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介绍.doc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介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介绍.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介绍【字体:大 中 小】 考研论坛一、学院简介 1 、历史沿革 北京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环境科学教学和科研的机构之一。 70 年代初期就开展了兰州光化学烟雾污染、北京西郊环境质量评价等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1982 年北京大学成立了环境科学中心, 1986 年环境科学中心成为北京大学与国家环保局的共管单位。 2002 年,环境科学中心与城市与环境学系、技术物理系合并成立了环境学院, 2007 年,北京大学正式成立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此前环境科学中心)于 1985 年获得环境科学专业博士点授予权, 1991 年建立“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
2、实验室; 2000 年成为国家第一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单位,同时设立了环境工程硕士点与博士点,建立了“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1 年环境科学博士点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经过 30 余年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在国内环境科学领域的整体优势地位,在国际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具有一定影响的教学与科研机构。 2 、面向学科前沿和国际国内重大需求,教学科研水平稳步提升 中国的环境问题异常复杂,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近 100 年间发生的环境问题在中国近 20 年 内集中爆发,多种污染相互交错,在世界上也少有先例,处理这样的问题过去很少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在我国,环境问题的认识
3、和解决既是社会急需,也是这一领 域的国际科学前沿。因此,环境科学与工程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综合性学科,也是科学技术领域最年轻、最活跃、最具影响的学科之一。 2000 年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和挑战。国家未来发展的需求和严峻的环境保护压力,要求环境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在基础研究不断取得突破的同时,为国家的环境保护决策提供支撑。 在这样的发展思路下,依托北京大学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医学方面的学科基础、秉承严谨求实的学风,在 “ 985 ”和“ 211 ”工程支持下,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基础设施、学科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4、,同时为中国政府提供了重要的相关决策支持,多项建议被政府采纳,并有效参与到国际环境协议的国际决策支持过程中。 学术影响: 2001 2005 年间,在大气环境化学、大气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环境工程、环境管理环境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与健康 5 个大学科方向的科学研究都十分活跃,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 1 项,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课题 3 项;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 973 课题 7 项;、主持和参与基金重点项目 5 项,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 1 项,面上项目多项; 863 项目 2 项,主持科技部重点专项 1 项、主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 1 项,参与 2 项;主持重要国际合作项目 11
5、 项;此外还主持北京市和广东省重点项目多项。 2001 2005 年期间发表论文 596 篇。 2006 年 SCI 收录论文 59 篇。 2006 年开始,在持续完善上述的重点研究工作以外,本学科又成为“十一五” 863 计划重大项目 “重点城市群大气复合污染综合防治技术与集成示范”的技术牵头单位,这是迄今为止中国资助力度最大的大气污染科技研发项目,并通过竞标成为北京与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物输送、转化及北京市空气质量目标研究的技术负责单位,其阶段性研究成果北京 2008 年奥运会空气质量保障北京周边地区控制措施研究,直接服务于北京市奥运期间的控制质量的决策支持,主持“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 1 项
6、。除发表了系列高水平文章外,还获得 2004 年获国家环保局臭氧层保护特别金奖, 2005 年美国国家环保局保护臭氧层奖,唐孝炎院士 2005 年获得联合国环境署、世界气象组织纪念维也纳公约 20 周年保护臭氧层贡献奖(全世界共 16 人获奖,其中三人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仅唐孝炎院士 1 人)以及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二等奖等多个项奖,黄姜清洁化生产及资源综合利用一体化技术在第 16 届全国发明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 决策支持: 本学科的学术研究在国家和地方的环境决策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大气复合污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北京市及周边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北京市每年发
7、布的空气质量控制措施,为北京市空气质量的改善提供了技术支持。在珠江三角洲的研究是我国区域污染研究的范例,也是该区域和粤港大气环境合作的主要科学支撑。 在 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坚持理论研究贡献于中央和各级政府的战略决策与政策思想的转变,针对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与制度变迁过程中出现的环境与发展的 矛盾,为各级政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和环境管理制度的转变,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和科学支持。通过政协提案以及政策建议的方式,提出中国应该谨慎思考经济增 长方式,应该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转变)的方式而不是“转移”和“转嫁”的方式实现经济增长,以及中国应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与环 境友好型
8、 社会、循环经济、生态文明与环境文明等理念。 在全球环境协议履约以及环境经济学理论与分析方法的研究中,建立了全球环境协议履约行业淘汰机制,作为消耗臭氧层物质淘汰的方法被联合国环境署采纳并推广到其他国家,同时还被全球环境基金推荐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淘汰战略制定的核心方法。 在水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水沙灾 害形成 机理与水沙相互作用、水污染控制与环境生物技术等的研究,为我国水资源利用、水污染控制和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环境与健康方面的研究,为揭示环境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筛选和评估我国环境污染控制的重点和优先污染物提供了大量可靠的科学依据。 教学方式改革。 完成了环境科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
9、大纲的改革,提出以环境科学、环境管理学、环境工程学 3 门本科生必修主干基础课为主, 30 余门环境类选修课程为辅的教学体系。出版了 8 本教材,修订了大气环境化学和环境管理学。 为了加强本科生的环境类基础课的教学,本学科重新设计和调整了环境科学、环境管理学、环境工程学三门本科生必修的主干基础课,并由长江特聘教授等知名教授分别组成三个教学小组讲授,不仅提高了这三门课程的教学水平,也极大提高了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阅读、写作水平。 建设出品牌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首次跨学科、跨校际开设贝尔绿色示范课程环境技术市场化与政策;与日本早稻田大学合作,聘请中外知名专家、学者联合讲授可持续发展的
10、新进展,以促进教学与科研成果的交流;用英语给美国斯坦福大学本科生讲授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in Developing China 选修课,使北京大学环境科学学科初步成为有一定国际影响力、与国际接轨的一流环境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通过本学科各个方向的努力,本学科在环境科学教材和课程体系建设中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成为有一定国际影响力、与国际接轨的一流环境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3 、教学、科研平台与制度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重要条件 北 京大学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并因此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势:首先,学科门类齐全、体系完整;其次,在北京大学的
11、文理综合优势基 础 上,始终坚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开拓学术方向;第三,教学和研究工作与各阶段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国家需求紧密联系;第四,形成了高效率的学术队 伍,建立了范围广泛和运作良好的国内国际合作网络。 学科建设和发展特点。 ( 1 ) 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了环境科学的理论体系与方法。本学科在北京大学的人文社会、理学和医学的综合优势基础上,紧紧围绕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系 统性,针对我国环境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决策需求,组织多学科人才的研究团队联合攻坚,在此过程中注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培育和扶持新的学科增长点和方法学, 形成了鲜明的多学科特色。( 2 )把握环境问题的本质,倡导和实
12、践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环境科学基础研究。瞄准我国复合型环境污染的特征、成因、来源和控制策略,形成了立足 于典型 区域开展长期的系列研究的学术思路,并因中国特色环境问题的开拓性研究而具有世界影响;( 3 ) 基础研究和决策支持并重。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一直与我国各阶段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国家需求紧密联系。前瞻性的学术研究以及直面环境 与发展问题,不仅促进了学术思想的发展、引领学科方向,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实践,以及发展模式和环境管理体制的转型,对国家决策产生影 响。 科研和教学平台建设长足发展 。在北京大学“ 985 ”和“ 211 ”工程的支持下,本学科总体的科
13、研和教学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完善了本科生环境类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建设和完善了“大气气溶胶实验室”、“大气有机分析实验室”、“地气物质交换实验室”、“大气多相化学反应动力学实验室”、“数值模拟实验室”,以及 2 个定位站即“城市大气环境定位观测站”和“坝上区域大气环境定位观测站”,成为国际上少有的拥有现场测量、实验室模拟(包括环境风洞)和数值模拟的大气环境综合研究体系的机构。环境与健康方向在 2002 年建成我国高校首个二恶英实验室,建造我国首台“环境与健康流动观测系统”。水沙环境方向加强了水沙 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的能力,新建了环境控制与环境生物技术实验室,在 211 工程的支持下,环境
14、/ 资源经济学与政策、环境规划和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等方向在保持原有实力的同时,正致力于环境与发展决策支持基地的建设。在北京大学“ 985 ”二期的支持下,正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计划中的“区域大气环境与全球变化”和“环境与健康” 2 个平台以及环境与发展决策支持基地的建设,为本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模式的转变,为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交流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国际合作一直十分活跃。在国际合作方面,已经从 80 年代的一般性国际合作和国际交流,逐步过渡到以本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建立和健全“以我为主”的稳定的伙伴计划,强调
15、与国际一流研究所和大学的实质性合作而不限于简单的学术交流。学科建设将在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实施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国际化战略。采用国际通行的办学模式和评估体系,加强与国际一流大学、科研院所、管理机构和企业的联合办学和开展实质性合作研究,建立国内和国际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推动学科建设的国际化。在此基础上的合作研究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在学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不同培养系列和层面的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致力于团队建设、强调“教研”互促。 环境科学与工程拥有一批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许多具有重要影响成果的知名专家教授和青年骨干,形成了一支在 1 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带领下,以中青年学者为主体的学术
16、队伍,包括长江特聘教授 1 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 名、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 4 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1 名,同时也拥有教育部“全球与区域大气环境”创新团队。很多中青年学者已经在国内外的重要学术组织和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条件相对完善的研究和教学基地,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鼓励本科生和研究生通过参与具体的科学研究活动,实现把所学促进所用,通过实践进一步促进对基本科学问题以及重大理论问题和方法论的认识和提高,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所培养的大量的优秀学生已经在国内外的学术界、公共管理领域以及私营部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培养体系不断完善,注重培养质量。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大学 环境 科学 工程学院 介绍
限制150内