们来共写一段话,“望”杜甫的一生,看杜甫的诗歌,他是(饱经风霜)的杜甫,他是(忧国忧民)的杜甫,他是(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杜甫,他是(温顺慈祥)的杜甫 本课总结 杜甫的其他忧国忧民的诗句拓展品析: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755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757年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768年 战血流照旧,军声动至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去世前 结课ppt: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由于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学校三班级春望语文教案3 一、教材分析 春望集国优、家
11、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诗人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实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喜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妙情操,意脉贯穿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剧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始终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学校三班级同学具有肯定的形象思维的力量,他们的学问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转变。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同学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乐观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育他们品尝语言鉴赏
12、诗歌的力量,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古诗,深化体会古诗词的韵律,领会诗人深沉的忧国思家情怀。 2.深化理解名句,领会古诗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3.在自主、合作的探究式学习中,不断培育同学品尝语言鉴赏古诗的力量。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精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做到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深化理解名句,培育同学品尝语言鉴赏诗歌的力量。 教学过程: 一、经典诵读(杜甫的诗歌)导入 1、背诵杜甫的诗歌。(形式要多样,水平要高) 二、揭示课题,进入学习 1、揭示课题 老师:今日我们就在来学习一首杜甫的诗春望 (板书春望) 二、检查预习结果 1、汇报自
13、己搜集到的关于杜甫和春望的资料。 (1)简要介绍杜甫 (2)简介春望一诗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芜,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其次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密,生气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苦痛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2、生字检测。 3、朗读检测。 三、析解诗意,领悟诗境 1、生齐读课题。理解题目的意思,“春望”是什么意思呢?
14、 老师:春望是诗人在春天所观察的。 2、沟通诗句大意,体会的情感。 (1)那么,诗人在长安街头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理解“国破”和“草木深”的意思。 师:国都沦陷,城池残缺,虽然山河照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引导同学想象和平年月繁华的国都是一番什么景象? 师:而今,被叛军占据的长安城,放眼望去,看到的是杂草丛生。只看到草木,看不到人呀,人到哪里去了? 指导同学朗读。 师:死的死,逃的逃,放眼望去长安街上空无一人,满目凄凉,杂草丛生。怎么把这种感情读出来?自己练练看。(生自由练习朗读点名读全班齐读。) (2
15、)诗人看到此情此景,又会有什么感受呢?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师:面对人烟稀有的、杂草丛生的长安城,的心情如何呢?哪句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呢?(生齐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质疑、解疑:鸟语花香是最美妙的事物,能够给人们带来开心的心情,但是为何却对花落泪、闻鸟惊心呢? “别”仅仅是一般的离别吗? 师:看到这繁花似锦的美景,诗人却落泪了,诗人流下的是什么泪呢? 生回答。 师:你的感悟让我不由自主想起诗人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由于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这正是杜甫对脚下这片土地深沉的爱呀!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师:在这样动荡的年月,在这样“
16、恨别鸟惊心”的年月,诗人最希望的是什么?请男同学把后面四句读一读。 质疑:为什么这样一封薄薄的家书却抵得上“万两黄金”呢?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盼啊盼,他多么盼望战乱早日平复,他多么盼望能够得到一封报安全的家书啊。他希望到了什么程度呢?读最终两句。 再读一读,体会诗人忧国思家的忧愁之情。 5.老师总结。 师:杜甫当时只有45岁,人到壮年,为国家而担忧,为亲人的离别而忧愁,“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诗写诗人在长安街头看到的春天景象,写了他的所见、所感、所思、所忧,充分地表了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朗读,投入自己的感情朗读,也把诗人的思想感情读出来,行不行?(配上
17、音乐,生自由大声地练读全诗。) 学校三班级春望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 了解春望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精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2.学习春望深切感受诗人喜爱国家、关怀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妙情操。 3.通过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学习名句赏析方法。 4.通过归纳这首诗歌的中心,学习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尝诗歌的意境。 3.把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把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尝诗歌的意境。 3.把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把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课时支配】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二 和写作背景介绍 另外简洁介绍律诗和绝句的区分,使同学加深对诗歌体裁的熟悉。 三 范读 让同学在听朗读感受诗文的同时解决一些字词的读音问题。 四 字词正音 抵(d)搔(so)浑(hn)簪(zn)胜(shn 学校三班级春望语文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