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教案2022.docx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202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教学教案2022.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物理教学教案2022 物理教学过程中,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依据同学学问的渐渐积累和力量的不断提高,渐渐扩大范围和增加难度。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教学教案2022.,欢迎大家来阅读。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s的速度从10 m的水平高度抛出,落地时速度与地面的夹角是多少(不计空气阻力)? 例3在5 m高的地方以6 m/s的初速度水平抛出一个质量是10 k/s2) 沟通与争论 应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我们探究了做平抛运动的物体的位移和速度.请大家依据我们探究的结果讨论一下平抛运动的物体位移和速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参考解
2、答:依据前面的探究结果我们知道,物体的位移,与x轴的夹角的正切值为tan=. 说明: 1.干抛运动是同学接触到的第一个曲线运动,弄清其成固是基础,水平初速度的获得是同题的关键,可归纳众两种; (1)物体被水平加速:水平抛出、水干射出、水平冲击等; (2)物体与原来水平运动的载体脱离,由于惯性而保持原来的水平速度. 2.平抛运动的位移公式和速度公式中有三个含有时间t,应依据不同的已知条件来求时间.但应明确:平抛运动的时间完全由抛出点到落地点的竖直高度确定(在不高的范国内的小滑块受平行斜面对上拉力F作用,沿斜面从高度h1上升到高度h2处,其速度由v1增大到v2,如图所示,分析此过程中滑块机械能的变
3、化与各力做功的关系。 引导同学依据动能定理进一步分析、探讨小滑块机械能变化与做功的关系。归纳同学分析,明确: 选取斜面底端所在平面为参考平面。依据动能定理W=Ek,有 由几何关系,有sinL=h2-h1 即FL-fL=E2-E1=E 引导同学理解上式的物理意义。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明确指出: (1)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的其它力对物体做功,是使物体机械能发生变化的缘由; (2)重力和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和,等于物体机械能的变化量。这是物体机械能变化所遵循的基本规律。 2.对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的进一步熟悉 (1)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W外=E2-E1或W外=E 其中W
4、外表示除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代数和,E1、E2分别表示物体初、末状态的机械能,E表示物体机械能变化量。 (2)对W外=E2-E1进一步分析可知: (i)当W外0时,E2E1,物体机械能增加;当W外0时,E2 (ii)若W外=0,则E2=E1,即物体机械能守恒。由此可以看出,W外=E2-E1是包含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内的、更加普遍的功和能关系的表达式。 (3)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过程,其实质是其它形式的能与机械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例1.质量4.0103k,其高度上升2m。上坡时汽车速度为5m/s,沿山坡行驶500m后速度变为10m/s。已知车行驶中所受阻力大小是车重的0.01倍
5、,试求:(1)此过程中汽车所受牵引力做功多少?(2)汽车所受平均牵引力多大?取/s2。本题要求用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求解。 引导同学思索与分析: (1)如何依据W外=E2-E1求解本题?应用该规律求解问题时应留意哪些问题? (2)用W外=E2-E1求解本题,与应用动能定理W=Ek2-Ek1有什么区分? 归纳同学分析的结果,老师明确给出例题求解的主要过程: 取汽车开头时所在位置为参考平面,应用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W外=E2-E1解题时,要着重分析清晰重力、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以及此过程中物体机械能的变化。这既是应用此规律解题的基本要求,也是与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重要区分。 例2.将一个小物体
6、以100J的初动能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物体向上运动经过某一位置P时,它的动能削减了80J,此时其重力势能增加了60J。已知物体在运动中所受空气阻力大小不变,求小物体返回地面时动能多大? 引导同学分析思索: (1)运动过程中(包括上升和下落),什么力对小物体做功?做正功还是做负功?能否知道这些力对物体所做功的比例关系? (2)小物体动能、重力势能以及机械能变化的关系如何?每一种形式能量的变化,应当用什么力所做的功量度? 归纳同学分析的结果,老师明确指出: (1)运动过程中重力和阻力对小物体做功。 (2)小物体动能变化用重力、阻力做功的代数和量度;重力势能的变化用重力做功量度;机械能的变化用阻力做
7、功量度。 (3)由于重力和阻力大小不变,在某一过程中各力做功的比例关系可以通过相应能量的变化求出。 (4)依据物体的机械能E=Ek+Ep,可以知道经过P点时,物体动能变化量大小Ek=80J,机械能变化量大小E=20J。 例题求解主要过程: 上升到点时,物体机械能损失量为 由于物体所受阻力大小不变,下落过程中物体损失的机械能与上升过程相同,因此下落返回地面时,物体的动能大小为 Ek=Ek0-2E=50J 本例题小结: 通过本例题分析,应当对功和能量变化有更详细的熟悉,同时应留意学习综合运用动能定理和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思索题(留给同学课后练习): (1)运动中物体所受阻力是其重力
8、的几分之几? (2)物体经过P点后还能上升多高?是前一段高度的几分之几? 五、课堂小结 本小结既是本节课的第3项内容,也是本章的小结。 3.功和能 (1)功和能是不同的物理量。能是表征物理运动状态的物理量,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物体运动形式发生变化,物体的能都相应随之变化;做功是使物体能量发生变化的一种方式,物体能量的变化可以用相应的力做功量度。 (2)力对物体做功使物体能量发生变化,不能理解为功变成能,而是通过力做功的过程,使物体之间发生能量的传递与转化。 (3)力做功可以使物体间发生能的传递与转化,但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自然界中,物体的能量在传递、转化过程中总是遵循能量守恒这一基本规律的
9、。 六、说明 本节内容的处理应依据同学详细状况而定,同学基础较好,可介绍较多内容;同学基础较差,不肯定要求应用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解题,只需对功和能关系有初步了解即可。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看和试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把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育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 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10、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三、教学方法:探究试验法,对比法。 四、教学仪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纸,弹簧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同学试验,留意观看所发生的现象: (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 (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外形。 (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绽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外形。 让同学沟通试验观看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试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按物
11、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外形这一特性进行分类)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外形,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外形,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 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肯定会产生弹力。而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3、弹性限度 弹簧的弹性有肯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二)弹簧测力计 1、
12、测量原理 它是依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 2、让同学自己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留意事项。 使用测力计应当留意下面几点: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2)使用前,假如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当调整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 (3)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4)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敏捷。 5、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四)课堂小结:1、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塑性?什么是弹力? 2、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五)巩固练习: 1、乒乓球掉在地上立刻会弹
13、起来,使乒乓球自下而上运动的力是 ,它是由于乒乓球发生了 而产生的。 2、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 。它有一个前提条件,该条件是 , 就是依据这个道理制作的。 3、关于弹力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只有弹簧、橡皮筋等这类物体才可能产生弹力 B、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会产生弹力 C、任何物体的弹性都有肯定的限度,因而弹力不行能无限大 D、弹力的大小只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 4、下列哪个力不属于弹力( ) A、绳子对重物的拉力 B、万有引力 C、地面对人的支持力 D、人对墙的推力 5、两个同学同时用4.2N的力,向两边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和提纽,此时弹簧测力计显示的示数是 。 (六)布置作业:
14、六、课后反思: 1、胜利的地方: 2、不足的地方: 3、改进措施: 附:板书设计: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弹性限度 二、弹簧测力计: 1、测量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2、使用方法:(1)认清量程、分度值 (2)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篇5 一、教学任务分析 匀速圆周运动是继直线运动后学习的第一个曲线运动,是对如何描述和讨论比直线运动复杂的运动的拓展,是力与运动关系学问的进一步延长,也是以后学习其他更复杂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单摆的简谐振动等)的基础。 学习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以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学问为
15、基础。 从观看生活与试验中的现象入手,使同学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归纳熟悉到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洁的圆周运动,体会建立抱负模型的科学讨论方法。 通过设置情境,使同学感受圆周运动快慢不同的状况,熟悉到需要引入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再通过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类比和多媒体动画的帮助,学习线速度与角速度的概念。 通过小组争论、试验探究、相互沟通等方式 ,创设平台,让同学依据本节课所学的学问,对几个实际问题进行争论分析, 调动同学学习的情感,学会合作与沟通,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品质。 通过生活实例,熟悉圆周运动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学习和讨论圆周运动是特别必要和非常重要的,激发学习热忱和爱好。
16、二、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知道圆周运动;理解匀速圆周运动。 (3)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 (4)会在实际问题中计算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推断线速度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熟悉建立抱负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过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熟悉类比方法的运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从生活实例熟悉圆周运动的普遍性和讨论圆周运动的必要性,激发学习爱好和求知欲。 (2)通过共同探讨、相互沟通的学习过程,懂得合作、沟通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乐于与人合作,敬重同学的见解,擅长与人沟通。 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物理 教学 教案 202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