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doc(8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福建省普通高中数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等文件的精神,加强和改进我省普通高中学科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提升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的要求,结合我省的教学实际,特提出福建省普通高中数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一、理念阐述(一)突出育人价值高中数学课程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
2、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有关要求;以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按照“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总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数学学科特点,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科学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彰显“数学育人”的价值。(二)发展核心素养高中数学教学的关键是启发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引导学生会学数学、用数学。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发展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等数学核心素养,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分析世界,
3、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要树立以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意识与教育意识,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要创设有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把握数学本质,感悟数学思想,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以数学知识的学习为载体,以数学核心素养立意,依据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选择和组织学习素材,并通过情境创设和任务驱动等方式,精心设计系列学习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过程中发展核心素养,形成理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意数学核心素养与具体教学目标的关联,既体现它们之间的相互交融,更体现数学核心素养在目标上的统领作用,还要关注数学核心素养目标在教
4、学中的可实现性,要研究其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具体方式及载体,使数学核心素养真正成为可以落实的教学目标。(三)突出数学本质高中数学主线交织,从知识层面看,应注重知识主线的逻辑走向,注意相互间的关联,强化核心内容要求;从素养层面看,应发挥各种能力和思想方法对高中数学知识的统摄作用,保持能力训练的逻辑连贯性和思想方法的前后一致性。为有利于学生学习,教学中应突出数学本质,注重上述两条主线的交融、协调,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高中数学尽管内容多样,但在本质上是一个整体,不同知识、不同单元之间都存在实质性联系,教学时要凸显这些联系,关注内容主线之间的关联以及同一个内容主线中重要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注重知识
5、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贯通,注重形、数之间的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内容逻辑线索的梳理,强化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此外,对重要的数学概念、定理以及思想方法要体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从整体性上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四)增强问题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合适的问题应设置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形成定理,有助于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发现的过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精神。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及难点,把主要学习内容转换成教学问题。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学习者的角度进行设问,把需要讲解的教学内容,转换成一个
6、个有序的、层层递进的教学问题。同时还应设置适当的发散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当然,增强问题意识的根本还在于对数学课程、教材的理解(五)融合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有意识地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数学与人类发展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体会数学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要有机融入数学史,在寻求数学发展历史轨迹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数学创新的原动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精神,实现科学性与文化性的融合,体现时代特征。(六)整合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的交流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数学的融合是将两者有机地融为一体,浑然天成。技术是融合的手段,服务
7、于数学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融合的目的,决定融合的模式和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使数学交流更适时、便捷,数学探究更直观、形象。因此,要积极思考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数学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并在教学中恰时恰点地应用信息技术,积极发挥信息技术在建构数学概念、发现数学结论、突破学习难点、改进教学方式、培养数学表
8、达、传播数学技术等方面的作用二、 课程开设课程开设要符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根据福建省课程开设指导意见,结合学校实际、学科特点、学生需求和高考实际,关注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合理选择方案,安排课程内容,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一) 模块选择根据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选修I课程开设指导意见的要求,结合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考试大纲的要求,合理调整课程安排,认真做好选课指导。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潜能和发展需求,在选修中选修更多的模块,实现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数学必修、选修I模块开设见下表。 科目必修选修
9、I说 明学校必须开设的模块(A)学校应创造条件开设的模块(B)数 学文数学1数学2数学3数学4数学5 共10学分1选修1-1、选修1-22系列3中的2个专题3系列4中的4-1几何证明选讲、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4-5不等式选讲等3个专题中,任选2个专题共8学分1系列3中学校选开的2个专题以外的专题2系列4中学校选开的2个专题以外的专题1在学校必须开设的模块中,学校应为人文社科发展倾向和理工科发展倾向的学生开设系列3中的2
10、个专题及表中所列的系列4中的2个专题,共4个专题。 2在学校应创造条件开设的模块中,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已开设的专题外,建议学校应至少再开设2个专题供学生选择。理1选修2-1、选修2-2、选修2-32系列3中的2个专题3系列4中的4-1几何证明选讲、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4-5不等式选讲等3个专题中,任选2个专题 共10学分(二)课时安排新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空间。据此,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课程组合。课程的组合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同的组合可以相互转换。为了给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排课方案应充分考
11、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并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下面提供一些排课方案供学校参考。方案一高一高二上学期下学期上学期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第一学段第二学段必修14课时/周必修24课时/周必修34课时/周必修44课时/周必修54课时/周文:选修11理:选修214课时/周义务教育与高中衔接1课时/周选修系列3中的一个专题1课时/周选修系列3中的一个专题1课时/周安排一次完整的数学探究活动高二高三下学期上学期下学期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第一学段第二学段文:选修12理:选修224课时/周文:选修系列4中的二个专题理:选修234课时/周文:选修系列4中的另二个专题(可不选)理:选修系列
12、4中的二个专题4课时/周选修4系列中的另二个专题4课时/周(可不选)总复习选修4系列中的一个专题1课时/周(文可不选)安排一次完整的数学建模活动方案二年级上学期下学期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第一学段第二学段高一必修14课时/周必修34课时/周必修24课时/周必修44课时/周义务教育与高中衔接1课时/周选修系列3中的一个专题1课时/周安排一次完整的数学探究活动高二必修54课时/周文:选修11理:选修214课时/周文:选修1-2理:选修224课时/周文:选修系列4中的二个专题理:选修234课时/周选修系列3中的一个专题1课时/周选修系列3中的一个专题1课时/周安排一次完整的数学建模活动高三文:选修系列4中
13、的另二个专题(可不选)理:选修系列4中的二个专题4课时/周选修系列4中的另二个专题4课时/周(文可不选)总复习三、教学要求本教学要求以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知识点为单位对各模块的“内容标准”提出较明确、具体的学习要求以及相应的教学建议。其中,内容标准罗列了该模块的所有知识点;学习要求则对“内容标准”中的知识点按照三维目标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并对学习目标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学建议是对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活动以及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落实相关的知识点、怎样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等提出相应的建议。必修1本模块包含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I(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使
14、用集合语言,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的一些内容,是学生进行交流的一种工具。 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函数的思想方法贯穿高中数学课程的始终。通过学习基本初等函数,能运用函数思想理解和处理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简单问题,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模型的过程和方法,体会函数在数学和其他学科中的重要性。集合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初步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3感受运用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对象时的简洁和准确,体会数学的简洁美.1通过一些生活实
15、例帮助学生直观了解集合的含义及其有关概念,对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可以简单介绍,但不宜作过多、过深的训练. 2集合的表示方法主要有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它们各有优点,可以通过一些实例帮助学生感悟、领会;借助数轴表示数的集合,借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有序实数对集合,体现数与形的联系.3通过具体的实例帮助学生体会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在描述具体问题时的不同特点和作用.4集合语言的使用,应在以后的教学中通过对不同数学问题的描述不断进行巩固和深化.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2会用集合的语言描述集合间
16、的关系.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4通过观察、分析、类比等方法研究集合间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体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1集合间的包含关系是一个难点,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集合语言进行描述,并通过Venn图帮助学生直观认识集合间的关系.2通过具体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全集、空集的定义.3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子集的性质;对于集合的子集个数研究,给定集合的元素应不超过3个.集合的基本运算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3能使用Venn图表示集合的运算,体会直
17、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1引导学生用集合语言准确描述集合间的基本运算,利用Venn图或数轴帮助学生直观认识集合间的基本运算;注意强调补集的概念应在全集的基础上产生.2对于集合的运算性质的教学应充分利用Venn图或数轴的直观展示,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理解.3集合的基本运算只要求能够求简单集合的交、并、补.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函数的概念1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映射的概念.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3通过对具体实例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归纳总结,体会函数思想,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1
18、函数概念的教学应从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掌握的具体函数和函数的定义入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历和实际问题,通过学生熟悉的实例,体会数集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对应关系,构建函数的一般概念. 2通过实例帮助学生了解相同函数的涵义;对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现阶段只要会求一些简单具体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3引导学生发现函数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映射,帮助学生理解函数和映射的关系.函数的表示1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象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2借助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应用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3会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直观展示函数的图象,体会现代信息技术是认识世界的有效手段和工具.1函数的表
19、示方法主要有列表法、解析法、图象法,教学中应讲清这几种表示法的优、缺点,帮助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合理地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2注意提高学生的画图技能,会正确画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一些简单函数的图象,为函数性质的研究打下基础. 3对函数解析式的求法不宜作太深、太难的要求,求函数的解析式时应注意函数定义域的确定.4分段函数的每一个分段是这一函数的一部分,教学时应根据“先分后合”的原则进行。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函数各段自变量集合的并集,值域是各段函数值集合的并集.函数的单调性1根据已学过的函数图象的特征,理解函数的单调性;会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2理解函数的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会利用函数单调
20、性求函数的最大(小)值,体会函数方程思想.3利用函数图象直观认识函数的单调性,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提高形象思维能力.4在函数单调性的学习中,培养和训练逻辑推理能力.1函数单调性的理解应通过观察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图象的特征,形成增(减)函数的直观认识, 再通过具体函数值的大小比较,认识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应讲清函数的单调区间是其定义域的子集,是函数在这个区间的“整体”性质.3判断函数单调性常用比较法,应通过具体的实例讲清解题步骤,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但现阶段不要求用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判断复合函数的单调性.4应引导学生通过研究具体函数图象、分析函数的单调性求函
21、数最大(小)值,特别是二次函数的最大(小)值.函数的奇偶性1了解函数奇偶性的含义,会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奇偶性2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研究函数奇偶性;了解奇、偶函数的图象特点,培养“以形助数、以数解形”的辩证思维能力1通过具体函数的图象引导学生认识奇、偶函数的特点.2函数奇偶性的判断、证明要严格按照定义进行,培养学生“言之有据”的逻辑推理习惯.指数函数1理解n次方根、n次根式的概念及其性质,了解分数指数是根式的一种新的写法,掌握根式与分数指数幂的互化2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及性质3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了解对底数的限制条件的合理性,知道指数函
22、数的定义域4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5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6通过对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的学习,训练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思想.1能熟练运用根式与分数指数幂的互化进行幂的运算2指数函数的定义是一种形式定义,即解析式的特征必须是 的样子;让学生了解规定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的合理性3教学中应通过作图、观察、实践,归纳指数函数图象的特征,引导学生先对函数的性质作一些简单的讨论,获得对要画图象的存在范围、大致特征、变化趋势的大概认识后,再正确地取点、列表、描点,作出函数图象4在理解指数函数定
23、义的基础上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对底数和时函数值变化情况的区分是教学的难点,用列表方式是熟悉特征、把握性质、加深理解的好方法;应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手段,通过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不同底数的指数函数图象,直观形象地了解底数是如何影响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5指数函数是一种重要的函数模型,在生活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要贯穿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观点,充分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对数函数1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能认识到指数与对数运算之间的互逆关系理解对数的运算性质,会用换底公式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能利用运算性质完成简单的对数运算2了解对数的发现历史以及对简化运算的
24、作用3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了解对底数的限制条件的合理性,知道对数函数的定义域4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5知道指数函数y=ax与对数函数y=logax互为反函数(a0,a1)6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7会通过类比指数函数的学习,研究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1对数概念是本节的一个难点,它与指数概念紧密相连,是对同一关系从不同角度的刻画,要重视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2对数运算法则的探究,可通过具体实例,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法则,再利用指数式与对数式的关系完成证明,对换底公式等其他法则的证明应引导学生利用已证结论
25、完成,强化“用数学”的意识3对数运算法则可以类比指数运算法则对照记忆,教学中应强化法则成立的条件,要注意每一个对数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并让学生认清对数运算的优越性4.对数函数的定义也是一种形式定义,即解析式的特征必须是的样子;让学生了解规定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的合理性5应引导学生类比指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研究方法来学习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6教学中要让学生树立分类讨论的意识,充分认识底数和时函数值的变化情况;应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手段,通过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不同底数的对数函数图象,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底数是如何影响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7对于反函数,只要求学生能根据具体的函数图象,知道同底对数函数与指数
26、函数互为反函数,不要求讨论形式化的反函数定义,不引进反函数符号,不要求求已知函数的反函数.幂函数1了解幂函数的概念2能结合幂函数y=,y=2, y=3,的图象,了解它们的变化情况. 幂函数的定义只是一种形式定义,即解析式的特征必须是的样子,教学中只要求研究几个常见的幂函数(y=,y=2,y=3,)的图象和性质,其他的幂函数不作要求函数与方程1了解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原理2了解函数零点的概念,理解函数零点与相应方程的根的关系,会根据函数在闭区间满足,判断连续函数在区间内有零点3在使用计算器的过程中,体会现代信息技术是认识世界的有效手段和工具 1对函数与方程的关系的认识必须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7、的原则,从学生熟悉的一元二次方程与相应的二次函数入手,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相应的二次函数的零点的联系,然后将其推广到一般方程的根与相应的函数的零点联系 2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体会现代信息技术是认识世界的有效手段和工具3教学中要有目的、有意识地渗透算法思想,为必修3的学习奠定基础.函数模型及其应用1了解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的增长特征,了解函数模型(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在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2能利用函数图象、解析式等知识正确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够根据图表数据信息,建立拟合函数解决实际问题3通过收集17世纪前后发生的一
28、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有关资料或现实生活中的函数实例,体会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1在函数应用的教学中,注意选择学生熟悉的背景,通过不同的函数模型的应用,引导学生不断地体验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体验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分段函数等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及其在刻画现实问题中的作用2对于函数模型的拟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画散点图,研究数据的变化趋势,然后确定函数模型,最后还应注意对求得的函数模型进行检验3对于实习作业,应要求学生根据某个主题,收集有关资料或实例,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撰写有关函数概念的形成、发展或应用的文章,
29、在班级中进行交流.数学2本模块包含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在立体几何初步部分,学生将先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入手,认识空间图形;再以长方体为载体,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能用数学语言表述有关平行、垂直的性质与判定,并对某些结论进行论证。学生还将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 解析几何的本质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图形的几何性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在本模块中,学生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和圆的代数方程,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它们的几何性质及其相互位置关系,并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立体几何初步内容标
30、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空间几何体的结构1了解柱、椎、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能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2.了解直棱柱、正棱柱、正棱锥的概念以及结构特征,了解球的截面的简单性质3通过柱、锥、台、球的学习,提高观察、分析、抽象、归纳等认知能力,体会分类、类比等思想方法4会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揭示柱、锥、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用辩证统一的哲学观点认识多面体、旋转体的概念1对空间几何体结构认识的教学,应遵循先整体后局部、先直观后抽象的原则2利用几何体的实物、模型、图片等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空间图形,通过直观感知,再抽象归纳出有关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并形成概念,为理解和掌握图
31、形的几何性质提供支持 3通过变式、反例,提高对有关几何体的认识,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柱、锥、台、球等基本几何体的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1了解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通过观察用两种方法(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画出的视图与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不同表现形式. 2理解三视图的概念,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单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3会根据几何体的三视图,会使用材料(如纸板)制作模型,养成动手实践的习惯,提高动手实践能力1结合绘画与太阳光线投射等具体事例,讲解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这两种投影方式,应抓住投射线的特点来区分这两种不
32、同的投射方式,重点是平行投影;抓住投射线与投影面的关系来区分正投影、斜投影两类不同的平行投影,重点是正投影2可通过实验演示,直观感知平行投影的基本性质3结合具体的几何模型,画出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及其简单组合体等空间几何体三视图,能识别给出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1理解斜二测画法的步骤,会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简单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2理解三视图与直观图的内在关系,能画出已知三视图的几何体的直观图3理解斜二测画法是一种特殊的平行投影画法1通过实例教学,归纳总结斜二测画法画几种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方法和步骤2可用椭圆模板画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棱柱、棱锥、台和球的表面积1了解多面
33、体表面积的概念,知道棱柱、棱锥、棱台的侧面展开图可分别由若干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组成2通过对多面体的展开图的识别,提高空间想象能力3了解圆台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环,会用圆台的表面积公式计算圆台的表面积4了解球面不能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会用球的表面积公式计算球的表面积5掌握把柱、锥、台的侧面展成平面图形的方法,初步体会把空间图形化归为平面图形解决问题的思想6会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揭示圆柱、圆锥、圆台表面积之间的关系,能圆柱、圆锥的表面积公式统一在圆台的表面积之下1通过不同的展开方式得到有关多面体的展开图,加深对表面积概念的理解,体会把空间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解决问题的思想2通过回顾圆柱、
34、圆锥的形成过程及其几何特征得出圆台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环.3.在认识柱、锥、台表面积的同时,把圆柱看成上下底面全等的圆台,圆锥看成上底面半径为零的圆台,实现圆柱、圆锥的表面积公式统一于圆台表面积公式之下4对于圆台的表面积公式推导,可鼓励学生课后自主探究推导方法,对于球的表面积公式可不必推导柱、锥、台、球的体积1了解柱、锥、台、球的体积公式,会用这些公式计算相关几何体的体积2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揭示柱、锥、台体积公式之间的关系1关注初、高中相应的衔接内容,通过复习义务教育阶段相应的体积公式,运用类比联想等方法推广得到一般柱体、锥体的体积公式2通过动手实践,利用模型装水或沙等方法获得柱、锥体积
35、之间的关系3通过柱、锥、台几何体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把柱、锥的体积公式统一于台的体积公式之下平面的基本性质1了解平面的概念2了解以下公理: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3会用集合相关符号表示有关的点、线、面的位置关系;会从图形、文字、符号这三种不同的数学语言理解相关公理1通过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引入平面的概念,并注意与直线进行比较2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了解三个公理3通过先给出图形,再用文字和符号进行描述,综合运用几种数学语言以提高对公理
36、所蕴涵的数学本质的理解4对于公理2的教学,可补充介绍以下三个推论,以增强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对平面的基本性质的理解(但不要求证明)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的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空间中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1了解异面直线及其成角的概念,知道空间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分类,并会判断两条异面直线是否垂直2了解空间平行线的传递性公理(公理4)及其空间等角定理3学会用对比、引申、联想等方法,由平面几何通过合情推理发现或理解相关空间几何性质4自觉培养在空间中考虑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1通过以长方体为载体,经过观察、分析,归纳直线和直线的位置关系
37、2为了便于介绍直线与直线的垂直关系,建议引入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3对于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计算,只要求会求以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体为载体的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理解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知道分类标准是两个几何图形的公共点个数2通过对相关位置关系的探索归纳,确立分类标准,体会分类思想1通过生活实例以及对长方体模型的观察思考,引导学生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2结合公理1说明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分类的合理性,结合公理3说明平面与平面有且仅有两种位置关系,并与直线和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比较直线和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1理解直线和平面、平面与平
38、面平行的判定定理2学会把空间位置关系转化为平面位置关系处理,体会化归思想1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理解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以长方体为载体,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得到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这两个判定定理均不要求证明(证明将在选修系列的有关课程中用向量的方法加以论证)2“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了另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则这两个平面平行”可作为平面与平面平行判定的补充范例,提高推理论证能力及识图能力,但不要求在几何论证中直接应用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1掌握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2理解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平行关系可以相互转化1结合相关位置关系的定
39、义,通过思辨论证直线和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揭示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平行关系可以相互转化定理的证明要求掌握2“平面外两平行直线中的一条平行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平行于这个平面”,可作为直线与平面平行性质的补充范例,提高论证能力及空间识图能力,但不要求在几何论证中直接应用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1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概念,理解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概念2理解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3理解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垂直关系可以相互转化1直观感知,体会直线与平面的垂直是特殊的有实际意义的位置关系.2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理解直线和平面垂直的
40、判定定理,不要求证明3为了加深对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概念及其判定定理的理解,可补充平面的斜线、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以及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概念(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计算主要安排在选修课中学习)4三垂线定理可作为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应用的补充范例,但不要求在几何论证中直接应用5为了便于引入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关系,可补充二面角概念,根据二面角的大小来定义平面与平面斜交与垂直,重点是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应用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1掌握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2理解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垂直关系可以相互转化1分别运用反证法、综合法证明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
41、质定理,揭示它们的本质,即 :直线和平面垂直性质定理揭示了“平行”与“垂直”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平面与平面的性质定理则蕴涵着直线和平面的垂直与平面和平面垂直的互相转化2补充讲解 “与平面的垂线平行的直线也垂直于这个平面”、“过一个平面内一点向这个平面的垂面引垂线,则垂线在这个平面内”,拓宽学生空间识图能力解析几何初步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倾斜角和斜率1理解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2.理解直线的倾斜角概念及其取值范围3理解直线、直线的倾斜角和直线的斜率三者之间的关系4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5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应用不同的数量指标,揭示事物的同一个性质(直线的倾斜程度),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2、的能力1通过直观感知过一点的直线系中各直线的倾斜程度引入倾斜角概念并理解其取值范围2结合义务教育学过的“坡度”“坡角”及其关系引入斜率概念、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对应关系3为了便于推导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对应关系可补充互为补角的正切诱导公式诱导公式直接给出,不要求证明4运用信息技术或科学计算器,计算一些倾斜角的正切值,提高对倾斜角和斜率的一一对应关系的理解5结合对确定直线的几何要素的回顾以及“坡度”与“坡角”的关系,引导学生探究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两条直线的平行或垂直1掌握根据斜率的关系判断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的方法,并应用于直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等具有平行或垂直这些特殊特征的平面图形以
43、及三点共线的判断2经历与体验从两直线的代数特征(斜率关系)探究几何特征(位置关系)的过程,体会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思想1通过对两直线的斜率存在与否以及关系的分类讨论,系统掌握根据斜率关系判断平行或垂直的方法2对于两条直线垂直的充分条件的证明,要补充诱导公式tan(90+)=-,诱导公式只要用科学计算器进行计算验证,不要求证明直线的方程1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一般式2理解斜截式是点斜式、截距式是两点式的特例3会根据条件合理选择直线方程的形式求直线的方程1结合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的分析,展开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的教学,并引申拓展它们的特例斜截式与截距式2通过直线的斜截式与一次函数
44、进行比较,指明方程中相关参数的几何意义,以提升对一次函数以及平行直线系或共点直线系的理解,初步认识曲线系3通过对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及其特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引入直线方程一般式的必要性,会根据条件合理选择直线的方程形式求直线的方程直线的交点1能用解方程组的方法判定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掌握两条相交直线交点坐标的求法2领悟直线之间位置关系的研究可转化为它们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的研究,体会数形结合思想1通过对不同位置关系的直线(平行、相交、重合)与联立它们方程组成的方程组解的情况进行比较归纳,得出直线的位置关系与方程组的解的情况之间的内在关系(三类)2可通过作图直观验证求两直线交点的代数方法的正确性,
45、提高学生自觉应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交点的意识,体会数形结合思想两点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1探索并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2会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证明一些与线段度量有关的平面几何的证明3通过平几问题的解决,体会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基本思想与步骤1对距离公式的推导,重在算法的设计,转化思想的体现,可从特殊到一般加以探究2以简单的几何证明为载体渗透建系、坐标化解决平面几何问题,重在体会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基本思想与步骤,理解解析几何的本质,不宜要求太高3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公式推导可作为求点与直线的距离的补充范例,重在渗透化归与转化、特殊与一般的思想,提高推理论证能力圆的标准方程、一般方程1能合理根据条件选择方程形式求圆的方程,掌握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的互化方法,会求圆的圆心、半径2经历和体会待定系数法在求曲线方程中的应用,熟练掌握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3正确理解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的对应关系,初步了解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概念1通过确定圆的几何要素分析,引入圆的标准方程2通过配方法,揭示特殊的二元二次方程表示的曲线,渗透分类与整合思想,重在要求学生理解过程与方法,不要求记忆相关结论3通过运用多种解法求以已知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的外接圆的方程,渗透待定系数法的教学,并比较分析,提高学生合理根据条件选择适当的方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