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志强讲师企业大学10篇》1复习进程.doc
《《郝志强讲师企业大学10篇》1复习进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郝志强讲师企业大学10篇》1复习进程.doc(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郝志强讲师企业大学10篇1-郝志强讲师:企业大学10篇作者:郝志强职业:职业培训讲师起因:帮助HR成长网站:联系方式:13600164789深圳075586067802MSN邮箱:consult备注:作为培训公司,你是不是觉得很多企业的HR,在专业度方面,需要提高。不是他们不想提高,而是他们找不到好资料。同时你在销售课程时,对他们的引导也比较困难。本资料,可以帮助HR,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培训。企业大学之一:从个人学习到组织学习作者:郝志强陈明培训体系,高深吧?企业大学,悬乎吧?目前很多大企业,在面临危机时
2、,没钱去请外部讲师,要内部挖潜了,于是把培训体系,甚至是企业大学提上了日程。更何况,即便危机了,中国的企业发展速度都是惊人的,人才队伍靠谁建设呢?总不能都靠外部讲师,培养成雇佣军吧,还是靠企业大学培养成子弟兵,更合算。我再以小人之心揣度一下老板的想法:“业务少了,但不能让那帮小子们闲着,闲会生事呀,要给他们找点事干,培训不是很合适吗?花费少但收益大,关键是让他们都忙起来了,说法还好听:学习!你不是说水平高待遇低吗?现在让你讲课,倒点东西出来,证明你确实是个高手。什么?不能讲课?那以后别吵吵说待遇低,外面有本事的大把。”另外花钱请外面老师上课,有时还讲不到点子上,学员不能举一反三,心疼那些“白花
3、花的银子”呀,自己人讲课毕竟便宜些,结合业务实际,可能解决一些企业的实际问题,老板还落得个“重视培训、倡导学习”的美名,岂不美哉?老板的话可能粗糙了些,但理不糙呀。把老板的话,说文化一些就是如下了:“21世纪最重要的能力是学习能力,尤其是组织学习的能力。所以企业要建立知识传递体系,变个人学习为组织学习,建立学习型组织,从而基业常青。”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说,“学习型组织是一种充分发挥,每个员工创造性的能力,努力形成一种弥漫于群体和组织的学习气氛,凭借学习,个性价值得以实现,组织绩效得以大幅度提高的组织。”小一点说,培养个人是学习型的个人,建设学习型企业,大一点说,形成学习型社区,最后形成学
4、习型国家,不也是小到家大到国的大事吗?不过总的来看,跨国公司的历史深厚些,把企业大学的分支,纷纷伸到中国,来支撑它们在中国的战略发展。摩托罗拉的企业大学,最早成立于1974年,到目前为止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有100处分校,遍布全球24个国家。而我们本土的企业,在企业大学方面,才刚起步。先不谈企业大学,先说说学习吧,企业大学只不过是学习的手段而已。目前的企业人,大多是个人学习,而不是组织学习,所以企业大学在学习上的目的,就是要变个人学习,为组织学习。但没有学习型的人,哪里来学习型的组织?没有学习型的老板,哪来学习型的管理者?没有学习型的管理者,那来学习型的员工?没有广大的学习型的员工,那来学习
5、型的组织?哪来什么企业大学呢?我们本土的企业,相比跨国公司,在学习方面有什么差距呢?理论上说劳动法中规定员工工资总额的1.5%要用于培训,这是把培训视为员工福利的一部分。然而有多少企业能做到?有的老板重视培训,但更重视的是,如果培训出人才来了,万一那个人才走了,对他的损失该多大。有的老板重视培训,但光重视盖培训大楼,而忘记了里面应该有大师。有的老板重视培训,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学问和品牌。那些真正重视培训的企业,真是少之又少,或许还要20年才能出现。21世纪竞争的不是人才,人才是流动,万科的王石说过:“人才是一条理性的河流”。通用汽车的斯隆也说过,在他那个时代“资本迁就人才,而不是人才迁就资本”,
6、所以他鼓励搭档柯莱斯勒去创业,成为美国第三大公司。中国市场的现状,尤其是制造业的现状和那时类似,真正优秀的人才还是很稀缺的,所以对企业来说,与其把重点放在留人上,还不如把重点放在培育人才上。我以前工作的天音通讯,就是个简单的手机分销商,没什么技术含量。但能做到如果全国的30来个分公司经理全部培训了,分公司下面的销售经理等全部都培训去了,公司照样转,可能还转得更好,人人可以被替代。这就不能单靠个人学习,而要靠组织学习了。企业要让人人可被替代,就要完成知识沉淀。企业大学是沉淀公司知识的地方,生产的知识产品和知识人才,可以说是企业的人才加工厂,公司一批毛胚,从这边进去,从那边出来了职业的管理者,或专
7、业的技术人员。就象一个生产火腿肠的工厂,这边猪进去,那边火腿肠出来。建设一个物理的工厂需要时间,需要投入,有风险。建设一个人才的工厂同样需要时间,投入,同样与失败的风险。所以作为企业来说急不得。那些世界著名大学是多少年建成的?哈佛,甚至国内的清华大学也有100年以上的历史了。所以企业大学是长期的任务,甚至是长期投入。所以急功近利要不得,否则就只能是一个简单的培训学校,而不可能是指导企业人自主学习的企业大学了。其实企业大学,无论是为企业的战略服务,还是为员工的发展服务,最后都要落实到员工身上。而大多数企业,员工学习是自发的,缺乏指引,更缺乏效率。员工为什么要参加这个培训,不参加哪个,员工为什么要
8、看这本书,而不看那本,员工为什么要分享,而不是把自己的经验保密,员工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案例出来,而不是记在脑子里。这些都需要企业引导,而引导的核心是组织学习,而不是个人学习。个人学习得好了,只不过是让那个好学的员工,多了跳槽的机会和筹码,对企业有什么帮助呢?前几年就听说过,有的老板心血来潮地派高管,去参加所谓的“成功学培训”,回来后他们纷纷要“成功”,出去创业去了,把现在的老板当成了对手。最后优秀的好学的员工都走了,而留下来的是企业想淘汰的员工,这难道是学习的目的吗?对员工是,但对老板和企业来说不是。这是个人学习的弊端,而如果是组织学习的话,可以克服这些缺点,达到即便是人走了,但知识得到了沉淀,
9、后续员工可以快速上手的目的。以上是从学习的角度来分析,建设企业大学的两个核心目的,一个是变个人学习为组织学习,另一个是完成企业的知识沉淀,总之企业大学让企业员工,人人都成为可以被替代的!企业大学之二:战略导向的企业大学作者:郝志强战略,一个中国企业缺失的话题。我们有太多的企业,只有战术,而没有战略,象牛奶行业的企业,这几年来集体走的,竟然是“邪道”。也难怪,我们这改革开放的三十年,相当于国外的100多年,这样快速地奔跑,能快能不摔跤,能找到方向就不错了,还谈什么战略?但三十年过去了,是不是要回头总结一下呢?一些专家也开始写中国企业史,就是总结回顾的体现。因为战略不清晰,打到哪里算哪里,人才的培
10、养就不能持续,谈什么企业大学,就只有纸上谈兵的味道了。当年TCL跨越国收购出问题后,李东升说没准备好,什么方面没有准备好?显然钱是准备好了,但人呢?但体制呢?但文化呢?简单地来说,就是干部培养出了问题。收购完成了,但派不出大量的操盘手,不是我们的悲哀吗?那和人家自己运做有何区别,还为什么要被你收购?亏损是必然的。但今后,全球化一定是我们企业的趋势,我们不能总蜗居在中国市场,靠价格战,挣可怜的利润,要放眼全球,在未来市场上,才有希望而一切战略的执行,最核心的要素是人。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标准没有制定好,跨文化的一致性、领导力的一致性、企业价值观的一致性,没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国内的企业,大
11、都是个人英雄主义发家,很少能够靠“标准”传承下去,比如华为任正非还不能退休,联想的柳传志最近复出。企业大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提炼高层的标准,传承企业管理文化和价值观,就是在人才培养方便代替任正非和柳传志,制造出千百个小任正非和柳传志来。所以简单地来说,企业大学要为企业的战略服务,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如果培训部只用来支撑业务部,那大多数企业的现状就很好,没有必要建什么企业大学。其实大多数的企业的培训部门,这最重要的一点都没有做到,没有做好,把培训和业务运作,和文化建设割裂地看待和操作,把培训简单地理解成为“若干门通用素质课程、以及业务技能课程”,那就不要说什么企业大学了,培训助理就做了。我们要
12、营销全球,就要靠国际化的人才,而企业大学就是企业人才的工厂。目前看来,中国大企业发展到后面,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清晰,华为、联想、TCL莫不如是。除了对跨文化的敏感和理解之外,具有类似的领导力能力素质的管理人才团队培养,是企业大学和企业战略之间的发力点。所以企业大学是用来支撑企业战略的,而培训部是用来支撑业务部门的,这是企业大学和培训部门的根本区别。要做到战略导向,我们要问下面几个问题。企业大学在整个公司的战略位置如何?企业大学真是成为了公司战略的推动者,还是只是个好看的花瓶,为的是显示公司的文化?摩托罗拉大学的刘辉说,“摩托罗拉大学将使我们具备通过很多双眼睛和耳朵,看到或听到世界各地所发生的事
13、情的能力,并将这种能力提供给组织。比如早年公司进入日本市场、进入东南亚市场,不是市场的人先去,而是企业大学的人先去,考察教学机制、看文化情况等,回来写一个报告给总部说我看到了什么,根据这个来推动新的战略。”在摩托罗拉,企业大学成了市场拓展的先锋,成了企业变革的先锋,就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当年征服中国的过程,先来的不是军队,也不是商品,而是传教士队伍。我们本土的企业,有无这种意识呢?企业大学就是企业培养传教士的组织,就是管理传教士的组织,就是服务传教士的组织。企业大学的人,在公司地位如何?我们先不说企业大学,先看看培训部门吧。培训部门的人,是不是公司的高管?如果还是蜗居在人力资源部门下面,维人力
14、资源总监老总是从,怎么可能说话硬气,怎么可能去考核那些高层的学习者?这也是绝大多数企业培训部门的现状,HR总监不会把培训放在首位,反之培训同行也觉得在这条路上没有发展出路。那些培训总监们,也就是在培训公司面前把自己装做了人物,在公司的业务部门面前,地位真的不是很高,甚至还没有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把负责企业大学的人,任命为首席学习官,是不是更恰当?GE的全球副总裁兼首席教育官科卡伦的职责是:“第一,帮助首席执行官杰夫伊梅尔特制定公司有关教育的战略和目标,并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和培训。第二,负责全球领导力项目的培训,不仅培养GE今天的领导人,还要培养明日的领导人。第三,为GE全球员工提供定期培训。第四
15、,为客户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帮助客户成功的同时,也成就GE的成功”。以上职责,一个小小的培训经理,甚至是培训主管能否做到?企业大学的成员,必须定期地和主要业务部门的经理、企业高层发生各类的联系,没有这种联系,就没有培训项目建议和运作的发言权。在公司日常行政事务中,企业大学的人是不是被重视?培训部门的人,是不是经常被邀请,或有资格参加公司的战略会议,并参与到公司战略的制定中来。这样他们才能站在老总的角度,思考问题,为公司战略的实现,做好人才储备。一个只埋头拉车的培训经理,只可能被业务部门牵引着走,不可能建立起所谓的培训体系,更不可能建立起企业大学。了解了战略,有规划能力,结合了员工的职业能力,给
16、出重要员工从新入职到高级经理的完整学习路线图,现在时髦的做法,有叫“绘制学习地图”、“行动学习项目”。体现了战略性的人力资源开发,简单地来说就是画出员工的学习地图,其余就要通过各种培训形式,达成促进员工学习,带动组织学习。以上几个问题,都是和战略密切相关的。如果企业大学成了公司战略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如果企业大学的校长和教师地位出众,如果他们有机会参与到公司战略中来,而不被业务部门左右,那建设企业大学,不是在路上了吗?一句话,企业大学为公司的战略服务,是“企业传教士”的组织。企业大学之三:课程体系规划作者:郝志强陈明作为大学,非有大楼,而一定要有大师,那些大师,按什么来讲课呢?民国时代的那些超级
17、大师们,有的上课如行云流水,不被教材束缚,有的桀骜不逊,有张狂,有的海派,他们是不可替代的。但企业大学里的讲师,就不能如此了,讲师走了,课跟着走了,违背了知识沉淀的初衷。在企业大学,讲师和标准化的课程体系,两者同等重要。在摩托罗拉大学,讲师来自三个渠道:公司内部、国内外学术机构和院校。其中来自公司内部的讲师,可以充分充当知识分享者的角色,即便用来消化外来的知识,也是很恰当的。因为任何一个外部机构,对企业的问题,都没有企业自己了解得那么透彻,都不可能真正面对你们企业的问题来开发课程。所以建立内部讲师队伍,尤其是老总和经理们,都成为兼职讲师,就成了企业大学的关键。我在参与广东移动的“金讲台”项目时
18、,就参与了对广东省各个地市老总,这些兼职讲师的评估。自己企业内部的部门经理和高管来当讲师,既让学员有高度的认同感,也从侧面推广了企业大学的营销品牌,加强了培训人员与业务部门的各种“联系”,很好地维系了二者的工作情感。更重要的是给学员树立了个学习的榜样,一个自己的目标。但现实中,我们经常听到员工这样的议论:“小张,你知道吗?我们的那个新来的张总,可真能喝,一天喝了三顿,三瓶茅台,还谈笑自如呢!真是高手呀!”你们的老总,要是以唱歌或喝酒著名,今后公司将歌手和酒鬼的天堂,还谈什么文化?在课程方面,可以按课程结构分为基础课、知识课、技能课和观念课。也可以分为生产课、研发课、营销课、服务课等,或按学员的
19、层次来分新员工入职课、职业技能发展课、领导力课等。这些课程体系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规划,一个是公司的战略,要求学员们会什么。一个是公司的“文化价值观”,倡导员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一个是他们个人成长,需要学什么。三者的结合,就是完美的课程体系规划。最好做到,什么人要上什么岗,所以要学什么课,就象员工不同的“发展通道”,每个通道设有不同的台阶,对应各自的能力及技能要求,针对性地设置培训主题。上完课程了,有资格了,今后才有可能上某个岗位。这样做的好处是,给在位者培养了大批的板凳队员,每个人后面都有那些有资格者盯着,人人可替代,所谓干部梯队培养,不就是这个意思吗?还有就是公司要做什么大事,都来上什么课。遇
20、到了什么问题,要上什么课程来解决。在公司战略和个人需求,发生冲突时,要以公司战略为首要,毕竟企业大学为的是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其次才是员工的个人发展。当然更多的可以采用读书会,晨会、晚会、月度总结会等,或网络学习,光盘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方式,把课程做得更有弹性。最好不要那些即兴采购式的培训,比如看到某本书好,每个人发一本,看到某人讲狼性营销,号召大家学狼,再看到狗熊式管理,大家再来学狗熊,最后忘记了自己原来是个人。老板今天想起战略来了,全员来个战略培训。明天又觉得品牌很重要,再来个品牌的培训。搞到最后,没有人知道上过什么课,更没有人知道今后要安排什么课,课程体系被打乱了,不利于学员学习。就象
21、某些女孩子买衣服一样,逛街时顺手就买了,穿了一次就放起来养虫子。另外课程的开发内化,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工作环节。在腾讯学院中,课程的开发交付件,需要包含以下内容:课程的思维导图、游戏说明、导师PPT、课程准备清单、导师用书、学员用书。以上内容审核通过,并且内部讲师试讲评审通过才可正式推出,就象一个完成产品的上市一样,培训课程也是产品,很严肃的。在摩托罗拉大学,设有五个专业学院,分别是领导力和管理学院、营销学院、质量学院、供应链学院和工程学院,多么规范而严整。我们很少看这些著名的大企业,被潮流推动,今天这个,明天学那个,他们有完整的体系,知道自己要什么。另外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在这个课程体系下面
22、,要有很多公司的案例,有了这些案例才是企业自己的大学。而案例的沉淀需要时间,尤其是失败案例的沉淀,需要时间。我们讲企业大学很重要的是知识沉淀,惠普能做成今天的惠普商学院,也是因为有很好的案例,如果没有本企业的案例,不建立本企业的案例库,内部讲师开发课程的成本将会很高,相当于自己挖土、砌砖、盖房子,效率当然比利用现成的砖头,甚至现成的大型预制件,低多了。所以建设不建设,规范的企业大学,一个优质的案例库,对企业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施乐公司的维修案例库,经过众多维修人员经验的沉淀,被认为价值1亿美元,就充分体现了案例库的价值。在腾讯学院,建设案例库时,把案例分为2种:支撑型案例和研讨型案例。每月定期进
23、行案例编辑的研讨会,并输出3-5篇研讨型案例。其实案例里面,成功的案例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失败的案例。公司是不是有奖励系统,鼓励案例的沉淀呢?公司是不是有IT系统,支撑案例的沉淀呢?公司是不是有开放的环境,营造沉淀的氛围呢?企业大学之四:标准课程的开发作者:郝志强一个标准的课程,包括很多要素,简单地来说起码要有以下几种:讲师手册、学员手册、案例或录象、课程进度安排手册、课程大纲等。目标是让一个经过训练的讲师,有一定的相关工作经验,学习完这个课程就能上,起码保证不出错,最好能呈现出主要的教学点,分享出基本的授课效果。其中最好专门制作学员手册。我理解的学员手册,不是讲师手册的简化版,要让学员拿到后
24、觉得有价值,而不知道讲师要如何引导,讲师要用哪个案例来引导,更不知道讲师的结论是什么。这样的学员手册,才能促进学员学习。这就要求,讲师在学员手册上要适度留白,不要把讲师的全部内容保留,要适度地让学员记笔记。最好使用word的格式排版、而非PPT格式,让学员在感知上觉得生动,也彰显讲师的专业性。在这里不能走另一个极端,有的讲师发给学员一份讲义,说那是学员手册,也是上课的参考资料。讲师具体上课的内容,都在讲师的PPT投影上,这样的话,讲师只要一投影,学员必然就写笔记,投影反而干扰了学员的学习。讲师手册就不说了,上面基本上是讲师授课的内容。尤其要重视的是课程进度安排手册。这个手册里可以说明,讲师到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郝志强讲师企业大学10篇 郝志强 讲师 企业 大学 10 复习 进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