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Word版教学内容.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免疫学Word版教学内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学Word版教学内容.doc(1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免疫学Word版- 免疫学 Immunology 第一章绪论本章要点:1.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和免疫的功能;2.了解免疫学的发展和应用。第一节免疫的基本概念1.免疫的含意免疫(immune)一词源于拉丁文immunis,原意为古罗马元老院议员在任职期间可免除各项公民义务(如税收、兵役等)。以后延伸至保护机体不得疫病之意。免疫性(immunity)表示生物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的稳定性的一种生理反应(不论其生理/病理结果如何)。2.免疫的功能免疫的功能包括:免疫防御(immunologicde
2、fence)、免疫稳定(immunologichomeostasis)和免疫监视(immunologicsurveillance)。免疫功能的分类及其表现3.免疫性的获取3.1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3.1.1天然免疫机体在接触外来抗原性异物之前就巳具备的一系列免疫防卫功能,是在长期进化和种系发育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天然免疫体系主要由组织屏障(皮肤、粘膜、血脑/血胎)、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吞噬细胞、NK细胞)和正常的免疫因子(补体、溶菌酶)等构成,其特点是:作用范围广,不针对某一特定抗原;同种系不同个体都有,可遗传,较稳定;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对外来抗原应答迅速;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其作用不会
3、增减。3.1.2获得性免疫机体须与外源抗原性异物接触后所获得的免疫性,其特点是:针对性强,只对引发免疫力的同一种抗原有作用,对他种抗原无效;不可遗传,必须机体个体接触抗原后形成,因而消除抗原性异物较慢(10-14d);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其免疫力强度会增加。3.2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3.2.1主动免疫机体接触抗原性异物刺激诱导而获得免疫性的方式包括自然主动免疫和人工主动免疫(接种疫苗)。3.2.2被动免疫机体未曾受到抗原刺激,而是接受了特异性抗血清(Ab)或免疫细胞而得以直接获得对某种抗原的免疫性的方式,包括自然被动免疫(胎儿、哺乳)和人工被动免疫(注射抗毒素)。第二节免疫学的进展免疫学是随着
4、医学实践和细菌学的发展而出现(虽然学出自微生物学),现代免疫学的发展表明其是一门生物学科;因为以识别自身和异己为主线的免疫功能不仅存在于人类,还存在于其他高等动物;而且在所有不同进化阶段的生物都具有,只是在功能上有高低之分。免疫如同生长、代谢、繁殖和遗传变异一样是生物的特征,故免疫学巳是一门独立的、完整的生物学科。免疫学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免疫学开创阶段(公元1018世纪),此为免疫学的经验时期;免疫学兴起时期(公元18世纪末20世纪中),此为实验免疫学时期;免疫学飞跃阶段(1957年-),此为现代免疫学时期。现在大概一般人都不觉得天花这个字眼有多可怕,因为在1977年10月26日,
5、世界上最后一位天花患者马林,在非洲索马里梅尔卡市医院痊愈,然后经过2年的观察,1979年10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郑重宣布:人类历史上最后一名天花病人被完全治愈。于是各国政府纷纷停止天花疫苗接种,在1982年,我国政府也宣布停止全民接种牛痘。1.基础免疫学1.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生物体免疫应答的遗传学基础及基因调控主要涉及Ig、TCR和MHC三个基因系统。MHC在区别同一种群内个体免疫应答能力和疾病易感性的差异方面起重要作用,因而MHC是近年来免疫遗传学中最为活跃的部分。1.2TCR随着抗原特异性T-细胞克隆和分子杂交技术的应用得以逐步对TCR有了较清楚的认识。TCR为二条不同肽链
6、组成的异二聚体,分为TCR-1和TCR-2;其中TCR-2由,二链组成;而TCR-1则由,链组成。人类的,肽链编码基因位于第14号染色体,肽链基因位于第7号染色体。.1.3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是一组激素样功能的低分子量的肽类或糖蛋白,能够传递免疫信息,激活、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增殖,并参与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其可由多种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产生,对细胞因子研究的最多的是IL。1.4超抗原一般的抗原只能与具有相应TCR的T-细胞结合而引发免疫应答,但有些细菌外毒素可以激活多种T-细胞,这种物质就称为超抗原。超抗原对机体具有利弊两重性,少量细菌侵入机体产生微量毒素时,就可能激发大量T-细胞,继而辅助B-
7、细胞克隆扩增,分化形成体液免疫。但若毒素较多,过量增殖的T-细胞会释放大量的IL-2,-干扰素和肿瘤坏死因子等,可能造成休克等严重后果。超抗原有时可能使宿主呈现无免疫应答或低免疫应答,这适于病菌生长;有时可激活某些能与宿主组织发生反应的T-细胞群而导致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1.5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将编码Ig自身和具有与Ig同源功能区的一系列糖蛋白分子的基因总称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基因超家族各成员主要参与细胞识别、粘附和结合,与免疫应答、神经信息传递、以及胚胎发生等密切相关。1.6热休克蛋白(HSP)当生物体受环境温度突然升高时会产生一种蛋白,称为热休克蛋白(应激蛋白)。现已发现炎症、辐射、病毒
8、感染、恶性转化、缺氧及接触氧化剂、重金属离子等有害刺激时,均可能诱导原核,真核细胞合成这类蛋白。2.临床免疫学2.1免疫治疗剂2.1.1FK506(tacrolimus)是一种强效免疫抑制剂,由日本学者于1984年从筑波山土壤链霉菌属(streptomycestsukubaensis,津岛链霉菌)分离出,其化学结构属23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分子量为815U(822Dal)。FK506作用于细胞G0期,抑制不同刺激应答中的淋巴细胞增殖,包括刀豆素A(ConA)、T细胞受体(TCR)的单克隆抗体、CD3复合体或其它细胞表面受体等,但对已被IL-2激活的淋巴细胞的增殖无抑制作用。研究表明,FK506
9、-FK结合蛋白(FK506bindingprotein,FKBP)复合物,与Ca2+依赖的钙神经素/钙调节素结合可阻碍Ca2+依赖的信号传导,同时降低钙神经素的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酯酶的活性,通过转录因子(NF-AT)的作用降低细胞因子的基因活性,抑制IL-2、IL-3、IL-4、GM-CSF、-TNF和-INF等淋巴因子的表达,并能直接抑制IL-2的基因转录,抑制Ca2+依赖性T和B细胞的活化,发挥强大的免疫抑制作用。1989年,Strarzl等首次将FK506应用于肝脏移植,1年后又试用于肾脏移植,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与CsA(环胞素A)相比,FK506能显著减少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10、,具有更强的免疫抑制作用和相同的靶细胞选择性;因此,若以FK506作为移植术后的基础免疫抑制剂治疗,将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和移植物存活率。2.1.2天花粉蛋白这是一种从栝楼(gulu葫芦科栝楼属)中提取出来的碱性蛋白,过去主要作为产科用药。1989年有人用高度纯化的26,000组分GLQ223处理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体外感染人的正常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和T-细胞系,证实GLQ223可以杀伤HIV-1感染的CD4+T-细胞和储存HIV的巨噬细胞,这提示其治疗HIV急性/慢性感染均可。2.2肿瘤免疫1980年有研究人员发现荷瘤小鼠脾细胞在含有IL-2的培养液中短期孵育后,对肿瘤细胞具有
11、高度杀伤活性;后来证实在人类中也有类似现象。这种杀伤细胞后称为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Cell)。1986年研究人员发现从实体肿瘤组织中分离的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在体外经IL-2激活扩增后,对肿瘤细胞具有高度杀伤活性,且副作用较轻(而LAK+IL-2的副作用较严重)。2.3移植免疫除FK-506外,1991年还发现紫外线照射具有高度的免疫调节作用;UV直接照射BALB/C(H-2d)小鼠的骨骼和脾细胞,然后将其移植于CBA(H-2k)小鼠,结果有50%的受体小鼠不出现排斥反应或GVH(移植物抗宿主)。2.4DNA免疫DNA免疫(或DNA疫苗)是20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新型疫苗,除
12、了可诱发保护性体液免疫应答外,更重要的是还能诱发以特异性CTL为代表的保护性细胞免疫应答。目前已经在流感病毒、人和猴免疫缺陷病毒(HIV及SIV)、HBV、HCV、人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疟原虫,以及肿瘤免疫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HIV、HBV、轮状病毒的DNA免疫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3.免疫技术3.1体液免疫技术免疫标记技术中的标记物主要有荧光素、酶和核素三大类,用标记物标记抗体或抗原后可用于不同要求的研究领域。其中酶免疫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标记技术;而以生物素-亲和素系统的效果最令人满意,其比普通酶标法的灵敏度提高数倍至数百倍。另外,荧光免疫技术从以往常用的仪器-显微荧光光度计发展到了
13、荧光激活细胞分离器,借此可在较短时间内利用免疫荧光原理将染上不同荧光色素的特异表位的细胞予以分离。3.2细胞免疫技术应用多种单克隆抗体通过检测不同抗原表位来区分淋巴细胞亚群、单核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类型,及这些细胞后所携带的各种不同受体.3.3实验动物将外源基因导入小鼠等哺乳动物的受精卵或其胚胎中的转基因技术所建成的转基因动物,不需要通过有性杂交就能获得新的基因。其在Ig基因重排、MHC基因的表达功能、TCR、细胞因子、生长激素和癌基因的表达等方面的研究中非常有用。另外,培育免疫缺陷动物用于构建人-动物嵌合体模型(人-鼠),可为免疫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实验研究材料。第二章抗原授课要点:理解并熟悉
14、抗原的概念、性质、特征;掌握疫苗的概念、应用现状及前景第一节抗原1.基本概念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效应物在体内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也称作免疫原。抗原的前一种性质称为免疫原性,后一种性质称为免疫反应性(反应原性)。同时具备这两种性质的抗原称为完全抗原;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抗原称为半抗原。2.抗原必须具备的性质抗原性物质必须具备异物性、一定的理化性质和完整性。2.1异物性.那些化学结构与机体自身成分相异或机体的免疫系统以往未曾接触过的物质,可称之为异物。具有异物性的物质有以下几类:异种物质异种蛋白、微生物细胞及其代谢产物对人而言是异种
15、物质,均为良好的抗原。同种异体物质高等动物同种不同个体之间,由于遗传基因的差异,其组织成分的化学结构也有差异,因而同种异体物质也可以成为抗原物质,如人类红细胞(ABO)血型物质和人类的白细胞抗原(HLA)都属于此类。自身抗原物质自身组织成分在某些异常情况下也会成为抗原性物质,如隐蔽的自我成分(晶状体蛋白、甲状腺蛋白、精子等)。正常情况下这些自身成分始终有屏障将之与免疫系统隔离,但若因外力等破坏该屏障而使之接触免疫活性细胞时,其即可转变成抗原性物质而引起自身免疫反应。2.2一定的理化性质2.2.1大分子胶体作为抗原性物质,其分子量一般须大于10Kd。大多数蛋白质是大分子胶体物质,且具有复杂的化学
16、结构,因而成为良好的抗原。若将蛋白质水解成胨、氨基酸后即可能失去或减弱其抗原性。一般小于5Kd的肽类并无抗原性。2.2.2一定的化学组成与结构大分子物质并非都具有抗原性,如明胶(分子量可达100Kd以上),其免疫原性很弱。含有芳香族氨基酸(尤其是酪氨酸)的蛋白质其抗原性较强。多糖的抗原性由其组成中单糖数目和类型所决定,杂多糖抗原性强于纯多糖。核酸的抗原性较弱;脂类一般无抗原性。2.2.3分子构象及易接近性抗原分子中的某些特殊化学基团的三维构象决定着该抗原分子能否与相应淋巴细胞表面受体互相吻合,从而是否启动免疫应答。另外,抗原分子的特殊化学基团与相应淋巴细胞表面受体相互接触的难易程度也影响着其抗
17、原性。如人工合成的多聚丙氨酸、多聚赖氨酸复合物,其分子量超过10Kd,但仍缺乏抗原性;而若将酪氨酸、谷氨酸残基连接于多聚丙氨酸外侧,则其即表现出较强的抗原性(连接于内侧时其抗原性并未增强)。2.2.4一定的物理性状一般具有环状结构蛋白质比呈直链分子状的抗原性强;聚合态分子较单体状分子的抗原性强;颗粒状较可溶性分子的抗原性强。3.完整性抗原物质通常需经非消化道途径进入机体(注入、吸入、伤口),并接触到免疫活性细胞后才能表现出其良好的免疫原性。若经消化道时则可能会被消化酶水解而破坏其抗原决定簇和载体,此时会表现出丧失其免疫原性(除非在肠壁通透性较高的情况下如新生儿、烧伤、原子损伤等才具有免疫原性)
18、。3.抗原特异性抗原决定簇(Antigendeterminant,AD),存在于抗原表面的特殊基团,又称为表位(epitope).抗原物质通过决定簇与相应淋巴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从而激活淋巴细胞并引发免疫应答。一个抗原分子可以具有一种或多种不同的抗原决定簇,而每种抗原决定簇只具有一种抗原特异性。位于抗原表面的决定簇容易被相应淋巴细胞所识别,即具备易接近性,易启动免疫应答。这种决定簇可称为有功能的抗原决定簇;另一些决定簇存在于抗原分子内部/侧,不易(接触相应淋巴细胞)引发免疫应答,这种决定簇称为隐蔽抗原决定簇。一个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结合的抗原决定簇的总数称为抗原结合价。有些半抗原只能与抗体分子中一
19、个结合位点结合,这种抗原称为单价抗原;而大多数天然抗原分子十分复杂,其分子表面带有多个相同和不同的抗原决定簇,所以是多价抗原,如卵白蛋白分子表面有10个AD,甲状腺球蛋白表面有40个AD。4.侵染性抗原(抗传染免疫)4.1抗细菌免疫细菌能粘附于易感宿主细胞表面,这是其侵入机体引起感染致病的重要起始步骤。粘附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具备有粘附素。典型的粘附素是存在于细菌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包括菌毛和非菌毛粘附素。二是具备有粘附受体。如动物上皮细胞的D甘露糖(针对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大肠杆菌.等的型菌毛),人的上皮细胞白蛋白或类似物(针对G菌)等等。细菌性感染从发病机制上有三个类型:外毒素血症、胞
20、外菌感染和胞内菌感染。4.1.1外毒素感染多数外毒素是由两种亚单位组成(A、B),其中的A亚单位具有活性成分,可在B亚单位协助下进入靶细胞而发挥其毒性及其他活性作用;它决定着毒素的致病特点和方式。B亚单位的抗原性强,可与宿主易感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其决定着毒素对机体细胞的选择亲和性,但无毒性作用。各亚单位单独对机体或组织细胞均无致病性;所以毒素结构的完整性是其致病的必备条件。根据外毒素对宿主细胞的亲和性和作用方式,可将其分为四个类型,即肠毒素、细胞毒素、神经毒素和溶细胞毒素。肠毒素可引起胃肠道各种炎症、呕吐、水样腹泻、出血性腹泻等局部或全身性症状。例如,霍乱肠毒素可激活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内的
21、腺苷环化酶,超量合成cAMP,造成靶细胞生理功能紊乱而引起腹泻;志贺毒素可直接损伤肠粘膜上皮细胞,引起肠粘膜组织炎症、溃疡、坏死、出血等;葡萄球菌肠毒素随食物进入胃肠道,再吸收入血,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刺激呕吐中枢,导致以呕吐为主要症状的食物中毒。细胞毒素通过作用于靶细胞的某种酶或细胞器,致使细胞功能异常而死亡,引起相应组织器官炎症和坏死等。如白喉毒素对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外周神经末梢、心肌细胞等有亲和性,通过抑制靶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导致假膜形成、外周神经麻痹和心肌炎等。溶细胞毒素利用膜损伤机制导致细胞裂解,可攻击各种器官组织细胞,使宿主出现诸如贫血、白细胞减少、毛细血管出血、皮肤坏死、化脓性炎
22、症、心肌坏死等症状。神经毒素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外周神经,通过抑制神经元释放神经介质,引起神经传导功能异常,导致神经肌肉麻痹或神经持续兴奋与骨骼肌痉挛。例如,肉毒毒素能阻断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眼和咽肌等麻痹,引起眼睑下垂、复视、斜视、吞咽困难等,严重者可因呼吸麻痹而死。4.1.2胞外菌感染胞外菌寄居在宿主细胞外的组织间隙和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等体液中。大多数致病菌属胞外菌,主要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志贺菌、霍乱弧菌、白喉棒状杆菌、破伤风梭菌、流感嗜血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胞外菌感染多为急性感染;针对这种感染的免疫机制一般是以体液免疫和吞噬
23、细胞作用为主。如化脓性细菌在局部侵入机体时,中性粒细胞受趋化因子作用首先从毛细血管壁大量逸出,并开始吞噬细菌;通常这里无需特异性免疫细胞介入即可杀死细菌,故常呈急性过程。期间,溶酶体可被释放到胞外,或在粒细胞死亡后释放出组织蛋白酶、中性蛋白酶等,从而引起局部组织死亡和炎症。有些胞外菌与人体某些细胞组织存在着交叉抗原,这些致病菌诱生的抗体有可能与这些细胞组织发生型和(或)超敏反应,造成组织损伤而致病。最具代表性的疾病是A群链球菌感染后的风湿热和肾小球肾炎。幽门螺杆菌感染后也存在自身抗体,与胃粘膜发生交叉免疫反应,诱发胃炎和胃溃疡。4.1.3胞内菌感染胞内菌可分为兼性和专性两类。兼性胞内菌在宿主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免疫学 Word 教学内容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