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2届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考点3 分析方法作用品析语言效果.docx
《《备考2022届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考点3 分析方法作用品析语言效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考2022届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考点3 分析方法作用品析语言效果.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考点3分析方法作用,品析语言效果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21分)材料一古代名人的经典读书方法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北宋文学家苏轼认为人们在读书时,往往会感到处处都是有用的知识,犹如“八面受敌”。这里的“八面”,是指书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将研究对象分为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方,然后各个击破。他在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自己首创并实践的这种读书方法:“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
2、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他的目标或问题。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陈善:“入书出书”读书法南宋人陈善著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尽读书之法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始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郑板桥:“求精求当”读书法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
3、“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重“问”。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材料二读书贵在谋心鲁先圣其实,在我看来,正书和闲书,就是一个人知识的纵横。学生时代的
4、教科书和工作以后的专业书是自己知识的纵向部分,它们会使你深刻和专长;而那些闲书是你知识的横向部分,它们会使你丰富而多彩。就如一棵树,正书是你的主干,闲书是你的枝叶,没有枝叶的主干必然没有生命力,而没有主干的枝叶也无以繁盛。正书必须读好,这是没有什么异议的,因为它是你立足的基础。但是,正书的阅读对于很多人来说不是快乐而是负担,因为这种阅读是被动的,或者是强制的。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枯燥乏味的课堂阅读,没有多少人留恋。但是,闲书的阅读就截然不同了。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读闲书的人,都是兴之所至,趣味盎然的。课余时间的校园一角,火车上旅途中的快意,躺在被窝里的会心一笑,哪个不是启发灵感的阅读共鸣?更为重
5、要的是,因为闲书的阅读,没有压力,没有强迫,没有功利,纯粹是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所以往往更能引领自己寻找到自己的真正擅长,真正打开属于自己天赋的灵田。很多人在人生路的中途又独辟蹊径,答案正在这里。一个农民成了作家,一个医生成了诗人,一个教师成了画家,不都是因为他们横向的寻找吗?处理好了正书与闲书的关系,也就知道自己读书是谋生还是谋心了。(有删改)材料三陈惠同学读书完成情况年读书数量80本批注和记笔记方式遇到有启发的句子就画线或者摘抄阅读效果完全忘记了书本内容,更无法将书本知识内化成能力1.下列说法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是(B)(3分)A.郑板桥强调读书要“求精不求多”,他反对广泛涉猎图书。B.苏
6、东坡认为人的精力有限,每次读书应该只带着一个目标或问题去阅读。C.陈善认为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读懂书中的内容。D.鲁先圣认为读闲书可以作为我们谋生的手段。【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项“他反对广泛涉猎图书”错误,原文材料一第段说“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C项“陈善认为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读懂书中的内容”错误,原文材料一第段说“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D项,于文无据。2.阅读下面的句子,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6分)(1)北宋文学家苏轼认为人们在读书时,往往会感到处处都是有用的知识,犹如“八面受敌”。运用打比方的论证方法,(1分)将读书时感到处处都是有用的知识比作战场上处处都是敌
7、人,(1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要掌握书上所有有用的知识难度很大。(1分)(2)因为闲书的阅读,没有压力,没有强迫,没有功利,纯粹是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所以往往更能引领自己寻找到自己的真正擅长。“往往”表示通常情况,(1分)这里指多数情况下,读闲书能引领自己寻找到自己的真正擅长,(1分)但不排除特殊情况。“往往”一词体现了论证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1分)3.结合材料二,说说读闲书有哪些益处。(3分)读闲书有利于打开思维、获得灵感,会使我们的生命丰富而多彩,能引领我们寻找到自己的真正擅长,让自己进入澄明的精神之域。(3分)4.材料二的第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5分)主要运用了对比
8、论证和举例论证。(2分)通过比较读正书和读闲书的不同,并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突出了读闲书让人快乐、能启发灵感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3分)5.阅读材料三,结合材料一中的读书方法,分析陈惠同学阅读效果差的原因。(4分)陈惠同学年读书数量过多,没有认真精细地研读、把握每本书的要领,没有对重点内容逐个击破。(2分)她只是机械地记录和勾画要点,并没有加工这些信息,没有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这些知识化为己用。(2分)二、(2019·安徽涡阳九年级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16分)材料一哀岁椒瑛兮涅污,葈耳兮充房。摄衣兮缓带,操我兮墨阳。升车兮命仆,将驰兮四荒。(节选
9、自王逸楚辞·九思)注椒瑛:香木和美玉。在这里指代品德良好的人。涅污:污染,玷污。葈(x)耳:苍耳。这里比喻奸佞小人。摄衣:提起衣襟。缓带:宽缓衣带。墨阳:宝剑名。四荒:四方边远之地。翻译香木美玉被污染,苍耳堆满房间。提起衣服放宽衣带,手持利剑出远门。命令仆从准备好车驾,将要驰向荒凉之地。解析哀岁描写了岁末的凄凉,表达了屈原对于奸邪当道、贤者被贬的黑白颠倒的社会的愤懑和控诉,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忧郁和自身遭受迫害的忧伤。材料二苍耳又名“葈耳”“胡葈”“羊带来”“耳珰草”,诗经称为“卷耳”,神农本草经就已称为“葈耳”。苍耳非中国原产,史前时代,经由羊毛或牛羊交易从边疆传入中国。每年春季结
10、实,夏秋成熟。果实外被倒钩刺,形如妇人装饰用的“耳珰”。植株常结实无数,成熟籽实数量繁多,经常黏附在牲畜皮毛上,随着动物迁移而传播。苍耳易于成活,不择土性,干燥和潮湿地区均可随处生长,因此传入中国后即在各地大量滋长繁衍,成为难以根除的杂草。果实密布钩刺,形态凶恶;又常附着于衣物,难以清理,所以人多憎恶之。离骚九思中用苍耳比喻小人。苍耳也是古代的一种野菜。古人采集其嫩叶幼苗,煮熟换水多次,除去苦味后再调油盐食用。不过明代姚可成在食物本草中说:“苍耳草,如珥珠,挑菜女儿好孤凄。妾家今年绝谷种,珥珠卖尽典寒衣。”由此可知,苍耳是荒年才不得不食的救荒本草。除可食用外,苍耳也是重要的药材,神农百草经中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备考2022届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 备考 2022 中考 语文 复习 专题 课件 考点 分析 方法 用品 语言 效果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