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民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大纲教学文案.doc
《《鲁西民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大纲教学文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西民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大纲教学文案.doc(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鲁西民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大纲-鲁西民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大纲版面语聊城历史悠久,文化个性鲜明,是中华文明较早的发祥地之一。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地处齐鲁、燕赵文化结合部、黄河、运河文化交汇点上的聊城,多次发生文化碰撞、融合与更生,逐渐形成了独特而又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既有齐文化崇商敬农的优长,又有鲁文化尚仁重义的特点;既有燕赵文化慷慨无私的侠义,也揉杂了秦晋文化开放宽厚的气度。既有黄河带来的农业文明,也有运河带来的商业文明。数千年厚重的文化积淀形成了聊城“自强不息、务实创新、兼容开放、诚实守信”的人
2、文精神,渗透于聊城治政、德教和百姓生活中,成为聊城人民生生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源泉,这种精神深刻影响着聊城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并逐渐成为人们讲礼义、重和谐的社会风尚,汇聚成鲁西民俗文化的丰厚积淀。民俗是人类创造、享用并在群体中流行的文化现象,包括风土人情、民间艺术、故事传说等内容。它是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创造。它植根于民间,植根于生活,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折射着时代发展变化的轨迹,反映着人们的生活变化。记载着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传承着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本陈列概括划分为农业生产、手工工艺、商业经营、鲁西风情、文苑艺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五个专题,撷萃缀英,蔚
3、成大观。从生产经营到衣食住行,莫不蕴含中华民族传统伦理与信仰思想之精华,令人况味桑梓温馨之意趣,重土报本之情结。场景模型:鲁西民居大门背景音乐: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歌第一部分农业生产部分说明农业是文明孕育和发展的基础,不同的农业发展阶段哺育出不同的文明形态,聊城市位于山东省西部,海拔高度在22.847.8米之间,鲁西地区的传统农业是以旱地作物为主,主要农产品是小麦、玉米、小米、高粱和豆类以及蔬菜和棉花。陈列品1、肥沃的鲁西平原牛耕。(照片)2、棉花丰收(照片)3、土地地契(实物)第一单元农业生产过程单元说明农耕是农业生产中最原始的工作。其基本内容包括平整土地、播种、田地间管理,收获等程序。陈列品1
4、、犁(附人们犁地照片)2、耙3、耢4、点播器(附人们播种照片)5、三脚耧6、四脚耧7、砘、8、浇地工具(辘轳、水桶)9、锄(附人们锄地照片)10、镰、叉、铁锨、木锨11、风扇车(附人们扬场照片)12、棉花丰收照片第二单元粮食加工与储存单元说明人们生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即是食物的加工与烧制。聊城旧时粮食加工最常用的工具便是石臼、碌碡、石碾和石磨。常见面食为馒头。陈列品1、碌碡压粮(照片)2、碾子加工粮食(模型)3、石磨加工粮食(模型)4、石臼加工粮食(模型)5、馒头蒸制现场(照片)6、复原一个囤。第二部分手工工艺1、导语。2、实物:纺织工具、木匠工具、毛笔、牛筋腰带等生产工艺。阿胶生产制作。糙
5、纸生产工艺。哈达生产工艺。临清砖(照片及实物)生产工艺。陈列品1、织布(照片)2、轧籽机3、纺线车4、拐子5、织布机6、用影碟机放映棉花的生产和织布的过程7、蓝印花布8、哈达(陈列临清元宝石)9、麻与纸10、牛筋腰带11、临清贡砖12、木匠工具(史庄圈椅)13、糙纸生产工艺第三部分商贸民俗部分说明聊城在明清之际已成为漕运重镇,沿河九大商埠之一。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聊城一带的经济贸易有了进一步发展,传统的庙会和集市也呈现出新的特色。第一单元庙会(制作全景画,内容包括祭神、看戏、游乐、贸易、民间小吃、打铁、剃头、武术场景)单元说明庙会又称“赶庙会”,“逛庙会”,“赶会”。原是为祭奠寺庙神佛而举
6、行的集会,地址一般设在庙会所在地和附近地方,会间往往还要唱大戏,后来渐渐有商贩加入,便形成了祭神,游乐,贸易的“三合一”。聊城附近各县市都有庙会,一年中最多的达数十场,少的也不下五六场。四镇八乡的农民和大江南北的客商都云集而来,商贸、游艺、娱神等活动达到高潮。陈列品1、关帝庙庙会场景(老照片)2、城隍出行(老照片)3、庙会游艺(照片)4、庙会商贸活动(照片)5、庙会上的妇女、儿童(照片)6、陈列钱柜、称等实物7、陈列打铁工具及打铁的照片8、陈列剃头用具和照片9、陈列各种武术器械第二单元集市单元说明古时日中为市,以日中为齐集之时,因此有人解释“集”是“人与物相聚合”。集有期,约定俗成,或单日。至
7、期又叫“逢集”,一般大集全天,小集半天,到午即散。现如今,聊城城内又多了早市和夜市以丰富人们生活。集市上分行业设“市”、“行”各“市”,“行”,都有固定集中的营业区域,如粮食市,铁器币,缸瓦市等。陈列品1、米市街旧址(照片)2、集市中的杂货市(照片)3、粮食市4、骡马市第三单元商品经营1、配会馆照片、部分商家字号。2、场景(1)东关大街的一景;包括书店、茶馆、药店。实物:大茶壶、古代印刷的书籍。(2)恢复运河沿岸的繁华景象。(3)恢复临清竹竿巷一部分场景。3、连环画或者雕塑:贩夫走卒声声卖(包括卖货郎、换破烂、剃头匠、磨剪刀、锯大缸等)可以考虑配音响,发出叫卖声。第四部分鲁西风情部分说明人的生
8、活离不开衣食住行,因此,衣食住行是作为社会风俗中最基本的要素而存在的。同时,衣食住行又是体现各地差异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百里之外,衣饰装束不同,饮食风味不同,房屋建筑不同,车船形制不同。聊城境内的衣食住行民俗便集中体现了这一点。第一单元服饰单元说明服饰是社会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既受政治条件的影响,同时还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从而体现出其复杂多样的特点。陈列品1、四世同堂塑像男、女服饰齐全第一组头饰组说明帽为鲁西一带男女老少皆备服饰之一。旧时、男子多剃发留辨,女人多留长发,未婚垂辨,婚后挽髻,因而帽子种类很多。陈列品1、“三块瓦”帽2、箍帽3、虎头帽4、毡帽5、将
9、军帽6、各种帽花和簪子第二组衣服组说明清末民初,聊城一带妇女服饰主要是上穿衫袄,下着裙裤,颜色多以红色,并有绣花。男子多以袍、褂为主。陈列品1、斗篷2、旗袍3、坎肩4、红裙5、蓑衣6、叉裤第三组鞋组说明旧时,聊城百姓多穿紧袜,深筒靴。冬季乡间多穿一种“夹眉靴子”和“毡窝”。缠足妇女则穿“弓鞋”。儿童孩子则以“虎头鞋”或“五毒鞋”为主。陈列品1、毡窝2、铲鞋3、绣花鞋4、虎头鞋5、绣花鞋垫第二单元饮食文化单元说明饮食是人类与自然界的一种物质交换,也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说明,每个地区饮食习俗的形成,既与这一地区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物产及生活方式有关,又与各文化的
10、互相影响和交流有关。由于聊城独特的地理位置,因此在岁月的流逝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丰富的饮食风俗。陈列品1、聊城小吃街(照片)2、临清烧麦(照片)第一组日常饮食组说明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聊城人的日常饮食,主食以小麦、杂粮为主。一般是一日三餐。陈列品1、窝窝头(照片)2、饺子(照片)3、包子(照片)4、面条(照片)5、地锅蒸饼子(模型)6、花糕(照片)7、杞柳(实物)6、造酒、轧油及粉皮的制作第二组特产名吃组说明聊城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制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特色名吃,应该是最能集中反映饮食风俗的。陈列品1、铁公鸡(魏氏熏鸡)(照片)2、东昌府沙镇瓜嗒(照片)3、临清托板豆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鲁西民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俗 物质文化 遗产 陈列 大纲 教学 文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