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复习电子版本.doc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复习电子版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复习电子版本.doc(1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复习-基础知识压缩版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第一单元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资源的有限性称为资源的稀缺性。其具有如下属性:其一,相对稀缺性;其二,绝对稀缺性;其三,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二、效用最大化效用最大化是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利润最大化不过是效用最大化的变形,它突出了效用的货币收益方面,而忽略掉了非货币
2、收益方面。三、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同一市场,则是供给与需求的相互对立和适应。供给与需求的选择反映为按照一定的价格实现商品的交换。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求的运动,同时决定一个经济社会的就业规摸和获得的工资量。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实证研究方法1)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它的特点:其一,实证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其二,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查。2)实证研究方法的步骤: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客观现象的过程。(二)规范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
3、,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它的特点:其一,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所要研究的对象本身是好是坏,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还是具有消极意义;其二,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目的主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实现互惠的交换当然对社会有积极意义,它有利于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第二单元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一)劳动力和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1)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2)劳动力参与率(简称劳参率)是衡量、测试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
4、的指标。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比率。具体的计算公式分别为: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口)100%年龄别(性别)劳参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l00%3)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4)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一般将劳动力供给弹牲分为以下五大类:供给无弹性,即Es=0。表示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s。表示工资率给定,而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单位供给弹性。即Es=l。表示工资率变动
5、的百分比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供给富有弹性。即Es1。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供给缺乏掸性。即Esl。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倾斜且较为平缓的线。需求缺乏弹性,即Ed1。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倾斜且较为陡峭的线。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短期的生产实际上就是产量取决于一个可变要素的投入。可变要素投入发生变化,产量相应地发生变化。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是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直到总产量绝对减少。这就是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四、旁动力市场的均衡(一)劳动力市场的含义1)广义
6、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个体与使用劳动要素的企业之间,在劳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反映社会经济特征之一的经济关系。2)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市场机制借以发挥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和形式。3)劳动力市场的性质:第一,劳动力市场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第二,劳动力与工资的交换行为;第三,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决定了劳动力的市场价值工资;第四,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实现劳动要素与非劳动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二)劳动力市场的静态与动态均衡经济学中运用的均衡概念一般含有两重含义:其一指某种经济现象所处的状态;其二指分析方法。(三)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l)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2)同质的
7、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3)充分就业。五、人口、资本存曼与均衡工资率(一)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人口规模;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城乡结构。(二)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资本存量增加,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边际产品增加。一般情况表明,生产率的增长最终将导致整个经济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三)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市场均衡资本存量的增长率高于人口的增长率,其结果是均衡工资率得到提高,就业也在扩大。第三单元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均衡价格论是说明通过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的运动决定商品价格形成的理论(主要代表A马歇尔、亚当斯密、凯恩斯)二、工资形式生产要素分为四类:土地、劳动
8、、资本和企业家才能。它们分别对应为地租、工资、利息和利润。(一)基本工资1)工资率是指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2)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货币工资,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受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和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实际工资,是经价格指数修正过的货币工资,用以说明工资的实际购买能力。计算公式: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二)福利福利是工资转化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1)福利的支付方式大体划分为两类:其一为实物支付,包括各种免费或折价的工作餐、折价或优惠的商品和服务;其二为延期支付,包括各类保险支付,如退休金、失业保险等。福利无论以何种具体方式表现,实质上都是由工人
9、自己的劳动支付的。2)福利的特征: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法定性;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3)实物支付是普遍存在的福利支付方式,原因是:第一,实物支付可以降低企业按基本工资支付的法定保险金;第二,实物支付变相地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点;第三,从社会的角度看,实物支付可以增加就业,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4)延期支付是福利的另一种具体表现形式。第四单元就业与失业一、就业总量的决定就业或劳动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1)所谓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总供给=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劳动十资本十
10、土地十管理)=各类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总和=消费十储蓄2)所谓总需求,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和。总需求=消费品需求十投资品需求3)均衡国民收入=总供给=总需求=消费十储蓄=消费十投资二、失业及其类型l失业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2失业的主要类型l)摩擦性失业: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直至获得就业岗位时所产生的时间滞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摩擦性失业是一种正常性失业,即劳动力市场处于劳动力供求均衡状态时也会存在这种类型的失业。2)技术性失业:由于引进先进技术替代人
11、力,以及改善生产方法和管理而造成的失业,称为技术性失业。解决技术性失业最有效的方法: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强化职业培训,普遍地实施职业技能开发。3)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称为结构性失业。4)季节性失业:自于气候状况有规律的变化对生产、消费产生影响所引致的失业称为季节性失业。三、需求不足失业(一)需求不足性失业的两种具体形式其一为增长差距性失业;其二为周期性失业。(二)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的对策其一,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无法实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均衡;其二,刺激总需求及扩大有效供给是解决需求不足性失业的根本方向。四、失业的度量和失业的影响1)失业率
12、=(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人数)100%=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十失业人数)100%2)失业持续期是指失业者处于失业状态的持续时间。其计算公式:平均失业持续期=(失业者周数)/失业人数3)面对劳动力市场,人们可以有三种身份,即就业者、失业者和非劳动力三种状态。4)失业的负面影响:其一,失业造成家庭生活困难;其二,失业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其三,失业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五、政府行为和劳动力市场(一)政府支出政府支出包括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主要分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两类。政府购买的具体项目有:国防用品、公共管理服务、公共工程项目、政府雇员、事业组织中劳动者的薪金报酬。(二)劳动力市
13、场的制度结构要素l)最低劳动标准包括: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劳动时间标准。2)最低社会保障。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法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保障丧失劳动能力者生活的制度。3)工会。与雇主或雇主组织进行集体谈判,参与决定基本劳动条件,并对各项劳动条件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最低劳动标准、最低社会保障、工会权利义务等三个制度结构,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都是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受到法律的保护。(三)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1.财政政策可分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两类。政府实施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调整政府购买水平、调整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和变动税率。2.货币政策包括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两类。政府实施
14、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调节法定准备金率、调整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3.收入政策1)收入政策及其作用。第一,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第二,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三,有利于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2)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一基尼系数。所谓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依据洛伦茨曲线创制的用来判断某种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一种尺度。基尼系数小于0.2时,收入差距非常小。3)收入政策措施。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的措施。第一,制定工资一物价指导线;第二,在物价和工资增长过快、影响宏观经济稳定的情况下,对物价和工资进行管理以至于冻结;第三,实施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控制政策。收入平等化措施。第一,实行个人收入所得税制度;
15、第二,对遗产、赠与、财产、高消费征税;第三,发展社会保障事业,解决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未成年子女的家庭补贴;第四,对失业者,特别是其中的贫困者,提供就业机会与就业培训;第五,发展教育事业,这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贫困,扩大社会平等;第六,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向低收入阶层提供廉价住房或住房补贴。第二节劳动法第一单元劳动法的体系、劳动法的概念1.狭义的劳动法仅指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广义的劳动法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一)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特点第一,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劳动法律部门中具有指导性、纲领性
16、的法律规范。第二,不同的法律部门有着不同的基本原则。(二)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第一,指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第二,指导劳动法的实施,正确适用法律,防止出现偏差。第三,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助于劳动法的理解、解释。(三)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l)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劳动权是指法律保证的有劳动能力的公民能够参加社会劳动并因劳动而产生或与劳动有密切联系的各项权利,包括平等的劳动就业权、自由择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等。平等的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是劳动权的核心。劳动保障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基本保护,对劳动者的劳动权最低限度的保护,即基本权益的保障;全面保护,对劳动者权
17、益和权能的保护,包括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法定权益和约定权益;优先保护,指劳动法对劳动关系当事人的利益都给予合法保护的同时,优先保护在劳动关系中事实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劳动者。2)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具体内容为:有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有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有就劳动关系事务和生产经营事务进行平等协商的权利;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享有集体协商权和共同决定权,劳动条件不能由劳动关系当事人单方决定,一般劳动条件的决定,包括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保险福利等事项;政府制定或调整重大劳动关系标准应当贯彻“三方原则”,即政府、工会、企业家协会(雇主协会)共同参与决定或听取工会和企业
18、家协会的意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组成应当贯彻“三方原则”;在劳动关系领域的其他方面,工会享有参与权、知情权、咨询权。3)物质帮助权原则。物质帮助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就劳动者而言,主要通过社会保险来实现。社会保险作为一种强制性规范,决定了社会保险的当事人不得自行确定是否参加保险以及选择保险项目。社会保险的基本属性就是它的强制性。社会保险作为物质帮助权实现的主要方式,还具有以下特征:社会性、互济性、补偿性。三、劳动法律渊源1.宪法中关于劳动问题的规定我国宪法全面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如劳动权、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物质帮助权、培训权、结社权等原则。2.劳动法律劳动法律包括中
19、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劳动法律是劳动法最主要的表现形式。3.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例如:工伤保险条例、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职工奖惩条例、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等。4.劳动规章。5.地方性劳动法规6.我国立法机构批准的相关国际公约。7.正式解释除上述与我国劳动法律渊源相类似的形式外,还有以下类别:l)雇佣规则(内部劳动规则):雇佣组织为完成其特定的生产经营任务,必然要求其组织内的雇主与雇员的行为要有所规范,即所谓无规矩何以成方圆。2)劳动(雇佣)合同:是雇员与雇主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3)集体合
20、向:是通过工会与雇主或雇主协会按照合法的程序,经过集体谈判达成的关于一般劳动条件的协议。4)习惯法。5)法官法或判例法:法官法是指大陆法系中,最高法院或终审法院的裁决中所创立并适用的,而在制定法或成文法中不存在的规则。英美法系属判例法。四、劳动法的体系1)促进就业法律制度(公平就业法、反歧视就业法都属于就业法)。2)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3)劳动标准制度。4)职业培训制度。5)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6)劳动争议处理制度。7)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8)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第二单元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法律关系及其特征(一)劳动法律关系的含义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
21、劳动者(雇员)与用人单位(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二)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l)劳动合同关系。2)劳动行政法律关系。3)劳动服务法律关系。(三)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l)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3)劳动法律关系是一种双务关系,雇主、雇员在劳动法律关系之中既是权力主体,又是义务主体,互为对价关系。4)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劳动法律关系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手段的社会关系。二、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1.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依据劳动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
22、团体等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法律关系的劳动者。2.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即劳动法律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包括体现一定的行政管理和物质利益性质的事物,如劳动、工资、保险福利、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事物。三、劳动法律事实1)劳动法律行为。行为人做出意思表示是劳动法律行为成立的一般要件,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必须包含建立、变更、终止劳动法律关系的意图。意思表示必须完整地、合于规范地表达劳动法律关系建立、变更、终止的必需内容。残缺不全的,通常不能使法律行为成立。行为人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将自己的内心意图表达于外部,可以由他人客观地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企业人力资源 管理 三级 基础知识 复习 电子 版本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