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班级语文上册学问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班级语文上册学问点归纳.docx(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版八班级语文上册学问点归纳 在全部的学科中,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肯定的语文学问,有了肯定的语言积累,把握了必备的语法学问,才能有条件去学习其他学科。接下来我在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部编版八班级语文上册学问点,供大家学习和参考,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部编版八班级语文上册学问点 第一单元 一新闻两则.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从中可以看出人民解放军的兵力,战况,战线。) 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导语:在人民解放军宏大的成功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
2、我军当即占据南阳。 3、新闻常识: 1. 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大事发生的缘由、经过、结果。 2. 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实的事实表现了主题,是对导语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3. 三个特点:真实性、准时性、简明性。 4、细心揣摩有特别意味的语词,如“不料”等。 “不料”二字,布满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量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量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正是那一天”,使讽刺意味更浓,且避开了与上一
3、句“二十一日”重复。“同日同时”,不仅用语简洁,也可见我军的气度。“全部预定方案,都已实现”,洋溢着成功的骄傲感。 5、赏析“我们在全部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密了”。 “树木”、“森林”,形象地表明依据地的进展,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气的日益壮大,富有气概。运用了比方的修辞手法。 二、芦花荡 孙犁 1、小说的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 完整的故事情节 人物活动的详细环境 2、老头子:外貌描写,行动、语言等描写。 3、老头子:老当益壮,布满活力,精干坚韧,智勇双全,特别制胜,爱憎分明,爱国,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核心)。 4、写景的作用: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精
4、神世界,加强抒情韵味。 5、侧面描写:“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写敌人的束手无策,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奇妙。又如写二菱对老英雄的怀疑、不信任,侧面写老人的英雄行为。 三 蜡烛 西蒙诺夫 1、蜡烛的象征意义: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2)寄予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3)两国人民战斗情意 2、大背景(二战)、小道具(蜡烛)、大主题(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赞美了跨越国界、情同母子的深情和战斗的友情。) 3、感动的缘由: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特别吃力 环境很危急,炮火连天 点在坟头的蜡烛有特别意义 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 4、记叙文线索:蜡烛 5、黑
5、色大围巾表示了沉痛哀悼的感情 6、老妇人的动作爬跪说明白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 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1、选自雨果文集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 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凄惨世界九三年等。 2、雨果的态度、立场:雨果以人类的良知严峻责备本国强盗政府,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极大敬重和同情,表达了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 5、课文结构:1-4段 赞美圆明园 5-10段 责备侵略者 6、感受作家的语言风格(责备的艺术):(反语:更彻底,更美丽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 五 友爱的爸爸妈妈 1、本文是对法西斯的控诉词,抓住一组组冲突统一的事物进行分析探究。(历史现实,漂亮沉重,
6、忏悔狡辩,引文正文,人性的召唤罪恶的枪声) 悲伤:残酷的历史使人悲伤 漂亮:人民.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死者 真实:眼前所见一切 荒谬:47年前纳粹认为种族有优劣之分,已优等民族自居,要毁灭劣等民族。 2、本文的主题:回顾历史 面对现实 召唤和平。 3、凄风。苦雨。天昏。地暗。(渲染氛围,无限悲伤) 4、迪桑卡的诗(对德国法西斯暴行的最深刻的控诉) 5、课文写到一位西德作家和一位日本作家的发言,前者是真诚的忏悔,后者是自私的狡辩我们不能忽视,至今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仍为侵略辩护,这埋伏着新的危急。 其次单元 六 阿长与山海经 1、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 2、本文写了:阿长称呼的由来“大”
7、字睡相元旦的奇怪仪式买山海经一些繁琐的道理讲“长毛”的故事 3、阿长:对孩子倾注一片心血的人一个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安全的劳动妇女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却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如吉利文化,避讳修辞,珍惜劳动成果,讲究形象) 4、在支配材料时,是以少年时代对长妈妈的感情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其变化过程是“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这种“层层剥笋”的方式,使长妈妈的形象在先抑后扬、对比衬托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5、心理描写,突出中心。如当长妈妈买回了山海经后,“我好像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心理活动,写出了“我”的惊讶。正是这种惊讶,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动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从而揭示了文
8、章的主旨。 6、赏析最终一段“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抒情句,表达了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凝聚着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予着鲁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诚心祝福。 七 背影 1、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朱自清(1898-1948),字佩玄,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2、本文抒发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3、背影的四处描写:开门见山,有一种深厚的感情氛围望父买橘父子分手呼应开头,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4、父亲的外貌描写:穿戴照应开头所写家境;与我的紫毛外套形成对比。 5、“我”用自己的情感烘托父亲的背影,我的情感:感动,感谢,感动,心疼,愧疚 6、流泪:徐州奔丧悲伤
9、之泪望父买橘感动之泪父子分手惆怅之泪别后思父难过之泪 八 台阶 1、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敬重的要求,父亲毕生的奋斗就是要赢得敬重。 2、旧台阶(1-6) 三级 青石板 地位低 新台阶(18-29) 九级 水 泥 地位高 3、父亲的性格形象:造台阶:要强、有志气、不甘人后;背石板、盖房子:倔强,勤劳,顽强,俭朴;“不自在、若有所失”:老实厚道、谦卑 4、全文关键句:台阶高,屋仆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九 老王 1、杨绛全家有人道主义思想,有公平观念。 2、镶嵌:比方,夸张,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 3、强笑:精确而含蓄,透露了老往自己变成这个样子,还送东西老谢我们,心里又说不出的辛酸和感谢。
10、4、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一个.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去关心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改善他们的境况,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之所以“愧怍”由于作为幸运者对老王的关怀还不够。 5、生活状况:职业,谋生手段 生理缺陷,谋生的困难 居住条件差 6、交往的事:带送冰块 送钱先生上医院不收钱 临死前送香油和鸡蛋 7、老王:老实厚道,心地和善,知恩图报,孤苦伶仃。 8、“前任”:大词小用,用词简洁之至,且又风趣。 十 信客 1、本文写了信客从业缘起,信客生涯,转业之后 2、信客生涯:新老信客谈从业之苦(总领) 工作繁忙 传递噩耗,料理后事,送遗物 代写书信 3、本文概括地写了信客在谋生者死
11、后当代理人,详细地写了一次遭诬陷的事 4、信客:诚恳无私,任劳任怨,克尽职守,待人宽容,和善厚道,通达世理 5、老信客 略写 暗线写老信客一生命运 欣赏和同情 6、 年轻信客 详写 明线写年轻信客生涯 赞颂和褒扬 第三单元 1、说明文分类: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说明挨次:时间,空间,规律 3、说明方法及作用:下定义:揭示的本质特征分类别:条理清晰,界限分明举例子:详细、真实给读者留下鲜亮、深刻的印象。作比较:突出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打比方:生动形象 列数字:精确说明引用:使说明内容更充实。 十一 中国石拱桥 1、第一段中心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2、规律挨次: 石拱桥的总体
12、特征:形式美丽,结构结实,历史悠久 详细介绍两座桥 我国石拱桥取得如此大成就的缘由,取得的成就 3、赵州桥(规律挨次):地理位置修建年月结构特点(用列数字、打比方、引用、做诠释等说明方法) 4、特点: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像一张弓。大拱的两肩,各有两个小拱 大拱有28到拱圈拼成 形式美丽 5、卢沟桥说明方法:列数字,引用,举例子,下定义,摹状貌,作比较 6、写卢沟桥的结构:地理位置修建年月结构特点 十二 桥之美 (说明性小品) 1、画之美:画面要有点、线、面构成和四周景物既对比又不失和谐 2、吴冠中:画家,代表作有长江三峡鲁迅的家乡狮子林 3、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摹
13、状貌 4、桥往往担当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叉的角色 5、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 苏州园林 叶圣陶 1、苏州四大园林:宋代沧浪亭、元代狮子林、明代拙政园、清代留园 2、说明挨次:规律挨次从全文看:从整体到局部从各部分看:由大到小,由主到次(四个讲究,三个留意) 3、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引用,分类别 4、苏州园林的特点: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善的图画。 5、总起下面几个自然段的一句话: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协作,讲究花草树木的衬托,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6、全文总纲:他们惟愿巡游者得到“如在图画中”的美感。 十四 故宫博
14、物院 1、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 2、说明挨次:空间挨次(由南到北,有中间到两边) 3、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的特征:规模宏大、形体壮美、建筑精致、布局统一。 4、龙:突出皇帝的威武 十五 说“屏” 陈从周 1、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印用 2、屏的作用: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 艺术点缀 可以挡风 3、屏的定义: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4、课文里多处引用古诗词的好处:使文章具有很深厚的诗意和韵味 第四单元 十六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1、本文说明语言:精确,周密,简洁,生动美丽,高雅。 2、说明方法:举例子(最多) 3、说明挨次:规律挨次。由现象引出原理(由表及里) 4、大自
15、然的语言:物候现象,更形象化 5、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说明以一些一般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了预报农时的作用。 6、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7、利用物候学问来讨论农业生产的科学称为物候学。 8、物候现象的来临的打算因素(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空间因素),古今的差异(时间因素)。 十七 奇异的克隆 1、四个小标题:使得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2、本文说明挨次:规律挨次 3、说明方法:引用,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做诠释 4、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以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以变成十株葡萄(化高深为浅显易懂) 5、鲫鱼
16、(鱼类)蟾蜍(两栖类)老鼠(哺乳类)(从低等到高等) 6、克隆绵羊“多利”标志着:1标志着克隆技术取得了新的成就2既是人类的福音,又是人类的噩兆。 7、克隆技术的利:1可以繁殖“高附加值牲畜” 2挽救珍稀动物3防治人类疾病,延长人类寿命 8、这也就是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供应“配件”。拟物,强调其作用 十八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 恐龙无处不在 1、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 2、语言特色: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多 多处运用了设问句 采纳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明白如画。 3、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
17、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觉确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总领全文,是全文的规律基础) 4、南极发觉恐龙化石(考古学、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 5、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举人们熟识的例子来使概念更浅显易懂。 6、本文的专业术语:使文章更有性,科学性 7、泛大陆(热带、温带)分裂成四部分南极大陆(其中一个)极地 8、假如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的多么天衣无缝:补充说明白大陆漂移说的一个显而易见的证据。 被压扁的沙子 1、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始终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亡的一个新观点争辩不休,这个问题最终或许会得到解决
18、。“或许”表示估量 “最终”表明的信念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或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开这种撞击:强调科学讨论的现实意义,同时体现了的幽默。 3、由于斯石英只有在撞击下才形成,所以由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推导出恐龙灭亡的缘由(撞击说) 4、两文作比较:说明挨次 规律挨次 从现象到本质(原理)说明方法 举例子(最多)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说明内容 1用南极发觉鸟臀目恐龙化石证明板块构造说 2用“斯石英”证明恐龙灭亡是由撞击形成的 说明语言 规律性强,简明精炼,风趣幽默 十九 生物入侵者 1、事理说明文通常用规律挨次 2、本文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 3、专家们把这种原本
19、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生动形象的说明这一类“移民”会给人类和自然造成很大的危害) 4、生物入侵者的危害:1破坏生态系统 2造成经济损失 没有天敌危害 3物种多样性遭破坏 两个因素 不受同类食物竞争 5、不同科学家的不同态度:经过“物竞天择”,可制约生物入侵者,达到新的平衡 任由进展,会给当地的人类和自然造成重大的危害 二十 落日的幻觉 1、第2段主要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 。生动、形象,使文章文学性、可读性更强。 2、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过渡句,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第4段中“1871年 10倍以上。”的句子主
20、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文章的可信度,鲜亮有效地说明白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4、第5段中的“这种奇异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由于地球表面暗弧上的亮弧。” (第5段开头部分) 5、这四段内容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由现象到原理的规律挨次 桃花源记& 基础学问1 【一词多义】 中 年间。(晋太元中)中间。(中无杂树) 志 标记。(寻向所志)做标记。(到处志之)为 (w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w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查找。(寻向所志)随即,不久。(寻病终)闻听说。(村中闻有此人)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舍(sh)舍弃,放下。(便舍船)(sh)
21、房舍。(屋舍俨然)作 劳作。(其中往来种作)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鲜美古:艳丽漂亮。今:食物味道好。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分。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交通古:交叉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分;不满。 【词类活用】 异感到惊诧。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尽完,文中有消逝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光明的样子。也比方对某个道理长期
22、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方无人探问价格或状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兴奋而满意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妙世界。 理解探究1 (一)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奇漂亮的气氛,示意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妙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由于“甚异之”,想探个毕竟。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生疏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
23、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月的.环境是怎样的? .动荡,战斗频繁,民不聊生。 7.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漂亮富裕;.环境:安定平和;生活状况:安居乐业;精神状态:自由欢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动乱,人民生活苦痛。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黑暗动荡,人民生活苦痛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妙,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缘由是什
24、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中再过苦痛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安全定的生活。 12.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的痛惜之情。 13.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行即,给桃花源增加奇异颜色;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无力转变.现实的无奈。 14.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美丽,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安全静的
25、抱负.。 15.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妙世界? 寄予自己的政治抱负,反映广阔人民的愿望;对美妙生活憧憬,对黑暗.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觉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迁移拓展1 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像的成语是什么? 豁然开朗。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抱负.? 它与当时的黑暗.形成鲜亮对比,是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予,是对当时黑暗.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阔人民的愿望,具有肯定的乐观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肯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行能实现的。 3.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26、 4.针对其次段语句作简要评注。 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流畅,精炼有意境。“黄发垂髫”又运用借代修辞,增加了语言表现力。 5.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需经受一些困难苦难”回答即可。联系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其次段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美丽,桃花源美在.生活安静。 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害,生活安定;但从乐观意义上来讲,躲避不
27、是永久的,应当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爱莲说& 阅读探究1 1. 在第一段中,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给予莲以美妙的品质?意在表达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2. “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3. 从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行?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什么态度? 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7.“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表现了莲
28、花什么特点? 庄重、高雅(清高)。 8.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行。 9.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 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10.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12.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赶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 1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
29、表明追赶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 14.怎样理解在文尾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赶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久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5.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6.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迁移拓展1 1.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做一个避世的隐士;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自圆其说既可。) 如:赞成两重都有道理。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当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2.鲁迅有诗:
30、“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这首诗称颂的是哪一种花?莲花。 3.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你宠爱哪一种花?说明宠爱的缘由(包含骈句)。 梅花。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蒲公英花。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菊花。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寒冷,顽强不屈。(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 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
31、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陋室铭& 理解探究1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方,又是事物的类比,表面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 3.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舒适雅致。 6.写室中人,
32、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由此可知室仆人也是一位鸿儒。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谈笑风生。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仆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仆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仆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理想,进一步突出“德馨”。 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10.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仆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1
33、.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纳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方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12.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 骈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13.“仙”和“龙”比方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德馨。 14.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陋室不陋。 迁移拓展1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净与
34、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2.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理想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 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快。 3.从文中可以看出的思想是乐观的还是消极的? 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的思想是乐观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也可有自己的看法) 三峡& 【通假字】 阙通“缺”,空缺。 【一词多义】 绝沿溯阻绝断,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极 哀转久绝停止;消逝 【词类活用】 乘奔御风飞奔的
35、马 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回清倒影清波 【常见短语】 整体把握*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人们喜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写景,采纳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楚。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亮的碧水,飞悬
36、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结构提纲* 总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侧重写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分特点:(1)夏:水涨流速,交通断绝。(2)春冬:水退潭清,风景秀丽。(3)秋: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侧重写水:四季不同,风景各异。) 问题探究* 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l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第一段总写了三峡怎样的特点?l (1)峡长(七百里)岭连(连山,略无缺处)(3)山高峡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一段中三峡的山具有怎
37、样的特点?l 山高岭连,岸伟峡险(或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特定环境下的情景综合表现了三峡怎样的特点?l 山的“连”“高”“窄”。 第一段采纳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l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l (1)水涨(襄陵,沿溯阻绝)(2)流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l 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写法:侧面描写。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第三段是抓住三峡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写的?表现了三峡怎样的季节特点?l 抓住了碧水、
38、怪木、飞瀑来写的。表现了春冬三峡的风光秀丽。 总括春冬之景的四个字是什么? 清荣峻茂。l “良多趣味”表现在何处?l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第四段写什么季节的景色?是从哪一角度写景的?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l 秋季。听觉。表现了幽静、寂寥、凄异的特点。 “渔者歌”有什么作用?l 说明猿声凄凉、悲伤,从侧面渲染了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为什么先写夏水?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l 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急的缘由,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衬托,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分别概括三
39、峡夏、春冬、秋三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l 奔放美 清悠美 凄婉美 第一段和后三段是什么关系?l 总分关系。 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试作简析。l 本文多用四字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布满生气。 文中提到了巫峡,另两峡是什么?l 瞿塘峡、西陵峡。 记承天寺夜游& 整体把握* 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制造了一个清幽安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复杂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致传神。 结构提纲* 欲睡(月入)起行(念)寻友闲逛抒意(少闲) 兴奋喜悦 转忧、孤寂 宽慰、乐极 难言之情 问题探究* 1.“月色入户”表
40、现了怎样的情味? 运用拟人,好像月亮也懂得孤独无聊,静静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怎样的心情? 孤独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的心情。 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孤独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 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 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伴侣。 6.“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二人心有灵犀。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方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积水空明”比方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亮。 “藻
41、荇交横”比方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奇妙境界。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虚景:清亮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舒适、闲适。 9.写景中表现了怎样的心境? 清静、舒适、愉悦。 10.想像一下与张怀民漫步是什么心情。 闲适得意、无忧无虑。 11.“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高兴、闲逛的闲适、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42、 12.结尾惋惜无人赏月,示意了什么? 世人大多热中名利,为俗务所累。 13.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摘引文中句回答) “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与“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认真。这些都说明是“闲人”。 拓展延长1 1.依据本文创作一副对联。 例: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2.从文中可见当时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苏轼被贬,心情愁闷。但是,他仍旧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详细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凉爽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予。不是沉溺于感情
43、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整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盼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答谢中书书& 整体把握* 文章以感慨发端,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便以详细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仰视俯视、平远高远的视角,动静结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终,文章又以感慨收束,骄傲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本文写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气,通过凹凸、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问题探究* 1.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看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骄傲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高峰入云,清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